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山東高唐這個皇帝命名的村莊,為什麼卻很少人知道?

聊城老鄉點右上角關注我們, 聊城人自己的頭條圈子!

前辛村位於高唐城東三十五裡處, 東西向一條街。 由於前辛村西與前坡村連在一起, 無明顯界限, 兩村全長三裡半, 前辛東鄰浦莊、崔堂, 南有王莊, 北與後坡、後辛兩村相距一華里。

過去除鄰近村外, 人們大都對前辛非常陌生, 都認為是窯子坡或前坡, 其實自明洪武年間前辛建村以來, 一直就是一個單列的行政村。 可為什麼人們就是不知道有個前辛村呢?說來話長:

明洪武年間, 李 、張、吳、馮、韓等姓氏氏從山西洪洞縣遷來, 建村千萬畝大窪之中, 建在大坡之南的稱前坡,

又在前坡東端建村的, 定名為前坡新村, 久而久之, 將 新 字演變成“辛”字, 遂簡稱前辛。

由於前辛村與前坡、後坡、後辛村都處於大窪之中, 小雨小災, 大雨大災, 十年九災, 老百姓生活相當困苦。 四個村使選派了五、六個代表赴京城向皇帝請願, 要求免征皇糧國稅, 皇帝恩准下旨免征四個村的皇糧國稅, 並撥給救濟款一宗。 因將村名寫為“窯子坡”, 從此前坡、後坡就改成了前窯子坡, 後窯子坡, 因此也就出了名。 久而久之, 前後窯子坡, 前後辛又都統統被稱作窯子坡了。 以後, 前辛村, 後辛村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更加陌生, 甚至銷聲匿跡了。 直至建國後, 前辛村才成了名副其實的獨立的村。

前辛村位幹大窪東端偏南,

耕地大都坐落在村南和村東, 由村向南逐漸低下, 地勢成斜坡形。 人們根據耕地坐落和品質分成“一二三四五六圈、釣魚臺蛤蟆灣、王家道口在村南、孫家窪子不毛田“等地段。 這裡土地色黑粘硬, 耕作不便, 收入寥寥無幾, 百姓生病無醫無藥, 苦不堪言。

相傳此時藥王爺( 藥仙) 從河南來到前辛, 為百姓治病解除痛苦, 人們為答謝藥王, 於清康熙二十四年為其建廟, 敬奉藥王, 祈求百姓安康。 村裡識文斷字的人還提出將村名前辛改成了崇興屯。 據藥王廟碑文記載, 當時屬大清國山東省東昌府高唐州齊河路六甲, 一直到清乾隆四年, 村裡為藥王重修廟宇時仍稱祟興屯, 但終因前窯子坡( 後稱窯子坡) 似乎是皇上給命名的, 所以前辛也好,

崇興屯也好, 始終沒有叫了起來, 只不過是迎合老百姓一時求得心理平衡和表達自己的企盼罷了。

前辛村有著一定的文化底蘊, 在教育上先期有私塾, 爾後與前坡在前辛合辦了小學堂, 1912年改為小學校, 為國家培養了不少的人才。

據八兒十歲的老人說:前辛人過去愛好戲曲, 村民馮太平、 夏兆慶還組織過一個二十多人的小劇團, 到周邊村中演出河北梆子。 逢年過節, 村裡還組織老漢推車、跑旱船、踩高驍、 鑼鼓隊等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節目, 熱鬧非凡。 直到上個世紀初, 小劇團才解散, 但留給後人的印象仍然很深。

每年古曆3 月15 日是前辛開始趕廟會的日子。 會期一般三至五天, 在藥王廟前廣場上搭檯子請來劇團唱大戲,

市面上餐飲、肉食、日用百貨、副食果品、蔬菜等應有盡有, 買賣興隆。 最為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藥王廟前。 凡來趕會的人大都把事先備好的香紙供品擺放在藥王供桌上, 點香燒紙, 祈求藥王爺保佑闔家平安。 也有因病許願的, 買塊一尺見方的黃布, 寫上 “藥王爺保平安” 等字樣, 人們叫做黃蠟, 掛在藥王廟前一棵大槐樹上。 據碑文記載, 從清康熙二十四年開始, 廟會一直很紅火, 一直到1944 年因戰亂而被迫告終。

過去這裡曾有過三八大集。 民國初期, 困孫家廟是高唐縣第八區國民黨區部, 執政者就把集挪到了那裡.後又挪到後坡, 解放後設在後辛至今。

前辛村曾出現了一批優秀兒女。 民族英雄吳子傑就是其中的一個。 1937年10月15 日,

他帶領精幹武裝34 人在城北崔莊伏擊由平原向高唐進犯的日軍.打響了高唐人民阻擊日軍的第一槍。 同年10 月接受共產黨的改編, 被任命為高唐縣抗日遊擊營營長, 1938年2月被偽縣長李彩題殺害。

本章(完)感謝您的閱讀和指正!

@本文內容由高唐村村通據地方書籍、互聯網、民間綜合整理!由於信息量過大, 難免有疏漏和不正之處, 還望高唐老鄉們多多傳閱、指正補充!謝謝!

聊城村村通, 掘民俗風情, 記錄城鎮。 老鄉們對我們的關注是最大的鼓勵!謝謝!有獎徵稿:聊城本地民俗、傳說故事均可, 如果您有素材歡迎投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