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營記憶

◎ 漢營新貌 /鄭懷雲攝影

文/孟玉梅

富民縣散旦鎮有6個村委會, 漢營是其中之一。 在富民的地名志裡邊說, 散旦系彝語地名, 撒台,

意為少數民族撒梅族住過的壩子。 漢營, 在明代駐紮過兵營, 是南京籍的漢兵, 得名漢營。 我爹曾經說過, 我們孟家的族譜上寫了, 我們孟家是在明朝時期發配來雲南戍邊的, 老家是南京大東溝的。 歷經那麼多朝代與時光, 我們早已把他鄉做故鄉, 再也無人去思量那麼多, 已經融入時代的步伐, 在漢營這個地方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為了生計, 操心操勞的過著生活。 我生在漢營, 在漢營長大, 後來外出讀書、工作, 家就安在了款莊。 隨著年歲漸長, 經常會想起漢營, 甚至夢中都是在漢營的山水中流連、勞作, 才發現對漢營的情已經融入了自己的血液, 滋潤著自己的生命。

一、漢營的山和水

漢營有前山后山之分, 後山有閆家大山、螞蟻子山,

前山有銀汞山、關種山、楊梅山和中山。 這些山上基本都是油松、沙松、冬瓜林, 還有就是櫟樹和各種杜鵑類灌木林。 在包產到戶前,山都由生產隊管理, 樹木長得特別好。 我媽挨我講過, 她小時候在50年代, 山上樹林茂盛, 她和另外一個小夥伴到山中摘山楊梅, 那個小夥伴迷路了, 家人找了半個多月才找到她, 但是她已經去世了, 她媽媽眼睛都哭壞了。 當時的人還在山上看到過山貓狸兒, 就是狼, 說是嚇得半死;其他動物也有, 還有人打到過麂子。 後來隨著人口增多, 開荒種地, 砍樹建房, 當初幾抱粗的大樹沒了, 到我們都能上山砍柴的時候, 雖然還有大樹, 但是已不多了, 而且連可以做柱子的樹都找不到幾棵了。 當時林業站也還算是負責,
一到砍柴的季節就到路口守著, 或是到柴堆上查處, 一是不准砍大樹, 二是不准砍灌木中的櫟樹類, 我們砍柴要麼砍點花枝枝柴, 要麼就爬樹上去修岔枝。 記得我曾經就因為踩斷樹枝, 從樹上掉到地上過。 林權制度改革後, 好多天然林變成了私人的山林, 於是大面積的開荒開始了, 現在好多山上只有包穀、果樹, 沒有了天然林, 原來的菌窩不在了, 菌也不出了。 再有就是在80年代後期直至近兩年, 有老闆來富民山上開採鈦礦, 冬瓜林是生長最快的本地樹種, 但是他下面的土地富含鈦礦, 於是一隻只生長著參天大樹的山被推平了, 變成了土堆和渾水塘。

森林的變化影響著水的變化, 漢營有兩條河, 一條大河,

一條小河。 先說小河吧, 她的源頭在漢營北面後山的山箐裡, 那裡低處一片岩石上會出水, 特別的清甜, 順著這出水點, 上邊修過一條溝, 這溝裡的水一直流到漢營的北村口, 然後村裡用井槽把水渡到村中蓄水的大井中。 我打小就記得大井在村中的路下邊, 全部是大石條子砌成的, 這個井有兩三米深, 三方建有圍牆, 上面有屋頂, 井槽的水源源不斷地流進來, 村裡的人都到這裡擔水吃, 這池裡的水滿了就自然流到下一個池子裡, 這個池子就淺些了, 附近的人就來這裡洗菜。 後來村子擴大, 山林破壞, 後山出的水也小了, 慢慢的沒人管理, 井槽也廢棄了, 村裡人的吃水成了個大難題。 個個開玩笑說, 漢營真的成旱營了。 在漢營的南邊村口的對面屬於銀汞山的三台山腳長年出著一股清泉,
從不會混濁, 我們村裡的人就到這裡擔水吃, 遇到發洪水或是大旱, 排隊擔水是經常的事。 後來村上在這個出水口的南邊另外一條箐, 叫長箐裡, 建了個蓄水池, 把長箐裡出來的水蓄到池子裡, 架上鋼管引到村莊的南邊的蓄水池裡, 人們又開始到這裡擔水、洗菜。 因為長箐上邊到處都挖成了地, 平處有水的地方還有菜地, 所以水質不怎麼好, 而且因為都挖成了地, 坡又陡, 一遇到下雨, 就發洪水, 蓄水池就堵了, 村裡又要找人去疏通, 相當的費力。 一個漢營長年受吃水的困擾, 日子非常的難過。

大河就是散旦河, 她是散旦人的母親河, 她灌溉了散旦河沿線的莊稼, 養育了這裡的人民。我小的時候大河水很大,很清,河裡有好多的魚兒,最特色的魚兒就是小石頭魚、小彎絲和齊角兒魚,長長的碧綠的青苔下就生長著她們,她們是散旦河的精靈,可是後來鈦礦廠潰壩,洪水沖刷幾次後,再難找到美麗的石頭魚和小彎絲了。在漢營村子南頭的大河上建了個攔水壩,分了部份水順著漢營村腳蜿蜒而過,灌溉了大河與村莊間漢營、廖營的大片水田。我們叫它大溝。以前洗衣、洗菜甚至家裡用水都是去大溝裡挑。所以那些年,家家都有水桶,家家都有水缸,個個都會擔水。為了解決村裡吃水問題,政府找了水利方面的來幫助找水,在中山后的二龍溪的地方找到了適合的水源,政府支持,全村動員,後來用大鐵管把水經過幾座大山引到了漢營南邊的一處高地上,在這個高地上建了兩個大蓄水池,然後把主水管架設到全村,又把分水管架設到各家各戶,之後找了個管水的人管理,疏通。用了些年後,水還是又小了,沒辦法,只好不再用二龍溪的水,改用散旦鎮自來水廠的水,於是就從散旦自來水廠架大鋼管,到了村內再並管,從此改用上了鎮上的自來水廠的水。當然也有用水緊張的時候,過年殺豬停水的日子也有,因冷凍水管凍裂停水的日子也有,於是各家又增加了新的蓄水裝備:塑膠大水缸。

在我小的時候,我們經常到山裡幹活,古話說有山就有水,那時的山確實是這樣,銀汞山腳火燒大橋段有兩個出水點,長年清甜,螃蟹窪、水塘窪、長箐、短箐、楊梅山腳,石板溝等等,都有出清泉的地方,出門去山裡地裡從來不用擔心口渴找不到水喝,也不用擔心山箐的水不衛生。我經常在想,如果我們不愛護我們的天然林,不保護好生態,就是天下再多的雨,山中山泉仍然會枯竭,乾旱時節仍然會沒水吃,雨水天會漲更大的洪水,這樣的日子也不好過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還是要轉變思想,愛護森林,才能過上長久的幸福生活。

二、鄉音鄉情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的口音也和其他的不一樣,漢營、沙營和廖營的口音都差不多,腔調有點重。我生在漢營,長在漢營,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一口的漢營腔;也因此經常著人調侃,什麼“面、命”不分,“鹽、嚴”不分,“線、信”不分,甚至“船、床”不分!我也懶得理,不分就不分吧,你又不是漢營人,不是漢營人怎麼懂得其中的味道。我外出讀書那些年,同學們都很喜歡聽我說話,說我說話像唱歌一樣,好聽!前久,我們師專同一宿舍的建了個群,七個同學,在群裡一致要求,要用語音聊天,要說自己的鄉音,因為特別想念那屬於各自的聲音,想聽聽各自不同的聲音。同樣的,我也想念那些從小我聽過的各自不同的聲音。在外走著,偶然有人說話的聲音倍感親切,那就是漢營腔了;親人們的聲音更是永遠都不會忘記。鄉音真的好親切,有的時候,會特別想聽到親人的聲音,雖然有的人不在了,雖然有的人變了模樣,但是他的聲音永遠都刻印在自己的腦海裡,永不會忘記。

三、過節風情

我特別懷念在漢營度過的那些快樂的日子。一年中,我們最盼望的就是過年過節了,在生產隊的時候我還小,記得的東西不多,但是至今記得我們隊是四隊,有兩塊曬場,有一群牛一群羊,我們隊還有個加工房,經常在有加工房的那塊場裡開會,開會時大人會吵架,小孩會打架,我弟弟就著大爹家的堂哥用個大木頭蓋子打在臉上,嘴都腫了。最快樂的就是中秋、過年會殺羊,然後分給各家,早已記不得味道了,但是卻還記得分肉時的快樂。包產到戶後,各家積極發展生產,家家搞養殖。我家從生產隊分得了五隻羊、一頭牛(牛是出過錢的,叫什麼耕牛折價款),我還記得跟著叔叔去放過羊。我家那條大牛特別厲害,相當得力,但是也特別好鬥,我們一家人把它當寶貝一樣養著,白天要找人放,晚上要去喂牛草,給它擔水喝,它也特別懂事,經常會用亮晶晶的眼睛看著我。後來,實在沒人照管,就先後把它們都賣了,雖然賣了,但是我還是會想起那頭大牛的樣子。於是家裡就只養豬了,把豬養好了,開學的學費就有了,過年也可以殺個豬,請客吃飯,平時也就會有臘肉吃了。所以每到快過年的時候,是村中一年最熱鬧的時節,家家忙著殺年豬,吃年豬飯,村村都是肉味,感覺那個香啊,真是幸福的時光。

過年很隆重,家家早早的就要準備殺雞,準備其他飯菜。我們村習俗是到天黑了才吃年飯,飯菜熟了,一家人圍攏,熱熱鬧鬧,一邊吃飯還一邊到鋪好的青松毛上翻滾,玩鬧。在睡覺前要把第二天穿的新衣服擺放在床前,第二天早早起來,穿上新衣,梳頭打扮,還紮點花,然後出門去大路上狂,比比誰的好看。吃過早飯就約著去趕散旦街,去耍寶石洞,一路走一路放炮掌,炸大河水,炸田裡稀泥,甚至炸菜地裡大白菜。晚上就到村裡的戲臺那裡看花燈,老話說,漢營不唱燈,牛死馬遭瘟,所以村裡年年都要唱花燈。在臘月裡就要有人成頭出來組織人排練節目,有《探乾妹》、《拾玉鐲》、《十五貫》,《鬧渡》等傳統節目,也有他們自己結合農村實際編排的節目,還很受人歡迎的。那些年的花燈確實演得好,因為都知道是誰扮演誰,所以看起來感覺很特別的。當然也有意外發生,讓人難忘,甚至成了口頭流傳的笑料,比如,唱著唱著鬍子掉了,跳著跳著頭花掉了髮髻歪了,甚至忘記詞了亂編幾句,最經典的當數媳婦在台下問,他爹,家裡的鑰匙放哪點了,他爹唱道,就放在大門檻下!每年的花燈要唱到正月十五,然後正月十六的晚上唱完後送燈,花燈隊的敲鑼打鼓地到村頭敬香,然後唱上一段,熱熱鬧鬧地送走燈神,祈禱燈神保祐漢營風調雨順,豐產豐收,全村老少平安!

漢營的習俗都要請春客,時間在初二到初六期間,請的都是自己的親戚和朋友,意思是一年初始,最親近的人都要聚聚。漢營人不過小年,不過元宵節,聚會一完,各家就開始忙碌著幹活了。

之後就是到清明節了,我們漢營的上墳大多在清明節這天,所有在外的都要盡力的趕回來。漢營主要有五大姓,孟、楊、閆、王、許,基本沒雜性。各姓的都有自己的祖墳地,每年一到清明,各家都會相約親人一起給自己故去的親人上墳。一年之中,人聚得最齊的時候就是清明節了。然後就到了端午節,漢營的端午節要煮雞蛋,染紅外殼,讓小孩子裝在口袋裡,那些鬼魂就不會來惹他們,娃娃就會很乖,很好領了。當然還要吃發芽豆,吃羊肉。漢營還過火把節,早早的就要準備好松香和火把,一到農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的晚上,村裡的孩子們就抬著火把到村子裡灑火把,熱鬧得很。之後就到中秋節,中秋節吃月餅,以前自己家還要做大朗餅,做好了抬到門前供月亮;中秋節也是要到天黑了才吃飯,那時月亮也出來了,煮熟的飯菜也都抬上了桌,一家人熱熱鬧鬧的聚在一起,開始喝酒吃肉,真是吃啥都香。過了中秋就要一直忙收種,到了臘月的時候空閒了才又開始殺年豬,又準備過年。

在我的記憶中,漢營的節日不複雜,遵循的是老輩的規矩,在漢營有個老習俗,過年和中秋出嫁的女兒只能在夫家過,提前要回娘家送禮,到了大年初二,娘家人要到夫家請女兒和姑爺回娘家過節。我記得每次過節吃飯前,家中的老人都要在全家人動筷前把各種菜夾點放在碗裡,倒上酒、茶,泡上冷水,拿到門前,燒點香和紙錢,再把漿水飯潑給自己過世的親人,讓他們在陰間也好好過個節,也是寄託全家人的思念吧。

四、勞作收穫

在沒有飼料的那些年,養豬都是找豬草來養。為此,我一年四季除了上學,重點任務就是找豬草,什麼解放草、酸漿草、抽筋菜、小漢菜、米湯葉,都是我的最愛。冬天的豬草比較難找,在山地裡只能到比較濕潤的豌豆地和麥地裡找抽筋菜,抽筋菜特別肥,只要找到一片就可以拔好多,所以對哪些地方能找到抽筋菜就要有經驗了,否則一天下來就找不夠豬吃了。最方便的就是到田裡找,但是因為找豬草會不小心弄折蠶豆、踩倒麥子,田主人是不喜歡的,我們就儘量到背背處的田裡去找,因為田裡的種類不多,黃花草、奶漿菜、馬豆草,另外,還有人到田裡拔馬草的,也是連豬草一起拔,在田裡就很難找得夠。所以,最幸福的時光就是開始點包穀以後,下了點雨水,山地裡就會長出嫩嫩的豬草來,有籬笆菜、小漢菜、解放草、毛錐錐,隨著氣溫回升,再下點雨水,到處都是豬草,愛人得很,我們憑經驗,就知道哪裡會多,哪裡好找。最喜歡去的就是長箐了,地多,去再多的人也有自己的一份,有的時候,找到一片,可以割幾大背簍,還在背簍上面拴上刹尖繩,把那個簍裡填得實實的,尖尖碼得高高的,一幅大豐收的樣子。當然,也有好多出洋相的時候,長箐的地很陡,背簍放不好或是繩子斷了,背簍會一直滾到箐底;有時會遇到大雨,把自己淋成落湯雞,被青盯子辣著的日子也經常有;當然了,勞動的生活有苦有樂,天天幾個小夥伴一路唱著去,玩著回,甚至找豬草也會有拾到雞樅,挖到百合,摘到野果甚至桃梨的時候,這些都是我們滿滿的收穫與快樂。經常幹的活計還有砍柴和拉松毛 。松毛都要找那個陳年的,一個冬天拉夠全年引火用。一般來說,冬天的早上經常是砍柴或拉松毛,白天就去摘松球、砍疙瘩,經常天不亮就上山了,到處是白花花的馬牙霜,摔跤是經常的事。雨水天早上拾菌或是割牛草,白天找豬草,一天感覺還挺忙碌的。當然也很有樂趣啊,一路把馬牙霜踩得吱吱響,還有到陰涼處撈霜餅,放進嘴巴裡,咬得脆響,把嘴巴凍麻,快回來的時候再去采些美麗的山茶花;摘些小糖梨回來捂的慢慢享用,真是幸福。雨季的時候,山裡有烏飯果,傳說中的藍莓稀奇了不得了,看到藍莓的時候,覺得受騙了,那不就是家養的烏飯果嘛,所以說吃藍莓,最原生態的藍莓還是我們吃的多,當然吃多了就變成“烏嘴狗”了。火把果最多了,到處都是,我們只找最好的摘幾枝回來吃。最美味的當數白泡,應該是屬於白色的野生草莓吧,又香又甜又化,特別美味。所以從來不覺得勞動有多苦有多累,那都是屬於我們的生活,生活就是如此的平凡而值得回味。

五、今昔未來

也正因為份深厚的感情,我也經常回家,經常打電話回去問問家裡情況,村裡有沒有什麼事情發生等等。現在的漢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種水稻的田,梯田全部種包穀了,水田基本種茭瓜了,人們也不再像以前把全部精力放在田地裡,更多的人出去打工了,村裡人口增多了,好多年輕人甚至中年人我們都叫不上來名字,感覺自己成了外鄉人一樣。村莊南邊連上了散旦,北邊連上了廖營,而且公路又重新硬化,安裝了路燈,修建了垃圾房,每次回去,路邊一路都停放的是車子;大部份人家都建了磚房,大多一棟棟的,寬敞漂亮,甚至有的人家還有個大院子,種花種菜的,讓人倍感幸福。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家家的孩子都要送出去上學,至少都是中專,高中,大專還有上大學的,孩子是一個家的希望,他們的學習決定著他們以後的路,有的會回來發展,有的會在外找個穩定的工作,現在社會這麼大,發展這麼快,新的一代自會有比當年的我們更寬的路去走。當然村中每年都有新人結婚,都有新的生命降臨,那時也是村裡最熱鬧的時節,鄉鄰和親人以及朋友都會趕來歡聚一堂,送上真誠的祝福。

日子就是這樣的,在平淡中熱熱鬧鬧,在平凡中悄然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相信我們漢營的山山水水養育長大的每一個人,都會在心靈的最深處,祝福自己的家鄉、親人、漢營的子孫後代幸福綿長。

養育了這裡的人民。我小的時候大河水很大,很清,河裡有好多的魚兒,最特色的魚兒就是小石頭魚、小彎絲和齊角兒魚,長長的碧綠的青苔下就生長著她們,她們是散旦河的精靈,可是後來鈦礦廠潰壩,洪水沖刷幾次後,再難找到美麗的石頭魚和小彎絲了。在漢營村子南頭的大河上建了個攔水壩,分了部份水順著漢營村腳蜿蜒而過,灌溉了大河與村莊間漢營、廖營的大片水田。我們叫它大溝。以前洗衣、洗菜甚至家裡用水都是去大溝裡挑。所以那些年,家家都有水桶,家家都有水缸,個個都會擔水。為了解決村裡吃水問題,政府找了水利方面的來幫助找水,在中山后的二龍溪的地方找到了適合的水源,政府支持,全村動員,後來用大鐵管把水經過幾座大山引到了漢營南邊的一處高地上,在這個高地上建了兩個大蓄水池,然後把主水管架設到全村,又把分水管架設到各家各戶,之後找了個管水的人管理,疏通。用了些年後,水還是又小了,沒辦法,只好不再用二龍溪的水,改用散旦鎮自來水廠的水,於是就從散旦自來水廠架大鋼管,到了村內再並管,從此改用上了鎮上的自來水廠的水。當然也有用水緊張的時候,過年殺豬停水的日子也有,因冷凍水管凍裂停水的日子也有,於是各家又增加了新的蓄水裝備:塑膠大水缸。

在我小的時候,我們經常到山裡幹活,古話說有山就有水,那時的山確實是這樣,銀汞山腳火燒大橋段有兩個出水點,長年清甜,螃蟹窪、水塘窪、長箐、短箐、楊梅山腳,石板溝等等,都有出清泉的地方,出門去山裡地裡從來不用擔心口渴找不到水喝,也不用擔心山箐的水不衛生。我經常在想,如果我們不愛護我們的天然林,不保護好生態,就是天下再多的雨,山中山泉仍然會枯竭,乾旱時節仍然會沒水吃,雨水天會漲更大的洪水,這樣的日子也不好過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還是要轉變思想,愛護森林,才能過上長久的幸福生活。

二、鄉音鄉情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的口音也和其他的不一樣,漢營、沙營和廖營的口音都差不多,腔調有點重。我生在漢營,長在漢營,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一口的漢營腔;也因此經常著人調侃,什麼“面、命”不分,“鹽、嚴”不分,“線、信”不分,甚至“船、床”不分!我也懶得理,不分就不分吧,你又不是漢營人,不是漢營人怎麼懂得其中的味道。我外出讀書那些年,同學們都很喜歡聽我說話,說我說話像唱歌一樣,好聽!前久,我們師專同一宿舍的建了個群,七個同學,在群裡一致要求,要用語音聊天,要說自己的鄉音,因為特別想念那屬於各自的聲音,想聽聽各自不同的聲音。同樣的,我也想念那些從小我聽過的各自不同的聲音。在外走著,偶然有人說話的聲音倍感親切,那就是漢營腔了;親人們的聲音更是永遠都不會忘記。鄉音真的好親切,有的時候,會特別想聽到親人的聲音,雖然有的人不在了,雖然有的人變了模樣,但是他的聲音永遠都刻印在自己的腦海裡,永不會忘記。

三、過節風情

我特別懷念在漢營度過的那些快樂的日子。一年中,我們最盼望的就是過年過節了,在生產隊的時候我還小,記得的東西不多,但是至今記得我們隊是四隊,有兩塊曬場,有一群牛一群羊,我們隊還有個加工房,經常在有加工房的那塊場裡開會,開會時大人會吵架,小孩會打架,我弟弟就著大爹家的堂哥用個大木頭蓋子打在臉上,嘴都腫了。最快樂的就是中秋、過年會殺羊,然後分給各家,早已記不得味道了,但是卻還記得分肉時的快樂。包產到戶後,各家積極發展生產,家家搞養殖。我家從生產隊分得了五隻羊、一頭牛(牛是出過錢的,叫什麼耕牛折價款),我還記得跟著叔叔去放過羊。我家那條大牛特別厲害,相當得力,但是也特別好鬥,我們一家人把它當寶貝一樣養著,白天要找人放,晚上要去喂牛草,給它擔水喝,它也特別懂事,經常會用亮晶晶的眼睛看著我。後來,實在沒人照管,就先後把它們都賣了,雖然賣了,但是我還是會想起那頭大牛的樣子。於是家裡就只養豬了,把豬養好了,開學的學費就有了,過年也可以殺個豬,請客吃飯,平時也就會有臘肉吃了。所以每到快過年的時候,是村中一年最熱鬧的時節,家家忙著殺年豬,吃年豬飯,村村都是肉味,感覺那個香啊,真是幸福的時光。

過年很隆重,家家早早的就要準備殺雞,準備其他飯菜。我們村習俗是到天黑了才吃年飯,飯菜熟了,一家人圍攏,熱熱鬧鬧,一邊吃飯還一邊到鋪好的青松毛上翻滾,玩鬧。在睡覺前要把第二天穿的新衣服擺放在床前,第二天早早起來,穿上新衣,梳頭打扮,還紮點花,然後出門去大路上狂,比比誰的好看。吃過早飯就約著去趕散旦街,去耍寶石洞,一路走一路放炮掌,炸大河水,炸田裡稀泥,甚至炸菜地裡大白菜。晚上就到村裡的戲臺那裡看花燈,老話說,漢營不唱燈,牛死馬遭瘟,所以村裡年年都要唱花燈。在臘月裡就要有人成頭出來組織人排練節目,有《探乾妹》、《拾玉鐲》、《十五貫》,《鬧渡》等傳統節目,也有他們自己結合農村實際編排的節目,還很受人歡迎的。那些年的花燈確實演得好,因為都知道是誰扮演誰,所以看起來感覺很特別的。當然也有意外發生,讓人難忘,甚至成了口頭流傳的笑料,比如,唱著唱著鬍子掉了,跳著跳著頭花掉了髮髻歪了,甚至忘記詞了亂編幾句,最經典的當數媳婦在台下問,他爹,家裡的鑰匙放哪點了,他爹唱道,就放在大門檻下!每年的花燈要唱到正月十五,然後正月十六的晚上唱完後送燈,花燈隊的敲鑼打鼓地到村頭敬香,然後唱上一段,熱熱鬧鬧地送走燈神,祈禱燈神保祐漢營風調雨順,豐產豐收,全村老少平安!

漢營的習俗都要請春客,時間在初二到初六期間,請的都是自己的親戚和朋友,意思是一年初始,最親近的人都要聚聚。漢營人不過小年,不過元宵節,聚會一完,各家就開始忙碌著幹活了。

之後就是到清明節了,我們漢營的上墳大多在清明節這天,所有在外的都要盡力的趕回來。漢營主要有五大姓,孟、楊、閆、王、許,基本沒雜性。各姓的都有自己的祖墳地,每年一到清明,各家都會相約親人一起給自己故去的親人上墳。一年之中,人聚得最齊的時候就是清明節了。然後就到了端午節,漢營的端午節要煮雞蛋,染紅外殼,讓小孩子裝在口袋裡,那些鬼魂就不會來惹他們,娃娃就會很乖,很好領了。當然還要吃發芽豆,吃羊肉。漢營還過火把節,早早的就要準備好松香和火把,一到農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的晚上,村裡的孩子們就抬著火把到村子裡灑火把,熱鬧得很。之後就到中秋節,中秋節吃月餅,以前自己家還要做大朗餅,做好了抬到門前供月亮;中秋節也是要到天黑了才吃飯,那時月亮也出來了,煮熟的飯菜也都抬上了桌,一家人熱熱鬧鬧的聚在一起,開始喝酒吃肉,真是吃啥都香。過了中秋就要一直忙收種,到了臘月的時候空閒了才又開始殺年豬,又準備過年。

在我的記憶中,漢營的節日不複雜,遵循的是老輩的規矩,在漢營有個老習俗,過年和中秋出嫁的女兒只能在夫家過,提前要回娘家送禮,到了大年初二,娘家人要到夫家請女兒和姑爺回娘家過節。我記得每次過節吃飯前,家中的老人都要在全家人動筷前把各種菜夾點放在碗裡,倒上酒、茶,泡上冷水,拿到門前,燒點香和紙錢,再把漿水飯潑給自己過世的親人,讓他們在陰間也好好過個節,也是寄託全家人的思念吧。

四、勞作收穫

在沒有飼料的那些年,養豬都是找豬草來養。為此,我一年四季除了上學,重點任務就是找豬草,什麼解放草、酸漿草、抽筋菜、小漢菜、米湯葉,都是我的最愛。冬天的豬草比較難找,在山地裡只能到比較濕潤的豌豆地和麥地裡找抽筋菜,抽筋菜特別肥,只要找到一片就可以拔好多,所以對哪些地方能找到抽筋菜就要有經驗了,否則一天下來就找不夠豬吃了。最方便的就是到田裡找,但是因為找豬草會不小心弄折蠶豆、踩倒麥子,田主人是不喜歡的,我們就儘量到背背處的田裡去找,因為田裡的種類不多,黃花草、奶漿菜、馬豆草,另外,還有人到田裡拔馬草的,也是連豬草一起拔,在田裡就很難找得夠。所以,最幸福的時光就是開始點包穀以後,下了點雨水,山地裡就會長出嫩嫩的豬草來,有籬笆菜、小漢菜、解放草、毛錐錐,隨著氣溫回升,再下點雨水,到處都是豬草,愛人得很,我們憑經驗,就知道哪裡會多,哪裡好找。最喜歡去的就是長箐了,地多,去再多的人也有自己的一份,有的時候,找到一片,可以割幾大背簍,還在背簍上面拴上刹尖繩,把那個簍裡填得實實的,尖尖碼得高高的,一幅大豐收的樣子。當然,也有好多出洋相的時候,長箐的地很陡,背簍放不好或是繩子斷了,背簍會一直滾到箐底;有時會遇到大雨,把自己淋成落湯雞,被青盯子辣著的日子也經常有;當然了,勞動的生活有苦有樂,天天幾個小夥伴一路唱著去,玩著回,甚至找豬草也會有拾到雞樅,挖到百合,摘到野果甚至桃梨的時候,這些都是我們滿滿的收穫與快樂。經常幹的活計還有砍柴和拉松毛 。松毛都要找那個陳年的,一個冬天拉夠全年引火用。一般來說,冬天的早上經常是砍柴或拉松毛,白天就去摘松球、砍疙瘩,經常天不亮就上山了,到處是白花花的馬牙霜,摔跤是經常的事。雨水天早上拾菌或是割牛草,白天找豬草,一天感覺還挺忙碌的。當然也很有樂趣啊,一路把馬牙霜踩得吱吱響,還有到陰涼處撈霜餅,放進嘴巴裡,咬得脆響,把嘴巴凍麻,快回來的時候再去采些美麗的山茶花;摘些小糖梨回來捂的慢慢享用,真是幸福。雨季的時候,山裡有烏飯果,傳說中的藍莓稀奇了不得了,看到藍莓的時候,覺得受騙了,那不就是家養的烏飯果嘛,所以說吃藍莓,最原生態的藍莓還是我們吃的多,當然吃多了就變成“烏嘴狗”了。火把果最多了,到處都是,我們只找最好的摘幾枝回來吃。最美味的當數白泡,應該是屬於白色的野生草莓吧,又香又甜又化,特別美味。所以從來不覺得勞動有多苦有多累,那都是屬於我們的生活,生活就是如此的平凡而值得回味。

五、今昔未來

也正因為份深厚的感情,我也經常回家,經常打電話回去問問家裡情況,村裡有沒有什麼事情發生等等。現在的漢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種水稻的田,梯田全部種包穀了,水田基本種茭瓜了,人們也不再像以前把全部精力放在田地裡,更多的人出去打工了,村裡人口增多了,好多年輕人甚至中年人我們都叫不上來名字,感覺自己成了外鄉人一樣。村莊南邊連上了散旦,北邊連上了廖營,而且公路又重新硬化,安裝了路燈,修建了垃圾房,每次回去,路邊一路都停放的是車子;大部份人家都建了磚房,大多一棟棟的,寬敞漂亮,甚至有的人家還有個大院子,種花種菜的,讓人倍感幸福。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家家的孩子都要送出去上學,至少都是中專,高中,大專還有上大學的,孩子是一個家的希望,他們的學習決定著他們以後的路,有的會回來發展,有的會在外找個穩定的工作,現在社會這麼大,發展這麼快,新的一代自會有比當年的我們更寬的路去走。當然村中每年都有新人結婚,都有新的生命降臨,那時也是村裡最熱鬧的時節,鄉鄰和親人以及朋友都會趕來歡聚一堂,送上真誠的祝福。

日子就是這樣的,在平淡中熱熱鬧鬧,在平凡中悄然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相信我們漢營的山山水水養育長大的每一個人,都會在心靈的最深處,祝福自己的家鄉、親人、漢營的子孫後代幸福綿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