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粟裕同志紀念館——傳承紅色基因

粟裕同志紀念館

會同縣粟裕同志紀念館為全國第一個系統紀念、宣傳粟裕生平業績的專業性紀念館。 2014年9月29日, 經過歷時三年多的不懈努力, 粟裕同志紀念館改造竣工對外免費開放, 極大改善了紅色旅遊景區點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 改造後的粟裕同志紀念館位於會同縣坪村鎮楓木村粟裕同志故居旁, 距209國道1.2公里、懷通(包茂)高速坪村互通2.5公里。 粟裕同志紀念館于1991年由原國家主席楊尚昆題寫館名, 占地146畝, 依山傍水, 環境幽雅, 高端大氣,簡潔莊重。 其中, 入口廣場三級踏步, 寓意著粟裕大將在解放戰爭中的傑出貢獻,

解放戰爭由五年縮短為三年多的時間。 瞻仰大道全長76米, 象徵著粟裕大將76年戎馬一生的光輝歷程;紀念館主館莊嚴大氣又不失靈動, 寓意著粟裕大將做人嚴謹、指揮靈活的處事風格和歷經艱辛、負重奮進的一生;紀念館左右兩旁景觀水域及右側明鏡湖, 象徵著粟裕大將高風亮節、清雅明鏡的光輝品質;休閒流覽區中的“七戰七捷亭”, 象徵著粟裕大將指揮過的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

紀念館內設序廳、展廳、貴賓廳和報告廳。 其中, 序廳正中安放著粟裕大將銅像, 左邊牆上為毛澤東主席“我的戰友中, 數粟裕最會打仗”的評價, 右邊牆上懸掛著粟裕大將獲得的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展廳展線長350米,

陳展面積1100餘平方米, 共收藏、展出了55件粟裕大將的遺物、700余件文史資料, 以照片、資料、圖表、字畫、文獻、視頻、場景復原等形式, 分“侗家少年, 投身革命”、“投筆從戎, 初露將才”、“敵後抗日, 名震江淮”、“華東主將, 決戰決勝”、“致力國防, 嘔心瀝血”、“滄海一粟, 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等六個部分, 生動地再現了粟裕同志光輝戰鬥的一生。

粟裕同志紀念館自1987年4月開館以來, 就為未成年人、軍人、黨政團體提供免費參觀服務。 革命紀念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就在於利用歷史任務或者歷史事件向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粟裕同志紀念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為觀眾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通過講解、活動、軍民共建等多元化、多形式、多管道的活動,

扎實做好宣傳教育工作, 不斷提高免費開放的品質和能力。 2017年累計接待黨政幹部、人民群眾、學生等觀眾64萬余人次, 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讚譽, 成為湘、黔、桂邊界地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粟裕同志紀念館充分利用自身優勢, 利用節慶、重大紀念日、重大事件, 如配合部隊新兵入伍宣誓、入黨、八一建軍節、粟裕誕辰、逝世紀念日、清明節、博物館日等活動, 積極開展各項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廉政文化教育、全民國防教育活動。 以主題活動帶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並與他們形成良好的互動, 潛移默化地對他們進行影響和教育, 較好地發揮了紀念館的社會功能。

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依託, 充分發揮各類宣傳陣地作用。 向觀眾宣傳粟裕生平業績及卓越的軍事指揮藝術、高尚的思想品德, 弘揚粟裕精神, 發揮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

粟裕同志紀念館把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與紅色旅遊相結合, 整合資源, 社會效益顯著, 被湖南省旅遊局確定為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 發展紅色旅遊, 是改進新時期思想道德建設和弘揚革命傳統、促進社會發展, 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要決策。 會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 加強粟裕同志紀念館的開發建設, 使粟裕同志紀念館紅色旅遊景區初具規模。 在深挖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遊中, 會同縣注重各種旅遊形式的相互結合,

加強區域旅遊合作, 推動了全縣旅遊業的整體發展。 將紅色旅遊與觀光旅遊、休閒旅遊、民俗旅遊相結合, 促進了革命老區產業結構調整, 推進了老區的新農村建設, 提高了老區群眾的收入, 使鄉村旅遊更加豐富多彩。

粟裕同志紀念館依託場館優勢, 有序開展黨性教育工作。 新館改擴建免費開放以來, 粟裕同志紀念館走出去, 自動聯繫各級黨政團體, 來館開展黨性教育, 共接待2萬餘人次, 免費講解600餘場次, 前來開展活動的團體有省委黨校廳幹班、市委黨校處幹班、中青班、紀檢幹部培訓班、縣委黨校科幹班等, 以及周邊縣市各部隊、學校、機關單位、社區等組織的黨建活動。

黨性教育是幹部教育的核心。 如何做到易學易記、入腦入心,是新時期加強黨性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粟裕紀念館依託紅色資源加強黨性教育,切實提高教育實效。

粟裕同志紀念館注重理性與感性相結合。傳統的黨性教育模式較難滿足黨員幹部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往往費了力、用了時,卻達不到預期效果。我們堅持摒棄傳統的灌輸說教,宣導“寓理于史、寓理於情”,把黨性教育的課堂搬到紀念館,做到史論結合、情理交融。通過現場參觀一件件歷史文物、體驗一幕幕革命場景、聆聽一個個感人故事,讓黨員幹部在紅色教育中情感受到衝擊、心靈得到淨化、靈魂產生觸動。

粟裕同志紀念館注重時效與長效相銜接。黨性教育的目的,不是讓黨員幹部觸動一下子、感動一陣子,而是要牢記一輩子、踐行一輩子。粟裕同志紀念館堅持階段性與經常性相結合,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內涵,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使紅色教育成為永葆革命青春的“加油站”,讓紅色精神浸潤血脈、印入腦海。引導黨員幹部把黨性修養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始終對照革命先烈這面“鏡子”,加強精神洗禮,自覺清掃精神灰塵,使黨性教育日常化,始終繃緊先進性和純潔性這根弦,做到長期不懈地磨礪、持之以恆地提升。

粟裕同志紀念館堅持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發揮愛國主義、廉政、全民國防、黨性教育等教育基地的作用,先後被授予“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中國最佳紅色旅遊景區”、“國家3A級旅遊景區”、“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

粟裕同志故居

粟裕故居簡介:故居位於伏龍鄉楓木樹腳村,距縣城約6公里,今已更名為坪村鎮。粟裕故居分東、西兩個院落,占地約1000平方米,由一條小溪與一條村道所隔。東院為正屋房,是家人居住的地方,1907年8月10日粟裕就出生橫廂房裡。西院有花廳、雇工居房、雜物房和其它附屬建築。

現存的東院,始建於清光緒(1851)年間,占地415平方米,由三棟二層樓的木房組成,呈三開間二進式結構。已經過2次維修,於1987年對外開放。1984年10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月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7月已批准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申報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已經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評審通過,為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西院是粟裕幼年讀書的私塾,就設在花廳,還有他練習武術的曬穀場。為使故居完整地體現,我們根據現存的遺址,按原樣正在編制修復方案。

粟裕同志在這裡生活了17個春秋, 1923年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在湘西各縣招生,粟裕報名考試並被錄取。于1924年離家徒步來到常德,進入二師27班。就這樣,一次外出求學機會,使粟裕的人生發生了90度的轉折,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戎馬一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直至他於1984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也沒有回過故居。

本文轉自邊城晚報

文章由粟裕同志故居和紀念館李小東 劉春麗撰稿

如何做到易學易記、入腦入心,是新時期加強黨性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粟裕紀念館依託紅色資源加強黨性教育,切實提高教育實效。

粟裕同志紀念館注重理性與感性相結合。傳統的黨性教育模式較難滿足黨員幹部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往往費了力、用了時,卻達不到預期效果。我們堅持摒棄傳統的灌輸說教,宣導“寓理于史、寓理於情”,把黨性教育的課堂搬到紀念館,做到史論結合、情理交融。通過現場參觀一件件歷史文物、體驗一幕幕革命場景、聆聽一個個感人故事,讓黨員幹部在紅色教育中情感受到衝擊、心靈得到淨化、靈魂產生觸動。

粟裕同志紀念館注重時效與長效相銜接。黨性教育的目的,不是讓黨員幹部觸動一下子、感動一陣子,而是要牢記一輩子、踐行一輩子。粟裕同志紀念館堅持階段性與經常性相結合,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內涵,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使紅色教育成為永葆革命青春的“加油站”,讓紅色精神浸潤血脈、印入腦海。引導黨員幹部把黨性修養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始終對照革命先烈這面“鏡子”,加強精神洗禮,自覺清掃精神灰塵,使黨性教育日常化,始終繃緊先進性和純潔性這根弦,做到長期不懈地磨礪、持之以恆地提升。

粟裕同志紀念館堅持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發揮愛國主義、廉政、全民國防、黨性教育等教育基地的作用,先後被授予“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中國最佳紅色旅遊景區”、“國家3A級旅遊景區”、“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

粟裕同志故居

粟裕故居簡介:故居位於伏龍鄉楓木樹腳村,距縣城約6公里,今已更名為坪村鎮。粟裕故居分東、西兩個院落,占地約1000平方米,由一條小溪與一條村道所隔。東院為正屋房,是家人居住的地方,1907年8月10日粟裕就出生橫廂房裡。西院有花廳、雇工居房、雜物房和其它附屬建築。

現存的東院,始建於清光緒(1851)年間,占地415平方米,由三棟二層樓的木房組成,呈三開間二進式結構。已經過2次維修,於1987年對外開放。1984年10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月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7月已批准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申報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已經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評審通過,為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西院是粟裕幼年讀書的私塾,就設在花廳,還有他練習武術的曬穀場。為使故居完整地體現,我們根據現存的遺址,按原樣正在編制修復方案。

粟裕同志在這裡生活了17個春秋, 1923年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在湘西各縣招生,粟裕報名考試並被錄取。于1924年離家徒步來到常德,進入二師27班。就這樣,一次外出求學機會,使粟裕的人生發生了90度的轉折,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戎馬一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直至他於1984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也沒有回過故居。

本文轉自邊城晚報

文章由粟裕同志故居和紀念館李小東 劉春麗撰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