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原創歌劇《拉貝日記》唱響中國情緒

因為一場慘絕人寰的屠殺, 1937年的冬天顯得格外寒冷……

80後的今天, 當那一段災難記憶在舞臺上重新呈現時, 那種徹骨的冷, 徹骨的疼, 還有那災難之中彰顯的人性, 依然讓無數後人感懷不已。

一切都沒有被忘記。

拉貝, 這是一個被南京人、中國人乃至人類銘記的名字!

在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80周年之際, 江蘇省傾力打造的原創歌劇《拉貝日記》於12月13日晚在江蘇大劇院首演。

紫金山記者 王峰 攝

拉貝後人觀看了演出

歌劇《拉貝日記》取材于二戰期間德國商人約翰·拉貝記錄南京大屠殺暴行之作《拉貝日記》(170 Days in Nanking),

日記真實地再現了這場長達170天的人類浩劫, 成為記錄侵華日軍暴行的一項鐵證。 在此期間, 約翰·拉貝和美國牧師約翰·馬吉, 以及來自美國的明妮·魏特琳女士一道設立安全區, 拯救了超過25萬中國難民。

將近3小時的時間, 藝術家們以歌劇的形式向1937年留在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二十幾位國際友人致敬。 八十年過去了, 當年幫助過南京市民的國際友人的後裔, 包括拉貝之孫等人也追尋祖輩們的足跡來到了南京, 演出結束後, 他們一一上臺, 與主創團隊和演員一起接受全體觀眾的致敬。

既有宏大敘事, 又有感人細節

歌劇《拉貝日記》是一個通過國際視角、借助國際語言來講述的中國故事:它既可以讓世界人民瞭解這段慘痛的歷史,

又可以通過藝術的方式讓人對這段歷史進行反思。

基於此, 歌劇劇本的設計基本遵照了《拉貝日記》所記載的真實內容, 重點突出了拉貝、魏特琳和馬吉三個人物, 並在其中貫穿了黃軍官、小男孩與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秀英的戲份, 從而達到了既有宏大敘事, 又有細節處對個人命運的突顯。 比如有關小男孩的環節:

魏特琳:孩子, 告訴我你見到了什麼?小男孩:媽媽抱著弟弟, 日本兵拿刀紮媽媽, 弟弟摔在地上, 後來媽媽和弟弟都不說話……

為了讓觀眾們更加直觀地瞭解當年的情景, 該劇充分運用了多媒體投影, 立體還原了日軍轟炸下的南京城。 比如在第二幕開頭使用了當年美國牧師約翰·馬吉等人拍攝的錄影:飛機轟鳴,

陷入恐慌的難民在大街上奔走, 身體隨之倒下……再有, 當滾滾蘑菇雲遮蔽了南京城上空, 半透明的紗幕後, 演員們用極具表現力的身體語言詮釋著“受難”二字。 最後, 舞臺上的光影終於變成了漫天的血色……

要能夠讓觀眾有所感有所思

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 除了好的劇本, 燈光、佈景、舞蹈等因素都會對歌劇產生很大的影響, 而音樂更是其重中之重。

作曲唐建平, 現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 創作過程中, 他一直在問自己, 怎樣才能讓這個歷史事件走到人們的生活當中, 讓它成為人們觀念中一個有價值的東西, 而不是僅僅記住了殺戮和仇恨。 基於此, 唐建平有了兩個起碼的追求:“首先希望用我的音樂撫平人們受傷的心靈,

其次希望用光明的號角引導人們走向更高的境界。 ”

所以, 在具體的處理中, 唐建平第一個目的的實現是通過小提琴, 大幕一拉開, 小提琴在後臺奏響德國作曲家巴赫的小提琴奏鳴曲, “像永遠流淌在人類心中的涓涓細流、愛的細流, 這種力量支撐著這些外國人留下來, 支撐著他們為人道主義精神而鬥爭。 ”這種旋律隨著劇情一直流淌, 直到最後中國的小孩在大雪中倒下, 這時, 小提琴站到前臺來演奏, 在一束光當中演奏, 這既是對逝去生命的安撫, 也是對未來希望的嚮往。 歌劇的最後, 唐建平在臺上增加了一組歌劇舞臺上從來沒有見過的銅管樂器, 即在舞臺的正後方吹起光明的號角, 引導人的靈魂向上,

讓光明的力量高高升騰。 在這個環節, 唐建平將中國的民族音樂融在了裡面。

城牆是南京歷史的見證者

作為歌劇的主創之一, 舞美設計師王晶則想到了南京的城牆。 南京素有龍蟠虎踞之稱, 那場大屠殺中, 昔日巍峨的南京城牆何以霎時滿目瘡痍?這讓不是南京人的王晶很是悲憤:“城牆作為歷史的見證者, 見證了這座城市裡發生的關於人性的較量。 城牆本身也是生命力和民族精神的象徵, 無形之中給予人們前進的動力。 ”

城牆在其中分為兩部分:圍困的南京之城和受難之城。 在搬上舞臺後, 前後兩幕的城牆卻並不相同, 在第一幕, 城牆的最高點有6米9, 但到第二幕, 城牆的最高點竟達到了8米6之多。 據王晶介紹, 這是通過大尺度的對比,以把人對比得更加渺小,從而突顯那個環境裡人的弱小和人性的偉大。

與此同時,王晶力求讓人在視覺上一下子回到80年前的場景裡,比如一個中西合璧的亭子,一部電話機,桌上老舊的印表機,甚至是主人公放在桌子上的一張照片,都能做到有來源有說法,極大地尊重歷史事實。

轉自紫金山

這是通過大尺度的對比,以把人對比得更加渺小,從而突顯那個環境裡人的弱小和人性的偉大。

與此同時,王晶力求讓人在視覺上一下子回到80年前的場景裡,比如一個中西合璧的亭子,一部電話機,桌上老舊的印表機,甚至是主人公放在桌子上的一張照片,都能做到有來源有說法,極大地尊重歷史事實。

轉自紫金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