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鬥土匪 抗日寇:老香坊還藏著位智勇雙全的企業家

生活在這個城市中, 有多少人知道東香坊就是“老上號”?隨著城市不斷改造和建設, 一片又一片的新建築拔地而起, 又有一片又一片的老建築被模糊甚至消失。

但在距離香坊華英油坊不遠處的哈軸集團廠區內有一處歷史建築, 高大巍峨, 主體完好, 顯示著這座建築特有的歷史地位, 它就是建於1920年的民族工業遺址“天興福第二制粉廠”的火磨樓, 時至今日, 紅磚依舊, 木質天棚、地板和門窗還都是當時的原物, 靠近細看, 老廠房“1920”的字樣還清晰可辨呢。

“天興福”

說起“天興福”這個名號, 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作為哈埠民族工商業的典型代表, 以經營麵粉業而聞明于東北的“天興福”創始人邵乾一更是創造了一個傳奇。

上學期間, 小邵乾一常常蹺課回家, 到櫃上一板一眼學父親做買賣。 父親看兒子這麼愛好經商, 就讓兒子棄學從商。 他讓兒子從低層做起, 在實際經營中磨練學習。 經過多年的歷練, 邵乾一經商天賦逐漸顯露出來, 一步步成為邵氏家族第二代的掌門人。

 膽大心細, 有勇有謀

邵乾一這個人性情剛直, 不願做啃老族, 立志要幹出一番大事業。

當時的東北, 日俄兩國覬覦已久, 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爆發使得這塊富饒、廣袤的土地百業凋敝、民不聊生。

很多商人都是小心翼翼、微本經營, 在動盪不安的年代裡苟且偷生。

說邵乾一“初生牛犢不怕虎”也好, 說他“膽識過人”也好, 總之他就是那個時代的“特立獨行派”, 他說:

“這個世道, 要想創大業, 就不能怕有性命之憂”。

有一次去旅順買貨, 一個朋友勸他說:“你們邵家, 家大業大, 會被土匪盯上的, 路上凶多吉少啊!”車夫一聽嚇得直哆嗦, 問邵乾一:“那咱還去麼?”邵乾一一臉不解:

“怎麼不去呢, 土匪處處有, 不進貨怎麼做買賣?天無絕人之路, 只要我們多防範就是了”。

邵乾一經過觀察發現在土匪吃飯的時候是一個好機會, 他事先把貨捆好, 扔掉多餘的東西, 還用繩子把鞋捆好, 省得行動不利驚動了土匪。 邵乾一瞅准機會跳上了車, 奪過車夫手裡顫抖的鞭子, 親自駕車快馬揚鞭。

果不其然, 土匪怎麼也沒想到吃頓午飯的功夫會有人通過, 等到發現時, 邵乾一一行人早就遠隔百里了。

這種驚險的情節邵乾一遇到過很多次,但是每次他都能虎口脫險,都說亂世出英雄,這個冒險家讓“天興福”在戰亂的歲月中迅速發展起來。

1920年後,邵乾一在香坊建成“天興福第二制粉廠”,僅用半年時間就建起了廠房,安裝了機器。

開工生產後,日產麵粉2000袋,增添新設備後,日產麵粉達4200袋。1928年,他又在哈爾濱朝鮮銀行以256000元金票兌進西香坊日滿制粉廠,作為第四制粉廠支廠,日產麵粉5400袋。

總廠和支廠日產麵粉近萬袋,使邵家經營的企業進入鼎盛時期。

知人善用,眼光獨到

“天興福”經營幾十年,不是靠蒼天庇佑,靠的是艱苦奮鬥、巧於經營。在用人方面,邵乾一總是“不拘一格”,善於從一些名不經傳的小人物身上挖掘潛力,培養出很多商業精英。

劉佩之14歲入號時,瘦瘦小小,當時進貨基本都是肩扛人背,他卻一樣也拿不起來,周圍人都瞧不起他。

邵乾一卻發現他為人忠厚老實,更聰明好學,假以時日,未必不能成為邵家可靠的經營人。於是,精心栽培。

果然不負眾望,劉佩之成為邵家企業的頂樑柱,大名鼎鼎的民族企業代表人。

恪守底線,不畏強權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的殘暴統治和更加複雜的社會狀況,讓一些民族工商業主不得不為了生存與列強交往,更有些人為了牟取暴利,主動討好殖民者。

“天興福”制粉廠雖只能維持經營,但邵乾一堅決不和殖民者結交。

邵乾一的五弟邵慎亭就為日本效力,當了漢奸,他就以這個五弟為反例,不准自家兒女與日偽官員往來,更是不准到日偽政府做官。

他的二兒子邵越千畢業于日本東京中央大學,偽滿政府本來準備將他分配到新京(長春)任外交部事務官。這對於許多想依靠日偽權勢的人來說,那可是夢寐以求的事。但邵乾一卻堅決不同意兒子去偽政府做官,而是讓他經營家族企業,老老實實當個生意人。

為了能讓麵粉廠正常生產,少受日偽憲特的欺壓,邵越千偷偷給警察局長送了禮。邵乾知道後,大發雷霆,把兒子好一頓罵,隨後就把兒子趕回了老家。

邵乾一雖然沒有多高的學歷,但他一生恪守愛國敬業的信條。建國後,80歲高齡的邵乾一在參觀“天興福第四制粉廠”時,還鼓勵兒子要好好為人民服務。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時代的傳奇人物,即使百年之後,也必然會留下餘音,那段名揚四海的故事就一直燒錄在咱香坊的大地上。

香坊一直致力於開拓進取,竟是與邵乾一的精神高度吻合,小編以為,這就是時代需要領軍人物的意義吧。

這種驚險的情節邵乾一遇到過很多次,但是每次他都能虎口脫險,都說亂世出英雄,這個冒險家讓“天興福”在戰亂的歲月中迅速發展起來。

1920年後,邵乾一在香坊建成“天興福第二制粉廠”,僅用半年時間就建起了廠房,安裝了機器。

開工生產後,日產麵粉2000袋,增添新設備後,日產麵粉達4200袋。1928年,他又在哈爾濱朝鮮銀行以256000元金票兌進西香坊日滿制粉廠,作為第四制粉廠支廠,日產麵粉5400袋。

總廠和支廠日產麵粉近萬袋,使邵家經營的企業進入鼎盛時期。

知人善用,眼光獨到

“天興福”經營幾十年,不是靠蒼天庇佑,靠的是艱苦奮鬥、巧於經營。在用人方面,邵乾一總是“不拘一格”,善於從一些名不經傳的小人物身上挖掘潛力,培養出很多商業精英。

劉佩之14歲入號時,瘦瘦小小,當時進貨基本都是肩扛人背,他卻一樣也拿不起來,周圍人都瞧不起他。

邵乾一卻發現他為人忠厚老實,更聰明好學,假以時日,未必不能成為邵家可靠的經營人。於是,精心栽培。

果然不負眾望,劉佩之成為邵家企業的頂樑柱,大名鼎鼎的民族企業代表人。

恪守底線,不畏強權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的殘暴統治和更加複雜的社會狀況,讓一些民族工商業主不得不為了生存與列強交往,更有些人為了牟取暴利,主動討好殖民者。

“天興福”制粉廠雖只能維持經營,但邵乾一堅決不和殖民者結交。

邵乾一的五弟邵慎亭就為日本效力,當了漢奸,他就以這個五弟為反例,不准自家兒女與日偽官員往來,更是不准到日偽政府做官。

他的二兒子邵越千畢業于日本東京中央大學,偽滿政府本來準備將他分配到新京(長春)任外交部事務官。這對於許多想依靠日偽權勢的人來說,那可是夢寐以求的事。但邵乾一卻堅決不同意兒子去偽政府做官,而是讓他經營家族企業,老老實實當個生意人。

為了能讓麵粉廠正常生產,少受日偽憲特的欺壓,邵越千偷偷給警察局長送了禮。邵乾知道後,大發雷霆,把兒子好一頓罵,隨後就把兒子趕回了老家。

邵乾一雖然沒有多高的學歷,但他一生恪守愛國敬業的信條。建國後,80歲高齡的邵乾一在參觀“天興福第四制粉廠”時,還鼓勵兒子要好好為人民服務。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時代的傳奇人物,即使百年之後,也必然會留下餘音,那段名揚四海的故事就一直燒錄在咱香坊的大地上。

香坊一直致力於開拓進取,竟是與邵乾一的精神高度吻合,小編以為,這就是時代需要領軍人物的意義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