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i·甯德」清明,在這個地方致敬我們最可愛的人!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記得小時候, 每年的清明節, 老師都會組織我們一起去烈士墓掃墓, 一束束菊花, 一把把掃把,

獻上最莊嚴的紀念儀式, 然後用最樸實的做法為他們掃去塵埃, 掃去寂寞。 因為那裡, 有一群最可愛的人。 雖然他們已經永遠的不在了, 可是歲月、我們卻永遠都不會忘記他們, 因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為了群眾, 勇往直前, 浴血奮戰。

而在蕉城區虎貝鎮,

這裡也有一群最可愛的人。 虎貝鎮是蕉城區最高海拔的山區鄉鎮, 平均可達800米高。 這裡不僅是革命老區, 而且還是紅色旅遊的好出去。 這裡現在還保留著“百丈岩九壯士”、閩東紅軍文峰北上抗日整編點、天峰亭後方醫院及北上抗日集訓地等革命遺址。

“百丈岩”, 位於寧德市蕉城區虎貝鎮北五公里的東源村境內, 是一處高達百丈的巨岩峭壁, 前人在此刻有“古致天然”四字。 聽其名你就可以想像出它身姿挺拔, 陡峭高峻。 確實, 它的岩壁高達百餘丈, 因此才被人叫做“百丈岩”。

在這座險峻的岩壁上, 還刻有“百丈英風”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這是1994年, 在紀念閩東蘇區創立60周年前夕,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葉飛為烈士們題寫的。

歷史總是在重演, 英豪們的選擇也不盡相同。 人說, 狼牙山五壯士, 死的悲壯, 死的英勇。 而這裡, 曾經也同樣發生過一次與狼牙山五壯士死的同樣悲壯, 同樣英勇的戰鬥。

1936年9月, 閩東特委組織部長阮英平同志率領閩東獨立師第三縱隊120多人, 從連江羅源一帶山區轉戰到虎貝鎮東源村, 部隊剛駐紮不久, 就遭到敵人突襲, 阮英平迅速決定部隊從東源村後門山方向撤退。 後門山右側有一條通往桃花溪的小路, 當部隊來到這個路口, 準備撤往根據地中心時, 山岔口卻冒出一股敵人。 狹路相逢, 必有一戰。

此時, 一場激烈的戰鬥就此開始了。

阮英平指揮部隊向後山的百丈岩方向邊戰邊退, 尋找突圍。 當紅軍撤到附近的山坡時, 敵人再次蜂擁而上, 來勢更加兇猛。 在這緊急關頭, 23歲的支隊長阮吳近臨危受命, 帶領20多名戰士迅速搶佔百丈岩制高點, 掩護縱隊撤退, 然而狡猾的敵人早已從百丈岩後坡登上岩頂,敵我雙方在岩頂上展開了惡戰。

在這激烈的戰鬥下,只剩下九名戰士在頑強抵抗了。然而卻因為以少對多,敵軍來勢洶洶,最後寡不敵眾的九名戰士被逼到了百丈岩頂的邊沿。九名戰士寧死不屈,毅然砸爛槍支,縱身跳下懸崖,全部壯烈犧牲。在這些人當中,最年輕的也只有19歲,而年齡最大的也才34歲。

故事並沒有因為戰士的死亡而悄無聲息的結束,正是他們的浴血奮戰,敵人的部分兵力被吸引,而使得阮英平率領部隊乘勢殺出了一條血路,向天峰亭方向安全轉移。

說完了九壯士的故事,內心感覺還是悲戚不已,整理一下心情,我們移步閩東紅軍文峰北上抗日整編點吧。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北上抗日石堂集訓遺址位於蕉城區虎貝鎮文峰村、梅鶴村中。

在這裡,又有一段歷史將娓娓道來。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閩東特委一邊與國民黨當局談判,一邊將閩東紅軍遊擊隊集中霍童鎮桃花溪進行整編。閩東獨立師3個縱隊和地方遊擊隊及新招收的戰士在桃花溪整編了一個多月。其間一千三百多人被編為三個營,宣佈成立國民革命軍福建抗日遊擊第二支隊。

為了提高政治、軍事素質,給北上抗日作準備,12月改編不久的紅軍遊擊隊全數移駐虎貝石堂(今文峰、梅鶴兩村)進行集訓。部隊到達石堂後,一營、三營駐紮在黃厝村(今文峰村),二營駐紮在林厝村(今梅鶴村),團部設在黃厝村。在這段集訓期間,人民自發的為革命軍們送上了自家的糧食蔬菜,鄉民有情,戰士有義,短短的兩個月集訓,留下的不只是戰士的呐喊,還有濃濃的戰士鄉親情。

說到革命總是悲傷的,他們激越奮戰,卻也因此失去寶貴的生命,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沒有新中國。

在蕉城虎貝鎮北面山坳裡的天峰亭,因其山高林密,地勢峻峭,東有龍潭峽,西有虎岩頭,北有九肩嶺,南有五虎頭,其間還隱有辟支洞、蓮花洞、龍潭洞等洞穴,兵力可聚集在此,糧食又能很好的得到儲備,於是當時我們的革命軍就把駐紮地點安置在這裡,並且在這裡還設置了後方醫院。一有情況,不管風雨,擔架隊來往運輸受傷的戰士,醫生、護士,每時每刻,總是嚴陣以待。誰也不記得在這裡送走了多少傷患,接收了多少傷患,但這裡一顆顆熱忱的心,大家都記得。

也許人物已經逝去,但故事永遠不會消失。今天,我們聽了過去時光裡的記憶,明天,我們又將訴說給下一代年輕的力量。一個個傳遞,永不忘記先烈的貢獻。不止在今天懷念,時刻都將記得,那些可愛的人。

智己策略丨文字編撰

東南網 真誠生活博客 網路丨圖片參考

我們很努力地尋找圖片作者

可還是有部分圖片無法找到原作者

如有冒犯請及時聯繫我們

然而狡猾的敵人早已從百丈岩後坡登上岩頂,敵我雙方在岩頂上展開了惡戰。

在這激烈的戰鬥下,只剩下九名戰士在頑強抵抗了。然而卻因為以少對多,敵軍來勢洶洶,最後寡不敵眾的九名戰士被逼到了百丈岩頂的邊沿。九名戰士寧死不屈,毅然砸爛槍支,縱身跳下懸崖,全部壯烈犧牲。在這些人當中,最年輕的也只有19歲,而年齡最大的也才34歲。

故事並沒有因為戰士的死亡而悄無聲息的結束,正是他們的浴血奮戰,敵人的部分兵力被吸引,而使得阮英平率領部隊乘勢殺出了一條血路,向天峰亭方向安全轉移。

說完了九壯士的故事,內心感覺還是悲戚不已,整理一下心情,我們移步閩東紅軍文峰北上抗日整編點吧。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北上抗日石堂集訓遺址位於蕉城區虎貝鎮文峰村、梅鶴村中。

在這裡,又有一段歷史將娓娓道來。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閩東特委一邊與國民黨當局談判,一邊將閩東紅軍遊擊隊集中霍童鎮桃花溪進行整編。閩東獨立師3個縱隊和地方遊擊隊及新招收的戰士在桃花溪整編了一個多月。其間一千三百多人被編為三個營,宣佈成立國民革命軍福建抗日遊擊第二支隊。

為了提高政治、軍事素質,給北上抗日作準備,12月改編不久的紅軍遊擊隊全數移駐虎貝石堂(今文峰、梅鶴兩村)進行集訓。部隊到達石堂後,一營、三營駐紮在黃厝村(今文峰村),二營駐紮在林厝村(今梅鶴村),團部設在黃厝村。在這段集訓期間,人民自發的為革命軍們送上了自家的糧食蔬菜,鄉民有情,戰士有義,短短的兩個月集訓,留下的不只是戰士的呐喊,還有濃濃的戰士鄉親情。

說到革命總是悲傷的,他們激越奮戰,卻也因此失去寶貴的生命,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沒有新中國。

在蕉城虎貝鎮北面山坳裡的天峰亭,因其山高林密,地勢峻峭,東有龍潭峽,西有虎岩頭,北有九肩嶺,南有五虎頭,其間還隱有辟支洞、蓮花洞、龍潭洞等洞穴,兵力可聚集在此,糧食又能很好的得到儲備,於是當時我們的革命軍就把駐紮地點安置在這裡,並且在這裡還設置了後方醫院。一有情況,不管風雨,擔架隊來往運輸受傷的戰士,醫生、護士,每時每刻,總是嚴陣以待。誰也不記得在這裡送走了多少傷患,接收了多少傷患,但這裡一顆顆熱忱的心,大家都記得。

也許人物已經逝去,但故事永遠不會消失。今天,我們聽了過去時光裡的記憶,明天,我們又將訴說給下一代年輕的力量。一個個傳遞,永不忘記先烈的貢獻。不止在今天懷念,時刻都將記得,那些可愛的人。

智己策略丨文字編撰

東南網 真誠生活博客 網路丨圖片參考

我們很努力地尋找圖片作者

可還是有部分圖片無法找到原作者

如有冒犯請及時聯繫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