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酒店人成長專欄:吞青蛙可以治療拖延症?

給你新的啟發與思考!你好, 這裡是酒店邦成長營。

我們今天來討論時間管理。 不知道, 有多少人下決心從今天起卸載王者榮耀,

結果被朋友一勾搭又開始火拼排位?不知道, 有多少人信誓旦旦說今年要讀100本書, 結果到年底竟然只是翻了一本書開頭的幾頁?不知道, 有多少人會覺得工作越久越發現知識不夠用, 越發現需要多讀書, 結果到真正去做的時候, 又都說自己沒有時間?

人性傾向於拖延, 沒有時間是最常用的理由。 在這種情況下, 你也不能完全否定他, 說他壓根兒就不想去做, 他可能很想去做。 比如很多人都想少玩手機多讀書, 而且知道這樣做對自己是有利的, 但是就是拖著, 如果讓柏拉圖評價的話, 他根本是意志薄弱。 這裡我們不深究拖延的原因, 我們提供過一種治療拖延的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吞青蛙。

吞青蛙是美國激勵大師博恩·崔西(Brain Tracy)用來形容處理困難事情的一種比喻,

在《吃掉那只青蛙》這本書裡, 博恩寫道:“如果你必須吃掉一隻青蛙, 不要長時間盯著它看。 如果你必須連著吃掉三隻青蛙, 記得要先吃掉最大、最醜的那只。 ”

彭小六對博恩這段話的理解是:你要找出一天、或一周、或一月、或一年甚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這三件事情就是你必須吞掉的“三隻青蛙”, 然後按照帕累托定律, 花20%的時間, 集中精力專門對付它們。 他說, 這是一種化繁為簡的方法, 每天只做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彭小六自稱是閱讀和知識管理的促進者, 他做過程式師, 帶過專案團隊, 三次創業, 後來專注寫作。 他不乏誇張的說:“我結束了為期兩期, 長達兩個月的慘無人道的吞青蛙訓練。

如果你也是拖延症晚期患者, 那麼你需要看看我是如何得救的。 ”

他總結了五個原則:

第一, 明確你的三隻青蛙。 什麼是你必須去做, 同時別人又替代不了的事情, 而且做到之後對你的回報非常大?這是找到三隻青蛙的標準。

第二, 先吃掉“最大、最醜的那只青蛙”。 就是先解決掉最重要、最困難的那個目標。 歌德說:“最重要的事情絕不能受制於最不重要的事情。 ”

第三, 每天保護自己的青蛙時間。 找到最合適自己的吞青蛙的時間段, 在這一時間段要高度專注和集中, 保持高效, 不能讓其他事情干擾。

第四, 把“3的法則”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分辨、識別生活中不同維度的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並且有效的處理好這些事情,

核心是圍繞“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組織時間。

第五, 創建並嚴格遵守每天的待辦事項清單, 世界上最成功的那批人都有會制定自己的待辦事項清單, 還會保持頻繁審視清單的習慣。

除了遵循這五個原則之外, 彭小六還加入了一個專門督促自己吞青蛙的社群, 在社群裡他會每天記錄自己的進展, 嚴格按照規定“每天9點前完成前一天的回顧和新的一天的吞青蛙的清單”, 否則就會被扣罰100元。 這個過程持續了21天, 他被罰了很多錢, 同時也獲得意想不到的成長, 養成了記帳、健身、閱讀、寫作和手繪的5個精進習慣, 顯然這將是受益終身的好習慣。

21天的嚴格訓練讓彭小六認識到:“任何習慣的養成都是需要循序漸進的, 因為人的潛意識是不喜歡巨大的變化的”,

同時他也體會到了改進或養成習慣也要尊重常識, 他覺得有四個常識:一是“最重要的是先開始行動而不是方法”, 二是“每天都堅持誰也做不到”, 三是“自己要給自己獎勵”, 四是“失敗了大不了重來”。

當然, 你可以說:“吞青蛙對彭小六有用, 但對我不一定,我更願意先處理簡單事情,然後再去處理困難的事情”,雖然如此,彭小六的例子起碼說明,拖延症是可以通過改進或者養成習慣而得到治療的,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在進行時間管理。

那為什麼要管理時間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但是結論幾乎都有相似的一些原因,比如“我確實需要管理一下自己的時間了”,“我的精力分配不過來,需要合理規劃一下”,還有“你看人家時間安排的多好效率多高,我也想管好自己的時間”,等等。

這些原因都是希望改變習慣的信號,進一步的問題是:怎麼去管理時間呢?網上隨便一搜索就有很多教你時間管理的文章,比如番茄工作法等。其實做計畫是最自然的選擇,而找到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工具也是必要的,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起時間管理的習慣。

要培養起時間管理的習慣,首先就要識別清楚自己的時間,比如一個人的時間大致可以分為很閑、很忙和“有選擇的去忙”三種。

很閑的時候,需要給自己設定一些要費力又不是很難的目標,比如,學習一兩種和自己工作和生活相關的技能,培養一些習慣。

很忙的時候,反倒要更關注自己的學習時間段,學會保持專注,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要學會記錄自己的時間,搞清楚自己時間的佔用比例。

有選擇的去忙的時候,就要做成效高的事情,這個時候就要根據“二八定律”,利用塊兒狀時間來做高成效的事情,然後“斷舍離”低成效事情,同時學會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給自己充電。

識別清楚自己的時間區分之後,接下來就是要解決具體做什麼的問題了。比如怎麼列任務清單,如何抗干擾,如何保持專注,如何設置優先順序,如何回顧總結,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每出現一個新的不同的任務都要進行分析判斷,而不管是什麼新的不同的任務,有一點需要一直注意,就是意志力的損耗。

任何一個新的技能的嘗試都會消耗你的意志力,不管它有多簡單或者多困難。美國的羅伊·鮑邁斯特和約翰·蒂爾尼在他們合著的《意志力》一書中,指出:意志力是人體的電池,容量有限,是會用沒掉的,但是,通過休息和補充葡萄糖可以給人體充電。所以時間管理本質上是分配意志力的一種活動。

要之,培養時間管理的習慣,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管理時間的動機是什麼,然後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工具,最後明確具體任務、嚴格執行並且定期審視、改進。

撰稿人:劉劍

但對我不一定,我更願意先處理簡單事情,然後再去處理困難的事情”,雖然如此,彭小六的例子起碼說明,拖延症是可以通過改進或者養成習慣而得到治療的,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在進行時間管理。

那為什麼要管理時間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但是結論幾乎都有相似的一些原因,比如“我確實需要管理一下自己的時間了”,“我的精力分配不過來,需要合理規劃一下”,還有“你看人家時間安排的多好效率多高,我也想管好自己的時間”,等等。

這些原因都是希望改變習慣的信號,進一步的問題是:怎麼去管理時間呢?網上隨便一搜索就有很多教你時間管理的文章,比如番茄工作法等。其實做計畫是最自然的選擇,而找到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工具也是必要的,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起時間管理的習慣。

要培養起時間管理的習慣,首先就要識別清楚自己的時間,比如一個人的時間大致可以分為很閑、很忙和“有選擇的去忙”三種。

很閑的時候,需要給自己設定一些要費力又不是很難的目標,比如,學習一兩種和自己工作和生活相關的技能,培養一些習慣。

很忙的時候,反倒要更關注自己的學習時間段,學會保持專注,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要學會記錄自己的時間,搞清楚自己時間的佔用比例。

有選擇的去忙的時候,就要做成效高的事情,這個時候就要根據“二八定律”,利用塊兒狀時間來做高成效的事情,然後“斷舍離”低成效事情,同時學會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給自己充電。

識別清楚自己的時間區分之後,接下來就是要解決具體做什麼的問題了。比如怎麼列任務清單,如何抗干擾,如何保持專注,如何設置優先順序,如何回顧總結,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每出現一個新的不同的任務都要進行分析判斷,而不管是什麼新的不同的任務,有一點需要一直注意,就是意志力的損耗。

任何一個新的技能的嘗試都會消耗你的意志力,不管它有多簡單或者多困難。美國的羅伊·鮑邁斯特和約翰·蒂爾尼在他們合著的《意志力》一書中,指出:意志力是人體的電池,容量有限,是會用沒掉的,但是,通過休息和補充葡萄糖可以給人體充電。所以時間管理本質上是分配意志力的一種活動。

要之,培養時間管理的習慣,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管理時間的動機是什麼,然後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工具,最後明確具體任務、嚴格執行並且定期審視、改進。

撰稿人:劉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