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神童情結”:請放過我們的孩子

“自小對電腦有濃厚興趣, 6歲時, 開始研究軟體, 自主設計了一個一鍵式關閉學校電腦的程式;8歲, 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網站, 自主研發了雲計算平臺……”前幾日, 一篇關於神童”的報導又轉遍了朋友圈, 羨煞一眾“熊孩子”的家長。

14歲的孩子, 有如此突出的表現, 確實堪稱“神童”。 然而幾天後, 劇情驟然反轉, 原來“神童”竟名不副實!大寫的尷尬!

“神童”, 從小到大聽過不少, 甚至我們身邊就有這樣優秀的人。 曾經, 他們是父母言談中“別人家的孩子”, 年少的我們妒忌卻又偷偷羡慕著;後來, 他們是各路媒體上紛至遝來的高顏值學霸,

為人父母的我們望而興歎……對於普通的孩子和家長而言, “神童”仿佛是有些遙遠的存在, 但是又有多少家長在有意無意地以他們為標杆, 高標準嚴要求地教育著自己的孩子, 在他們單薄的肩膀上加諸過多的期許。 但是, “神童”的神話真的能持久地寫下去嗎?

曾經, 兩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 四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 八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 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 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碩博連讀的某“神童”, 最終以被學校勸退而結束了自己的“神話”。 糾其原因, 也不過是過度的教育和高強度的學習讓他失去了基本的自主生活、學習能力。

“假神童”事件會引起激烈的社會反應, 從一開始的正面典型樹立,

到後來的輿論批判, 說到底是“社會”這塊土壤出現了問題, 教育焦慮影響的不只是某個家庭, 我們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整個教育圈都彌漫著一股緊張的、攀比的氛圍。 從上到下、從小到大喊著的“減負”進行到如今, 反而感覺還是我們小時候的學習氛圍更輕鬆一些, 教育的“戰場”也仿佛只是從校園轉移到了每個家庭裡。 學校負責搞素質教育, 家長負責“揠苗助長”, 補習班、興趣班遍地開花, 不去?那你的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對不少家長而言, 雖說培養自家孩子成為“神童”的舉動不那麼明顯, 但是儘量讓孩子變得“全能”, 超越絕大多數同齡孩子, 卻是很多家長潛意識的流露。 他們為孩子報各式興趣班, 追求“全才”式培養,

而奧數熱、頭腦風暴等等, 其實追求的也是對孩子進行提早“開發”和超前教育, 以激發“神”的一面。 “神童情結”在不知不覺中被嵌入到了家長的內心深處。 這種培養“神童”的心態一旦走向極端, 就變成了“揠苗助長”, 不僅違背教育規律, 還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

而這一事件可謂是再次對由來已久的“神童情結”的一次嘲諷。 雖然前有“傷仲永”的前車之鑒, 但現實中, “神童情結”依然卻根深蒂固。 一些教育機構習慣以“神童”概念去為自己的教育方法做加持, 而學校和教育部門對“神童”的追捧。 如這起事件, “14歲神童”一夕成為網紅, 就源自當地教育部門的主動“報喜”。

“花為什麼謝了呢?我的熱烈的愛把它緊壓在我的心上, 因此花謝了。

琴弦為什麼斷了呢?我強彈了一個它不能勝任的音節, 因此琴弦斷了……”這是泰戈爾筆下的名句。 無論是社會還是父母, 在教育中都應該遵循科學的教育規則, 放棄不切實際的攀比, 讓孩子健康成長, 不要讓教育成為孩子不能承受之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