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管理故事:不要口渴的時候才挖井

案例:

著名的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有一個著名的管理理論叫: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彼得根據千百個有關組織中不能勝任的失敗實例分析、歸納、總結出來的。

“彼得原理”的具體內容是:在一個等級制度中, 每一個員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 彼得指出, 每一個員工由於在員工的職位上工作成績表現的好, 也就是勝任, 就將被提升到更高的一個職位;其後, 如果繼續勝任則將進一步被提升, 直至到達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 由此, 彼得得出的推論是:每一個職位最終都將被一個不能勝任期工作的員工佔據, 每一個組織的工作任務多半是由不能勝任其工作的員工所完成的。

每一個員工最終都將達到彼得高地, 到達每一個不能勝任的崗位, 這是很多企業在當下管理當中的真實現象。 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不能勝任的人在一個崗位, 對企業的影響是什麼?我想各位應該非常清楚, 大部分企業採用的是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輔導, 以及試錯之後, 使崗位人員逐步的勝任, 但是, 這需要企業付出相當昂貴的成本來支撐。 所以, 我想說的是: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 我們每個人都期望不停的升職,

與其在一個無法勝任的崗位勉強支撐、無所適從, 不如找一個遊刃有餘的崗位, 好好發揮專長。

那麼, 我們在實際的管理中, 到底應該如何去理解和使用“彼得原理”呢?今天, 我們就做一下分享。

案例分析:

要解決這個問題, 最主要的措施有三個:

第一、團隊管理中, 晉升的標準不僅僅是績效考核成績的達標, 更要重視未來的潛力。 應當著重考慮是否能夠勝任未來的崗位作為標準, 而不僅僅是在現有的崗位是否出色。

第二、能上能下決不能只是一句空話, 要在企業中真正形成這樣的良性機制。 一個不能勝任的經理, 也許就是一個很好的主管, 需要通過能上能下的企業機制找到每個人最能勝任的位置, 挖掘每個人最大的潛能, 企業才能“人盡其才”。

當然, 想要在團隊中實現能上能下, 就必須要有想匹配的企業文化作為導向, 在匹配的企業文化的引導下, 能上能下的機制才可能會落地。

第三、為了慎重的考察一個人能否勝任更高的位置, 最好採用臨時性或者非正式性的提拔。

這樣可以觀察他的能力和表現, 以儘量避免降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比如, 設立助理的職位, 或者代理主管、代理經理的職位, 在這個職位中作為儲備和考察。

總結:

一些企業等到現任管理幹部離開的時候, 才發現沒有人可以接替, 匆忙之中提拔上來,結果又發現能力不夠,這個時候最為難,因為換也不好換,降又不好降,換一個新的行不行也沒有把握。所以,不要等到口渴的時候才去挖井,要把人才儲備做到平時。

匆忙之中提拔上來,結果又發現能力不夠,這個時候最為難,因為換也不好換,降又不好降,換一個新的行不行也沒有把握。所以,不要等到口渴的時候才去挖井,要把人才儲備做到平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