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史上最牛太監,不是魏忠賢或趙高,而是這位帶兵打仗並逆襲封王的

宋徽宗作品《聽琴圖》

1、

宋徽宗趙佶當皇帝不行, 書畫卻堪稱大師。 他有一幅作品, 題為《聽琴圖》, 畫上有三個人, 端坐在古松樹下彈琴的為趙佶本人,

兩側畢恭畢敬聆聽的是趙佶一生中最信賴的兩位權臣, 穿紅衣的為蔡京, 穿青衣的為童貫。

蔡京和童貫, 一個是首相, 一個是太監。 當時的京城, 民間有句童謠:“打破銅(童), 潑了菜(蔡), 便是人間好世界。 ”說的就是蔡京和童貫這一對活寶。

蔡京我們暫且不提, 單說童貫。 童貫是個太監, 卻是中國歷史上難以計數的太監中最獨特的一個。 按理, 一個男人被去了男根, 在深宮裡小心翼翼地服侍君主及家人, 很難有正經前途, 最高職務也就是當個主管內務的太監頭子——當然, 也有像魏忠賢那樣因緣際會, 利用皇帝的荒唐而把持了國家大權的, 但那畢竟是非常態。

童貫的厲害就在於, 他居然以正二八經的軍功, 不僅做到了軍隊最高級別,

甚至還因之封王。 要知道, 不要說封王, 就是比王低得多的侯, 也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 比童貫稍晚的陸遊就感慨過:“萬里覓封侯, 匹馬戌梁州。 ”

那麼, 童貫到底是如何從太監逆襲封王的呢?

2、

趙佶繼位那一年, 童貫奉了趙佶之令到江南廣為搜羅古今字畫, 在杭州, 他結識了書畫家蔡京, 並成為鐵哥們兒。

童貫回京覆命時, 除了向趙佶奉上蔡京字畫外, 還少不了要大大地說一番蔡京是帝國的棟樑之類的昏話。 趙佶作端王時就很喜歡蔡京的畫, 曾花高價買過一幅, 這時見到大量蔡京佳作, 自然眉開眼笑。

於是, 趙佶將閒居的蔡京起用為定州知州, 隨即又遷大名府知府。 兩年後, 趙佶將蔡京調進中央政府, 並且一路火箭式飆升:1102年五月,

任尚書左丞;七月, 拜右僕射(副首相);1103年一月, 升左僕射(首相)。 就是說, 因了和趙佶的文友與知音關係, 蔡京從一個中等級別的地方官升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相, 只用了一年多時間。

童貫作為蔡京仕途上一座重要階梯, 算是對蔡京真正費了心的。 等蔡京拜相後, 開始回過頭來報答恩人。

童貫是個太監, 蔡京似乎很難在仕途上提拔他。 但機會偏偏來了:青海的某個少數民族起兵作亂, 朝廷正討論由誰率兵前去平定。 蔡京極言童貫曾經多次到過陝西, 所以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邊地人才(那麼茶馬古道上的商人豈不全都成了軍事家?), 認為可以由他負責。

青海這支起兵的部落, 不過是些烏合之眾, 童貫率領十萬裝備精良的正規部隊前去攻打,

自然就順理成章地打了勝仗。 打了勝仗, 那就是有了軍功, 必然要予以封賞的。 這樣, 童貫就以這種近乎傳奇的戰爭經歷, 一路軍功而上, 做到了檢校太尉。

蔡京書法

3、

在任檢校太尉的1111年, 童貫奉命出使遼國。 有人向趙佶提意見:“派宦官作為天朝的使者,

難道我們國家就沒有人了嗎?”

趙佶說:“童貫在青海打過勝仗, 讓契丹見了也殺殺他們的威風吧。 ”

童貫此行, 不但沒有殺人家遼(契丹)的威風, 反而給北宋後來的覆滅種下了直接惡果。

前往遼國的路上, 路過盧溝橋――這個地點後來因為盧溝橋事變而被我們銘刻在心, 殊不知一千年以前, 這個地點同樣也是漢人的傷心之地。 當天晚上, 一個叫馬植的人前來拜訪童貫, 聲稱他有消滅遼國妙計。

童貫在帳篷裡接見了他, “大奇之”――我們不知道馬植到底給童貫說了些什麼, 以至這位公公對他立即青眼相加。 我們只知道, 馬植並不是一只好鳥, 他本是契丹國民, “世為遼國大族”, 官也當到了光祿卿(皇家伙食管理局局長), 卻因“行汙而內亂,不齒於人。”總之一句話,在遼國混不下去了,想到大宋去另辟天地。

童貫認定馬植是個奇人,就將他當作一件寶物帶回了宋帝國,改名換姓叫李良嗣,並把他連同從遼國搜羅回來的字畫古玩一起推薦給了趙佶。

在接見李良嗣的儀式上,李良嗣向趙佶慨慷陳辭:“東北的女真人對遼國人恨之入骨,而遼國的天祚帝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我們如果派出使者從山東的登州和蓬萊渡過大海,就可以直接抵達東北,與女真結盟,相約進攻遼國。遼國受我們的兩面夾擊,必亡無疑。”

宋朝軍隊劇照

4、

在趙佶回答李良嗣的提議之前,我們看看當時的國際局勢吧:

北宋和遼國對峙,已有一百多年。北宋立國之初,曾想趁熱打鐵,收復被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幽雲十六州,卻以北伐失敗告終。後來,雙方在十一世紀初期鑒定了澶淵之盟,結束了多年的戰爭。到趙佶時代,承平一百餘年了。此時的國際局勢是,北宋和遼國一同走向沒落,東北的女真正在崛起。那麼,宋朝最明智的選擇是維持這種三足鼎立。

正因如此,李良嗣的提議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他們認為,一旦輕啟邊釁,必非中國之福。這時李良嗣發揮了他天才的演說家和鼓動家的本領,他一往情深地告訴猶豫中的趙佶:“遼國必然滅亡,這是老天註定了的。陛下您如果念幽雲十六州的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就請出兵討伐遼國,恢復古老中國的疆土吧。那是弔民伐罪,以治伐亂的高尚行為呀。王師一出,幽雲十六州的老百姓必定簞食壺漿,搭建起香花樓子以示歡迎。”

趙佶本身就是一個有大頭症的人,他在聽說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幽雲十六州百姓苦苦等待他這位救世主發兵相助時,顯然心花怒放了。他當即賜李良嗣姓趙,改名趙良嗣,並任命為秘書丞,不久又升遷為龍圖閣直學士、光祿大夫。

馬植和東北密林中正在強大起來的女真取得了聯繫,雙方在多次接觸後,達成了如下協定:

一. 金軍(即女真)負責攻打遼國的中京大定府,然後南下,到達長城古北口;宋軍負責攻打燕京,北上古北口。兩國即以古北口為界,互不超越。

二.金國同意宋朝收回幽雲十六州。

三.宋朝將原本進貢給遼國的歲幣,改為進貢給金國。

可惜,就是這個一開始就不平等的條約,最後也沒有實現的可能。

5、

在女真兵團如同秋風掃落葉般席捲遼國大地時,趙佶的後院鬧起了民變:方臘在浙江因花石綱起義。

“軍事家”童貫被認為是平定方臘起義的不二人選,帶兵南征。很快,童貫平定了方臘起義,晉封國公,位極人臣。然後,他作為宋軍統帥,率軍北伐。他以為遼國軍隊也像方臘的農民一樣不堪一擊。

遼國在得知一向和好的宋帝國也出兵夾擊的消息後,朝野震恐,他們派出使臣對童貫說:“女真叛變作亂,貴國作為我們的盟友,也應當對它厭惡,現在如果貪圖小利,拋棄了我們兩國間百年來的友誼,只會種下無窮的禍根。”

但這種外交辭令只會令童貫更加狂妄,他下令軍隊繼續前進。在盧溝橋附近,遼國的一支叫常勝軍的部隊在首領郭藥師的率領下,投降了童貫。童貫以八百里加急文書的方式向趙佶報捷,趙佶則下令童貫一鼓作氣,拿下燕京。

遼國以為必然會滅亡,於是派出使臣韓昉求見童貫,希望念及一百一十九年的邦交,不要再進攻遼國,遼願自動降為藩屬,年年進貢,歲歲來朝。但童貫一口回絕,並把韓昉趕出中軍大帳。韓昉在庭院中痛哭說:遼宋兩國,和好百年。盟約誓書,字字俱在,你能欺國,不能欺天。

童貫隨即指揮宋兵團對燕京發動進攻,遼國在都城之下背水一戰。戰鬥的結果令遼、金和宋都大吃一驚:宋兵團幾乎全軍覆沒,遼軍從燕京一直追殺到盧溝橋,二十萬人馬死者相枕,佈滿了幾十裡長的道路。

金國固然知道宋軍的衰弱,卻不知道他們竟衰弱到了這樣荒唐可笑的地步。這對雄心勃勃的金國來說,無疑是一種鼓舞和誘惑。而宋軍――主要是指童貫這樣的高級指揮員――這時才明白,原來世上還有比農民起義軍更有戰鬥力的軍隊存在。

宋朝宮女服飾

6、

遼國最終滅于金。作為金的盟國,宋卻已無法收回原本約定的幽雲十六州,而是以巨額的歲貢作代價,收回了其中的六個州――在移交給宋之前,金人已遷走了土地上所有的人民,宋得到的只是一片蕭殺和蕭條的沒有生命的土地。

這是一次用於滿足趙佶可憐虛榮心的象徵性勝利。收復北方六州的捷報傳到東京,東京城裡張燈結綵,文武百官彈冠相慶,向趙佶上疏表示舉國同賀。趙佶被吹捧成北方六州人民的大救星――事實上這些並不存在的人民已經遷入了更北的金的國土,而童貫則以赫赫戰功封為廣陽郡王。

以太監身份而因戰功封王,童貫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

金宋合夥攻遼,是在西元1123年。僅僅兩年之後,金即反目成仇,進軍宋帝國。正是童貫的軍隊在北伐中表現出的可怕的衰弱,使金人無法抑制進攻宋帝國的欲望。

1125年十月,北方的冬天剛剛降臨,金軍對宋帝國的兩路夾擊已經作完了戰略準備。西路攻太原,目標洛陽;東路攻燕京,目標東京。

當時,童貫負責山西太原一線的防務,他聽說金兵前鋒已快抵達太原,準備放棄軍隊逃回東京。太原知府張孝純諷刺他說:“金人背盟,大王正當命令天下官兵抵抗,現在卻扔下太原走了,等於是把河東交給了敵人,那麼河北怎麼辦呢?”

童貫發怒說:“我的責任只是受命宣撫,並不是來守衛疆土的,你一定要我留在這裡,那還設將領做什麼?”

張孝純望著童貫奪路而逃的背影,長歎道:“童太師平時多麼威風呀,可一遇到敵人卻嚇得這個樣子,他還有什麼臉面回去見天子呢?”

7、

負責抵抗東路金軍的宋兵團將領,是常勝軍將領郭藥師。此人在最關鍵的時候陣前倒戈,成了金軍的第六縱隊――此事說起來,仍然和童貫有關,應該由他來負責。

郭藥師是從遼國投誠到宋帝國的,宋帝國一直讓他率領幾十萬大軍駐紮在燕京一帶。後來,有人舉報郭藥師擁兵自重,大有與中央政府離心離德的跡象,朝廷便派出童貫為欽差大臣前往考察。

郭藥師親自到易州迎接童貫,見面時,他跪拜在地。童貫說:“你現在身為太尉,與我的地位相等,哪裡能行如此大禮呢?”

郭藥師說:“太師您就是我的父親,我唯知道拜父親,哪裡還知道其他什麼呢?”

童貫無端地就成了郭藥師的爹的,自然哈哈大樂。回到朝中,只管撿好的說,朝廷由是依然由郭藥師這個危險份子鎮守最重要的邊地。

東西路均失守,金軍一帆風順地直直指東京,宋帝國的告急文書和金帝國宣佈趙佶叛盟的罪狀,雪片般地飛到了宮中。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趙佶決定退位,讓兒子趙桓來替他收拾這個爛攤子。

童貫從太原逃回東京時,趙桓已經即位,並組織追查他的責任。一開始,他只是遭到了降職處分,隨著調查的深入,他被流放英州。還沒有到達英州時,趙桓公佈了他的十大罪狀,令禦史追殺於流放途中的南雄。

童貫在史書中獲得的惟一正面評價是:“身材魁梧,臉頰還有幾根鬍子,皮骨強勁如鐵,不像閹人。有度量,不吝嗇。”

卻因“行汙而內亂,不齒於人。”總之一句話,在遼國混不下去了,想到大宋去另辟天地。

童貫認定馬植是個奇人,就將他當作一件寶物帶回了宋帝國,改名換姓叫李良嗣,並把他連同從遼國搜羅回來的字畫古玩一起推薦給了趙佶。

在接見李良嗣的儀式上,李良嗣向趙佶慨慷陳辭:“東北的女真人對遼國人恨之入骨,而遼國的天祚帝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我們如果派出使者從山東的登州和蓬萊渡過大海,就可以直接抵達東北,與女真結盟,相約進攻遼國。遼國受我們的兩面夾擊,必亡無疑。”

宋朝軍隊劇照

4、

在趙佶回答李良嗣的提議之前,我們看看當時的國際局勢吧:

北宋和遼國對峙,已有一百多年。北宋立國之初,曾想趁熱打鐵,收復被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幽雲十六州,卻以北伐失敗告終。後來,雙方在十一世紀初期鑒定了澶淵之盟,結束了多年的戰爭。到趙佶時代,承平一百餘年了。此時的國際局勢是,北宋和遼國一同走向沒落,東北的女真正在崛起。那麼,宋朝最明智的選擇是維持這種三足鼎立。

正因如此,李良嗣的提議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他們認為,一旦輕啟邊釁,必非中國之福。這時李良嗣發揮了他天才的演說家和鼓動家的本領,他一往情深地告訴猶豫中的趙佶:“遼國必然滅亡,這是老天註定了的。陛下您如果念幽雲十六州的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就請出兵討伐遼國,恢復古老中國的疆土吧。那是弔民伐罪,以治伐亂的高尚行為呀。王師一出,幽雲十六州的老百姓必定簞食壺漿,搭建起香花樓子以示歡迎。”

趙佶本身就是一個有大頭症的人,他在聽說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幽雲十六州百姓苦苦等待他這位救世主發兵相助時,顯然心花怒放了。他當即賜李良嗣姓趙,改名趙良嗣,並任命為秘書丞,不久又升遷為龍圖閣直學士、光祿大夫。

馬植和東北密林中正在強大起來的女真取得了聯繫,雙方在多次接觸後,達成了如下協定:

一. 金軍(即女真)負責攻打遼國的中京大定府,然後南下,到達長城古北口;宋軍負責攻打燕京,北上古北口。兩國即以古北口為界,互不超越。

二.金國同意宋朝收回幽雲十六州。

三.宋朝將原本進貢給遼國的歲幣,改為進貢給金國。

可惜,就是這個一開始就不平等的條約,最後也沒有實現的可能。

5、

在女真兵團如同秋風掃落葉般席捲遼國大地時,趙佶的後院鬧起了民變:方臘在浙江因花石綱起義。

“軍事家”童貫被認為是平定方臘起義的不二人選,帶兵南征。很快,童貫平定了方臘起義,晉封國公,位極人臣。然後,他作為宋軍統帥,率軍北伐。他以為遼國軍隊也像方臘的農民一樣不堪一擊。

遼國在得知一向和好的宋帝國也出兵夾擊的消息後,朝野震恐,他們派出使臣對童貫說:“女真叛變作亂,貴國作為我們的盟友,也應當對它厭惡,現在如果貪圖小利,拋棄了我們兩國間百年來的友誼,只會種下無窮的禍根。”

但這種外交辭令只會令童貫更加狂妄,他下令軍隊繼續前進。在盧溝橋附近,遼國的一支叫常勝軍的部隊在首領郭藥師的率領下,投降了童貫。童貫以八百里加急文書的方式向趙佶報捷,趙佶則下令童貫一鼓作氣,拿下燕京。

遼國以為必然會滅亡,於是派出使臣韓昉求見童貫,希望念及一百一十九年的邦交,不要再進攻遼國,遼願自動降為藩屬,年年進貢,歲歲來朝。但童貫一口回絕,並把韓昉趕出中軍大帳。韓昉在庭院中痛哭說:遼宋兩國,和好百年。盟約誓書,字字俱在,你能欺國,不能欺天。

童貫隨即指揮宋兵團對燕京發動進攻,遼國在都城之下背水一戰。戰鬥的結果令遼、金和宋都大吃一驚:宋兵團幾乎全軍覆沒,遼軍從燕京一直追殺到盧溝橋,二十萬人馬死者相枕,佈滿了幾十裡長的道路。

金國固然知道宋軍的衰弱,卻不知道他們竟衰弱到了這樣荒唐可笑的地步。這對雄心勃勃的金國來說,無疑是一種鼓舞和誘惑。而宋軍――主要是指童貫這樣的高級指揮員――這時才明白,原來世上還有比農民起義軍更有戰鬥力的軍隊存在。

宋朝宮女服飾

6、

遼國最終滅于金。作為金的盟國,宋卻已無法收回原本約定的幽雲十六州,而是以巨額的歲貢作代價,收回了其中的六個州――在移交給宋之前,金人已遷走了土地上所有的人民,宋得到的只是一片蕭殺和蕭條的沒有生命的土地。

這是一次用於滿足趙佶可憐虛榮心的象徵性勝利。收復北方六州的捷報傳到東京,東京城裡張燈結綵,文武百官彈冠相慶,向趙佶上疏表示舉國同賀。趙佶被吹捧成北方六州人民的大救星――事實上這些並不存在的人民已經遷入了更北的金的國土,而童貫則以赫赫戰功封為廣陽郡王。

以太監身份而因戰功封王,童貫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

金宋合夥攻遼,是在西元1123年。僅僅兩年之後,金即反目成仇,進軍宋帝國。正是童貫的軍隊在北伐中表現出的可怕的衰弱,使金人無法抑制進攻宋帝國的欲望。

1125年十月,北方的冬天剛剛降臨,金軍對宋帝國的兩路夾擊已經作完了戰略準備。西路攻太原,目標洛陽;東路攻燕京,目標東京。

當時,童貫負責山西太原一線的防務,他聽說金兵前鋒已快抵達太原,準備放棄軍隊逃回東京。太原知府張孝純諷刺他說:“金人背盟,大王正當命令天下官兵抵抗,現在卻扔下太原走了,等於是把河東交給了敵人,那麼河北怎麼辦呢?”

童貫發怒說:“我的責任只是受命宣撫,並不是來守衛疆土的,你一定要我留在這裡,那還設將領做什麼?”

張孝純望著童貫奪路而逃的背影,長歎道:“童太師平時多麼威風呀,可一遇到敵人卻嚇得這個樣子,他還有什麼臉面回去見天子呢?”

7、

負責抵抗東路金軍的宋兵團將領,是常勝軍將領郭藥師。此人在最關鍵的時候陣前倒戈,成了金軍的第六縱隊――此事說起來,仍然和童貫有關,應該由他來負責。

郭藥師是從遼國投誠到宋帝國的,宋帝國一直讓他率領幾十萬大軍駐紮在燕京一帶。後來,有人舉報郭藥師擁兵自重,大有與中央政府離心離德的跡象,朝廷便派出童貫為欽差大臣前往考察。

郭藥師親自到易州迎接童貫,見面時,他跪拜在地。童貫說:“你現在身為太尉,與我的地位相等,哪裡能行如此大禮呢?”

郭藥師說:“太師您就是我的父親,我唯知道拜父親,哪裡還知道其他什麼呢?”

童貫無端地就成了郭藥師的爹的,自然哈哈大樂。回到朝中,只管撿好的說,朝廷由是依然由郭藥師這個危險份子鎮守最重要的邊地。

東西路均失守,金軍一帆風順地直直指東京,宋帝國的告急文書和金帝國宣佈趙佶叛盟的罪狀,雪片般地飛到了宮中。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趙佶決定退位,讓兒子趙桓來替他收拾這個爛攤子。

童貫從太原逃回東京時,趙桓已經即位,並組織追查他的責任。一開始,他只是遭到了降職處分,隨著調查的深入,他被流放英州。還沒有到達英州時,趙桓公佈了他的十大罪狀,令禦史追殺於流放途中的南雄。

童貫在史書中獲得的惟一正面評價是:“身材魁梧,臉頰還有幾根鬍子,皮骨強勁如鐵,不像閹人。有度量,不吝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