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清有11個總督,溥儀復位只封了3個,神馬情況

如果你是領導, 要籠絡住部下, 有什麼招?

當年, 劉邦也不懂, 還是張良這些人提醒, 高祖恍然大悟, 趕緊對那些開國功臣大面積封賞。 這一套, 後面做皇帝的就輕車熟路了。 有想頭有甜頭有奔頭, 別人才會跟著你幹。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皇帝, 溥儀復位後也在老師們指點下, 對中央和地方官員大加封賞。

按說, 為了得到擁戴和支持, 這次封官許願應該比以前更多更高, 事實卻不是如此。 比如, 清朝有11位總督(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漕運總督、河道總督),

溥儀這回僅僅封了3位。

張勳

其實, 這不是溥儀的意思, 而是張勳的主意, 小皇帝不過是橡皮圖章。 那麼, 這僅存的3位總督是哪些人呢?

第一位, 張勳自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這是李鴻章長期霸佔的一個顯要位置, 政治地位淩駕于其他總督之上;

第二位, 馮國璋——兩江總督, 這是曾國藩等大佬擔任過的要職, 經濟地位超過其他總督——東南是財賦重地;

第三位, 陸榮廷——兩廣總督, 這是李鴻章待過的地方, 也是革命黨的發源地, 得看好了, 不讓“蔡鍔第二”出現, 一出現就滅。

張勳這麼安排, 看上去很美, 似乎抓住了要害。 他在復辟前曾對袁世凱稱帝失敗做過認真檢討反思, 結論是——老袁未能得到2個人支援, 一個是東南的馮國璋,

一個是西南的陸榮廷。 袁世凱當年逼清帝退位, 自己上位大總統, 很大程度上是馮國璋給力, 在武漢前線把革命軍打得沒脾氣, 只能同意談判。 後來袁世凱打算稱帝, 蔡鍔在雲南發起護國運動, 如果得不到陸榮廷支持, 不敢貿然起事, 否則兵進四川時就會有後顧之憂, 護國運動的星星之火在雲南(最多西南)就被掐滅了。

陸榮廷之墓

因此, 張勳覺得這次復辟, 只要把馮國璋和陸榮廷兩人搞定就行, 其他人無所謂, 安排的職位不是巡撫就是都統, 基本是平職, 只是換回清朝的官名而已。 對此, 地方實力派不滿意, 比如張作霖就不高興, 已經是奉天督軍, 改成巡撫有啥意思?

張勳復辟後, 以溥儀的名義大肆封賞, 以為會一呼百應,

結果第一時間領旨謝恩的寥寥, 大多數人沉默是金(張作霖對溥儀復位表示“不便表態”), 還有人直接反對。 其他人反對, 張勳不怕, 但馮國璋反對, 他就慌了。

馮國璋反對復辟, 準備率兵北伐“討逆”, 張勳沒想到, 他更沒想到, 把自己拿下的人輪不到馮國璋, 而是他不放在眼裡的段祺瑞。 段祺瑞當時在天津, 以他在北洋系中的地位, 張勳復辟後怎麼也應該在中央政府給安排一個位置, 哪怕是閒職也行。 筆者看了中央政府要人名單, “北洋三傑”之一的王士珍是參謀部大臣, 徐世昌和康有為分別擔任弼德院院長和副院長, 卻不見段祺瑞的名字。

段祺瑞在魯迅筆下的形象

張勳以為段祺瑞被解除總理職務後是一隻死老虎,

不當回事, 不料正是段祺瑞這只“死老虎”把自己吃了。

參考資料:

1.來新夏:《北洋軍閥史稿》,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年

2.近代史叢書編寫組:《北洋軍閥》,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年

3.張黎輝等編:《北洋軍閥史料》,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年

4.杜春和:《北洋軍閥史料選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年

5.奉新縣委:《奉新文史資料第二輯 張勳史料》, 1986年

6.董堯:《北洋風雲人物 張勳》, 北京:言實出版社, 2015年

(第181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