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滁州人物|朱元璋養子沐英的傳奇人生

《劍橋中國明代史》記載:沐英封于雲南。 實際上是沐氏家族使雲南成為明朝的一個省, 並使其成為漢族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個家族的聲望一直很高, 它的權勢是沒有爭議的, 歷代黔國公是明朝唯一持續掌握實際領土權力的勳臣。 本文從三個方面介紹定遠人沐英的傳奇人生。

沐英是怎麼成為朱元璋的養子的?

沐英(1344年-1392年), 明朝開國功臣, 軍事將領。 字文英, 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 朱元璋養子。 沐英小時是在戰亂、兵營、征途中度過的。

沐英於1344年(元朝至正四年), 出生在定遠縣一戶窮苦人家。 父親早逝, 隨母度日, 家境貧寒。 1351年(至正十一年)農曆五月, 江淮地區爆發紅巾軍起義, 元朝對於紅巾軍的起事隨即展開鎮壓。 由於戰事不斷, 百姓流離失所, 沐英跟隨母親躲避兵亂, 可是不久母親就死在逃難的路上。

1352年(至正十二年), 八歲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今安徽省鳳陽縣),

被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將領朱元璋發現並收留。 朱元璋夫婦當時膝下無子, 就認小沐英為義子, 沐英改姓朱, 在朱元璋夫婦身邊生活。 朱元璋夫婦待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不僅教他識字讀書, 還教他如何帶兵打仗。

朱元璋收養的義子見諸史冊的不下10人, 而最有名的兩個義子, 一個是其外甥李文忠, 另一個則是沐英。 《明太祖實錄》載沐英“年八歲遭兵亂, 父母相繼沒, 孑然無依, 上見其孤幼, 憐之, 攜以歸命。 孝慈皇后子之, 賜姓朱氏, 恩養之甚厚。 ”《明史》稱沐英“少孤, 從母避兵, 母又死。 太祖與孝慈皇后憐之, 撫為子, 從朱姓。 ”

朱元璋為何安排沐英鎮守雲南?

沐英在統一雲南的過程中, 經過一連串的軍事行動和設官立衛等活動, 與大將傅友德、藍玉(定遠人)等所部明朝征滇官兵不僅出色地完成了統一雲南的使命, 基本建立起了明朝政府在雲南的軍事與行政控制體系, 而且有效地維護了明朝中央政府對滇統一行動的初期成果, 為隨後的一系列維護國家統一、穩定社會秩序的平亂活動拉開了序幕。

洪武十六年(1383年), 被留下鎮守雲南的是沐英而非傅友德或藍玉, 這與太祖對沐英的信任有關。 畢竟, 鎮守一方關係到明初整個政局的穩定與否, 太祖亦不想因用人失策而導致雲南有警需再次出兵征討。

三人雖均為太祖親任之人, 但沐英更易受太祖信任, 因沐英為太祖義子, 自幼在太祖和馬皇后身邊長大, 太祖對沐英相當瞭解, 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對沐英超出一般臣子的信任。

此外, 沐英的軍事才能亦可圈可點。 在征滇之前, 沐英已身經百戰, 史稱沐英“年十八, 授帳前都尉, 守鎮江。 稍遷指揮使, 守廣信。 已, 從大軍征福建, 破分水關, 略崇安, 別破閔溪十八寨, 縛馮穀保。 ”

洪武十年(1377年)沐英與鄧愈征討吐蕃, 多有戰功, “充征西副將軍, 從衛國公鄧愈討吐番, 西略川、藏, 耀兵昆侖。 功多, 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西平侯, 食祿二千五百石, 予世券”。

洪武十三年(1380年), 沐英率兵擊潰駐紮和林的北元勢力, 保證了明朝北部邊防的安定。 “元國公脫火赤等屯和林, 數擾邊。十三年命英總陝西兵出塞,略亦集乃路,渡黃河,登賀蘭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分四翼夜擊之,而自以驍騎沖其中堅。擒脫火赤及知院愛足等,獲其全部以歸。”

沐英積累了大量實戰經驗,使他有足夠的能力鎮守雲南,處理境內的變亂。除軍事才能外,沐英也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對處理地方機務也曾有涉獵並得到太祖的好評。“府中機務繁積,英年少明敏,剖決無滯。後數稱其才,帝亦器重之。”這樣的經歷有利於他處理滇地政務,維護雲南的穩定與發展。綜上,太祖的信任與其自身的能力使得沐英成為鎮滇的不二人選。

沐英為何能夠成為明朝歷史上少有的得到善終的開國功臣?

明代開國以來,明太祖為了除掉可能威脅其皇位的開國功臣們,從“胡惟庸(定遠人)奸黨案”到“藍玉(定遠人)奸黨案”,進行了長達十多年之久的政治謀殺,被捲進殺死的各色官吏多達5萬人。到朱元璋死時,他所封的9個公爵、54個侯爵除了沒威脅的兩三個人外,全部都在肉體上被消滅了。但凡事總有例外,沐英變成了明初歷史上少有的得到善終的功臣,並且可以世代鎮守雲南。沐英有什麼獨特的原因,能夠逃過這場磨難呢?看其處世之道:

鎮守西南的才能

看過金庸《鹿鼎記》的讀者一定還記得韋小寶總掛在嘴邊的沐家軍大戰叛軍象陣的故事,這段故事的主角不是別人,正是明代初年的西平侯沐英。

洪武二十一年3月的某夜,沐英曾組織了一支由300名騎兵組成的突擊隊突襲雲南叛軍思倫法的兵營,而思倫法的部隊是一支由30萬士兵和百余頭戰象組成的強大隊伍。當夜,沐英的輕騎兵不僅殺敵數百,還俘獲了一頭戰象。次日,沐英更立馬督戰,命令弓箭手和火銃手沖在最前面。火銃巨大的聲響讓敵方戰象受驚,打亂叛軍的陣腳。沐英下令三軍夾擊,最終斬首敵人三萬餘,俘獲一萬餘人,擒獲大象37頭。

這場戰役只是沐英在雲南所經歷的紛繁不斷的平叛戰爭中的一場。沐英自從進駐雲南以來,就不斷地平定雲南各地的叛亂,有時甚至是疲於奔命。但是,沐英絕非窮兵黷武之人,他一方面通過武力平息各地叛亂、加強軍事佈防來鞏固明王朝及沐家在雲南的統治權威,一方面恢復和發展雲南的社會經濟、文教事業。經營雲南前後不過十年多,但雲南從此走上了正常的發展軌道。

難怪朱元璋幾乎對所有功臣都滿腹疑慮,卻獨對沐英說,“自汝在鎮,吾無西南之憂!”無論這種信任是發自內心的,還是出於政治需要,出於鞏固明王朝西南邊陲的重要性和沐英的個人才能考慮,沐英地位應當特殊。

盡忠報國

沐英後代來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沐英墓前

沐英的第十世孫沐叡墓中曾出土一塊類似“長命鎖”一樣的金牌,金牌正面正中寫著“黔甯王遺記”五個空心大字,右邊刻“此牌須用”等字,背面寫著:“凡我子孫,務要盡忠報國,事上必勤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為本,特諭,慎之戒之。”這是沐英對後代的諄諄教誨。

沐英戎馬一生,身經百戰,忠於明廷,獻身明廷,為明朝政府一統天下,維護祖國團結統一而付出了最大貢獻,正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尤其是戰爭結束後,他受命“率兵數萬鎮守雲南”,成為名副其實的“雲南王”。但他不居功自傲,而是代表明朝政府認真治理雲南,開拓邊疆。

洪武十九年(西元1386年),沐英上疏朱元璋:“雲南地廣,宜置屯田,令軍士開耕,以備儲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的建議。沐英令軍士且戍且屯,既解決了吃糧問題又穩固駐守。沐英還下令家屬隨軍,其部下不少為湖廣籍苗兵,這些家屬紛紛從城步等苗族地區遷往雲南落戶。他們就成為現今雲南苗族的“始祖”。

據《明史·傅友德傳》載,明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明廷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方式,從湖廣寶慶府武岡州(當時城步隸屬武岡州)等地徵調參加傅友德、藍玉、沐英所統帥的征滇大軍,由寶慶衛指揮胡大海統領,總數達九萬之眾,屯軍落籍戍守。雲南平定後,大批家屬奉命從湖廣赴雲南隨軍屯田,一時雲南屯田大興,糧食猛增。沐英主滇十年,屯田總數百萬餘畝,促進了雲南的農業發展。

沐英還組織民眾疏浚河道,擴廣水利;招商人入滇,運進米穀帛鹽,發展商業;開發鹽井,增加財源;整修道路,保護糧運;增設府、州、縣學幾十所,擇選民間優秀及土官子弟入學,“月賜飲膳,年賜衣服”,也就是現在的免費入學,提供餐宿,封閉教育,統發校服政策。這些政策,使雲南得到了穩定發展。

沐氏一族對明廷政府的忠誠,除沐英以身殉職外,其最後一世黔國公沐天波對明的忠誠達到高潮。明末清初,雲南開遠土司叛亂,沐天波被迫出逃,沐府親人被屠戮一空。此時,南明王朝氣數已盡,吳三桂率清軍進逼桂林,沐天波保護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逃入緬甸,後雙雙被緬兵殺身殉國。沐氏滿門忠烈隨明而終。沐氏鎮守雲南,共十二世16任,自1381年至1651年,歷時270餘年,此乃歷史的奇跡。

沐英家風“盡忠報國”,使沐英一族近三個世紀都忠誠於明廷政府這種“大忠”,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是罕見的,絕無僅有的。

另外,沐氏的忠誠還表現在其子孫對其先祖和朋友的態度上。據道光《寶慶府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西元1393年),也就是沐英死後的第二年,沐英的同鄉、戰友,同為明朝開國元勳的涼國公藍玉被錦衣衛誣告,遭朱元璋殺害,滅三族,坐党論死者一萬五千人,是為“藍獄”。在這烏雲密佈、不見天日的年代,沐英的長子黔國公沐春為保存藍玉的遺脈,冒死將懷有身孕的藍玉侍妾藏於沐府,得遺腹子藍昌建。

七十多年後的明成化五年(西元1469年),“藍獄”案已廢馳解禁,藍昌建子孫繁盛,使藍氏得以傳宗接代,繁衍至今。沐英後人冒死保護藍玉遺脈的“忠誠”精神,可見一斑。忠於皇上,忠於朝廷(政府),忠於祖先,忠於朋友,這就是沐氏的“盡忠報國”家風。

事上勤慎小心

沐氏後人手拿家譜如數家珍

作為朱元璋的養子,沐英對哺養他長大的朱元璋和馬皇后極盡孝順,視之如親生父母,以致于義母馬皇后病逝,沐英悲痛到“哭至嘔血”程度。就是朱元璋的親生兒子,沐英也以親兄弟視之,皇太子朱標去世,沐英“傷心至極,號啕大哭”,以致“遭受打擊而患病”。沐英“事上勤慎小心”的程度可見一斑。

正是由於沐英對朱元璋和明廷的“絕對忠誠”和“勤慎小心”,使他得到了朱家王朝的“絕對信任”。洪武二十二年(西元1398年)冬,沐英自雲南入京彙報工作,朱元璋賜宴奉天殿(皇帝辦公的正殿),給予厚重賞賜。臨別回雲南時,朱元璋親臨送別,親切地拍著沐英的肩膀說:“叫我南方高忱無憂的人,就是沐英你啊!”

沐英英年早逝且“死于任所”,也就是“因公殉職”後,朱元璋十分痛心,命歸葬京師,追封黔甯昭靖王,侑享太廟,這可是明廷270年唯一賜封的一個“異姓王”啊!朱元璋多個“義子”中,也只有沐英能享受到“封王且侑享太廟”的至高待遇。

沐英的言傳身教影響了沐氏世代子孫。沐英死後,朱元璋令沐氏子孫“世代承襲,鎮守雲南,永沐皇恩”,歷經十二世16任,二百七十餘年,“與明朝相始終”,直至最後一代“雲南王”沐天波1651年伴南明皇朱由榔在緬甸遇害,為“事上勤慎小心”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處同僚謙和為本

沐英沉毅少言,好賢禮士,善待部下,不妄殺士卒。他經常手不釋卷,禮請儒生講說經史。在鎮守雲南的10餘年間,沐英留心處理與各少數民族的關係,執行“順而撫之”、“撫而治之”、“招懷番首,先禮後兵”的政策,團結西南各民族人民,使西南地區出現較長時間的安定局面。

正如史學家邵廷采所評價的那樣:“黔寧守在荒徼,世有師命,紓天子南顧憂……黔寧在鎮,招徠攜貳,辨方正俗,使人知朝廷,墾軍田一百一萬二千畝,使人知所以有生恩澤遠矣。死之日,蠻部君長,號哭深山,及定遠繼之,歷年滋久,記人之善,忘人之過,雖夷裔於法,不忍加誅。將吏非犯大惡,未嘗輕戮一人。又何其寬大長也”。

沐英寬大為懷,謙和為本,與人為善的家風,直接影響了沐氏子孫後代,使之得以世代鎮守雲南,與明廷相始終。正如史學家蔡東藩所評價的那樣:“明得雲南,全出沐英力,而雲南人民,亦戴德不忘,終明世二百七十餘年,沐氏子孫守雲南,罕聞亂事,黔寧之功,固不在中山開平下也”。

《明史》也給予沐英以崇高評價:“黔甯以英年應腹心之寄。汗馬宣勞,純勤不二,旂常炳耀,洵無愧矣,威震遐荒,剖符弈世,勳名與明相始終”。

以沐家對朱氏的忠心,朱元璋厚封恐怕也有數點考慮:

1、雲南,少數民族眾多,沐家既然能夠威服百夷,保證中央沒有南顧之憂,既省心又省錢,何樂而不為呢?

2、當時雲南至中央路途遙遠,當地軍政大權如果不能統一,行政長官沒有獨斷專行的權力,事事需要請示中央,很難應付當地複雜的局勢。

3、沐家在雲南獲得了人心,也是朱洪武不敢輕易動他們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世代榮華和近似獨立的特權換取南疆的穩定繁榮和忠心,還算是能讓朱元璋接受的買賣。

4、沐家當時是否受到朱元璋的密詔,擔負有匡扶社稷的重任也未可知,畢竟沐家軍政大權集於一身,一旦奉旨勤王,可迅速拉出一支隊伍。

從所閱史書的記載來看,沐英一生從來不曾犯有過錯,這其中雖然很可能有沐英生前功勳卓越、權位赫赫以致史家諱言其過的因素在內,但這一現象又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沐英之功及其影響確實非同凡響。

沐英生前、死後,下自普通百姓、上至明王朝最高統治者對沐英的高度評價,是沐英一生,特別是他在鎮雲南期間功德並茂的有力史證。沐英在雲南的爵位由其後人繼承,直至終明一代。實際上,在整個明朝期間,承襲“黔國公”的沐氏子孫就是整個雲南的最高統治者。

圖為蕭何月下追韓信元青花梅瓶,元末明初(約14世紀)。1959年南京江甯縣殷巷將軍山沐英墓出土。

來源|三色定遠

作者|何俊飛

主辦|滁州市旅遊局

運維|滁州學院蔚然新媒體中心

小編|王鑫

聯繫|chzu@qq.com(如覺侵權請聯繫刪除)

你可能錯過的精彩:

數擾邊。十三年命英總陝西兵出塞,略亦集乃路,渡黃河,登賀蘭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分四翼夜擊之,而自以驍騎沖其中堅。擒脫火赤及知院愛足等,獲其全部以歸。”

沐英積累了大量實戰經驗,使他有足夠的能力鎮守雲南,處理境內的變亂。除軍事才能外,沐英也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對處理地方機務也曾有涉獵並得到太祖的好評。“府中機務繁積,英年少明敏,剖決無滯。後數稱其才,帝亦器重之。”這樣的經歷有利於他處理滇地政務,維護雲南的穩定與發展。綜上,太祖的信任與其自身的能力使得沐英成為鎮滇的不二人選。

沐英為何能夠成為明朝歷史上少有的得到善終的開國功臣?

明代開國以來,明太祖為了除掉可能威脅其皇位的開國功臣們,從“胡惟庸(定遠人)奸黨案”到“藍玉(定遠人)奸黨案”,進行了長達十多年之久的政治謀殺,被捲進殺死的各色官吏多達5萬人。到朱元璋死時,他所封的9個公爵、54個侯爵除了沒威脅的兩三個人外,全部都在肉體上被消滅了。但凡事總有例外,沐英變成了明初歷史上少有的得到善終的功臣,並且可以世代鎮守雲南。沐英有什麼獨特的原因,能夠逃過這場磨難呢?看其處世之道:

鎮守西南的才能

看過金庸《鹿鼎記》的讀者一定還記得韋小寶總掛在嘴邊的沐家軍大戰叛軍象陣的故事,這段故事的主角不是別人,正是明代初年的西平侯沐英。

洪武二十一年3月的某夜,沐英曾組織了一支由300名騎兵組成的突擊隊突襲雲南叛軍思倫法的兵營,而思倫法的部隊是一支由30萬士兵和百余頭戰象組成的強大隊伍。當夜,沐英的輕騎兵不僅殺敵數百,還俘獲了一頭戰象。次日,沐英更立馬督戰,命令弓箭手和火銃手沖在最前面。火銃巨大的聲響讓敵方戰象受驚,打亂叛軍的陣腳。沐英下令三軍夾擊,最終斬首敵人三萬餘,俘獲一萬餘人,擒獲大象37頭。

這場戰役只是沐英在雲南所經歷的紛繁不斷的平叛戰爭中的一場。沐英自從進駐雲南以來,就不斷地平定雲南各地的叛亂,有時甚至是疲於奔命。但是,沐英絕非窮兵黷武之人,他一方面通過武力平息各地叛亂、加強軍事佈防來鞏固明王朝及沐家在雲南的統治權威,一方面恢復和發展雲南的社會經濟、文教事業。經營雲南前後不過十年多,但雲南從此走上了正常的發展軌道。

難怪朱元璋幾乎對所有功臣都滿腹疑慮,卻獨對沐英說,“自汝在鎮,吾無西南之憂!”無論這種信任是發自內心的,還是出於政治需要,出於鞏固明王朝西南邊陲的重要性和沐英的個人才能考慮,沐英地位應當特殊。

盡忠報國

沐英後代來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沐英墓前

沐英的第十世孫沐叡墓中曾出土一塊類似“長命鎖”一樣的金牌,金牌正面正中寫著“黔甯王遺記”五個空心大字,右邊刻“此牌須用”等字,背面寫著:“凡我子孫,務要盡忠報國,事上必勤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為本,特諭,慎之戒之。”這是沐英對後代的諄諄教誨。

沐英戎馬一生,身經百戰,忠於明廷,獻身明廷,為明朝政府一統天下,維護祖國團結統一而付出了最大貢獻,正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尤其是戰爭結束後,他受命“率兵數萬鎮守雲南”,成為名副其實的“雲南王”。但他不居功自傲,而是代表明朝政府認真治理雲南,開拓邊疆。

洪武十九年(西元1386年),沐英上疏朱元璋:“雲南地廣,宜置屯田,令軍士開耕,以備儲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的建議。沐英令軍士且戍且屯,既解決了吃糧問題又穩固駐守。沐英還下令家屬隨軍,其部下不少為湖廣籍苗兵,這些家屬紛紛從城步等苗族地區遷往雲南落戶。他們就成為現今雲南苗族的“始祖”。

據《明史·傅友德傳》載,明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明廷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方式,從湖廣寶慶府武岡州(當時城步隸屬武岡州)等地徵調參加傅友德、藍玉、沐英所統帥的征滇大軍,由寶慶衛指揮胡大海統領,總數達九萬之眾,屯軍落籍戍守。雲南平定後,大批家屬奉命從湖廣赴雲南隨軍屯田,一時雲南屯田大興,糧食猛增。沐英主滇十年,屯田總數百萬餘畝,促進了雲南的農業發展。

沐英還組織民眾疏浚河道,擴廣水利;招商人入滇,運進米穀帛鹽,發展商業;開發鹽井,增加財源;整修道路,保護糧運;增設府、州、縣學幾十所,擇選民間優秀及土官子弟入學,“月賜飲膳,年賜衣服”,也就是現在的免費入學,提供餐宿,封閉教育,統發校服政策。這些政策,使雲南得到了穩定發展。

沐氏一族對明廷政府的忠誠,除沐英以身殉職外,其最後一世黔國公沐天波對明的忠誠達到高潮。明末清初,雲南開遠土司叛亂,沐天波被迫出逃,沐府親人被屠戮一空。此時,南明王朝氣數已盡,吳三桂率清軍進逼桂林,沐天波保護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逃入緬甸,後雙雙被緬兵殺身殉國。沐氏滿門忠烈隨明而終。沐氏鎮守雲南,共十二世16任,自1381年至1651年,歷時270餘年,此乃歷史的奇跡。

沐英家風“盡忠報國”,使沐英一族近三個世紀都忠誠於明廷政府這種“大忠”,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是罕見的,絕無僅有的。

另外,沐氏的忠誠還表現在其子孫對其先祖和朋友的態度上。據道光《寶慶府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西元1393年),也就是沐英死後的第二年,沐英的同鄉、戰友,同為明朝開國元勳的涼國公藍玉被錦衣衛誣告,遭朱元璋殺害,滅三族,坐党論死者一萬五千人,是為“藍獄”。在這烏雲密佈、不見天日的年代,沐英的長子黔國公沐春為保存藍玉的遺脈,冒死將懷有身孕的藍玉侍妾藏於沐府,得遺腹子藍昌建。

七十多年後的明成化五年(西元1469年),“藍獄”案已廢馳解禁,藍昌建子孫繁盛,使藍氏得以傳宗接代,繁衍至今。沐英後人冒死保護藍玉遺脈的“忠誠”精神,可見一斑。忠於皇上,忠於朝廷(政府),忠於祖先,忠於朋友,這就是沐氏的“盡忠報國”家風。

事上勤慎小心

沐氏後人手拿家譜如數家珍

作為朱元璋的養子,沐英對哺養他長大的朱元璋和馬皇后極盡孝順,視之如親生父母,以致于義母馬皇后病逝,沐英悲痛到“哭至嘔血”程度。就是朱元璋的親生兒子,沐英也以親兄弟視之,皇太子朱標去世,沐英“傷心至極,號啕大哭”,以致“遭受打擊而患病”。沐英“事上勤慎小心”的程度可見一斑。

正是由於沐英對朱元璋和明廷的“絕對忠誠”和“勤慎小心”,使他得到了朱家王朝的“絕對信任”。洪武二十二年(西元1398年)冬,沐英自雲南入京彙報工作,朱元璋賜宴奉天殿(皇帝辦公的正殿),給予厚重賞賜。臨別回雲南時,朱元璋親臨送別,親切地拍著沐英的肩膀說:“叫我南方高忱無憂的人,就是沐英你啊!”

沐英英年早逝且“死于任所”,也就是“因公殉職”後,朱元璋十分痛心,命歸葬京師,追封黔甯昭靖王,侑享太廟,這可是明廷270年唯一賜封的一個“異姓王”啊!朱元璋多個“義子”中,也只有沐英能享受到“封王且侑享太廟”的至高待遇。

沐英的言傳身教影響了沐氏世代子孫。沐英死後,朱元璋令沐氏子孫“世代承襲,鎮守雲南,永沐皇恩”,歷經十二世16任,二百七十餘年,“與明朝相始終”,直至最後一代“雲南王”沐天波1651年伴南明皇朱由榔在緬甸遇害,為“事上勤慎小心”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處同僚謙和為本

沐英沉毅少言,好賢禮士,善待部下,不妄殺士卒。他經常手不釋卷,禮請儒生講說經史。在鎮守雲南的10餘年間,沐英留心處理與各少數民族的關係,執行“順而撫之”、“撫而治之”、“招懷番首,先禮後兵”的政策,團結西南各民族人民,使西南地區出現較長時間的安定局面。

正如史學家邵廷采所評價的那樣:“黔寧守在荒徼,世有師命,紓天子南顧憂……黔寧在鎮,招徠攜貳,辨方正俗,使人知朝廷,墾軍田一百一萬二千畝,使人知所以有生恩澤遠矣。死之日,蠻部君長,號哭深山,及定遠繼之,歷年滋久,記人之善,忘人之過,雖夷裔於法,不忍加誅。將吏非犯大惡,未嘗輕戮一人。又何其寬大長也”。

沐英寬大為懷,謙和為本,與人為善的家風,直接影響了沐氏子孫後代,使之得以世代鎮守雲南,與明廷相始終。正如史學家蔡東藩所評價的那樣:“明得雲南,全出沐英力,而雲南人民,亦戴德不忘,終明世二百七十餘年,沐氏子孫守雲南,罕聞亂事,黔寧之功,固不在中山開平下也”。

《明史》也給予沐英以崇高評價:“黔甯以英年應腹心之寄。汗馬宣勞,純勤不二,旂常炳耀,洵無愧矣,威震遐荒,剖符弈世,勳名與明相始終”。

以沐家對朱氏的忠心,朱元璋厚封恐怕也有數點考慮:

1、雲南,少數民族眾多,沐家既然能夠威服百夷,保證中央沒有南顧之憂,既省心又省錢,何樂而不為呢?

2、當時雲南至中央路途遙遠,當地軍政大權如果不能統一,行政長官沒有獨斷專行的權力,事事需要請示中央,很難應付當地複雜的局勢。

3、沐家在雲南獲得了人心,也是朱洪武不敢輕易動他們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世代榮華和近似獨立的特權換取南疆的穩定繁榮和忠心,還算是能讓朱元璋接受的買賣。

4、沐家當時是否受到朱元璋的密詔,擔負有匡扶社稷的重任也未可知,畢竟沐家軍政大權集於一身,一旦奉旨勤王,可迅速拉出一支隊伍。

從所閱史書的記載來看,沐英一生從來不曾犯有過錯,這其中雖然很可能有沐英生前功勳卓越、權位赫赫以致史家諱言其過的因素在內,但這一現象又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沐英之功及其影響確實非同凡響。

沐英生前、死後,下自普通百姓、上至明王朝最高統治者對沐英的高度評價,是沐英一生,特別是他在鎮雲南期間功德並茂的有力史證。沐英在雲南的爵位由其後人繼承,直至終明一代。實際上,在整個明朝期間,承襲“黔國公”的沐氏子孫就是整個雲南的最高統治者。

圖為蕭何月下追韓信元青花梅瓶,元末明初(約14世紀)。1959年南京江甯縣殷巷將軍山沐英墓出土。

來源|三色定遠

作者|何俊飛

主辦|滁州市旅遊局

運維|滁州學院蔚然新媒體中心

小編|王鑫

聯繫|chzu@qq.com(如覺侵權請聯繫刪除)

你可能錯過的精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