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常州探索“老舊社區整治”新模式

最近一段時間, 天甯區茶山街道在全市率先推出老舊社區外牆剝落整治創新模式引起廣泛關注。 這一模式, 是在政府主導下, 由居民出資和政府補貼相結合, 共同實施對住房公共部位的維護, 對老舊社區整治、物業管理等具有一定的創新示範意義。

我市老舊社區眾多, 像清涼一村等居民樓普遍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外牆水泥面年久風化, 開始斑駁掉落, 不僅影響樓房美觀, 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而由於老小區沒有公共維修資金, 自籌資金又無人牽頭, 居民公共意識淡薄等原因, 外牆整治工作始終是社區管理中的老大難問題,

久拖不決。

今年以來, 茶山街道多次調研、反復論證, 探索出一條社區黨組織牽頭、居民廣泛參與、資金眾籌的新路子。 整治工作依託基層黨組織推動, 由社區黨組織牽頭, 茶山街道党工委書記吳新峰親自督辦, 社區管家、樓道長、黨員進行組織和動員, 通過上門宣傳和徵求意見, 居民產權意識不斷增強, 觀念逐步轉變, 得到了居民的廣泛支援。

整治維修資金按比例眾籌。 在茶山街道黨工委協調下, 街道財政對外牆整治進行補助, 按時間先後分批次進行, 第一批居民同意率達到100%的, 街道給予70%的維修資金扶持, 居民個人承擔30%, 第二批居民同意率達到100%的, 街道給予60%的維修資金扶持, 以此類推,

街道最低補助不低於30%。 “這樣做, 有點獎勵性質, 主要是為了提高效率。 ”吳新峰說。

吳新峰表示, 整治工程能否成功, 居民的支持很重要。 因此, 街道在整治之初, 為了讓居民滿意, 鼓勵居民自治。 在前期工作中, 社區召開居民小組協商會, 涉及樓棟的業主就維修方案、費用等進行討論, 並推選出3人居民工作小組, 具體負責外牆維修工程的實施、監督和經費收支, 費用上榜, 公開透明。 “居民自主管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政府只是服務角色, 更有利於把實事做得更滿意。 ”

目前, 清涼一村26幢作為試點已經完工。 昨日, 記者在現場看到, 搭在26幢牆面的腳手架已經拆除, 外立面經過水泥掛漿後, 修繕一新。 一位居民說, 整治後放心多了, 牆面也美觀了,

對每戶居民出資約1200元也比較滿意。 據悉, 在26幢成功試點效應下, 27幢居民主動提出對外牆進行維修, 同意率很快達到80%, 近期將開工。 如果有需要, 還將開展修繕樓道、粉刷外牆顏色、更換戶外雨水管道等專案。

茶山街道的做法引起房管系統的關注。 5日, 市房管局副局長吳玲忠一行, 專門赴清涼一村進行現場調研。 吳玲忠表示, 我市眾多老舊社區外牆面整治, 主要受困於資金不足, 採用居民出資和政府補貼這一資金眾籌模式, 還是切實可行的, 今後市、區房管系統將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 在全市嘗試推行這一整治新模式, 努力破解老小區改造難題, 讓民心工程惠及更多百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