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孔子六世祖家門慘案引發的爭議:究竟他是罪有應得還是義形於色?

《左傳》記載:“宋殤公立, 十年十一戰, 民不堪命。 ”多年連綿不斷的戰爭, 讓宋國百姓負擔異常沉重;近兩年來, 宋國外戰還是屢戰屢敗, 宋國人的怨言也越來越多了。 在國際上, 宋國西邊的鄭國, 東邊的魯國、邾國, 西南的蔡國, 都已經與宋國反目成仇。 外敵虎視眈眈, 內部民怨沸騰, 宋殤公政權已經是搖搖欲墜。

宋殤公執政不善

宋國國內心懷叵測之人也發現了這點, 查覺到時機已經成熟, 開始蠢蠢欲動。

此時, 一件小小的意外, 加速了宋殤公的倒臺。

西元前711年冬的一天, 宋國大夫華父正在路上走著, 突然發現眼前多了一位絕色美女。 他眼睛直勾勾地盯著美女看了半天, 捨不得挪開目光, 不由地感歎:“真的是太漂亮了啊!”

華父為宋國的太宰, 按現代習慣姓名應該叫子督, 是宋戴公之孫, 宋殤公的叔叔。 作為宋國公族, 子督可是權傾一時。 子督所看上的美女,

想盡辦法都要將她據為己有。 然而, 這次子督一打聽, 才得知美女原來是宋國重臣孔父之妻——這可不能造次。 孔父也是宋國公族, 不但是宋穆公的托孤重臣, 還是宋國大司馬, 掌管著宋國軍事大權, 位高而權重。 他的老婆可不是平凡老百姓家女子, 可以肆意強行掠奪的。

但是, 子督自從見過孔父之妻後, 腦海裡整天都是別人老婆的影子, 每天都茶不思, 飯不想。 這樣的日子久了, 子督難以忍受單相思的煎熬, 終於下決心要強搶孔父之妻。

西元前710年, 宋殤公子與夷在位已十年, 卻對外發動十一場戰爭, 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針對鄭國。 尤其是最近這兩年, 宋國與鄭國頻繁對戰, 但卻屢戰屢敗, 民眾都對此怨聲載道。 子督眼見宋國民間怨聲載道,

突然間找到了美夢成真的機會。 於是, 借著民怨, 他在國內大勢造謠:“就是孔父唆使, 才讓宋國遭遇了這麼多的戰爭!”

孔父嘉

孔父作為“國防部長”, 宋國對外戰事如此頻繁, 確實是難辭其咎。 但是, 宋國與鄭國長期對抗的主謀卻是宋殤公:正是他為了阻止堂兄弟子馮回國來搶奪君位,

才引發了這麼曠日持久的戰爭。 所以, 宋國屢戰屢敗的罪魁禍首, 歸根結底還是宋殤公。

但不明真相的宋國百姓聽到子督散步的謠言, 卻信以為真, 把滿腔怒火都撒到了孔父身上了。 這年春, 子督借著著民怨, 攻殺孔父, 然後強搶孔父之妻。 人言可畏, 謠言就更加可畏!這個謠言能讓宋國的國防部長死於非命, 可見其殺傷力之巨大!

華父督強搶孔父嘉之妻

孔穎達引《世本》:“孔父嘉生木金父, 木金父生祁父, 其子奔魯為防叔, 防叔生伯夏, 伯夏生叔梁乞, 叔梁乞生仲尼。 ”其中, 叔梁乞就是“孔子他爹”。 由於宋都商丘今屬河南, 所以孔老夫子的祖籍也應該是河南。 如日中天的儒家教主, 其祖上也曾有這樣的奇恥大辱, 真的是“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宋殤公念及民憤, 深感自己是孤家寡人, 也不敢公開追究子督之罪。 但是, 壞就壞在宋殤公缺乏克制力, 做不到喜怒不形於色。 當他聽到子督的惡行, 一時忍不住, 就在大庭廣眾之下發火了。

子督聽說宋殤公暴怒, 擔心他對自己不利,一狠心就把宋殤公也殺了——這就是克制力不足所引發的又一宗血案!

隨後,子督從鄭國接回了宋穆公之子子馮,奉立為國君,即後來的宋莊公。

華父督混亂宋國政壇

為防止諸侯追究弑君之罪,子督以重禮賄賂魯國、齊國、陳國、鄭國等等諸侯國。這四國國君笑納了宋國的賄賂,然後受邀欣然到宋國稷地(舊歸德府境)開會商討。在稷地之會上,各方諸侯進行了親切而友好的會談,並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達成了共識:各國尊重宋國人民自主選擇國君的權利,承認宋莊公子馮的合法君位,不再追究子督的弑君之罪。

子督繼續在宋莊公手下做太宰,直到魯莊公十二年,即西元前682年,才在宋國內亂中被南宮長萬所殺。

這時,已經是過去了三十二年,對於期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人來說,這個報應來得是太晚了些。

然而,子督當真就是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嗎?他所殺的孔父又該如何評價?

《春秋》是儒家教主孔子本人親自編纂,而這個問題又牽涉到孔夫子家事,因而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對於喜歡八卦新聞的現代人就顯得特別有意思了。

子督的所作所為,純粹是因色起意,從人品上來說當然是極度卑鄙無恥。以個人私德來說,子督被古往今來的眾多士人所鄙棄。但是從他殺死孔父、宋殤公之事的結果來看,卻是讓宋國結束了持續十年的戰爭局面,對宋國百姓及東周各諸侯國來說,都是件實實在在的大好事。《左傳》對宋殤公的評價是:“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據此,《左傳》記載這次宋國內亂,隱含著“惡花結出了善果”的結論。對於孔父,《左傳》並無直接評論。但是以《左傳》“惡花結出了善果”的結論而言,左氏對於孔父的態度已經是不言自明。所以,後世杜預就說“孔父稱名者,內不能治其閨門,外取怨於民,身死而禍及其君”;孔穎達則更加直接了當,說“故書名以罪孔父也”。

然而,《公羊傳》和《谷梁傳》在描述宋國這場動亂時,在前提上與《左傳》就截然不同。《左傳》的記載,子督是因色起意,先殺孔父而奪其妻;後來害怕宋殤公追究,才又殺了宋殤公。而《公羊傳》和《谷梁傳》則認為,子督就是要殺宋殤公,但是害怕忠心耿耿的大司馬孔父出來干涉;所以為達目的,子督就必須先把孔父殺了,然後才能殺了宋殤公。按《左傳》的說法,宋殤公是被孔父連累致死;而按《公羊傳》和《谷梁傳》的說法,則剛好相反,孔父是被宋殤公連累致死。《公羊傳·桓公二年》中,對孔父的評價非常高,認為他是“義形於色”,有他在子督就不敢殺害宋殤公。《公羊傳》和《谷梁傳》從“君君臣臣”的大義出發,完全貶低子督、抬高孔父。

《春秋》既然是孔子親自編纂,那他又是如何評價自家六世祖的呢?

《春秋》記錄,向來是言簡意賅,很難琢磨透史書編纂者的好惡。但是《春秋》的遣詞造句,往往非常講究,存在很多隱含的規矩。根據這些規矩,就能大體上瞭解孔子對於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態度了。

《春秋》上記錄此次宋國之亂,僅有十三個字:“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這短短的十三個字,隱含的信息量卻非常多。

《左傳·宣公四年》中說:“凡弑君,稱君,君無道也;稱臣,臣之罪也。”意思是,但凡弑君之事,如果提及了國君的名字,說明國君有無道之行;提及了臣下之名,則說明罪在臣子。

《春秋》所記,“督”為子督之名,所以孔老夫子認為子督有罪;“與夷”即宋殤公之名,說明孔夫子認為宋殤公也是無道之君。

此外,這句話中還提及了孔夫子的六世祖“孔父”。但是“父”究竟是名還是字呢?

杜預和孔穎達均主張這是名,並舉出齊僖公姜祿父(甫)、蔡侯考父、季孫行父等等為例。所以,杜預和孔穎達均認為孔子這是在責難孔父。

可是,《公羊傳》和《谷梁傳》卻認為“父”是字,所以認為孔夫子是在讚揚孔父。《春秋》是“經”,既然教主都在讚揚孔父,《公羊傳》和《谷梁傳》也當然就蕭規曹隨,跟著讚揚孔父了。

孔子對於自家六世祖的態度,似乎就因此而成為了謎團——根源居然是弄不清楚孔子六世祖之名!

其實,現代人普遍認為,孔父之名是“嘉”。孔父是子姓,按照現代姓名習慣就應該叫子嘉。因此,杜預與孔穎達的說法並不確切——孔老夫子其實還是給祖上留了些臉面的。

不管子督與孔父是誰對誰錯,如果是選擇下屬,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希望是忠心事君的孔父,而不是殘忍好色、殺死同僚和君主的子督。但在孔父當司馬時期,宋國人卻被迫長年累月地受盡戰爭之苦,宋國國力也因之而每況愈下。如此而言,子督殺孔父、弑君的行為究竟是該批判還是讚揚?孔父忠君之行究竟是該肯定還是否定?

在《聊齋》中,蒲松齡曾經提出“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但對於孔父嘉和子督,其善惡就是閻王也難判定吧?

事物往往不僅是一面,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解讀,而且每個角度解讀的結果都可能截然不同。 擔心他對自己不利,一狠心就把宋殤公也殺了——這就是克制力不足所引發的又一宗血案!

隨後,子督從鄭國接回了宋穆公之子子馮,奉立為國君,即後來的宋莊公。

華父督混亂宋國政壇

為防止諸侯追究弑君之罪,子督以重禮賄賂魯國、齊國、陳國、鄭國等等諸侯國。這四國國君笑納了宋國的賄賂,然後受邀欣然到宋國稷地(舊歸德府境)開會商討。在稷地之會上,各方諸侯進行了親切而友好的會談,並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達成了共識:各國尊重宋國人民自主選擇國君的權利,承認宋莊公子馮的合法君位,不再追究子督的弑君之罪。

子督繼續在宋莊公手下做太宰,直到魯莊公十二年,即西元前682年,才在宋國內亂中被南宮長萬所殺。

這時,已經是過去了三十二年,對於期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人來說,這個報應來得是太晚了些。

然而,子督當真就是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嗎?他所殺的孔父又該如何評價?

《春秋》是儒家教主孔子本人親自編纂,而這個問題又牽涉到孔夫子家事,因而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對於喜歡八卦新聞的現代人就顯得特別有意思了。

子督的所作所為,純粹是因色起意,從人品上來說當然是極度卑鄙無恥。以個人私德來說,子督被古往今來的眾多士人所鄙棄。但是從他殺死孔父、宋殤公之事的結果來看,卻是讓宋國結束了持續十年的戰爭局面,對宋國百姓及東周各諸侯國來說,都是件實實在在的大好事。《左傳》對宋殤公的評價是:“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據此,《左傳》記載這次宋國內亂,隱含著“惡花結出了善果”的結論。對於孔父,《左傳》並無直接評論。但是以《左傳》“惡花結出了善果”的結論而言,左氏對於孔父的態度已經是不言自明。所以,後世杜預就說“孔父稱名者,內不能治其閨門,外取怨於民,身死而禍及其君”;孔穎達則更加直接了當,說“故書名以罪孔父也”。

然而,《公羊傳》和《谷梁傳》在描述宋國這場動亂時,在前提上與《左傳》就截然不同。《左傳》的記載,子督是因色起意,先殺孔父而奪其妻;後來害怕宋殤公追究,才又殺了宋殤公。而《公羊傳》和《谷梁傳》則認為,子督就是要殺宋殤公,但是害怕忠心耿耿的大司馬孔父出來干涉;所以為達目的,子督就必須先把孔父殺了,然後才能殺了宋殤公。按《左傳》的說法,宋殤公是被孔父連累致死;而按《公羊傳》和《谷梁傳》的說法,則剛好相反,孔父是被宋殤公連累致死。《公羊傳·桓公二年》中,對孔父的評價非常高,認為他是“義形於色”,有他在子督就不敢殺害宋殤公。《公羊傳》和《谷梁傳》從“君君臣臣”的大義出發,完全貶低子督、抬高孔父。

《春秋》既然是孔子親自編纂,那他又是如何評價自家六世祖的呢?

《春秋》記錄,向來是言簡意賅,很難琢磨透史書編纂者的好惡。但是《春秋》的遣詞造句,往往非常講究,存在很多隱含的規矩。根據這些規矩,就能大體上瞭解孔子對於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態度了。

《春秋》上記錄此次宋國之亂,僅有十三個字:“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這短短的十三個字,隱含的信息量卻非常多。

《左傳·宣公四年》中說:“凡弑君,稱君,君無道也;稱臣,臣之罪也。”意思是,但凡弑君之事,如果提及了國君的名字,說明國君有無道之行;提及了臣下之名,則說明罪在臣子。

《春秋》所記,“督”為子督之名,所以孔老夫子認為子督有罪;“與夷”即宋殤公之名,說明孔夫子認為宋殤公也是無道之君。

此外,這句話中還提及了孔夫子的六世祖“孔父”。但是“父”究竟是名還是字呢?

杜預和孔穎達均主張這是名,並舉出齊僖公姜祿父(甫)、蔡侯考父、季孫行父等等為例。所以,杜預和孔穎達均認為孔子這是在責難孔父。

可是,《公羊傳》和《谷梁傳》卻認為“父”是字,所以認為孔夫子是在讚揚孔父。《春秋》是“經”,既然教主都在讚揚孔父,《公羊傳》和《谷梁傳》也當然就蕭規曹隨,跟著讚揚孔父了。

孔子對於自家六世祖的態度,似乎就因此而成為了謎團——根源居然是弄不清楚孔子六世祖之名!

其實,現代人普遍認為,孔父之名是“嘉”。孔父是子姓,按照現代姓名習慣就應該叫子嘉。因此,杜預與孔穎達的說法並不確切——孔老夫子其實還是給祖上留了些臉面的。

不管子督與孔父是誰對誰錯,如果是選擇下屬,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希望是忠心事君的孔父,而不是殘忍好色、殺死同僚和君主的子督。但在孔父當司馬時期,宋國人卻被迫長年累月地受盡戰爭之苦,宋國國力也因之而每況愈下。如此而言,子督殺孔父、弑君的行為究竟是該批判還是讚揚?孔父忠君之行究竟是該肯定還是否定?

在《聊齋》中,蒲松齡曾經提出“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但對於孔父嘉和子督,其善惡就是閻王也難判定吧?

事物往往不僅是一面,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解讀,而且每個角度解讀的結果都可能截然不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