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互聯網將走向哪裡?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眾號 42章經 (公號ID:myfortytwo), 更多創投相關歡迎關注。

Fred Wilson 每年底都會寫兩篇文章, 一篇是前一年的總結, 另一篇是對後一年的展望。 在今天這篇文章裡, 我也來照貓畫虎學一下。

這篇文章的標題其實是我最近和很多人在聊的問題, 當然, 也是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和 2016 年比起來, 2017 年應該算是一個創業投資的大年。 這個大年裡的大賽道機會主要就是一個:新零售。 其他的分賽道機會有教育、文娛、微信生態等等。

回頭看, 我在 16 年 10 月寫的 為什麼我不做 VC 了?中主要是說純互聯網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所以早期投資會越來越不好做。 雖然 2017 年還是有很多優秀的早期專案出現, 但到目前為止, 我也仍然認為大的走向預判是對的。

移動互聯網從純工具、到遊戲、電商、O2O、B2B、新零售等, 這就是一個互聯網元素不斷減少的過程。 所以哪怕很多人對 2018 年看好, 但我仍然是偏悲觀的。 (但悲觀中還是有四個機會點, 後文中會提到)

而我在 2017 年 3 月寫的 便利蜂、喜茶、迷你KTV、千聊、狼人殺 | 17 年的五個小風口 中便利蜂和迷你KTV(和文中我提出的 unbundling the facilities 的概念)其實就延伸出了 2017 年這一整年的新零售的機遇。

在那之後, 其實 2017 年一整年並沒有跑出什麼太意外的結果。

最後, 在 2017 年 6 月的 日聊投資三個人, 日刷抖音三百條 | 42章經 中我也明確提出了教育是可見的大機會, 而文娛類(尤其是視頻類)也是我很看好的一個機遇點。

而 2017 年下半年, 除了以上這些, 其他的機會就都很少了, 最多就是幾個品類的二手交易平臺、和共用汽車出行等。

到 2017 年 12 月的今天, 我覺得首先 2017 年基本可以算結束了。 尤其是對很多美元基金來說, 下周開始就會陸續進入休假期, 滑滑雪、出個國, 再回來就是 2018 年了。

那對於 2018 年來說, 幾個潛在的變化可能有:

1)更多 vc 會轉行

最近和很多做了比較久的 vc 聊天, 大家普遍的觀點是, 對 18 年相對迷茫。 當然迷茫是個常態, 但另外一個共通點就是, 越來越多人慢慢看透了一級市場的運作方式, 都覺得要自己投身到交易之中, 要更深的介入 deal, 才是最好的賺錢(或者說實現個人價值?)的方式。

不管是做 vc 的同時做 fa,

還是自己跟投專案或自己攢專案, 還是通過深度投後去拿到期權, 甚至是跳到創業公司中等, 這些都是未來可能會更多發生的事情。

畢竟, vc 開始變成了一個行業, 體系越成熟, 大家就會有越多的玩法。

2)早期投資不好做

上面第一點是從從業者的個人角度來說的, 現在這一點是從整體行業來說的。

早期投資只會越來越難做。 優質的資源和資金都向頭部的中後期項目集中(張穎前幾天也說了一樣的看法), 哪怕新出來一個早期的好項目, 也會短時間內被資本裹挾到 B、C 輪, 而我認為這背後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 問題的本質是創新不夠了, 所以首先早期的靠譜項目少了, 其次是在所有項目中創新能起到的壁壘作用都低了,

所以資本方明確感覺到通過堆積資金、資源和站隊, 能夠左右戰局最終結果了。

第二, 上一代創業者是跟傳統行業的人去拼, 所以哪怕經驗不足, 競爭對手的能力更不足。 而現在新一代的創業者, 是和上一代的創業者去拼, 大量的上市、退出的創業者、聯合創始人、優秀高管二次創業。 在上面第一點原因的基礎上, 這些人能撬動更多資源, 也就更讓行業集中化。

3)還能有多少獨角獸?

在我上周參加的兩個論壇上, 分別都有好幾個投資人或創業者提出了這個問題。

美元基金追求獨角獸的打法是否還適合這個時代?更多的人民幣投資風格的基金追求的是專案數量、專案淨利潤, 而退出的方式也更多是整合和並購。

這背後仍然是因為底層創新少, 而模式創新多。

4)四個例外

文章最開始我提到說, 投資不好做了, 但這其中還可能有四個機會點。

第一, 區塊鏈。

我在 14 年初的時候曾經買過比特幣, 但那時候價格波動巨大, 沒有拿住。 現在回頭看, 感覺自己錯過了一波很珍貴的機會。

我到現在仍然沒有研究透比特幣或區塊鏈這個事情, 但讓我覺得這裡會有機會的原因也很簡單:

我發現周圍有很多我很認可的人開始認可這件事, 而我相信那些人的判斷能力。

所以, 區塊鏈也許會是明年市場走向的第一個機會。

第二, AR

我在多種場合、不同時間都多次強調, 要說大賽道, 我最看好的下一波機會是 AR。

我覺得 2018 年可能會出現一些 AR 相關的小風口, 這裡面會蘊藏著很多機會。

但總體來說,AR 這件事還是要耐心等待。我曾經在 坐上火箭的人 中寫到說,每個人這輩子就那麼幾次機會,我認為移動互聯網是上一個,而 AR 很可能是下一個(雖然很多人已經把 AI 當做下一個)。

所以,AR 我覺得會是第二個機會。

第三,AI

我其實之前一直都覺得 AI 不夠性感,因為我一直拿 AI 去和移動互聯網比較。今天下午我參加了一個內部分享會,聯想之星的合夥人李明分享了很多他對於 AI 的深刻見解。

在他說的時候,我突然想明白了自己之前的一個誤區。

我一直覺得 AI 不性感,是因為覺得 AI 不是純粹 2C 的東西,不像移動互聯網可以重塑一切產品端的場景和體驗。但我的誤區就是,移動互聯網是一種管道革命,所以作為管道可以連結所有 C 端,但 AI 本來就不是一種管道革命。

AI 是種生產力革命,就好像蒸汽機和電力的發明一樣。從這個角度來看,AI 的價值和潛力還是非常大的。而且,生產力的革命往往初期都是需要政府去推動和搭建管道的,比如智慧城會、自動駕駛汽車公路等等。

之前的工業革命造成的管道重塑是公路、鐵路、電腦網路等等,而 AI 背後會不會帶來新的管道革命?而新的管道革命中會不會蘊含著比 AI 本身還大的機會?

這就是我今天會後又決定重新研究 AI 的原因。

第四,傳統企業繼續整合

這一點其實也是延續著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必然。

而這背後可能會有的機會是 SaaS 和 Buyout。

為什麼是 SaaS?首先,很多 85 後開始走上更高的管理崗位,他們更能理解 SaaS 這個東西的價值,其次,所有的商業訴求都是先開源再節流,開源的差不多以後,各種節流的 SaaS 產品就會有更多機會。

為什麼是 Buyout?因為大多傳統行業要轉型或要跟互聯網結合最致命的問題還是,企業本身的基因問題,而且原先的一波傳統行業創業者也到了交替的節點。我覺得,這時候在國內就會真正出現一波基於類似 Buyout 操作方式的操盤機會。

以上,就是我對 2017 年寫過的一些預判性文章的簡單複盤,和對 18 年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歡迎更多人在評論中一起探討。

42章經,思考事物本質

但總體來說,AR 這件事還是要耐心等待。我曾經在 坐上火箭的人 中寫到說,每個人這輩子就那麼幾次機會,我認為移動互聯網是上一個,而 AR 很可能是下一個(雖然很多人已經把 AI 當做下一個)。

所以,AR 我覺得會是第二個機會。

第三,AI

我其實之前一直都覺得 AI 不夠性感,因為我一直拿 AI 去和移動互聯網比較。今天下午我參加了一個內部分享會,聯想之星的合夥人李明分享了很多他對於 AI 的深刻見解。

在他說的時候,我突然想明白了自己之前的一個誤區。

我一直覺得 AI 不性感,是因為覺得 AI 不是純粹 2C 的東西,不像移動互聯網可以重塑一切產品端的場景和體驗。但我的誤區就是,移動互聯網是一種管道革命,所以作為管道可以連結所有 C 端,但 AI 本來就不是一種管道革命。

AI 是種生產力革命,就好像蒸汽機和電力的發明一樣。從這個角度來看,AI 的價值和潛力還是非常大的。而且,生產力的革命往往初期都是需要政府去推動和搭建管道的,比如智慧城會、自動駕駛汽車公路等等。

之前的工業革命造成的管道重塑是公路、鐵路、電腦網路等等,而 AI 背後會不會帶來新的管道革命?而新的管道革命中會不會蘊含著比 AI 本身還大的機會?

這就是我今天會後又決定重新研究 AI 的原因。

第四,傳統企業繼續整合

這一點其實也是延續著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必然。

而這背後可能會有的機會是 SaaS 和 Buyout。

為什麼是 SaaS?首先,很多 85 後開始走上更高的管理崗位,他們更能理解 SaaS 這個東西的價值,其次,所有的商業訴求都是先開源再節流,開源的差不多以後,各種節流的 SaaS 產品就會有更多機會。

為什麼是 Buyout?因為大多傳統行業要轉型或要跟互聯網結合最致命的問題還是,企業本身的基因問題,而且原先的一波傳統行業創業者也到了交替的節點。我覺得,這時候在國內就會真正出現一波基於類似 Buyout 操作方式的操盤機會。

以上,就是我對 2017 年寫過的一些預判性文章的簡單複盤,和對 18 年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歡迎更多人在評論中一起探討。

42章經,思考事物本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