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以嗜酸性粒細胞為主的類白血病究竟是怎麼回事?

李豔紅 東莞市清溪醫院檢驗科

“醫生你能快些化驗發報告給我嗎?我小孩發高燒了”, 一位媽媽急急忙忙趕來化驗說道。 本以為就是小孩子平常的發熱化驗, 可是當我審核結果時小孩子的血常規結果卻令人一驚:白細胞64.2, 一看儀器圖譜, 嗜酸性粒細胞比例竟高達63%。 這可不得了, 一方面我叫家長讓小孩過來重新複查一下, 另一方面叫同事檢查一下儀器的試劑情況。 排除問題後馬上檢測患者樣本, 結果如圖一。

圖一

該患者為2歲兒童, 白細胞數六十多, 並且是以嗜酸性粒細胞為主達65%。 白血病、過敏、寄生蟲?幾個想法在我腦中閃過, 但是這些常見的疾病會導致嗜酸性粒細胞這麼高嗎?患者就診診斷為支氣管炎, 普通支氣管炎不可能這麼高的。 意識到該小孩的病情比較嚴重, 我馬上電告醫生說明此事, 鏡檢結果待發。

圖二 低倍鏡下患者的血象

圖三

圖四

圖三、圖四分別為瑞氏染色和瑞士吉姆薩染色, 嗜酸性粒細胞被染成暗褐色、橘黃色。 可見視野下遍佈嗜酸性粒細胞,

但是形態上未見明顯異常, 以成熟嗜酸性粒細胞為主。 同時查看患者的歷史記錄並沒有嗜酸增高的情況, 那麼基本上可以排除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了(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診斷標準中血象:嗜酸性細胞明顯而持續增加>30%, 絕對值>1.5x109/L, 比例高達60%, 可見幼嗜酸性細胞)。 什麼原因導致嗜酸性細胞急性增多的呢?這種以嗜酸為主的類白血病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帶著疑問我對該患者進行了後續跟蹤。

患者後續住院進行系列常規檢查, 結果顯示免疫球蛋白IgM增高, 糞便常規檢查正常(單次), 未見蟲卵, 糞潛血(+), 肺炎支原體IgM>1:160, 其他無異常。 就臨床方面瞭解患者無過敏史, 由於家屬敘述一個月前患者曾使用過驅蟲藥, 暫時排除寄生蟲感染,

CT檢查顯示肺部有陰影, 因此臨床考慮為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 但是用藥治療兩天后無明顯效果轉上級醫院。 後續跟蹤瞭解到患者進行骨髓和血清學等系列檢查確診為肝吸蟲合併肺炎支原體感染, 用藥治療後有效嗜酸恢復正常出院。

這位兒童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可以說是比較波折的, 一方面兒童不會自己描述病情, 臨床醫生只能通過家長的敘述瞭解小孩的身體狀況, 增加了不確定因素;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 寄生蟲感染的病例越來越少見, 並且就以嗜酸為主的類白血病也很少見, 導致醫務人員臨床經驗過少, 。 對於2歲兒童白細胞並且是是嗜酸性粒細胞這麼高的病例診斷為肝吸蟲感染, 對我而言是沒有遇到過的,為此我查閱了大量資料,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嗜酸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它是人體固有免疫細胞的一種,見於多種疾病,如過敏性疾病、寄生蟲感染、感染性疾病、結蹄組織病、肉芽腫等(見表一),嗜酸性粒細胞都會增多。根據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分為三級:輕度(0.5~1.5)X109/L,中度(1.5~5.0)X109/L,重度(>5.0X109/L)。

表一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及機制

分類

疾病

機制

過敏性疾病

寄生蟲病

皮膚病

感染性疾病

血液病

惡性腫瘤

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

其他

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風疹、血管性神經性水腫、過敏性脈管炎、食物或藥物過敏、血清病

腸道、腸外組織寄生蟲,如鉤蟲、蛔蟲、血吸蟲、肺吸蟲

皰疹樣皮炎、濕疹、銀屑病、多形性紅斑

猩紅熱感染期,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骨髓增殖性疾病、惡性腫瘤、多發性骨髓瘤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

肺癌、胃癌、結腸癌

過敏性肉芽腫、嗜酸性粒細胞心內膜炎、彌散性嗜酸性粒細胞性結蹄組織病

脾切除、腦垂體前葉功能減低症、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應用IL-2、GM-CSF、磺胺、頭孢、青黴素等藥物

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致敏釋放嗜酸性細胞趨化因數,致反應性增多

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數增多;與相應抗體結合啟動補體,引起反應性增多

變應性因素導致反應性增高

反應性增多

造血幹細胞克隆異常,嗜酸性粒細胞異常增殖,細胞週期及血中時間延長

淋巴因數及腫瘤因數所介導

嗜酸性粒細胞清除減少,骨髓釋放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由表一我們可以瞭解到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有很多,那麼臨床醫生拿到我們檢驗科的報告單時該怎麼處理呢?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的鑒別診斷需追問病史,如鼻炎,濕疹(提示變應性疾病),有無到過蠕蟲感染流行區(血絲蟲),藥物過敏史。大多數情況藥物引起的過敏都是良性的,在停藥後嗜酸性粒細胞即恢復正常,但個別如由色氨酸污染食物所引起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肌痛綜合征,停藥後嗜酸性粒細胞仍持續存在。某些疾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正常或稍高,但在某些器官卻大量聚集,如嗜酸性蜂窩織炎,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無任何病因的中度或重度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並累及末梢器官的,應考慮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症,該病主要見於男性並呈進行性加重,是缺乏有效治療措施的致死性疾病。對於中度或重度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檢驗人員需進行鏡檢,檢查嗜酸性粒細胞有無特殊形態,並及時彙報給臨床醫生。另外還有尿液檢查、持續糞便蟲卵檢查及寄生蟲檢查,血清學檢查。寄生蟲檢查通常限於蠕蟲感染,必要時進行骨髓和染色體分析以排除血液腫瘤,組織活檢對一些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也有診斷價值。

該病例患者的嗜酸性粒細胞如此高,那麼它增高的機制是什麼呢?嗜酸性粒細胞是由骨髓造血幹細胞分化而來的,細胞因數IL-3、IL-5、GM-SCF在基因的調控下促進嗜酸性粒細胞的生成。三種細胞因數無論哪種增加都會促進嗜酸性粒細胞的增加。其中IL-5是最具特異性的嗜酸性粒細胞選擇性趨化物,可刺激嗜酸性粒細胞從骨髓釋放入外周迴圈。寄生蟲感染引起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是由於Th2細胞產生的IL-5所致,嗜酸性粒細胞參與針對寄生蟲感染的免疫反應是通過其釋放細胞毒性顆粒內容物來殺死寄生蟲的。在多種寄生蟲感染中,蠕蟲感染導致的外周血嗜酸性細胞增高比較常見,而原蟲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少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的程度與臨床症狀有很大的關係,幼蟲在體內的移行過程是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表現在寄生蟲感染的早期,隨著幼蟲在組織內寄居,組織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而外周血的嗜酸性粒細胞反而增高不明顯 。因此,可從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時間對判斷寄生蟲感染的時機、幼蟲移行、感染復發的情況,給臨床診斷提供很大的幫助。

寄生蟲感染中,一些蠕蟲如血吸蟲,急性期白細胞高達(10~30)X109/L,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占0.2~0.4,甚至達0.9以上,而慢性期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一般<0.2。華支睾吸蟲急性期白細胞增高,嗜酸性粒細胞高達0.1~0.4,偶爾達0.6;肺吸蟲白細胞可正常或增高,嗜酸性粒細胞普遍顯著增高,急性期高達0.8;蠕蟲幼蟲移行期間組織和外周血的嗜酸性粒細胞均增高;絲蟲感染時,急性淋巴組織炎突出表現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高達0.3~0.8;鞭毛蟲感染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達0.1~0.15;薑片蟲感染嗜酸性粒細胞一般為0.1~0.2;蛔蟲幼蟲可使外周血和痰液的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絛蟲、棘球蚴、鉤蟲等也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

這篇文章中我主要寫的是寄生蟲導致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其他原因導致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在這我就不詳細寫了,感興趣的同行們可以翻閱相關書籍。

檢驗醫學•中華檢驗醫學網

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檢驗醫學新媒體平臺

對我而言是沒有遇到過的,為此我查閱了大量資料,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嗜酸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它是人體固有免疫細胞的一種,見於多種疾病,如過敏性疾病、寄生蟲感染、感染性疾病、結蹄組織病、肉芽腫等(見表一),嗜酸性粒細胞都會增多。根據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分為三級:輕度(0.5~1.5)X109/L,中度(1.5~5.0)X109/L,重度(>5.0X109/L)。

表一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及機制

分類

疾病

機制

過敏性疾病

寄生蟲病

皮膚病

感染性疾病

血液病

惡性腫瘤

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

其他

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風疹、血管性神經性水腫、過敏性脈管炎、食物或藥物過敏、血清病

腸道、腸外組織寄生蟲,如鉤蟲、蛔蟲、血吸蟲、肺吸蟲

皰疹樣皮炎、濕疹、銀屑病、多形性紅斑

猩紅熱感染期,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骨髓增殖性疾病、惡性腫瘤、多發性骨髓瘤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

肺癌、胃癌、結腸癌

過敏性肉芽腫、嗜酸性粒細胞心內膜炎、彌散性嗜酸性粒細胞性結蹄組織病

脾切除、腦垂體前葉功能減低症、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應用IL-2、GM-CSF、磺胺、頭孢、青黴素等藥物

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致敏釋放嗜酸性細胞趨化因數,致反應性增多

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數增多;與相應抗體結合啟動補體,引起反應性增多

變應性因素導致反應性增高

反應性增多

造血幹細胞克隆異常,嗜酸性粒細胞異常增殖,細胞週期及血中時間延長

淋巴因數及腫瘤因數所介導

嗜酸性粒細胞清除減少,骨髓釋放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由表一我們可以瞭解到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有很多,那麼臨床醫生拿到我們檢驗科的報告單時該怎麼處理呢?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的鑒別診斷需追問病史,如鼻炎,濕疹(提示變應性疾病),有無到過蠕蟲感染流行區(血絲蟲),藥物過敏史。大多數情況藥物引起的過敏都是良性的,在停藥後嗜酸性粒細胞即恢復正常,但個別如由色氨酸污染食物所引起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肌痛綜合征,停藥後嗜酸性粒細胞仍持續存在。某些疾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正常或稍高,但在某些器官卻大量聚集,如嗜酸性蜂窩織炎,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無任何病因的中度或重度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並累及末梢器官的,應考慮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症,該病主要見於男性並呈進行性加重,是缺乏有效治療措施的致死性疾病。對於中度或重度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檢驗人員需進行鏡檢,檢查嗜酸性粒細胞有無特殊形態,並及時彙報給臨床醫生。另外還有尿液檢查、持續糞便蟲卵檢查及寄生蟲檢查,血清學檢查。寄生蟲檢查通常限於蠕蟲感染,必要時進行骨髓和染色體分析以排除血液腫瘤,組織活檢對一些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也有診斷價值。

該病例患者的嗜酸性粒細胞如此高,那麼它增高的機制是什麼呢?嗜酸性粒細胞是由骨髓造血幹細胞分化而來的,細胞因數IL-3、IL-5、GM-SCF在基因的調控下促進嗜酸性粒細胞的生成。三種細胞因數無論哪種增加都會促進嗜酸性粒細胞的增加。其中IL-5是最具特異性的嗜酸性粒細胞選擇性趨化物,可刺激嗜酸性粒細胞從骨髓釋放入外周迴圈。寄生蟲感染引起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是由於Th2細胞產生的IL-5所致,嗜酸性粒細胞參與針對寄生蟲感染的免疫反應是通過其釋放細胞毒性顆粒內容物來殺死寄生蟲的。在多種寄生蟲感染中,蠕蟲感染導致的外周血嗜酸性細胞增高比較常見,而原蟲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少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的程度與臨床症狀有很大的關係,幼蟲在體內的移行過程是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表現在寄生蟲感染的早期,隨著幼蟲在組織內寄居,組織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而外周血的嗜酸性粒細胞反而增高不明顯 。因此,可從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時間對判斷寄生蟲感染的時機、幼蟲移行、感染復發的情況,給臨床診斷提供很大的幫助。

寄生蟲感染中,一些蠕蟲如血吸蟲,急性期白細胞高達(10~30)X109/L,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占0.2~0.4,甚至達0.9以上,而慢性期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一般<0.2。華支睾吸蟲急性期白細胞增高,嗜酸性粒細胞高達0.1~0.4,偶爾達0.6;肺吸蟲白細胞可正常或增高,嗜酸性粒細胞普遍顯著增高,急性期高達0.8;蠕蟲幼蟲移行期間組織和外周血的嗜酸性粒細胞均增高;絲蟲感染時,急性淋巴組織炎突出表現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高達0.3~0.8;鞭毛蟲感染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達0.1~0.15;薑片蟲感染嗜酸性粒細胞一般為0.1~0.2;蛔蟲幼蟲可使外周血和痰液的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絛蟲、棘球蚴、鉤蟲等也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

這篇文章中我主要寫的是寄生蟲導致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其他原因導致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在這我就不詳細寫了,感興趣的同行們可以翻閱相關書籍。

檢驗醫學•中華檢驗醫學網

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檢驗醫學新媒體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