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分鐘瞭解暹羅史:曾經的清朝藩屬與東南亞霸主,英法夾縫求生存

文 | 獬執事

相比于與中原王朝戰事頻繁的緬甸, 暹羅自元朝之後便保持著向中原王朝朝貢的傳統, 由此也躋身於朱元璋欽定的十五個“不征之國”中。 泰國直到13世紀初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後才形成了較為統一的國家, 在此之前泰人常年處於鄰國的統治之中, 並沒有發展成一支強大的勢力。 素可泰王朝獨立時南宋已經搖搖欲墜, 隨後元朝統一中原, 自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到至治三年(1323年)之間, 素可泰王朝向元朝通使達十二次, 不過此時並沒有其向元朝請封稱藩的記載。

元貞三年(1296年)周達觀奉命隨元使赴真臘訪問後寫成《真臘風土記》, 其中將素可泰王朝稱為暹羅。 其實這裡的“暹羅”二字還要拆開來闡述:“暹”是指暹國, 即素可泰王朝;而“羅”則是暹國以南的羅斛國, 後者於至正九年征服了前者, 建立了泰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大城王朝。 在元朝航海家汪大淵所著的《島夷志》中,

暹國與羅斛國的確是分開記錄的, 而兩國的合併, 自然也成了後世“暹羅”之謂的淵源。

而中原王朝對暹羅的冊封, 也正始于大城王朝。 洪武十年(1377年), 大城王朝入朝請封, 朱元璋遂合暹、羅斛二國之名封大城國王為暹羅國王,

“暹羅”之名也由此成為中華文化圈中各國對其的稱呼。 不過, 暹羅人一直自稱為“泰”, 直到曼谷王朝時期出於國際交往的便利才正式以暹羅為國號, 從這個角度也能看出暹羅作為中原王朝宗藩體系中的一員, 相對處於比較邊緣化的位置。

比較有戲劇性的是泰國第三個王朝吞武裡王朝——這一王朝的開創者竟是原籍廣東澄海的華裔鄭信。

鄭信本為大城王朝的將領, 在反抗緬甸貢榜王朝侵略的戰爭中黃袍加身, 另立新朝。 鄭信領導下的暹羅軍隊南征北戰, 在與貢榜、安南的鬥爭中逐漸佔據上峰, 一時成為中南半島的霸主, 東南亞的政治格局在18世紀末期再一次被改寫。

相對於剛剛結束了與清朝十餘年戰爭才無奈向清帝國稱藩的貢榜王朝, 鄭信所建立的吞武裡王朝與中原有著天然的血脈聯繫。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剛剛執政的鄭信便呈書清廷, 希望接替大城國王由清帝冊封其為暹羅國王。 乾隆皇帝認為其奪國不正, 不予認可, 並回了一封措詞嚴厲的飭文。 三年後, 鄭信趁清緬戰事正酣時命人解送一批緬甸俘虜進獻北京, 並再次請封, 幾經投誠之下清廷終於承認鄭信為暹羅國王, 吞武裡王朝由此再次被納入到中原王朝的宗藩體系中。

無論從軍政還是外交來看,吞武裡王朝都是一個極為輝煌的朝代,不過它同時也是一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朝代。吞武裡王朝的興盛源于鄭信這一“卡裡斯瑪型”君主,而一旦這一君主出現擁護危機,政權也勢必隨之紊亂。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政變出身的鄭信同樣因政變而被迫退位,隨即被新登基的拉瑪一世處死。出於鄭信的前車之鑒,拉瑪一世在向清朝入貢請封時自稱鄭信之子鄭華,很快受封為暹羅國王——清朝與暹羅的宗藩體系就在這一次彌天大謊中平穩過渡了。

拉瑪一世登基後立刻將首都適往曼谷,其開創的王朝也因此被稱為曼谷王朝。泰國由此未再出現王朝更迭,其與清帝國的宗藩關係也由此穩定下來,直到歐洲列強的入侵。依託于鄭信打下的江山,曼谷王朝的疆域頗廣,包括了撣邦、老撾和柬埔寨的大部分地區,直接與清帝國接壤。然而該來得終究會來。19世紀中期,英法兩國的侵略軍逐漸染指印度及印度支那,曼谷王朝陷入腹背受敵的境遇,國家主權危在旦夕。

咸豐三年(1853年),曼谷王朝派至清帝國的朝貢使在回國途中受到英國駐香港總督鮑林的接見,後者令其回國後奏請暹羅國王不再向清帝國朝貢;兩年之後,又是這位鮑林率軍艦與暹羅國王拉瑪四世簽訂城下之盟《鮑林條約》,將暹羅逼上了半殖民地的道理。與此同時,法國人的入侵也馬不停蹄,開始蠶食暹羅領土。

同治八年(1869年),出於安全考慮,暹羅國王請求改變朝貢路線而未獲批准,由此咸豐三年的朝貢使團便成為暹羅歷史上最後一批朝貢使團。至20世紀初,暹羅逐漸割讓北部與東部幾乎一半的領土,與清帝國也不再接壤,朝貢之事由此再無恢復的可能與必要。

無論從軍政還是外交來看,吞武裡王朝都是一個極為輝煌的朝代,不過它同時也是一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朝代。吞武裡王朝的興盛源于鄭信這一“卡裡斯瑪型”君主,而一旦這一君主出現擁護危機,政權也勢必隨之紊亂。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政變出身的鄭信同樣因政變而被迫退位,隨即被新登基的拉瑪一世處死。出於鄭信的前車之鑒,拉瑪一世在向清朝入貢請封時自稱鄭信之子鄭華,很快受封為暹羅國王——清朝與暹羅的宗藩體系就在這一次彌天大謊中平穩過渡了。

拉瑪一世登基後立刻將首都適往曼谷,其開創的王朝也因此被稱為曼谷王朝。泰國由此未再出現王朝更迭,其與清帝國的宗藩關係也由此穩定下來,直到歐洲列強的入侵。依託于鄭信打下的江山,曼谷王朝的疆域頗廣,包括了撣邦、老撾和柬埔寨的大部分地區,直接與清帝國接壤。然而該來得終究會來。19世紀中期,英法兩國的侵略軍逐漸染指印度及印度支那,曼谷王朝陷入腹背受敵的境遇,國家主權危在旦夕。

咸豐三年(1853年),曼谷王朝派至清帝國的朝貢使在回國途中受到英國駐香港總督鮑林的接見,後者令其回國後奏請暹羅國王不再向清帝國朝貢;兩年之後,又是這位鮑林率軍艦與暹羅國王拉瑪四世簽訂城下之盟《鮑林條約》,將暹羅逼上了半殖民地的道理。與此同時,法國人的入侵也馬不停蹄,開始蠶食暹羅領土。

同治八年(1869年),出於安全考慮,暹羅國王請求改變朝貢路線而未獲批准,由此咸豐三年的朝貢使團便成為暹羅歷史上最後一批朝貢使團。至20世紀初,暹羅逐漸割讓北部與東部幾乎一半的領土,與清帝國也不再接壤,朝貢之事由此再無恢復的可能與必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