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屈原這個人真的存在嗎?來看這些論點,郭沫若有知,一定接受不了

2017年新版統編本歷史教科書刪除了一系列歷史人物及其事蹟, 理由是這些歷史人物及其事蹟對歷史發展無關緊要, 如王景、杜詩、范縝、王充、董宣等等;另外還有一些歷史人物及其事蹟根本是後人虛構,

純屬子虛烏有, 如扁鵲、屈原等等。

屈原可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

現在端午節劃龍舟、吃棕子的習俗不就為紀念屈原而來嗎?

近年來, 關於屈原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 更是把屈原的知名度普及推廣到每一個社會階層。

其中比較火的有1986年港臺版的《屈原》, 該劇由鄭少秋飾演屈原。

2012年電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2015年電視劇《羋月傳》、2017年電視劇《思美人》等劇也均有屈原形象出現。

當然, 提屈原, 就不可不提一個人——中國現代文壇旗手之一郭沫若。

郭沫若一生熱愛屈原、學習屈原, 研究屈原, 在作品中表現屈原。 他說:“屈原是我最喜歡的一位作家, 小時候就愛讀他的作品”。 他在詩中懷著崇敬和惋惜的心情吟歎道“屈子是吾師、惜哉憔悴死。 ”

有人因此說, 在中國古典文學的長河中, 最受郭沫若愛戴的詩人是屈原;在中國現代文壇, 最受屈原影響的詩人是郭沫若。

1942年4月, 郭沫若以10天時間完成的5幕話劇劇作《屈原》, 由中華劇藝社在重慶國泰大劇院公演, 獲得極大成功。

該劇後來曾被外國劇作家改編、搬以國外演出, 都非常叫座。

這部作品因此被公認為是郭沫若歷史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

實際上, 自晚清以來, 廖平、胡適等諸多學者就開始對《史記》所載“屈原”事蹟持懷疑態度, 認為《離騷》的作者未必是“屈原”。 甚至認為, “屈原”未必存在。

據《史記》所載及後世學者們考證, 屈原是楚國的宗室, 卻遭楚懷王放逐, 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作有《離騷》《哀郢》《天問》等文。

但廖季平在他的《楚辭新解》、《楚辭新義》兩文中提出, 人們目所能及的關於屈原的史料, 幾乎全部出自《史記》中的《屈原賈生列傳》。 而在現存百家著作, 及《呂氏春秋》《戰國策》的等先秦典籍中, 完全找不到“屈原”的名字。 而《屈原賈生列傳》矛盾之處甚多, 以至被懷疑是司馬遷或後人拼合、杜撰之作。 比如說, 《屈原列傳》少敘事, 多議論,通篇多用虛筆,以抑鬱難抑之氣,寫懷才不遇之感,不單單是屈賈二人合傳,簡直是屈、賈、司馬三人合傳了,傳記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再次,《屈賈列傳》中寫賈誼之孫賈嘉“至孝昭時,列為九卿”,以司馬遷的年齡,根本無法看到賈嘉官至九卿,更不會事先知道昭帝的諡號。可見,在司馬遷之後,有人對《屈賈列傳》進行了補寫或篡改。

在廖平研究的基礎上,胡適直言“《史記》本來不很可靠,而屈原、賈生列傳尤其不可靠。”

胡適從思想史方面入手,指出屈原即使真有其人,也不會生在秦漢以前。他說,屈原的故事歷來為正史所不齒,楚國及春秋戰國的典籍均不見記載,直到漢代忍辱著書的司馬遷首次將屈原的傳說編入《史記》,東漢班固在《漢書》中批評屈原的“露才揚己”,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對他更是隻字不提。後世將屈原的形象理想化與聖潔化,說屈原流放後憂國憂民,抱石投江以身殉國,是附應了當時“忠君愛國”的儒學思朝,於是端午祭日和龍舟競水等風俗也應運而生。因此,屈原是“一個理想的忠臣”。胡適斷言:“但這種忠臣在漢以前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戰國時代不會有這種奇怪的君臣觀念。”

如果說屈原是史無其人,那麼《離騷》是誰的作品呢?

廖平認為,《離騷》的作者是秦朝方士,是寫給秦始皇的“仙真人詩”,目的是滿足始皇長壽、成仙的想像。

廖平舉例說,《離騷》前幾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名予曰正則兮,字予曰靈均”,其實是追述秦國歷史——秦先祖為“高陽氏”;始皇名“政”,“正則”即其化名。

廖平還提出,《楚辭》是《詩經》的旁系,說的是所謂“天學神鬼事”,與“道家別為一派”,宣揚的是道家思想。

胡適則認為,《楚辭》的始作俑者應該是“漢朝的老學究”,他們把當時盛行的“‘君臣大義’讀到《楚辭》裡去,並捏造出一個 “儒教化”的屈原形象,將之作為忠臣的代表……”。屈原故事是“宣帝時人”補《史記》,“七拼八湊”“塞進《史記》”的。

在廖、胡的影響下,越來越多學者對屈原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從而得出了否定其存在的結論。

有學者認為,《離騷》原作者為淮南王劉安,其謀反自殺後,著作權被劉向、劉歆父子給了“屈原”;有學者認為,屈原是賈誼偽造的人物,意在抒寫自己的“冤屈”;還有學者認為,《離騷》表達的不是屈原或其他特定人物的個人情感,而是“經過古代多數詩人之手,一點一點地加工而流傳下來的一種民族歌謠”;等等。

對於眾多質疑,郭沫若在創作話劇《屈原》之前,就著力研究屈原,目的是要通過捍衛屈原而捍衛中華民族的光榮的民族精神。

郭沫若認為,屈原是戰國後期人,漢朝人去古未遠,其記載具有可信性。漢朝人多言屈原創作《離騷》,如賈誼《吊屈原賦》、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報任安書》、劉向《新序•節士》、班固《漢書•賈誼傳》《離騷贊序》、應劭《風俗通•皇霸•六國》。劉向整理編輯了《楚辭》。班固、賈逵、馬融等都為《楚辭》作過注,即可證明屈原其人為真。另外,歷代學者說起“楚辭”,是表述屈原創造了一種名為“楚辭體”(也稱“騷體”)的詩歌,而非作品名。屈原也因此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郭沫若考證出流傳下的屈原作品共有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郭沫若深情地稱讚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

繼郭沫若之後,《中國文學史》作者龔鵬程稱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主編胡喬木也稱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郭沫若應該不會想到,在他身後不足四十年,歷史教科書編寫組便以“歷史學界已經達成共識,即認為屈原為虛構的歷史人物”為由,把屈原的真實性徹底否定,並刪除出了中學課本。

最後,還是用一句屈原的話來結束本文吧——“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多議論,通篇多用虛筆,以抑鬱難抑之氣,寫懷才不遇之感,不單單是屈賈二人合傳,簡直是屈、賈、司馬三人合傳了,傳記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再次,《屈賈列傳》中寫賈誼之孫賈嘉“至孝昭時,列為九卿”,以司馬遷的年齡,根本無法看到賈嘉官至九卿,更不會事先知道昭帝的諡號。可見,在司馬遷之後,有人對《屈賈列傳》進行了補寫或篡改。

在廖平研究的基礎上,胡適直言“《史記》本來不很可靠,而屈原、賈生列傳尤其不可靠。”

胡適從思想史方面入手,指出屈原即使真有其人,也不會生在秦漢以前。他說,屈原的故事歷來為正史所不齒,楚國及春秋戰國的典籍均不見記載,直到漢代忍辱著書的司馬遷首次將屈原的傳說編入《史記》,東漢班固在《漢書》中批評屈原的“露才揚己”,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對他更是隻字不提。後世將屈原的形象理想化與聖潔化,說屈原流放後憂國憂民,抱石投江以身殉國,是附應了當時“忠君愛國”的儒學思朝,於是端午祭日和龍舟競水等風俗也應運而生。因此,屈原是“一個理想的忠臣”。胡適斷言:“但這種忠臣在漢以前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戰國時代不會有這種奇怪的君臣觀念。”

如果說屈原是史無其人,那麼《離騷》是誰的作品呢?

廖平認為,《離騷》的作者是秦朝方士,是寫給秦始皇的“仙真人詩”,目的是滿足始皇長壽、成仙的想像。

廖平舉例說,《離騷》前幾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名予曰正則兮,字予曰靈均”,其實是追述秦國歷史——秦先祖為“高陽氏”;始皇名“政”,“正則”即其化名。

廖平還提出,《楚辭》是《詩經》的旁系,說的是所謂“天學神鬼事”,與“道家別為一派”,宣揚的是道家思想。

胡適則認為,《楚辭》的始作俑者應該是“漢朝的老學究”,他們把當時盛行的“‘君臣大義’讀到《楚辭》裡去,並捏造出一個 “儒教化”的屈原形象,將之作為忠臣的代表……”。屈原故事是“宣帝時人”補《史記》,“七拼八湊”“塞進《史記》”的。

在廖、胡的影響下,越來越多學者對屈原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從而得出了否定其存在的結論。

有學者認為,《離騷》原作者為淮南王劉安,其謀反自殺後,著作權被劉向、劉歆父子給了“屈原”;有學者認為,屈原是賈誼偽造的人物,意在抒寫自己的“冤屈”;還有學者認為,《離騷》表達的不是屈原或其他特定人物的個人情感,而是“經過古代多數詩人之手,一點一點地加工而流傳下來的一種民族歌謠”;等等。

對於眾多質疑,郭沫若在創作話劇《屈原》之前,就著力研究屈原,目的是要通過捍衛屈原而捍衛中華民族的光榮的民族精神。

郭沫若認為,屈原是戰國後期人,漢朝人去古未遠,其記載具有可信性。漢朝人多言屈原創作《離騷》,如賈誼《吊屈原賦》、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報任安書》、劉向《新序•節士》、班固《漢書•賈誼傳》《離騷贊序》、應劭《風俗通•皇霸•六國》。劉向整理編輯了《楚辭》。班固、賈逵、馬融等都為《楚辭》作過注,即可證明屈原其人為真。另外,歷代學者說起“楚辭”,是表述屈原創造了一種名為“楚辭體”(也稱“騷體”)的詩歌,而非作品名。屈原也因此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郭沫若考證出流傳下的屈原作品共有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郭沫若深情地稱讚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

繼郭沫若之後,《中國文學史》作者龔鵬程稱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主編胡喬木也稱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郭沫若應該不會想到,在他身後不足四十年,歷史教科書編寫組便以“歷史學界已經達成共識,即認為屈原為虛構的歷史人物”為由,把屈原的真實性徹底否定,並刪除出了中學課本。

最後,還是用一句屈原的話來結束本文吧——“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