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最大的蠢材——曹丕

七、曹孟德子若豚犬

至此曹操分化孫劉聯盟的戰略決策大獲成功, 孫權取荊州、殺關羽, 已與劉備結下了血海深仇, 孫劉聯盟徹底破裂, 只待劉備怒而興兵, 曹操就可與劉備夾擊孫權, 先解決其中一個。 然而天不假年於曹操, 關羽被殺後不久,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 曹操病死, 其子曹丕即位, 不久代漢自立, 定國號“魏”, 改元黃初。

劉備也于曹丕代漢後, 于次年自立為皇帝, 以繼承漢祚, 改元章武, 史稱“蜀漢”。 孫權奪取荊州後, 一直把防備劉備報仇作為頭等大事, 同年四月, 孫權遷都到武昌, 親自坐鎮荊襄防線, 穩定荊州局勢,

防備魏、蜀。 而劉備登上皇位後不久就決定對東吳用兵, 以報荊州被奪, 關羽被殺之仇。 章武元年七月, 劉備不顧群臣反對, 大舉興兵攻伐東吳, 擊破吳將李異防守的巫縣(今四川巫山西北)和陸遜防守的秭歸。 聞得劉備來攻, 東吳舉國驚駭, 孫權緊急向劉備求和, 諸葛瑾也寫信向劉備陳說利害, 但劉備盛怒之下, 直接予以拒絕。 東吳舉國驚駭倒未必是怕劉備進攻, 而是終於明白奪取荊州與劉備翻臉後自己的戰略態勢並沒有改善, 反而變得惡劣。 劉備東進, 東吳並非沒有能力抵敵, 就怕魏國趁機南下, 那就是東吳的危急存亡之際了。 這其實正是十二年前曹操主動放棄江陵獲得的收益, 蜀吳交戰, 存滅只在魏國的轉念之間。
這就是孫權、呂蒙短視貪利帶來的惡果。

在劉備還沒有出兵前, 魏主曹丕就諮詢群臣, 劉備會不會為關羽報仇?劉曄認為:“蜀雖狹弱, 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 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且關羽與備, 義為君臣, 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 於終始之分不足。 ”[15]八月, 孫權向劉備求和失敗後, 派遣使者向魏國卑辭稱臣, 試圖穩住魏國, 避免兩線作戰, 防止亡國之禍。 這種情況下, 對魏國極為有利, 但要想因勢利導, 必須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於是, 曹丕再次諮詢群臣意見。 一種意見以劉曄為代表, 認為應該聯蜀攻吳, 對吳、蜀來說, 依山阻水, 有急相救, 是小國之利;現在吳、蜀自相攻伐, 是自取滅亡。 應該乘此有利時機大舉出兵, 與蜀國夾擊吳國,

攻擊其腹心地區, 不出一個月吳國必亡, 而吳亡蜀必不能獨存。 可是說是精准的看到了當前局勢之關鍵所在。 第二種是曹丕自己的觀點, 主張聯吳攻蜀, 認為東吳稱臣求降, 卻去討伐人家會使天下想要歸順的人產生疑心。 不如接受東吳投降, 一起攻打蜀國。 曹丕想先打蜀國, 也不是不可以, 但不如打吳國有利, 攻打蜀國最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劉備與東吳暫時議和, 回頭全力對付魏軍。 而且魏軍攻蜀, 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有出漢中一途, 難以和東吳形成有效協同, 想要攻滅蜀國難度很大, 並不有利於魏。 而與蜀國夾擊東吳, 劉備正在盛怒之中, 改變戰略決策反過來和東吳共同抗擊魏國的可能性很低, 大概率出現劉備樂意見到東吳就此覆滅的情況,
魏國會得到一統天下的機會。 第三種意見來自于王朗, 主張不軍事介入, 認為天子大軍應該像華山、泰山那樣, 安坐以示天威, 等待有利時機再說。 實際上就是委婉的表示反對用兵。 這種意見可以說是書生庸見, 屬於典型的“內不能辦, 外為大言耳”。 結果曹丕居然採納了王朗的建議, 繼續採用挑動吳、蜀相爭, 坐待兩弊的方針。

在曹操時期, 孫劉聯盟抗曹, 採用挑動吳、蜀相爭, 坐待兩弊的方針無疑是正確的, 而且導致孫劉反目, 取得了極好的效果, 可以說是結出了果實。 而現在劉備大舉攻吳, 正是魏國摘桃子的時候到了, 這是曹操留給曹丕最重要的遺產之一。 在最有利的時機到來時卻選擇繼續等待,

只會眼看機會從自己手邊溜走。

穩住魏國後, 孫權得以全力對付劉備。 蜀章武二年閏六月, 吳將陸遜大破劉備於猇亭(今湖北枝城北), 劉備退保白帝城。 打敗劉備後, 孫權對魏國當即改變態度, 日趨強硬。 曹丕大怒, 這時才想起了武力壓服, 于當年十一月分兵三路攻擊洞口、濡須口和江陵。 然而吳國贏得猇亭之戰後士氣正旺, 以水戰和臨江堅城戰鬥的方法擊敗魏軍攻勢。 曹丕不在猇亭之戰的有利時機出兵, 卻等到了東吳沒有後顧之憂的時候怒而興師, 難以取勝也是在意料之中。

八、綜述

三國時期曹操、孫權、劉備以荊州為中心展開的鬥智鬥勇是我國軍事戰略史上的傑出篇章。 曹操面對赤壁戰後孫劉結盟, 自己無法取勝的局面,主動退讓,放棄前出陣地——江陵,避免自己處於利益相爭的漩渦中心,採取守襄陽防禦荊州一線,出兵淮南壓迫孫權的方針,試圖分化對手,坐待其弊。使得孫權在戰不能勝曹操受阻於淮南,而荊州方面又因為曹操採取守勢壓力減輕,與劉備利益糾紛終陷入不可調和的狀況。導致孫劉兩家拘泥於奪取土地的短期利益,而忽視了曹操在北虎視眈眈的長期危險,最終矛盾總爆發,孫劉聯盟宣告破裂;乃至於為了爭奪荊州,孫劉兩家兵戎相見、大打出手。給了曹操的繼承人曹丕一個各個擊破的絕佳機會,可惜曹丕遠不及乃父,一介庸才不能準備把握機會,最終還是三足鼎立。

曹、孫、劉的三角鬥爭,對於現在美、中、俄的關係很有借鑒意義。國與國的三角鬥爭,兩弱聯合抵抗一強是通常的做法。對較強的一國來說,分化兩弱的聯盟是要首先考量的,只有分化對手才能各個擊破。故郭嘉那句“急之則相持,緩而後爭心生。”至今依然是強國針對弱國聯盟的基本原則。而對於弱國來說,聯合另一個弱國對抗強國,並保持壓制另一個弱國是首要的考量。既要做到保持聯盟的共同訴求,也不能因為要抵抗強敵而扶持盟國過甚,要避免盟國的力量超過自己而導致不必要的風險。要把握這個度,遠比強國分化弱國聯盟難度要大。

自己無法取勝的局面,主動退讓,放棄前出陣地——江陵,避免自己處於利益相爭的漩渦中心,採取守襄陽防禦荊州一線,出兵淮南壓迫孫權的方針,試圖分化對手,坐待其弊。使得孫權在戰不能勝曹操受阻於淮南,而荊州方面又因為曹操採取守勢壓力減輕,與劉備利益糾紛終陷入不可調和的狀況。導致孫劉兩家拘泥於奪取土地的短期利益,而忽視了曹操在北虎視眈眈的長期危險,最終矛盾總爆發,孫劉聯盟宣告破裂;乃至於為了爭奪荊州,孫劉兩家兵戎相見、大打出手。給了曹操的繼承人曹丕一個各個擊破的絕佳機會,可惜曹丕遠不及乃父,一介庸才不能準備把握機會,最終還是三足鼎立。

曹、孫、劉的三角鬥爭,對於現在美、中、俄的關係很有借鑒意義。國與國的三角鬥爭,兩弱聯合抵抗一強是通常的做法。對較強的一國來說,分化兩弱的聯盟是要首先考量的,只有分化對手才能各個擊破。故郭嘉那句“急之則相持,緩而後爭心生。”至今依然是強國針對弱國聯盟的基本原則。而對於弱國來說,聯合另一個弱國對抗強國,並保持壓制另一個弱國是首要的考量。既要做到保持聯盟的共同訴求,也不能因為要抵抗強敵而扶持盟國過甚,要避免盟國的力量超過自己而導致不必要的風險。要把握這個度,遠比強國分化弱國聯盟難度要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