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漫談三國:高平陵之變,曹爽該如何選擇

從曹操開始, 至魏少帝曹芳, 短短百餘年間, 換了四代君王。 及至曹芳即位時只有7歲, 其父魏明帝曹叡指定曹爽和司馬懿輔政。 幼主即位最大的風險就是主弱臣強, 易致皇權旁落。 作為托孤者的曹叡, 如果僅指定一人輔政是絕對不放心的, 指定兩人使其相互制衡, 對小皇帝最有利。

那麼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一山不容二虎, 說了算的只能有一個, 兩個人的政見一旦有分歧, 自然就會產生矛盾, 進而相互排擠。 爭權奪利在曹爽和司馬懿之間也未能倖免, 司馬懿在趁曹爽帶少帝至高平陵祭祀期間, 在洛陽發動蓄謀已久的兵變,

控制了朝局。 此時, 曹爽面臨兩個選擇:

1、相信司馬懿只免其職不傷其身的承諾, 帶著皇帝及兄弟回朝歸罪;

2、聽從桓範建議, 擁帝入許昌, 借天子詔號令周邊郡縣的將士入京討逆勤王。

最終, 猶豫半晌的曹爽選擇回朝歸罪, 曹爽覺得不掌政權, 做個富家翁也還是可以接受的。 當然結局並沒有曹爽預想的那麼美好, 回去後還是被司馬懿殺了。 對於曹爽的悲劇, 很多人都歸結為曹爽優柔寡斷, 缺乏膽略。 但小編認為, 我們作為歷史旁觀者, 所看到的遠沒有事件參與者所面臨的情況複雜, 不能簡單的下結論, 曹爽選擇卸甲回朝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 司馬懿當時已經控制京城, 曹爽及其兄弟曹曦、曹訓、曹彥的家室老小肯定也在司馬懿的控制之下,

也就是說司馬懿手中有人質, 如果曹爽前往許昌與司馬懿對抗, 那麼曹爽家人就面臨被司馬氏滅族的威脅, 就算曹爽能做到不顧親情, 他的幾位兄弟能做到嗎, 因此曹爽選擇第二種方案很難做到內部的意見統一。

第二, 曹爽應該自知謀略不如司馬懿, 與司馬懿進行軍事對抗取勝的可能性極小。 司馬懿統兵能力遠在曹爽之上, 極少有敗績, 而曹爽征伐蜀漢均大敗。 所以曹爽選擇武力抗拒缺乏信心支撐。

第三, 曹爽雖然把皇帝帶著身邊, 但司馬懿那邊有太后, 在政治權威方面不相上下。 而在朝臣的支持上, 司馬懿顯然佔有巨大優勢, 曹爽隨行人員不多, 且之前在朝中大肆任用親信,

排除異己, 專權亂政, 起居方面以帝王為標準, 並軟禁太后, 大臣們早已對曹爽離心, 對於司馬懿發動兵變剷除曹爽, 或許正是大臣們內心期待已久的。

本來曹爽在與司馬懿的爭權中已經處於優勢, 但被足智多謀又善隱忍的司馬懿用韜光養晦的方式迷惑, 從而對司馬懿放鬆了警惕, 大意到外出時, 竟沒有留下鎮守京城之人, 如果曹曦曹訓留守, 司馬懿就不會輕易得手。 凡事應當未雨綢繆, 早做應變, 等到局勢不利時, 就為時已晚, 無論作何選擇結果都不會太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