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與南京共存亡的蕭山令


今天, 12月13日, 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沉重的一個日子。


80年前, 1937年12月13日, 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淪陷, 在之後的一個月多時間裡, 30多萬同胞慘遭屠殺。

而在80年前的同一天, 為了保護生民百姓、捍衛民族最後尊嚴, 南京城的主政者, 履行了父母官的職責, 力排眾議, 堅守孤城, 並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就是時任南京市長:蕭(肖)山令。


當一個國家的首都面臨侵略者進犯的時候, 政府首腦和達官顯貴們都紛紛撤退到了遙遠的大西南, 只留下一座孤城和手無寸鐵的百姓。

而他, 是當時國民政府首都的市長, 很多人都勸他乾脆也逃走算了,

要麼就留下來代表這座城市向敵人投降。

“逃走吧, 這座城市註定要陷落, 我們打不贏的。 ”幾乎所有人都這樣勸他。

而他卻有著湖南人骨子裡的執拗和霸蠻之氣, 執意留下戰鬥到最後一刻, 在彈盡糧絕之後拔槍自殺, 履行了自己誓與首都共存亡的諾言。

那是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

· 01 ·

後人在讀到蕭山令英勇殉國的壯烈事蹟之後, 很容易將蕭山令想像成一位剛烈剽悍的猛將。

然而, 事實並非如此, 在曾見過他的人的回憶之中, 蕭山令看上去並不是一位金剛怒目的悍將, 而更像是一位儒雅溫和的謙謙君子, 待人接物十分妥帖, 極少見他發怒。

其實, 如果不是因為生在亂世, 他本應該是一位坐在書齋之中手不釋卷的讀書人。

1892年6月11日, 蕭山令出生于湖南省益陽縣的一個小山村。

雖然生於鄉野, 但他的家族向來都有讀書的風氣, 父親和家族中多位叔伯都曾考取功名。 因此, 蕭山令從小就在父親的教誨下刻苦讀書, 學習聖賢修身治國的道理。

可是外面的世道已經變了。 太平年代學好了四書五經就能夠治國平天下, 亂世之中需要的卻是槍炮和兵刃。 彼時的中國已經處於列強環伺的困境之中, 任人宰割, 蕭山令在少年時代目睹了國家的各種亂象和慘狀。

這似乎是19世紀末20年代初很多年輕人命運的一個縮影。 國家的命運讓這些青年痛惜憤慨, 原本風流自賞的青年才子紛紛棄筆從戎, 走向了戰場。

· 02 ·

1909年, 17歲的蕭山令告別了新婚燕爾的妻子,

進入湖南陸軍小學學習。 那時候的他意氣風發, 決意努力學習好軍事知識, 將來“兵符在握, 一掃群魔”。

此後, 他又先後在湖北武昌第二陸軍預備學校和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 1916年12月, 蕭山令正式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 進入湖南陸軍擔任下級軍官, 開始了自己的戎馬生涯。

由於勇敢善戰且文武雙全, 蕭山令在軍隊之中很快得到了上司的賞識和提拔。

其中最為欣賞看重他的, 是後來的國府高官唐生智, 蕭山令一直很感激唐生智的知遇之恩。

只是當時他們兩人都不會料到, 在多年之後的南京保衛戰, 私交甚好的兩人竟然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選擇。 一個當了逃兵, 一個捨身成仁。

1929年, 在很多同袍羡慕的目光中, 蕭山令被調入南京衛戍司令部,

成為守衛京師的高級軍官之一。 這意味著他在仕途上將會更加一帆風順。

然而蕭山令卻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喜悅。 對於他而言, 軍人的職責就是守衛國土和百姓, 無論處於什麼樣的位置都是一樣的。 再加上他性格沉靜, 對於名利一向比較淡泊。

作為一個軍人, 越是這種性子, 就越讓上級感到放心。

1937年5月7日, 蕭山令正式晉升為陸軍少將, 並在當年9月被任命為南京市長、首都衛戍副司令長官、南京警備司令, 成為守護中華民國首都的重臣。

民國時期的首都憲兵司令部, 位於瞻園路, 蕭山令在此任職。


僅僅在晉升少將的半年之後, 1937年11月, 蕭山令又晉升為憲兵司令部的中將副司令。

如此快的晉升速度,

蕭山令可謂是官運亨通。 可是此時卻並沒有多少人羡慕他了, 因為當時的南京城已經快被日寇兵臨城下, 敵我力量對比十分懸殊, 守衛南京在很大程度上是會送命的。

· 03 ·

當時上海已經失守了, 日軍的鐵蹄已經向南京進犯, 焦慮不已的蔣介石已經在10月20日西遷到了重慶。 他多次召開會議, 商討應該如何應對南京即將面臨的困境。

在軍事會議上, 大部分高級將領都認為南京是守不住的, 應該放棄。 還有人認為應該讓國民政府遷往重慶的同時留下來幾名官員代表南京這座城市投降, 這樣可以使滿城百姓不用被日軍大肆屠戮。

只有唐生智和蕭山令堅持應當抵抗。 唐生智激動地說:“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 值此大敵當前, 在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

南京保衛戰示意圖


而一向沉默寡言的蕭山令,此時此刻也顯示出了軍人特有的執著和倔強,執意要求留下來堅守南京。無論是作為南京市市長,還是作為南京警備司令,他都不允許自己臨陣而逃,丟下滿城百姓不管。

蔣介石在經過百般斟酌之後,決定同意唐生智和蕭山令的意見,派這兩個人留下來擔負起守衛首都的責任。畢竟,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核心和臉面,不放一槍一炮就直接逃走,實在是說不過去。

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的要員們都已經撤走了,稍微有些門路的富豪顯貴們也都去了安全的後方。昔日繁華的民國首都南京,如今已經成為隨時會落入侵略者魔爪的一塊肥肉。

蕭山令臨危受命,迅速開始部署。他知道這是一場硬仗,日本人裝備精良又來勢洶洶,南京失守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但是作為一名軍人,難道遇到勝算不大的硬仗就要退縮嗎?軍人的職責,就是保護國土,哪怕明知自己必死無疑,也要戰鬥到最後一刻!

· 04 ·

日軍在11月26日逼近南京,戰事十分激烈,國軍士兵死傷慘重。12月1日,日本參謀本部下達大陸令第八號:“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佔敵國首都南京”。

隨後日軍大舉進犯,在12月4日攻到南京週邊,與守軍交火。蕭山令和部下奮力抵抗,卻依舊是死傷慘重。

守衛南京的部隊


在這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看到局勢緊張,就上門勸他認清局勢,這樣才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蕭山令毫不猶豫拒絕了:“我蕭某受命全權拱衛首都,防守無方無以對党國;殺敵不力,俯首稱奴,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我走,南京的老百姓怎麼辦?我決心留守,與金陵共存亡。”

然而,蕭山令卻不知道,南京當時的最高軍事長官唐生智嘴上說是要死守南京,其實早就為自己留好了一艘逃生的汽艇,根本就沒有像蕭山令一樣打算和南京共存亡!


12月9日,日軍進攻通濟門,被蕭山令所指揮的憲兵擊退。

12月10日,日軍在棉花堤展開進攻,蕭山令率領士兵與其進行激戰。

12月11日,日軍攻勢更加猛烈,已經元氣大傷的憲兵隊無力大舉反攻,許多陣地被迫丟失。

在經過殊死戰鬥之後,南京的境況越來越惡劣,12月12日,蔣介石決定讓守軍們突圍撤退。

命令下達之後,唐生智乘坐自己早就備好的汽艇迅速逃走,他手下的許多高級軍官也都只顧著自己逃命,根本顧不上安排士兵們有序撤退。

蕭山令接到突圍撤退的命令之後,不得不服從命令讓憲兵主力從下關撤退。他不顧安危,自己負責殿后。等他趕到江邊的時候發現現場十分混亂,各路軍隊為了搶先渡江逃命大打出手。

蕭山令十分痛心,命令自己的下屬不得與友軍爭渡。他的部下為了保護他,強行把他推上木筏,想讓他安全離開,他卻拼力從木筏上跳下來,堅持要負責殿后,安排部隊有序撤退。

日軍很快趕來對留下來的國軍展開進攻。蕭山令命令所有沒有渡江的憲兵和他一起與日軍進行戰鬥。

敵眾我寡,結果可想而知。在經歷了整整5個小時的激烈搏鬥之後,憲兵們幾乎都倒下了。蕭山令的子彈也快打光了,他知道,履行諾言的時刻到來了,他舉槍對準了自己……

一聲槍響之後,這位最偉大的南京市長倒下了,他是南京保衛戰犧牲的最高級別的軍官,實現了自己“與南京共存亡”的誓言。

蕭山令墓(益陽市人民政府修建)


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80年。

如今的南京,又是一座繁華富裕的城市,風景迷人,遊客絡繹不絕。大多數中國人只要去了南京,必去的一個地方就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那裡是一個民族傷痕的見證。

就在1937年12月13日,蕭山令將軍殉國的當天,日軍在南京展開了人類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大屠殺,30多萬南京同胞死于日寇之手。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面對這段歷史,我們悲傷而憤怒。但是,我們也要銘記那些值得我們驕傲的人,比如蕭山令將軍,比如那些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的士兵。

敵強我弱,他們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保衛南京,保衛無數中國人。雖然他們最後失敗了,但他們依然是我們民族的英雄。

在80年後的今天,我們為蕭山令將軍點贊,也為所有保護過我們的中國軍人點贊!

在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

南京保衛戰示意圖


而一向沉默寡言的蕭山令,此時此刻也顯示出了軍人特有的執著和倔強,執意要求留下來堅守南京。無論是作為南京市市長,還是作為南京警備司令,他都不允許自己臨陣而逃,丟下滿城百姓不管。

蔣介石在經過百般斟酌之後,決定同意唐生智和蕭山令的意見,派這兩個人留下來擔負起守衛首都的責任。畢竟,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核心和臉面,不放一槍一炮就直接逃走,實在是說不過去。

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的要員們都已經撤走了,稍微有些門路的富豪顯貴們也都去了安全的後方。昔日繁華的民國首都南京,如今已經成為隨時會落入侵略者魔爪的一塊肥肉。

蕭山令臨危受命,迅速開始部署。他知道這是一場硬仗,日本人裝備精良又來勢洶洶,南京失守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但是作為一名軍人,難道遇到勝算不大的硬仗就要退縮嗎?軍人的職責,就是保護國土,哪怕明知自己必死無疑,也要戰鬥到最後一刻!

· 04 ·

日軍在11月26日逼近南京,戰事十分激烈,國軍士兵死傷慘重。12月1日,日本參謀本部下達大陸令第八號:“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佔敵國首都南京”。

隨後日軍大舉進犯,在12月4日攻到南京週邊,與守軍交火。蕭山令和部下奮力抵抗,卻依舊是死傷慘重。

守衛南京的部隊


在這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看到局勢緊張,就上門勸他認清局勢,這樣才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蕭山令毫不猶豫拒絕了:“我蕭某受命全權拱衛首都,防守無方無以對党國;殺敵不力,俯首稱奴,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我走,南京的老百姓怎麼辦?我決心留守,與金陵共存亡。”

然而,蕭山令卻不知道,南京當時的最高軍事長官唐生智嘴上說是要死守南京,其實早就為自己留好了一艘逃生的汽艇,根本就沒有像蕭山令一樣打算和南京共存亡!


12月9日,日軍進攻通濟門,被蕭山令所指揮的憲兵擊退。

12月10日,日軍在棉花堤展開進攻,蕭山令率領士兵與其進行激戰。

12月11日,日軍攻勢更加猛烈,已經元氣大傷的憲兵隊無力大舉反攻,許多陣地被迫丟失。

在經過殊死戰鬥之後,南京的境況越來越惡劣,12月12日,蔣介石決定讓守軍們突圍撤退。

命令下達之後,唐生智乘坐自己早就備好的汽艇迅速逃走,他手下的許多高級軍官也都只顧著自己逃命,根本顧不上安排士兵們有序撤退。

蕭山令接到突圍撤退的命令之後,不得不服從命令讓憲兵主力從下關撤退。他不顧安危,自己負責殿后。等他趕到江邊的時候發現現場十分混亂,各路軍隊為了搶先渡江逃命大打出手。

蕭山令十分痛心,命令自己的下屬不得與友軍爭渡。他的部下為了保護他,強行把他推上木筏,想讓他安全離開,他卻拼力從木筏上跳下來,堅持要負責殿后,安排部隊有序撤退。

日軍很快趕來對留下來的國軍展開進攻。蕭山令命令所有沒有渡江的憲兵和他一起與日軍進行戰鬥。

敵眾我寡,結果可想而知。在經歷了整整5個小時的激烈搏鬥之後,憲兵們幾乎都倒下了。蕭山令的子彈也快打光了,他知道,履行諾言的時刻到來了,他舉槍對準了自己……

一聲槍響之後,這位最偉大的南京市長倒下了,他是南京保衛戰犧牲的最高級別的軍官,實現了自己“與南京共存亡”的誓言。

蕭山令墓(益陽市人民政府修建)


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80年。

如今的南京,又是一座繁華富裕的城市,風景迷人,遊客絡繹不絕。大多數中國人只要去了南京,必去的一個地方就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那裡是一個民族傷痕的見證。

就在1937年12月13日,蕭山令將軍殉國的當天,日軍在南京展開了人類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大屠殺,30多萬南京同胞死于日寇之手。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面對這段歷史,我們悲傷而憤怒。但是,我們也要銘記那些值得我們驕傲的人,比如蕭山令將軍,比如那些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的士兵。

敵強我弱,他們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保衛南京,保衛無數中國人。雖然他們最後失敗了,但他們依然是我們民族的英雄。

在80年後的今天,我們為蕭山令將軍點贊,也為所有保護過我們的中國軍人點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