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康有為、梁啟超,本是模範師徒,為何分道揚鑣?

1890年, 剛滿十七歲的年輕舉人梁啟超拜師于康有為門下, 並且成為了康有為最得意的學生, 從此以後他們的命運就交織在了一起。 在戊戌變法中, 師徒奔走南北, 鼓吹變法, 發表演說, 一時名震海內, 康梁並稱。

可以說, 康有為是梁啟超的啟蒙教誨者, 而康有為的名字及其變法理論廣傳天下, 也得益于梁啟超那支富有感情的筆。 在同封建頑固派的鬥爭中, 兩人同生死、共命運。 師徒可謂珠聯璧合, 相得益彰。

然而, 最後親密師徒卻斷然絕交, 公開反目, 勢如水火。 這實在是近代史上令人驚詫、極富戲劇性的事件。 根據史料記載, 晚年的梁啟超很不喜歡別人將他和康有為並稱“康梁”。 康梁反目的內情究竟是什麼呢?對此, 學術界有不同的解釋。

有人認為, 康梁的分歧首先是在學術思想上。 早在1894年, 梁啟超於康有為就存在分歧, 梁啟超認為自己和康有為的學說是兩派,

而不是“康梁”一派。

其實在學術上的分歧倒也罷了, 政治上的分歧才是他們分道揚鑣的深層原因。 戊戌後梁啟超東渡日本, 因與孫中山等往來較多, 他開始漸漸提倡革命排滿共和之論, 而其師康有為深不以為然。 從戊戌後至1902年, 梁啟超發表了一些在一定程度上背離康有為改良主義政治路線的文章。

梁啟超與孫中山秘密聯合的事情讓康有為知道後, 他馬上發出一封急電, 要梁啟超迅速來見, 在香港保皇會的秘密會所裡, 康梁二人先檢討漢口起義失敗的事情。 但說著說著, 話題便轉到君主立憲的道理上來。 忽然, 康有為開始責問梁啟超“江之島結義”之事。

“你這是要弟子們‘傾向革命’啊!革命, 革命, 你要革誰的命?革滿清的命, 不就是革光緒皇帝的命嗎?你忘了光緒皇帝的救命大恩了!你居然做出這種忘恩負義的事情!如果不是光緒皇帝全力保護, 我們的腦袋早就被砍了, 哪有今日?”

康有為言辭激烈, 越說越生氣, 要找棍棒教訓這個不爭氣的弟子, 一時沒找到,

便順手拿了一個夾著報紙的夾子, 朝著梁啟超便扔了過去, 口中還大叫著:“你的命是光緒皇帝給你的!”

據說, 康有為從來不打人, 這一次, 也無意真打, 而且確實並沒有擊中梁啟超。 但梁啟超卻大驚失色, 立刻跪倒, 俯首認罪, 向康先生宣誓:按照保皇路線前進,

絕不再動搖。 孫中山先生一番苦心, 終於也沒能把梁啟超拉入革命的懷抱。

辛亥革命後, 清王朝已經覆滅, 但康有為堅持其“由帝制以先求小康, 用帝制宜仍撫清室”的主張。 他頑固認為, 君主立憲制最適合中國國情。 否者, 搞出來一個“共和國”, 也肯定是假共和。 袁世凱當總統後, 多次言請康有為到政府任事, 康有為堅辭不去。 但梁啟超則接受了袁世凱的延請。

還有人提出康、梁不同的個人性格也決定了他們的反目。 康有為年長, 閱歷豐富, 比較老成;梁啟超年輕, 閱歷淺, 容易激動。 特別是康有為的思想在戊戌變法之前便已自成體系, 而梁啟超則無體系。

梁啟超自稱“流質善變”, “不惜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 因而一變再變, 在革命党和保皇黨連個陣營中遊移不定。而康有為卻不變,常言“吾學三十歲已成,此後不復有進,亦不必求進”,是一個鐵了心的保皇派。

康、梁的分道揚鑣深深烙著時代的印記,有著錯綜複雜的政治背景。康、梁從攜手到分裂,也體現了歷史的必然,他們思想分歧不只是師徒個人意見的分歧,而且也是改良派內部思想的分歧。

在革命党和保皇黨連個陣營中遊移不定。而康有為卻不變,常言“吾學三十歲已成,此後不復有進,亦不必求進”,是一個鐵了心的保皇派。

康、梁的分道揚鑣深深烙著時代的印記,有著錯綜複雜的政治背景。康、梁從攜手到分裂,也體現了歷史的必然,他們思想分歧不只是師徒個人意見的分歧,而且也是改良派內部思想的分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