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中東鐵路尋跡跨境自駕游」這江,這橋,這座城

哈爾濱松花江上並肩而立的新老鐵路橋

2007夏天的老鐵路橋

這江, 這橋, 這座城

所有的遠方, 都要始於足下。 立秋這天, 我開始了中東鐵路尋跡的旅程。

我的中東鐵路尋跡跨境自駕遊的起點選擇在了最有代表意義的哈爾濱“老江橋”, 過去叫濱州鐵路橋, 現在已是中東鐵路公園。

奔著鐵路橋方向進入森林街不遠就看到鶴然而立的“中東鐵路公園”的標誌。 站在滾滾向前的火車輪的雕塑下, 望著通向鐵橋沿途公園一路的精心設計, 真是讓人欣喜又興奮。

我孩子般的在廢置的鐵路上走平衡木,在“黃繼光號”火車頭前留景,在火車餐廳上參觀了一番,還去了即將開展的“中東鐵路印象”館。最後,踏上改造後的鐵路橋,讓這顆小有激動的心在松花江上再激蕩一會兒。

新建的中東鐵路印象館

還沒開館,先睹為快

太喜歡這樣的感覺了,仿佛就坐在江畔公園的咖啡廳裡

大橋下停留的火車餐廳

這是我當年走在使用中的鐵路橋上拍的

如今的兩架橋

舊貌換新顏的鐵路橋真是讓人欣慰。巨大的鋼樑整刷一新,如一個煥發青春的老人深邃而激情;透過透空玻璃棧道,看到老鐵路的鋼架結構與滔滔的松花江在腳下流過。人們悠然的走在橋上、坐在橋邊望風景,浪漫而愜意。我笑調侃這就是哈爾濱的“廊橋”,一座獨具冰城特色的鋼架廊橋。

於是在這裡坐下來,停留片刻。伴著涼爽的清風,撫欄遠望、遐想。

這座跨江而過的“老江橋”建造於1901年,是松花江上最早的跨江鐵路大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的選址決定了哈爾濱現在城市的位置,以它為界劃分出哈爾濱的道裡、道外兩個區。

巨量的橋桁梁由波蘭華沙鐵工廠製造,從黑海的奧德薩港裝船,行程約2萬公里,耗時數月。經一年零四個月的建設,大橋於1901年竣工並臨時通車。1962年4月,鐵道部對大橋大樑進行更換,在兩側增設1.1米寬有扶柵人行通道。

2014年4月9日22時58分,從漠河到瀋陽的2668次列車從橋上通過,這是濱洲鐵路橋上行駛過的最後一趟火車。安全運行了113年的老江橋從此不再有火車通過。這座承載著哈爾濱百年歷史的鐵路橋被哈爾濱人寶貝一樣的保存下來,改建成為一座集歷史、文化、休閒、使用於一體的主題公園——中東鐵路公園。

與此同時,毗鄰而建的雄偉壯觀的城際高鐵哈齊客運專線松花江特大橋開通,全長3460.58米,跨度長626.6米,設計時速250公里。

這是一條創下多個世界之最的中國首條高緯高寒高鐵。雙橋淩空比翼,宛若長虹臥波。兩座鐵路橋遙相呼應,成為中國鐵路百年發展的見證。

如果說一條中東鐵路興起了一座城市,那麼“老江橋”便見證了哈爾濱城市的歷史變遷。它像一架巨大的提琴,傾述著中國人許多沉痛的回憶,更合奏了這座城市交響樂雄壯的序曲。

十九世紀末俄國大規模建設西伯利亞鐵路,路基鋪到了貝加爾湖。1896年,沙俄借著還遼“功勞”,與清政府簽下《中俄密約》。其中規定:“為使俄國便於運輸軍隊,中國允許俄國通過黑龍江、吉林修築一條鐵路至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東鐵路公司有權“無條件和絕對地管理自己的土地和建在這塊土地上任何形式的設施”,經營權為80年。1905年《東省鐵路建設報告》載:“修建中東鐵路的總投資254,314,385盧布”,大部分資金來自對中國的掠奪。

當時的香坊是一個有十幾條街巷的中式小城。1898年起,伴隨中東鐵路的修建,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似乎是一夜之間一座歐風城市便從松花江畔的鐵路修築工地上崛起。

蒸汽機車牽引著車廂將大量的僑民帶到了哈爾濱。1903年竣工通車當年就運送旅客117.5萬人次,貨物運量達到了73萬噸。十幾萬僑民湧入哈爾濱興辦工業、開商鋪、建銀行、辦學校。

哈爾濱擁有中國第一個交響樂團、第一所電影院、第一列旅遊列車、第一所音樂學校、第一座廣播電臺,全球有34家外資銀行在哈爾濱開設分支機搆,形成了最有“國際範”的城市風貌。

此後,歷經百餘年變遷,始終保持著一如既往無可取代的美麗。哈爾濱現有人口1064萬,是中國省會城市中面積最大、人口居第三位的國際大都市。

眼前的松花江緩緩流淌,平靜而深邃。浩浩江面,18個橋墩如中流砥柱擎起萬噸鋼樑,偉岸的雄姿漸漸變得斑駁。

中東鐵路公園盡頭的觀景台

而今,中東鐵路那些風情搖曳的滄桑故事在江水的流逝中,漸行漸遠,但是,對它的記憶早已深刻在哈爾濱人的心中。讓我們從“老江橋”出發,繼續尋跡中東鐵路的故事,讓更多的人瞭解保護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小貼士:

中東鐵路公園無門票,全長3.5公里。

公交路線:26、83線到青年宮下車即到;8、12、24、6598、206等到兒童醫院,步行幾百米即到。

橋頭的火車餐廳很有味道,涮火鍋。

文圖/冰城馨子

我孩子般的在廢置的鐵路上走平衡木,在“黃繼光號”火車頭前留景,在火車餐廳上參觀了一番,還去了即將開展的“中東鐵路印象”館。最後,踏上改造後的鐵路橋,讓這顆小有激動的心在松花江上再激蕩一會兒。

新建的中東鐵路印象館

還沒開館,先睹為快

太喜歡這樣的感覺了,仿佛就坐在江畔公園的咖啡廳裡

大橋下停留的火車餐廳

這是我當年走在使用中的鐵路橋上拍的

如今的兩架橋

舊貌換新顏的鐵路橋真是讓人欣慰。巨大的鋼樑整刷一新,如一個煥發青春的老人深邃而激情;透過透空玻璃棧道,看到老鐵路的鋼架結構與滔滔的松花江在腳下流過。人們悠然的走在橋上、坐在橋邊望風景,浪漫而愜意。我笑調侃這就是哈爾濱的“廊橋”,一座獨具冰城特色的鋼架廊橋。

於是在這裡坐下來,停留片刻。伴著涼爽的清風,撫欄遠望、遐想。

這座跨江而過的“老江橋”建造於1901年,是松花江上最早的跨江鐵路大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的選址決定了哈爾濱現在城市的位置,以它為界劃分出哈爾濱的道裡、道外兩個區。

巨量的橋桁梁由波蘭華沙鐵工廠製造,從黑海的奧德薩港裝船,行程約2萬公里,耗時數月。經一年零四個月的建設,大橋於1901年竣工並臨時通車。1962年4月,鐵道部對大橋大樑進行更換,在兩側增設1.1米寬有扶柵人行通道。

2014年4月9日22時58分,從漠河到瀋陽的2668次列車從橋上通過,這是濱洲鐵路橋上行駛過的最後一趟火車。安全運行了113年的老江橋從此不再有火車通過。這座承載著哈爾濱百年歷史的鐵路橋被哈爾濱人寶貝一樣的保存下來,改建成為一座集歷史、文化、休閒、使用於一體的主題公園——中東鐵路公園。

與此同時,毗鄰而建的雄偉壯觀的城際高鐵哈齊客運專線松花江特大橋開通,全長3460.58米,跨度長626.6米,設計時速250公里。

這是一條創下多個世界之最的中國首條高緯高寒高鐵。雙橋淩空比翼,宛若長虹臥波。兩座鐵路橋遙相呼應,成為中國鐵路百年發展的見證。

如果說一條中東鐵路興起了一座城市,那麼“老江橋”便見證了哈爾濱城市的歷史變遷。它像一架巨大的提琴,傾述著中國人許多沉痛的回憶,更合奏了這座城市交響樂雄壯的序曲。

十九世紀末俄國大規模建設西伯利亞鐵路,路基鋪到了貝加爾湖。1896年,沙俄借著還遼“功勞”,與清政府簽下《中俄密約》。其中規定:“為使俄國便於運輸軍隊,中國允許俄國通過黑龍江、吉林修築一條鐵路至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東鐵路公司有權“無條件和絕對地管理自己的土地和建在這塊土地上任何形式的設施”,經營權為80年。1905年《東省鐵路建設報告》載:“修建中東鐵路的總投資254,314,385盧布”,大部分資金來自對中國的掠奪。

當時的香坊是一個有十幾條街巷的中式小城。1898年起,伴隨中東鐵路的修建,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似乎是一夜之間一座歐風城市便從松花江畔的鐵路修築工地上崛起。

蒸汽機車牽引著車廂將大量的僑民帶到了哈爾濱。1903年竣工通車當年就運送旅客117.5萬人次,貨物運量達到了73萬噸。十幾萬僑民湧入哈爾濱興辦工業、開商鋪、建銀行、辦學校。

哈爾濱擁有中國第一個交響樂團、第一所電影院、第一列旅遊列車、第一所音樂學校、第一座廣播電臺,全球有34家外資銀行在哈爾濱開設分支機搆,形成了最有“國際範”的城市風貌。

此後,歷經百餘年變遷,始終保持著一如既往無可取代的美麗。哈爾濱現有人口1064萬,是中國省會城市中面積最大、人口居第三位的國際大都市。

眼前的松花江緩緩流淌,平靜而深邃。浩浩江面,18個橋墩如中流砥柱擎起萬噸鋼樑,偉岸的雄姿漸漸變得斑駁。

中東鐵路公園盡頭的觀景台

而今,中東鐵路那些風情搖曳的滄桑故事在江水的流逝中,漸行漸遠,但是,對它的記憶早已深刻在哈爾濱人的心中。讓我們從“老江橋”出發,繼續尋跡中東鐵路的故事,讓更多的人瞭解保護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小貼士:

中東鐵路公園無門票,全長3.5公里。

公交路線:26、83線到青年宮下車即到;8、12、24、6598、206等到兒童醫院,步行幾百米即到。

橋頭的火車餐廳很有味道,涮火鍋。

文圖/冰城馨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