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評論大賽】張璐:校服管理,讓教育更有“儀式感”

廣東教育部門堅決向醜校服、貴校服說不, 鼓勵有條件地區免費配發校服, 鼓勵校服的迴圈利用, 在公開招標中必須通過家長學生代表團投票才能決定校服樣式和廠家。 記者5日從廣東省教育廳獲悉, 近日, 該省相關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的意見》, 《意見》進一步明確廣東省校服管理制度和方式, 對校服生產、採購、選用等關鍵環節作出要求。 (4月6日《羊城晚報》)

有關中小學校服的各種討論, 近年來已經成為網路上的典型話題。 但觀點多集中於對本土校服“太土”“太醜”的種種吐槽,

或者將中外校服對比之後的豔羨。 可以說, 作為校園文化重要象徵物的校服, 在當下正遭遇著一種現實的尷尬。 更可怕的是, 由於缺乏相關品質標準和監督措施, 校服品質參差不齊、標準不一, 也無形中埋下了很多的安全隱患。

在這樣的情況下, 教育部門將目光投向校服這個“小問題”上就顯得格外必要和及時了。 由省級多部門牽頭, 聯合制定專門的“校服管理意見”, 這一舉動雖針對細節, 反映出的卻是一種教育理念的轉變。 一來, 對學校校服統一管理, 有利於維護學生健康和安全, 將問題隱患排查在最初階段;二來, 這是一種教育理念的轉變, 在制定校服、品牌設計等等方面充分考慮到學生意願和家長訴求, 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三是作為校園文化外在體現的校服,

不僅僅是穿衣服那麼簡單, 更重要的是一種“儀式感”的教育養成。

學校教育究竟需不需要“儀式感”, 這歷來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 但不可否認的現實是, 當下很多校服之所以引來吐槽, 學生們不愛穿甚至被迫穿, 能不穿就不穿根源還在於大部分校服毫無生氣、毫無美感。 這種單純作為一個群體符號的衣服, 並不能受到當下主體意識已經覺醒的學生們的認可。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 將作為教育儀式感流露的校服從設計、包裝、品質都應做到與時俱進, 這並不是一味迎合與低頭, 反而凸顯出我們社會的包容與氣度。

對學校校服進行必要管理, 此番專門強調校服要體現家長、學生之意願,

推動“一校一款”, 無疑是難得的進步。 但是也應該強調的是, 除了理念的更新, 實際行動更要切實跟進, 很多問題更要妥善考慮, 並在此過程中更要注意最大可能凝聚共識。 比如, 校服樣式要融入考慮大部分家長、學生意願;校服如何凸顯特色但不能由此帶來等級劃分;再比如能否引入協力廠商監督機制做好品質監管工作, 從而避免可能出現的權力尋租和腐敗, 這些無疑都更值得期待。

從這意義來說, 校服管理是個老生常談的舊問題, 但對增強教育的“儀式感”卻顯得意義非常。 這不是說學生必須要穿戴如何如何才有儀式感, 而是在師生都能參與校園事務的管理, 學生提升對校服的接受度中找到真正的儀式感,

這是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識。

稿源:湖北日報網

作者:張璐(蘭州大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