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虎嘯龍吟》馬謖失街亭,其實是諸葛亮對不起馬謖

《三國演義》上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把第一次北伐失敗主要責任歸在馬謖身上, 因為馬謖沒有按照諸葛亮的軍事安排, 到達街亭後應依山當道紮營, 可是馬謖卻把軍隊駐紮在山上, 司馬懿率領10萬大軍圍山, 斷了馬謖軍隊的水源, 結果馬謖軍隊不戰自亂, 遭受慘敗。

戰略要地街亭被魏軍佔領, 諸葛亮的北伐軍隊喪失前進的據點, 若魏軍從背後包抄, 蜀軍將全軍覆沒, 無奈諸葛亮只能撤回漢中, 第一次北伐失敗。

那麼馬謖真如《三國演義》上講的那麼愚蠢?歷史的真相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探究下。

馬謖,

字幼常, 兄弟五人, 排行老小, 馬謖兄弟五人都很有才華和名望, 並稱“馬氏五常”。

馬謖擅長軍事謀略, 諸葛亮對他很器重, 時常和他談論軍略, 有時候一談就從白天談到夜裡。

諸葛亮何等聰慧之人, 馬謖沒有兩把驚人的刷子不可能得到諸葛亮的賞識, 他的才能不比諸葛亮差, 而且有可能還在諸葛亮之上, 比如諸葛亮南下攻打孟獲等人, 馬謖建議“攻心為上, 攻城為下, 以心理戰為上, 以短兵相接為下”, 諸葛亮接受了他的建議。

這種戰略部署非常好, 南方地區如果能心悅誠服歸順蜀國, 那麼就消除了蜀國的南方之患, 同時獲得了孟獲等人軍事和物資的支援, 對吳國的進犯也起到了防範作用, 為以後集中精力北伐魏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軍事路線圖

西元228年春天, 諸葛亮出兵北伐。 這次北伐時機成熟嗎?從時機上講是成熟的, 理由如下:

一、蜀國劉備經"夷陵之戰”大敗後病故, 蜀國國力大減, 諸葛亮用了3年時間平叛南中, 穩固了蜀國後方, 然後把兵力調到漢中, 休戰養兵, 等待時機, 攻打中原。

二、吳國佔領荊州, 又打敗劉備, 此時魏國視吳國為心中大敵, 曹丕率大軍多次攻打吳國, 兩軍交戰激烈, 無暇顧及蜀國, 給蜀國充足的時間發展, 恢復軍力。

三、西元226年, 魏國國君曹丕病故, 曹睿繼位, 政局不穩, 此時正是蜀國攻打魏國的大好時機。

四、曹睿繼位後, 吳國派大軍攻打魏國, 兩國各有死傷, 為蜀國從中取利提供了良好的戰略局面。

五、魏國新城太守孟達是蜀國舊將,

因關羽被殺之事無奈投降曹魏, 北伐前, 諸葛亮勸降孟達, 一起攻打長安。

這五種理由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提供了良好的局面, 那為什麼第一次北伐失敗了呢?

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軍事路線圖可以看出, 攻打長安有三條路可以走:第一條近路是從箕穀出發, 攻打郿城, 然後攻打長安。 第二條長路是走祁山, 經天水等地, 一直到街亭, 才能走出大山攻打長安。 第三條險路就是走子午穀這條小道, 突襲長安。

這三條路, 諸葛亮選擇用趙雲和鄧芝在箕穀佯裝攻打郿城, 自己帶主力大軍出祁山, 收復天山、南安、安定三郡。 至於子午谷那條路, 絕不能走, 一是大部隊行軍困難, 二是派小部隊騎兵突襲,

就算到了長安, 長安城高池厚, 一時難以攻下, 假如真如魏延所說長安太守夏侯楙會投降, 佔領長安後, 後續部隊跟不上, 長安也是守不住的, 諸葛亮沒有走這條險路是正確的, 突襲等於白送性命, 還會打草驚蛇。

這種軍事戰略部署是高明的, 可是存在極大危險, 諸葛亮善於用謀, 聲東擊西, 故作疑陣, 如果敵人真中計, 那麼拿下長安指日可待。 可惜敵人太狡猾了, 沒有讓諸葛亮得逞, 險些讓蜀軍陷入萬劫不復的局面, 我只能說多虧了馬謖, 不然漢中之地盡失, 蜀國面臨亡國的危險。

為什麼說諸葛亮的軍事部署存在極大危險呢?假如敵人不中計, 魏國率領兩路大軍, 一路攻打趙雲的佯攻部隊, 徹底擊潰趙雲部隊, 拿下漢中, 一路急速攻打街亭,

堵住諸葛亮主力進軍, 那麼蜀國軍隊就會陷入前無進軍之路, 後無退軍之地的兩難局面, 蜀道艱難, 沒有糧食補給, 將會不戰而亡, 蜀國的大門就會徹底被魏國攻破, 面臨著亡國的危險。

馬謖不可能沒有意識到這種危險, 大多數人認為馬謖是為了獲得軍功才去請戰, 我覺得馬謖正是意識到這種危險, 才主動要求去守街亭, 諸葛亮難道不明白這種危險嗎?他肯定也知道, 所以才同意馬謖去街亭, 相機行事。

接下來的戰勢對諸葛亮非常不利, 先是司馬懿意識到孟達要造反, 派兵突襲新城, 殺了孟達, 讓諸葛亮失去了強有力外援。

曹真率領十萬大軍攻打趙雲的佯攻部隊, 趙雲苦戰不敵, 燒毀斜穀道, 退回漢中。

魏國的安定、天水、南安三郡投降,肯定得知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是要經過街亭攻打長安,立刻派名將張郃率領5萬大軍,奔襲街亭,一來佔領街亭要地,二要收復安定、天水、南安等失地。

馬謖和張郃兩軍遭遇,幾乎是同時到達街亭,諸葛亮之前讓馬謖依山當道紮營的目的是阻止魏軍通過街亭,馬謖應該知道諸葛亮的意圖,那為什麼沒有當道紮營呢,如果不按諸葛亮的安排去做,將來怪罪下來,馬謖肯定吃不了兜著走,那麼馬謖為什麼沒有執行軍令,冒著殺頭的危險,把部隊拉倒山上呢?

我分析原因有兩種,第一、馬謖到達街亭之後,發現街亭不像之前所想像的那樣易守難攻,當道紮營修建防禦工事,需要很長時間,而且發現張郃的大軍即將到來,當道紮營根本阻止不了敵軍進攻。第二、他發現敵軍識破了諸葛亮的佯攻之計,此時蜀軍大難臨頭,只有拖住魏軍行軍步伐,才能給蜀軍撤退創造時間。

於是馬謖選擇把部隊轉移到山上,準備與魏軍背水一戰,為蜀軍撤退爭取時間,至於水源問題,這是軍事常識,馬謖何嘗沒有想過,況且王平也勸諫過,可以想像當時馬謖心情多麼複雜,如果換了其他貪生怕死的人,那麼問題很好解決,直接撤退,丟掉街亭,部隊可以安然無恙。

馬謖沒有貪生怕死,採取這種悲烈的方式和魏軍周旋,即便全軍覆沒,也是為了顧全大局,為蜀軍的撤退提供條件。

這裡我要說下諸葛亮,其實諸葛亮可以派兵去解馬謖之圍,可是發現攻打街亭的部隊實在太多,如果派主力去解圍,那麼趙雲那股佯攻部隊就會遭受魏軍更猛烈的攻擊,漢中也有可能失守。

諸葛亮表面說馬謖不聽他的話,內心豈能不知道馬謖是為了創造時間讓蜀軍撤退,只能眼巴巴看著馬謖的部隊在街亭苦戰,沒有派部隊去救援,率全軍退回漢中,保住大本營,馬謖的部隊等不了援軍,基本全軍覆沒,馬謖幾人突圍回到蜀國。

事後,陳壽的《三國志》記載:馬謖的結局並不像《三國演義》說的那樣“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而是有三種不同結果,後經人們研究得出結論,馬謖戰敗後被關在牢房裡,諸葛亮下令斬首他,沒有等到斬首那天,馬謖病死在牢裡(也有可能是他殺)。

街亭之戰,蜀國敗在諸葛亮太過激進,用計不成,反被計謀所害,魏國反應迅速,曹睿親自坐鎮長安,力克蜀軍。馬謖在街亭的所作所為對得起天地,更對得起蜀國,也對得起諸葛亮,這個歷史的“大黑鍋”,馬謖背起來實在是太冤枉了,諸葛亮應該對馬謖說聲對不起!

魏國的安定、天水、南安三郡投降,肯定得知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是要經過街亭攻打長安,立刻派名將張郃率領5萬大軍,奔襲街亭,一來佔領街亭要地,二要收復安定、天水、南安等失地。

馬謖和張郃兩軍遭遇,幾乎是同時到達街亭,諸葛亮之前讓馬謖依山當道紮營的目的是阻止魏軍通過街亭,馬謖應該知道諸葛亮的意圖,那為什麼沒有當道紮營呢,如果不按諸葛亮的安排去做,將來怪罪下來,馬謖肯定吃不了兜著走,那麼馬謖為什麼沒有執行軍令,冒著殺頭的危險,把部隊拉倒山上呢?

我分析原因有兩種,第一、馬謖到達街亭之後,發現街亭不像之前所想像的那樣易守難攻,當道紮營修建防禦工事,需要很長時間,而且發現張郃的大軍即將到來,當道紮營根本阻止不了敵軍進攻。第二、他發現敵軍識破了諸葛亮的佯攻之計,此時蜀軍大難臨頭,只有拖住魏軍行軍步伐,才能給蜀軍撤退創造時間。

於是馬謖選擇把部隊轉移到山上,準備與魏軍背水一戰,為蜀軍撤退爭取時間,至於水源問題,這是軍事常識,馬謖何嘗沒有想過,況且王平也勸諫過,可以想像當時馬謖心情多麼複雜,如果換了其他貪生怕死的人,那麼問題很好解決,直接撤退,丟掉街亭,部隊可以安然無恙。

馬謖沒有貪生怕死,採取這種悲烈的方式和魏軍周旋,即便全軍覆沒,也是為了顧全大局,為蜀軍的撤退提供條件。

這裡我要說下諸葛亮,其實諸葛亮可以派兵去解馬謖之圍,可是發現攻打街亭的部隊實在太多,如果派主力去解圍,那麼趙雲那股佯攻部隊就會遭受魏軍更猛烈的攻擊,漢中也有可能失守。

諸葛亮表面說馬謖不聽他的話,內心豈能不知道馬謖是為了創造時間讓蜀軍撤退,只能眼巴巴看著馬謖的部隊在街亭苦戰,沒有派部隊去救援,率全軍退回漢中,保住大本營,馬謖的部隊等不了援軍,基本全軍覆沒,馬謖幾人突圍回到蜀國。

事後,陳壽的《三國志》記載:馬謖的結局並不像《三國演義》說的那樣“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而是有三種不同結果,後經人們研究得出結論,馬謖戰敗後被關在牢房裡,諸葛亮下令斬首他,沒有等到斬首那天,馬謖病死在牢裡(也有可能是他殺)。

街亭之戰,蜀國敗在諸葛亮太過激進,用計不成,反被計謀所害,魏國反應迅速,曹睿親自坐鎮長安,力克蜀軍。馬謖在街亭的所作所為對得起天地,更對得起蜀國,也對得起諸葛亮,這個歷史的“大黑鍋”,馬謖背起來實在是太冤枉了,諸葛亮應該對馬謖說聲對不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