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馬援祠遺址:馬氏後裔緬懷先祖的地方

11月12日下午, 我和家人從太白返回咸陽, 經過楊淩區五泉鎮的畢公村, 無意中看到村裡矗立的高大塑像, 不知為何人?於是, 離開公路, 駛入村中, 才發現這裡竟然是伏波將軍馬援的故里!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

在宋代的時候, 這裡還是天和寺, 經過元代的重修, 明代改為馬援祠。 如今看到的建築, 為清代寺廟遺址, 在1988年省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時被發現, 2000年10月24日被楊陵區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援, 東漢開國功臣, 被封為新息侯。 新莽末年, 天下大亂, 馬援歸順劉秀, 立下赫赫戰功。

東漢統一以後, 馬援雖然已經年邁, 但是依然東征西討, 西破羌人, 南征交趾。 他所講的“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等名言, 一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馬援祠的主要建築, 坐落于伏波古莊前楞池北岸, 據說馬援就出生在這裡。 隔著水面向北望去, 寫著“馬援祠”的牌坊和大殿, 與南側的馬援雕塑相互輝映, 共同構成一組氣勢宏偉的建築群。

2014年, 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 對馬援祠大殿進行修繕, 並新建牌坊和碑廊, 才形成今天的景象。 同時, 來自海內外的馬氏宗親, 也在這裡祭祀先祖馬援, 並且設立中國楊淩馬援故里海內外聯誼總會。

這裡原有飛簷斗拱的正殿三間, 正殿前東西兩側各有偏房三間, 金碧輝煌, 結構精巧, 可惜如今已經看不到了!但是,

殿前豎立的幾塊石碑, 經過歲月的風霜, 幸運的保存下來, 讓我們一窺這裡曾經的輝煌。

在大殿西側的屋簷下, 豎立著一塊由都督使者程兆麟, 在清康熙三十六年六月所立的石碑, 其中明確寫道:“漢伏波將軍馬援、東觀著述馬融、威侯馬超故里”。 碑額正中寫著“皇清”二字, 兩側可見雕刻粗糙的龍鳳圖案, 作為這裡最珍貴的一件文物, 它被玻璃罩好好地保護起來。

大殿東側的屋簷下, 密集的安放著多塊石碑, 包括清乾隆二十八年的“重修始祖漢伏波將軍家廟碑記”, 民國年間的“馬士望興學公德碑記”等, 它們均是馬氏後裔所立, 講述先祖馬援、馬融、馬超的功德。

東西兩側的碑廊裡, 擺放著大量新立的石碑,

它們都是近年馬氏後裔來這裡紀念先祖時留下的。 由此可見, 從古至今, 這裡都是馬氏後裔緬懷先祖的地方, 臺灣和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也多次前來祭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