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好懷念那座被淹沒在歷史裡的輝煌寺廟——普照寺

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年間(約627--649), 在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 遺址在今蘭州市武都路中段的蘭園少年宮。 昔日全盛時, 殿宇雄偉、塑像精美、文物薈萃、為蘭州諸寺院之冠。 寺內藏有歷代經卷6358卷, 其中西元1419年刻印的《永樂南藏》638函, 現藏於甘肅省圖書館。

普照寺歷經宋、金、元、明、清、中華民國, 由於天災人禍, 屢毀屢建,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文化大革命”初期, 寺院內絕大多數建築均被拆除, 僅留正殿五間。 正殿坐北面南, 東西長24米, 南北寬10米。 磚木結構, 歇山頂, 房脊兩端有鴟吻飾。 柱頭斗拱為雙抄雙下昂, 斗拱形體粗壯,

柱頭有卷刹。

清末民初, 普照寺方丈釋眾誠, 號悟明上人(俗稱藍大師), 其視寺院經卷為生命, 持戒嚴謹、道場莊嚴。 1933年春季, 開壇傳授三壇大戒, 得戒僧尼數百人。 後又邀來西北弘法的湖北名僧心道法師入寺講經, 共辦"護國息災"法會, 宣講反侵略、反邪教和眾生平等的主張等, 吸引了眾多善男信女及各界人士, 使寺院香火旺盛, 信徒雲集。

1939年, 日本侵華空軍狂轟濫炸蘭州時, 具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普照寺遭劫, 使"視經卷為生命"的藍大師與藏經樓同為灰燼。

蘭州五泉山猛醒亭, 亭內懸掛著日軍轟炸蘭州普照寺時倖存的鐵鐘。

普照寺的廢棄令人遺憾, 但使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其遺址上出土的珍貴文物和保存至今的五間正殿,

卻為我們提供了研究該寺歷史、建築、宗教、藝術等方面的實物依據, 並以美輪美奐的物化載體形象令人歎為觀止, 使人們領略到歷史滄桑和藝術永恆完美的交匯結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