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人衣衫百變史:順天應時陰陽調和五行不變

上古傳說中把衣服的發明歸功於黃帝。 《易經》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實際上, 衣服的出現要早得多。 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裡就發現了骨針,由此推斷, 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已經穿衣服了。 那麼, 古代人究竟是如何穿衣的呢?

衫子, 也叫衫, 或者衫兒, 上下連屬, 袖端敞口, 可能在秦朝就已經出現了。 史載:始皇元年(西元前221年), “詔宮人及近侍官人進宮, 皆著衫子, 亦稱半衣, 以便於侍奉”。

羅, 是一種比衫子更加古老的絞經織物。 西元前3500年的河南滎陽新石器遺址, 曾經出土過這類織物的殘片。 薄羅衫子亦作蟬翼衫,蟬翼有多薄, 人們大多見識過, 那麼, 狀如蟬翼的羅衫到底能有多輕呢?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1號墓出土的“素紗單衣”可以為例:此衣長128釐米, 通袖長l9l釐米, 袖口寬29釐米, 腰寬48釐米,下擺寬49釐米, 從各部位長度來看, 尺碼並不小, 但卻輕若無骨。 科技人員分析,

它採用了一種特選的素色細蠶絲織就, 每根蠶絲比頭髮絲要細得多, 1000米的重量只有l克。

這件“素紗”的“紗”其實就是羅, 再具體地說, 是一種網眼多又分佈均勻的單絲羅。 除絲羅外, 綾、縐(音zhòu讀“宙”)、絹等輕便料子, 也是製作衫子的佳選。 不過, 少了絲羅的一種“風情”, 那便是“透。 ”

羅的“透”,在歷代古畫裡不難一窺。 在社會風氣相對開放的唐朝, 紗衣羅衫更是成了女裝界的時尚。 寬大的羅衫走起路來衣裾掃地, 女人們穿起這類衣服, 裡面一般不加襯, 於是, 衫下的肌膚也就若有似無地透了出來。 唐高宗李治為了遏制這種奢靡的著衣風格, 曾兩度下禁令, 甚至對衣衫的尺寸做出具體規定:衣裾曳地不得超過兩寸, 袖寬不得超過一尺三寸。

在輕薄的單衫之外,還有複衫, 又叫“夾衫”。 顧名思義, 夾衫是有內襯的, 質地略厚, 春秋兩季都可以穿。

除了注重季節性,古人還很強調衫子的功能性。 唐代的縵衫就是一種演出服飾。 據唐人崔令欽《教坊記》載:當時的舞姬, 會利用縵衫短小、易穿脫的特點,

在外衣衣襟處縫製口袋, 用於裝入縵衫。 舞樂開場, 舞姬皆著縵衫而出, 再趁聚於中場的機會, 從領上抽去縵衫, 藏在懷內, 露出裡面的裙裝。 場下觀眾忽見眾女齊齊變裝, 莫不驚詫。

作為一種常服, 衫的功能性更多地還是體現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裡。 在寬衣大袖之外, 唐代女人也開始流行著窄袖衣衫。 到了宋代,士庶女子中盛行一種衫子, 上身窄小與身體曲線相貼, 衣褶開四道縫後再扣合, 因裁剪較為修身, 便於行動, 所以時人稱之日“便襠”。

古代社會等級分明,除避寒遮體之外, 穿衣往往還有標識身份的作用。 按《舊唐書》的記載, 武則天在延載元年(西元694年)下詔,賜文武百官袍繡, 用不同圖案來標識不同的官職, 如左右監門衛將軍衣服上要裝飾對獅子紋,

左右衛飾對麒麟紋, 左右武威衛則飾以對虎紋, 等等。

到了明代,人們把官服上裝飾的動物紋, 簡化成一塊補子, 縫在袍服的中間, 以區分文武百官的品級。 後來, 明代人還把這種對補子的偏愛, 延伸到了衫子上。

古人在裝束色彩的選擇上, 為要顯順天應時、陰陽調和的易理, 五行色是不變的經典色系。 款式也往往會跟著季節走, 同一個時節, 同一種服飾的整體面貌往往大同小異, 怎麼才能讓自己看起來比別人更美?就得在細部裝飾上做做文章, 胸前加補子是一種,此外還有所謂“生色衫”。

定制成衣的買賣宋朝就有。 南宋人周輝的《清渡雜誌》中, 將裁縫排在三十六行中的第三位, 僅次於肉肆和宮粉, 可見這門生意在宋代有多火爆。裁縫鋪不僅為客人定制衣服版型,還包括上面的紋樣。所謂“生色春衫畫折枝”的“生色衫”,就是當時的一款潮流女服,上面的紋樣色彩妍麗,主題大多為討個好彩頭,譬如鴛鴦紋情意綿綿、艾虎紋驅邪避晦、蜂蝶紋寓意多子多福。

有些衫子會在袖邊,領口點綴珍珠,即“真珠衫”。還有金泥衫,在織金錦大行其道之前,人們已經開始用印染的方法,來打造金銀相錯的視覺效果。古人研發出印金、印銀工藝。金泥衫、銀泥衫就是印金、印銀的衫子。李商隱名句“越羅冷薄金泥重”,“金泥”指的就是將極細的金粉與黏合劑拌勻後,印或手繪於織物上的一種加工方法。

與現在時髦女郎的穿著不同,衫子不能單獨穿著,總要跟其他下裳搭配,而如何搭配才算漂亮?流行總是新一時,舊一時。這點倒也今古同理。泥金衫子搭配什麼裙子最好?自然要算石榴裙。宛如美人化身的石榴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紅裙。

宋代開始刮起小清新的風尚,一改之前著裝好紅、好紫的習慣,開始用銀灰、沉香、粉紫等素雅的色彩。到了明代,紅豔豔的裙裝又再度流行。

作為常服,衫子存在了兩千多年。千載流變中,款式不斷更新換代。明清時期,除了對襟、圓領之外,還出現了立領的罩衫。而早年不收袖口的特點,也悄然淡化,不知從何時起,衫子變成了“輕便上衣”的代名詞。

中國歷代服裝的樣式、結構不盡相同,但每個時代的冬夏服裝在基本樣式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主要在層次和厚薄上調整。如此,就必須對面料大做文章。

中國數千年來發達的織物織造技術,很早就形成了從極輕薄的葛、紗、羅類織物,到厚重的錦、絨、皮類織物複雜的品種分類。為適應不同的季節氣候,提供了豐富的面料選擇。

隨著四季節令的改變,大體上依照紗、羅、綢、緞,單、夾、綿、皮的大次序更換不同材料、厚薄的服裝。“春秋以緞綢、夏以紗、冬以裘,隨時所宜”。輕透的紗、羅、葛,便是夏季主要使用的衣料。千百年來,還形成了非常細密講究的換衣次序。

春夏之交天氣宜人,開始脫下厚重的夾衣,改換輕薄的單衫。立夏、小滿靠近春末,還在穿著單、夾綢緞袍褂,此時大多使用基本的絹綢緞類,這些面料既不透風,也不悶熱。

小滿至芒種前後,氣溫漸漸上升,則改用絞經有孔的絲綢單羅衣類。羅以多經線相絞的方式織造,結構穩定又有良好的透氣性,又不透光,適合春夏之際穿著。

溫度再升高時,就改換紗衣。“輕紗薄如空”,紗的種類很多,調整紗的地組合和花組織結構,便可以得到不同緻密程度的紗品種。單單一個夏天,古人就要更換七八次不同種類的紗衣,清透涼爽程度依次遞增,以適應氣溫的細微變化。

到了農曆六月,最酷熱的日子即將開始。此時需換上“葛紗”,進入“葛衣期”。葛為多年生革本植物,其纖維可用以織紗,是最清透涼爽的材料。自先秦起,中國人就開始依靠葛布度夏,“葛”幾乎成為夏服的代名詞。

“夏服亦無多,蕉紗三五事”,除了葛以外,許多植物纖維織成的面料,也都適合在極暑時使用。包括像芭蕉皮織成的蕉紗,竹皮、木芙蓉皮纖維織成的竹布、芙蓉紗等等,也都能達到極薄透涼爽的效果。

過了三伏大熱,處暑以後,則脫下葛紗,又依次換上直徑紗、芝麻紗、實地紗。秋分前後則再換上絹綢類的單、夾衣,與春夏間的情況一樣,形成以大小暑為頂點,前後春秋對稱的更換序列。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曾回憶說:“至於要談起皇帝所穿的春夏秋冬四季衣服來,也真夠麻煩人的……最討厭的,就是得按一年二十四個節令的轉移,來穿適合於節氣的衣服。

可見這門生意在宋代有多火爆。裁縫鋪不僅為客人定制衣服版型,還包括上面的紋樣。所謂“生色春衫畫折枝”的“生色衫”,就是當時的一款潮流女服,上面的紋樣色彩妍麗,主題大多為討個好彩頭,譬如鴛鴦紋情意綿綿、艾虎紋驅邪避晦、蜂蝶紋寓意多子多福。

有些衫子會在袖邊,領口點綴珍珠,即“真珠衫”。還有金泥衫,在織金錦大行其道之前,人們已經開始用印染的方法,來打造金銀相錯的視覺效果。古人研發出印金、印銀工藝。金泥衫、銀泥衫就是印金、印銀的衫子。李商隱名句“越羅冷薄金泥重”,“金泥”指的就是將極細的金粉與黏合劑拌勻後,印或手繪於織物上的一種加工方法。

與現在時髦女郎的穿著不同,衫子不能單獨穿著,總要跟其他下裳搭配,而如何搭配才算漂亮?流行總是新一時,舊一時。這點倒也今古同理。泥金衫子搭配什麼裙子最好?自然要算石榴裙。宛如美人化身的石榴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紅裙。

宋代開始刮起小清新的風尚,一改之前著裝好紅、好紫的習慣,開始用銀灰、沉香、粉紫等素雅的色彩。到了明代,紅豔豔的裙裝又再度流行。

作為常服,衫子存在了兩千多年。千載流變中,款式不斷更新換代。明清時期,除了對襟、圓領之外,還出現了立領的罩衫。而早年不收袖口的特點,也悄然淡化,不知從何時起,衫子變成了“輕便上衣”的代名詞。

中國歷代服裝的樣式、結構不盡相同,但每個時代的冬夏服裝在基本樣式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主要在層次和厚薄上調整。如此,就必須對面料大做文章。

中國數千年來發達的織物織造技術,很早就形成了從極輕薄的葛、紗、羅類織物,到厚重的錦、絨、皮類織物複雜的品種分類。為適應不同的季節氣候,提供了豐富的面料選擇。

隨著四季節令的改變,大體上依照紗、羅、綢、緞,單、夾、綿、皮的大次序更換不同材料、厚薄的服裝。“春秋以緞綢、夏以紗、冬以裘,隨時所宜”。輕透的紗、羅、葛,便是夏季主要使用的衣料。千百年來,還形成了非常細密講究的換衣次序。

春夏之交天氣宜人,開始脫下厚重的夾衣,改換輕薄的單衫。立夏、小滿靠近春末,還在穿著單、夾綢緞袍褂,此時大多使用基本的絹綢緞類,這些面料既不透風,也不悶熱。

小滿至芒種前後,氣溫漸漸上升,則改用絞經有孔的絲綢單羅衣類。羅以多經線相絞的方式織造,結構穩定又有良好的透氣性,又不透光,適合春夏之際穿著。

溫度再升高時,就改換紗衣。“輕紗薄如空”,紗的種類很多,調整紗的地組合和花組織結構,便可以得到不同緻密程度的紗品種。單單一個夏天,古人就要更換七八次不同種類的紗衣,清透涼爽程度依次遞增,以適應氣溫的細微變化。

到了農曆六月,最酷熱的日子即將開始。此時需換上“葛紗”,進入“葛衣期”。葛為多年生革本植物,其纖維可用以織紗,是最清透涼爽的材料。自先秦起,中國人就開始依靠葛布度夏,“葛”幾乎成為夏服的代名詞。

“夏服亦無多,蕉紗三五事”,除了葛以外,許多植物纖維織成的面料,也都適合在極暑時使用。包括像芭蕉皮織成的蕉紗,竹皮、木芙蓉皮纖維織成的竹布、芙蓉紗等等,也都能達到極薄透涼爽的效果。

過了三伏大熱,處暑以後,則脫下葛紗,又依次換上直徑紗、芝麻紗、實地紗。秋分前後則再換上絹綢類的單、夾衣,與春夏間的情況一樣,形成以大小暑為頂點,前後春秋對稱的更換序列。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曾回憶說:“至於要談起皇帝所穿的春夏秋冬四季衣服來,也真夠麻煩人的……最討厭的,就是得按一年二十四個節令的轉移,來穿適合於節氣的衣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