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連長用生命守住了蘇軍秘密武器,該武器幫助蘇軍攻入柏林

二戰中的蘇軍有這樣一種戰術:選擇敵人戒備較低的夜間開戰, 用照明彈將戰場照得亮如白晝。 隨後對敵軍陣地展開持續數個小時的轟炸, 這之間炮火不停, 炮彈就像不花錢一樣, 根本不計損耗。 這種戰術尤其是到了蘇德戰爭後期愈發無解, 聰明的德軍指揮官只有選擇在開戰前偷偷將士兵撤出前沿陣地, 以此減少傷亡。 這種戰術自然需要依託強大的炮火支援, 其中就有一種武器非常重要, 那便是著名的喀秋莎多軌火箭炮。

喀秋莎在歷史上有多出名想必不用多做贅述, 它的生涯可謂充滿傳奇。 二戰期間, 數以千計的喀秋莎給德軍造成了巨大殺傷, 首次遭到打擊時, 希特勒甚至親自指示要找到該武器, 要麼繳獲要麼摧毀。 然而因為高度保密, 在很長時間內德軍只能莫名其妙地挨揍。 同樣曾讓德軍頭疼一時的T-34坦克過早被繳獲, 從而使德軍生產出具有針對性的虎式坦克,

T-34 的威脅大大降低。 喀秋莎火箭炮卻一直能夠保持足夠的威脅, 這與一段悲壯的歷史有關。

“喀秋莎”並不是該型火箭炮的原名, 當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生產的第一批該型火箭炮出廠時, 炮車車身上印有一個代表共產國際工廠的“K”字, 士兵們很容易就聯想到俄國人對女性的愛稱“喀秋莎”。 這種叫法也迅速普及, 只是該武器在當時仍處於高度保密狀態, 德軍幾乎不知道其存在。

早在一戰時期, 俄國武器專家為了增大火炮的打擊範圍, 甚至想到了將大炮掛在飛機上的主意。 不過, 當時的飛機無法承受火炮的重量和後坐力。 隨後, 專家們又試圖研發航空火箭彈, 受限於當時的軍工科技, 他們依舊一無所獲。 後來, 蘇聯武器專家改變了設計思路, 專門設計了火箭彈的固體燃料, 這才研發出多款航空火箭彈, 這便是喀秋莎火箭炮炮彈的前身。

說起來, 喀秋莎也確實差點夭折。 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提到過, 蘇聯庸才元帥庫利克被稱為“察裡津炮王”,

主管武器研發, 軍事理念卻落後無比, 居然主張用馬車拉大炮而反對車輛牽引的自行火炮的研發。 好在最高領袖史達林力排眾議, 喀秋莎火箭炮才得以順利研發。 1940年, 第一批喀秋莎出廠, 6月17日, 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元帥、總參朱可夫和軍械人民委員烏斯季諾夫觀看了喀秋莎的首秀深受震撼;4天后, 蘇軍高層決定大規模生產這種新型秘密武器。

1941年7月14日, 德軍中央集團軍攻佔了蘇聯的大樞紐奧爾啥, 利用蘇軍的鐵軌和火車向各個方向的部隊運送物資。 當天下午2時30分, 一陣突如其來的密集炮彈將火車站及周邊地區的設施全部摧毀, 德軍猝不及防, 死傷慘重。 這次襲擊只有約10秒的時間, 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遭到如此高密度、高強度的打擊, 德軍感覺很是不可思議。

該報告被遞交給高層, 希特勒看完後大怒, 要求德軍一定要找到裝備該火炮的蘇軍部隊, 如果不能俘虜則務必全殲。 可是, 之後長達數個月的時間裡, 德軍一直不知道喀秋莎火箭炮這種存在, 直到莫斯科戰役中繳獲該類武器後才恍然大悟。之間發生了一件非常悲壯的事情——一名小人物替蘇軍保住這個大秘密。

1941年10月,德軍圍困莫斯科。6月底才倉促組建的蘇聯炮兵連,此時已經成為打擊德軍的主力。10月7日,兩軍遭遇後,炮兵連指揮官伊萬·安德列耶維奇·費列洛夫大尉立刻要求使用喀秋莎火箭炮打擊德軍。不過,因為準備不充分,炮彈打光後德軍的攻勢依舊沒有減弱。眼看難以抵擋敵人的進攻,為了不讓這批新式武器落入敵軍之手,費列洛夫下令自毀所有喀秋莎炮。因為這一命令,費列洛夫與若干戰友陷入德軍突圍,最終壯烈犧牲。後來,他被追授一級衛國戰爭勳章;1995年6月21日又被追授為俄羅斯聯邦英雄。

當德軍看到了喀秋莎的殘骸後,對這種構造特殊的火炮倍感新奇。火箭炮共有24條工字型發射軌,上下兩排交錯排列,每排12條,看上去活像兩排籬笆。德軍將這種從未見過的武器稱為“史達林的管風琴”,不過,因為費列洛夫等人的英勇行為,敵人對喀秋莎的瞭解也僅限於此。與之對應的是,蘇聯軍工廠已經大批量生產該類火炮並迅速裝備全軍,蘇軍帶著喀秋莎抵擋住了德軍的攻勢,終於反敗為勝。

有人認為久負盛名的喀秋莎火箭炮實際上缺點很明顯,裝彈慢,精度低。然而,喀秋莎通常以數十輛的規模出現,一次性將大量炮彈傾斜在敵軍陣地上,還伴隨著火光和強大的呼嘯聲,這樣的氣勢也足以讓敵軍膽寒。如此看來,喀秋莎似乎非常符合蘇軍的“性格”,二戰中的蘇軍也正是如此,雖然總被詬病“打仗靠人多”,但數量龐大的蘇軍戰士向敵軍陣地衝鋒時,那種撼天動地的氣勢,對敵人也是一種無形的致命打擊。

直到莫斯科戰役中繳獲該類武器後才恍然大悟。之間發生了一件非常悲壯的事情——一名小人物替蘇軍保住這個大秘密。

1941年10月,德軍圍困莫斯科。6月底才倉促組建的蘇聯炮兵連,此時已經成為打擊德軍的主力。10月7日,兩軍遭遇後,炮兵連指揮官伊萬·安德列耶維奇·費列洛夫大尉立刻要求使用喀秋莎火箭炮打擊德軍。不過,因為準備不充分,炮彈打光後德軍的攻勢依舊沒有減弱。眼看難以抵擋敵人的進攻,為了不讓這批新式武器落入敵軍之手,費列洛夫下令自毀所有喀秋莎炮。因為這一命令,費列洛夫與若干戰友陷入德軍突圍,最終壯烈犧牲。後來,他被追授一級衛國戰爭勳章;1995年6月21日又被追授為俄羅斯聯邦英雄。

當德軍看到了喀秋莎的殘骸後,對這種構造特殊的火炮倍感新奇。火箭炮共有24條工字型發射軌,上下兩排交錯排列,每排12條,看上去活像兩排籬笆。德軍將這種從未見過的武器稱為“史達林的管風琴”,不過,因為費列洛夫等人的英勇行為,敵人對喀秋莎的瞭解也僅限於此。與之對應的是,蘇聯軍工廠已經大批量生產該類火炮並迅速裝備全軍,蘇軍帶著喀秋莎抵擋住了德軍的攻勢,終於反敗為勝。

有人認為久負盛名的喀秋莎火箭炮實際上缺點很明顯,裝彈慢,精度低。然而,喀秋莎通常以數十輛的規模出現,一次性將大量炮彈傾斜在敵軍陣地上,還伴隨著火光和強大的呼嘯聲,這樣的氣勢也足以讓敵軍膽寒。如此看來,喀秋莎似乎非常符合蘇軍的“性格”,二戰中的蘇軍也正是如此,雖然總被詬病“打仗靠人多”,但數量龐大的蘇軍戰士向敵軍陣地衝鋒時,那種撼天動地的氣勢,對敵人也是一種無形的致命打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