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泡好茶,用的是水,走的是心

沏茶人是施, 品茶人是受, 在施與受之間, 這杯水到底有多燙, 如若知道草木有情, 心無掛礙, 方知一二。

“少欲無為, 身心自在。 得失從緣,

心無增減。 心若輕浮時要安心向下, 須知心淨則國土淨, 息心即是息災。 ”很早之前就聽過這句話, 或許真的是契機問題, 那時候只是從眼前一掃而過, 並不曾對這段文字多加揣摩。 隨著時間的流逝, 人事滄桑, 只是在宿命中一閃而過的句子愈發顯得沉重了。

心若輕浮時要安心向下。 車水馬龍之間保持內心平和, 在遊戲人間中去沉澱自己的那份質樸, 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做人難能可貴的就是刪繁就簡。

心的淨化, 一如水過濾茶的鉛華, 眾生之所以不願去觀照自我, 是因為他們都在躲避心中的那份淨土, 不斷地被滿身的塵埃所遮掩, 所以便有煩惱。 愚者往往是不了自性, 不識身中淨土, 怨東怨西。

而茶與水的相融就是心與我的“悟”。 葉本為綠, 卻因為制茶的過程中通體巨變, 然後去適應不同茶客的口味, 這個適應的過程卻能給你幾許啟發。 如果你能向內尋覓觀照, 茶的色相, 一如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茶遇到水的沖泡, 過濾掉人間煙火的味道, 品入口中的則是雲水禪心。

或許這份所謂的不安就是不能去容量和包容。 在杯與壺、茶與水之間, 一直流淌著一條心的河流, 只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 壺中的世界便是乾坤。 如若敬畏是與非、恩與怨、對與錯, 不能以茶水相容去海納百川, 壺內的世界勢必是魚龍混雜, 自然心中不安。

心若安然, 是非不言, 獨坐禪林道院, 澄心閉目俗念都捐。 古人曾說“雖不善書, 而筆硯不可不精;雖不業醫, 而驗方不可不存;雖不工弈, 而楸枰不可不備。

真正愛茶之人也是如此, 不管你是與我志同道合, 還是下一刻就分道揚鑣, 既然來了, 茶依舊給你滿上, 這種滄海之量, 不用言表盡顯心智寬廣。 所以泡茶之人, 在壺與杯之間的那條河流, 無需驚怖, 無需增減, 得失從容, 便會慈悲。

懂得泡茶的人從來不會說天不如人願。 上天對誰都是公平的, 只有人願永遠都是缺憾的, 懂得泡茶的人就會去模糊這個缺憾的界限, 用禪茶之心去化解恩怨的輪廓的邊緣。 水在此刻是最圓融的, 這杯圓融的水, 卻離不開自己那顆慈悲智慧的心去滋潤, 泡茶者就是那顆常年被淨瓶水滋潤的慈悲心。

喝茶之人就是要學會樸素和包容, 沏茶者的用心並不是與爾等遷就, 心中有滄海之量, 必然懂得求同存異。

大千世界,一杯茶由不同的人去泡,自然流露出不同的滋味,在這世間不可能事事俱全,但是往往有些人明明品出來的是糾纏的味道,卻裝作一副解脫的姿態。其實茶桌亦如道場,直心是道便在此刻體現,然而很多人卻在茶與水、壺與杯之間演戲。

許多人自己騙自己還覺得不夠,一定要應和一群人被騙才心安理得。這杯茶就是讓你學會心安,不被外物所驚擾。

每個人應該去欣賞茶的那份淡然,這杯水不管有多麼的燙,都可以舒卷自如。

“褻狎易契,日流於放蕩;莊厲難親,日進於規矩”

在我的周邊,總有輕佻隨意的人受到大家的親近,但日久之後自己便會輕佻隨意。然而莊重嚴肅的人,雖然一時難以接近,卻可以使自己時刻觀照警醒自己本分規矩。

茶與水就是如此,不管這杯水有多麼的燙,茶依舊會安然地接受水的浸泡,在滾滾熱水中洗盡鉛華呈素姿。此刻對茶的浸泡,一如師父的管教,他也會用這種方法去燙你,在沖泡的清澄中除去你的濁流。

沏茶人是施,品茶人是受,在施與受之間,這杯水到底有多燙,如若知道草木有情,此刻便需要爾等去衡量。壺內乾坤舒卷自如,心若輕浮時要安心向下。

大千世界,一杯茶由不同的人去泡,自然流露出不同的滋味,在這世間不可能事事俱全,但是往往有些人明明品出來的是糾纏的味道,卻裝作一副解脫的姿態。其實茶桌亦如道場,直心是道便在此刻體現,然而很多人卻在茶與水、壺與杯之間演戲。

許多人自己騙自己還覺得不夠,一定要應和一群人被騙才心安理得。這杯茶就是讓你學會心安,不被外物所驚擾。

每個人應該去欣賞茶的那份淡然,這杯水不管有多麼的燙,都可以舒卷自如。

“褻狎易契,日流於放蕩;莊厲難親,日進於規矩”

在我的周邊,總有輕佻隨意的人受到大家的親近,但日久之後自己便會輕佻隨意。然而莊重嚴肅的人,雖然一時難以接近,卻可以使自己時刻觀照警醒自己本分規矩。

茶與水就是如此,不管這杯水有多麼的燙,茶依舊會安然地接受水的浸泡,在滾滾熱水中洗盡鉛華呈素姿。此刻對茶的浸泡,一如師父的管教,他也會用這種方法去燙你,在沖泡的清澄中除去你的濁流。

沏茶人是施,品茶人是受,在施與受之間,這杯水到底有多燙,如若知道草木有情,此刻便需要爾等去衡量。壺內乾坤舒卷自如,心若輕浮時要安心向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