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內蒙古:保險“組合拳” 打通精准扶貧最後一公里

去年夏天, 內蒙古東部地區出現持續高溫乾旱天氣, 造成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等9個盟市55個旗縣385.7萬人受災, 農作物受災面積3780萬畝, 草場受災面積5億多畝, 直接經濟損失83億元。 截至目前, 全區保險機構共支付賠款22.47億元, 簡單賠付率達110%, 受益農戶209萬戶次, 占總投保戶次的73%。

“內蒙古是國家糧食主產區、重要畜牧業生產基地和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只有強農惠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牧區脫貧問題。 按照國家對保險扶貧的相關要求, 我們精准對接農牧業貧困區, 從完善保障機制、創新保險產品等方面全方位構築保險防護網,

打通精准扶貧最後一公里。 ”自治區保監局有關負責人指出。

據自治區保監局提供的資料顯示, 我區有貧困旗縣57個, 其中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旗縣31個, 貧困旗縣占比55.3%。

立足區情, 2016年自治區保監局與自治區扶貧辦聯合制定《內蒙古自治區建設保險助推脫貧攻堅示範旗縣實施方案》, 選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貧困旗縣, 對症下藥制定保險扶貧“套餐”, 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辦理“基本+特色”脫貧特惠組合保險, 既“輸血”又“造血”。 其中, “基本險”保障意外和大病, 兜住“因病因災致貧返貧”的底;“特色險”保障地方特色經濟作物和支柱產業, 打開“產業脫貧致富”的門。

針對自治區貧困地區農牧業資源秉賦,

我區不斷創新保險機制, 啟動特色產業脫貧動力, 助困難群眾增收創富:

——協調完善補貼政策。 取消貧困地區37個產糧大縣種植業保險保費旗縣級補貼, 釋放財政資金1.28億元。

——不斷提高保障水準。 全面提高玉米、林木、奶牛等十類農畜產品保額, 下調費率, 將內澇、地震等災害納入保險責任。 森林保險實現天然林、防護林全覆蓋, 承保面積3.81億畝, 承保面積、保費規模和保險金額均居全國首位, 幫貧困地區保住“綠水青山”, 築牢可持續發展根基。

——健全災害防控體系。 每年從農險保費中按3%提取防災減損基金, 自治區財政按提取額50%配套資金, 統籌投入到基礎設施差、防災設備匱乏的貧困地區。 全區保險業2016年投入1.3億元, 為貧困地區配備大量植保設備,

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開展“草原扶貧”工程。 將肉羊、蒙古馬、駱駝等特色農畜納入保障, 承保特色作物23萬畝, 肉牛、肉羊97萬頭只, 提供保障10億元, 支付賠款2381萬元, 受益農戶9090戶次。 錫林郭勒盟開發草原牛羊天氣指數保險, 保障牧民因雪、旱災造成飼料成本增加風險, 21萬畝草場和25萬頭只牛羊獲保障3630萬元。

——創新保險產品。 在包頭開發葵花等13種作物產值保險, 保險責任實現從自然災害生產風險到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全覆蓋, 農戶憑保單還可獲低息貸款;在“薯都”烏蘭察布推廣馬鈴薯價格指數保險, 覆蓋1.5萬畝馬鈴薯高產區;在興安盟、通遼等地的產糧大縣開展玉米價格“保險+期貨”試點, 為8.5萬畝玉米提供保障6750萬元, 對沖價格波動,

防止“谷賤傷農”。

——實施風險共擔。 自治區政府每年安排6.85億元專項資金用於扶貧貸款擔保和補償貼息, 貼息率3-5%, 並與保險比例分擔違約風險, 貧困戶單戶起貸點1000元, 最高額度5萬元, 扶貧互助組織、扶貧龍頭企業最高額度5000萬, 累計支持1429戶農牧戶和企業融資5.93億元。

——加強網路建設。 2016年全區新增三農行銷服務部176家、三農服務站點1431個, 同比增長27%和31%。 累計建成三農行銷服務部836家、三農服務站點6084個, 打通農險服務最後一公里。

自治區保監局還協調自治區扶貧辦籌集3000萬元扶貧資金, 專項支持保險業助推脫貧攻堅示範旗縣, 開展保險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專案, 各盟市、旗縣按相應比例配套資金, 全區11個盟市的18個旗縣直接受益, 共12.68萬戶貧困家庭、27.55萬貧困人口獲得保障,

占全區貧困人口35%。

多項保險“組合拳”招招精准, 助力草原農牧民早日摘掉“窮帽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