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23年前,中國本能把日本從地圖上抹去,卻因他一念之差戰敗了

文/虢洛西

123年前的一天, 一封異常特殊的電報被送到了光緒帝的面前。 當電報被打開之後, 光緒帝的眼中突然冒出了閃閃的金星。 原來, 隨著朝鮮國中內亂的升級, 朝鮮軍隊已經越來越顯現頹勢。 他們在危亡之際得到了清政府的軍力支持, 但就在此時, 日本也隨之派遣軍隊進入朝鮮境內。

很明顯, 日本的用意不在於幫忙鎮壓朝鮮叛軍, 而是為了借此和清軍一決雌雄。 亞洲東部兩個最強大的國家開始碰撞到一起, 一場激烈的大戰在所難免。

而這時, 清朝出現了兩個呼聲:一個是求和, 認為此時的中國國力尚不能和日本正面衝突, 這一派的代表是李鴻章;而另一個, 是決戰, 認為清朝應該通過和日本一戰而逆轉“破船”之論, 讓西方國家看到中國真正的實力, 這一派的代表則是光緒皇帝。

李鴻章

兩派各據論點, 據理力爭。 而在曾經巡訪東西各國的李鴻章看來, 維新變法之後的日本已經重獲新生。 雖然大清王朝的人口和財力都不輸給日本, 但論軍隊的戰鬥力和戰時動員能力, “體積龐大”的清王朝其實是遠遠不及當時的小島國日本的。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新軍

而光緒帝這邊呢?自從他登基以來就一直碌碌無為。 由於清朝在對外戰爭中已經遭遇了幾次慘敗, 他太迫切地需要一場戰爭的勝利去證明清王朝的實力, 同時也是證明自己的能力。 而就在他和李鴻章爭執於朝堂之上時, 有一個人發話了:

“大清必須抓住這個機會徹底擊敗日本,

把日本從地圖上抹去。 不僅如此, 還要將日本變成中國一個省!”

說出這句話的, 正是曾國潘的孫子曾廣鈞。 在他這句話的刺激下, 光緒帝更加堅定了和日本開戰的決心。 於是, 當日本的軍隊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朝鮮半島時, 清朝這邊也開始集結一支大軍準備揚帆出發。

但是, 在李鴻章看來, 這場戰爭的勝算實在是太小了。 作為晚清最有名的外交重臣, 他與西洋各國交往多年, 自然也和東洋的日本打了很多年交道。 對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這數十年的變化, 李鴻章可謂看在眼裡, 記憶猶新。 而在他的考慮中, 清朝只有避開和日本的正面衝突,將日本軍隊拖進持久戰,才能有決勝的希望。

可惜的是,李鴻章的主見並不能左右光緒帝的決心。畢竟“聖諭不可違”,無奈的李鴻章只得全力備戰,而後下令讓他辛苦組建的北洋艦隊出航開戰。

此時,李鴻章心裡想的,其實並不是如何讓清軍決勝千里,而是如何與日本的軍隊打個平手。因為隨著戰事的發展,李鴻章越來越看出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日本這次看似簡單的趁火打劫,其實是它給清軍布下的一個巨大的圈套!

果然,初戰的結局確實證明了李鴻章的設想:先是平壤之戰在佔據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敗北,後又是黃海海戰一戰損失水軍精銳。清軍一潰千里,黃海國門告急!

黃海海戰

很快,日軍又趁勢奪下了鴨綠江,浩浩蕩蕩地殺進了東北。這下,光緒帝面臨的,已經不是如何戰勝日軍的問題,而是如何守住京師的問題了!

而此時,李鴻章再次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清軍應將日軍拖入人民戰爭的汪洋,避開與其的正面交鋒。就當時的情況而言,也許“拖敵”才是制勝的不二法門。

李鴻章

但是,自從日軍攻過鴨綠江之後,金州陷圍,旅順城破。日軍一路勢如破竹,距離京師就只剩下幾步之遙了。如要拖敵,那京師怎麼辦?要遷都,那肯定不可能!

於是,在這危機關頭,光緒只能繼續從各地調兵遣將,讓其開赴前線。但是,由於光緒帝天天叫著“不勝則軍法從事”,導致前線的軍隊士氣大跌。結果,清軍每逢一路兵馬開過去,就敗下來一次。而隨著敗報的堆疊,光緒帝終於失去信心了。

終於有一天,他叫來李鴻章,問他:“與日本談和,是割地還是不割地?”

李鴻章斬釘截鐵地回答:“割地不行!”

可是這時候,光緒還是沒有聽從李鴻章的意見。在史書中,有一句話說出了當時光緒的心態:“光緒之意,頗在速成。”看樣子,光緒只想著快點結束這次戰事,而不是爭取更多的籌碼。

結果,當日本的談判書送到清廷案桌上時,朝廷官員無一驚呆惋歎。而此時,李鴻章又向光緒帝說了一次:“拒不割地,應將日本拖入持久戰,定可取勝。”

然而,光緒帝還是沒有聽他的話。只見他用顫抖的雙手提起桌上的墨筆,猶猶豫豫地寫下了一個字:“允”。隨後,命李鴻章攜信出洋,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敲定停戰事宜。

據說,就在李鴻章簽下《馬關條約》前的最後一刻,他還曾老淚縱橫,對著談判桌邊的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最後必敗求和!”

清朝只有避開和日本的正面衝突,將日本軍隊拖進持久戰,才能有決勝的希望。

可惜的是,李鴻章的主見並不能左右光緒帝的決心。畢竟“聖諭不可違”,無奈的李鴻章只得全力備戰,而後下令讓他辛苦組建的北洋艦隊出航開戰。

此時,李鴻章心裡想的,其實並不是如何讓清軍決勝千里,而是如何與日本的軍隊打個平手。因為隨著戰事的發展,李鴻章越來越看出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日本這次看似簡單的趁火打劫,其實是它給清軍布下的一個巨大的圈套!

果然,初戰的結局確實證明了李鴻章的設想:先是平壤之戰在佔據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敗北,後又是黃海海戰一戰損失水軍精銳。清軍一潰千里,黃海國門告急!

黃海海戰

很快,日軍又趁勢奪下了鴨綠江,浩浩蕩蕩地殺進了東北。這下,光緒帝面臨的,已經不是如何戰勝日軍的問題,而是如何守住京師的問題了!

而此時,李鴻章再次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清軍應將日軍拖入人民戰爭的汪洋,避開與其的正面交鋒。就當時的情況而言,也許“拖敵”才是制勝的不二法門。

李鴻章

但是,自從日軍攻過鴨綠江之後,金州陷圍,旅順城破。日軍一路勢如破竹,距離京師就只剩下幾步之遙了。如要拖敵,那京師怎麼辦?要遷都,那肯定不可能!

於是,在這危機關頭,光緒只能繼續從各地調兵遣將,讓其開赴前線。但是,由於光緒帝天天叫著“不勝則軍法從事”,導致前線的軍隊士氣大跌。結果,清軍每逢一路兵馬開過去,就敗下來一次。而隨著敗報的堆疊,光緒帝終於失去信心了。

終於有一天,他叫來李鴻章,問他:“與日本談和,是割地還是不割地?”

李鴻章斬釘截鐵地回答:“割地不行!”

可是這時候,光緒還是沒有聽從李鴻章的意見。在史書中,有一句話說出了當時光緒的心態:“光緒之意,頗在速成。”看樣子,光緒只想著快點結束這次戰事,而不是爭取更多的籌碼。

結果,當日本的談判書送到清廷案桌上時,朝廷官員無一驚呆惋歎。而此時,李鴻章又向光緒帝說了一次:“拒不割地,應將日本拖入持久戰,定可取勝。”

然而,光緒帝還是沒有聽他的話。只見他用顫抖的雙手提起桌上的墨筆,猶猶豫豫地寫下了一個字:“允”。隨後,命李鴻章攜信出洋,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敲定停戰事宜。

據說,就在李鴻章簽下《馬關條約》前的最後一刻,他還曾老淚縱橫,對著談判桌邊的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最後必敗求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