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聊聊日本汽車製造業為什麼敢造假

日本車企亦或日本汽車行業相關的配件商、材料商造假作弊的新聞。 近兩年, 是不絕於耳。 身在汽車媒體業內的我, 感覺每過兩個月就有日本人出來鞠個躬。

這對於日系車的品質口碑, 顯然是不利的。 雖不至於立馬否定日系車在穩定可靠性方面的建樹。 但大家總不免有疑問, 日本企業怎麼了?

造假這種事, 日本企業為什麼敢做?

從正常的邏輯看, 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哪家企業願意去做自毀滅亡的事。 畢竟經營不易,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即便高田公司這樣的百年日企, 也經不起召回折騰, 說破產就破產了。

類似的案例還有大眾集團的北美排放門醜聞, 要不是中國市場給力, 及時為大眾集團輸血, 它也難自救。

所以企業願意賭上“身家性命”走鋼絲, 除了被利益衝昏頭腦, 就只剩一個理由了:生存。

中產階級積累一定財富後, 為了更好的生存, 就想著該怎麼投資才能保障財富不貶值, 於是他們買房炒股。 如果上升到A8階層, 那就更是驚弓之鳥, 得移民, 轉移資產。 所以你看, 個體尚且如此, 企業也適用。

日本製造業在全球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就拿神戶制鋼來說, 它生產的“汽車閥門彈簧用線材”可以在全球佔據50%的市場份額, 它一出問題, 全球製造業都受波動。

所以這些個日本企業, 個個都享有很大的市場蛋糕, 而這一系列造假也好,

作弊也罷, 只是出於本能的想“保護蛋糕”, 只不過就結果來看, 它們失敗了。

蛋糕砸了, 錯在“工匠精神”?

日本企業的“工匠精神”一定沒錯。 雷克薩斯開10年, 你還能笑嘻嘻的說, 還想再開10年;而路虎開10年, 估計只有修理廠對你笑了。

但我們又不得不看到, 全球商業環境變得已經越發快速, 就算普通老百姓也能感覺到一家公司成長為行業巨頭真的不需要一百年, 比如特斯拉、臉書、亦或是Uber、共用單車。

傳統日本企業追求的“慢工出細活”那一套已經跟不上時代快速發展的腳步。 而最早發現這一點的恰恰是日本企業自身, 所以它們才主動拋棄了“工匠精神”, 幹起了作弊造假這種談不上嚴重, 卻上不得檯面的勾當。

然後就看到神戶制鋼副社長梅源尚對於造假給出的神理由,

“造假是迫於按期交貨的壓力才進行的”。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我生意太好了, 不降低產品品質, 一口氣吃不下這些錢呀!

吃不下你倒是讓出來呀!顯然日本企業眼光不夠長遠, 因為它現在不讓, 以後也得讓。 為什麼這麼說?

2016年, 寧波均勝電子控股的美國百利得安全系統有限公司以約合人民幣108.6億元的價格收購了高田公司的主要業務。 你看, 這不讓出來了嗎。

上游方其實是背鍋俠?

僅從這一系列造假事件看, 各大主機廠們仿佛是躺槍的節奏, 攤上了這些個不省心的供應商, 傷及了自己的品牌。 但它們真的無辜嗎?

剛才說到日本這些配件商企業不願意讓出自己的訂單, 而真實情況或許不是不願意讓,

而是讓不出。

眾所周知, 日本汽車行業一直採用的都是垂直一體化的供應體系, 從最初的原材料到最終的成品, 全部是在自己的供應體系內完成。 對於供應商來說, 這是有優勢的。

怎麼講?一位日系合資車企高管曾經為我模擬了一個案例, 來形象解釋日系車企是如何對待自己的供應商。

車廠A需要一種優質的螺絲釘, 但為了降低整車成本, 需要這顆螺絲釘的採購價控制在一塊錢。 於是A找到自己體系內的供應商B, B一聽說不行, 你要的這種標準, 按我司目前的情況, 生產出來成本至少兩塊錢。

此事傳到了一家車廠體系外的供應商C耳中, 它找到車廠, 一塊錢, 我做!A卻不理它, 轉頭走向B:你司目前什麼毛病,

我來幫你優化解決, 咱們一塊兒把成本降到一塊錢。

車廠這般猶如送溫暖的行為, 你說供應商感動不?這就是優勢。 但弊端也是大大的, 利益捆綁太緊了, 供應商有時候就會身不由己。 我承接剛才的案例繼續模擬。

車廠A幫供應商B一起優化成本, 但優化來優化去, 這顆優質螺絲釘還是要兩塊錢。 供應商B一臉囧相, 哥我不行了, 你找C去吧。 但A不敢, 因為C沒合作過, 靠不住。 於是A和B一合計, 把標準降低, 使成本控制在一塊錢, 繼續在B處採購。 B會拒絕嗎?一來A是賴以生存的客戶爸爸, 不敢得罪;二來, 送上門的生意, 幹嘛不賺。

至於結果嘛, 大家也看到了。 醜聞曝光, B出來鞠躬。 A捶胸頓足, 我這不爭氣的小夥伴呀!

日本汽車製造業的地位正在被動搖

如果說日本企業的“慢節奏”是內因,那麼來自神州大地的新勢力,就是外因。

神戶制鋼一名日企高管曾抱怨:“我們在生產規模上越來越比不過中國,希望靠多品種、高品質來維持生產,但這不能保證企業一直能拿到訂單。我們在生產成本的下調上,每天都感到巨大壓力”。

雖然不排除這是日本人丟鍋給我們的一面之詞,但中國汽車製造業的確越來越強盛,無論技術、人才、規模都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自主品牌車企崛起的誘因之一。

回過頭再看日本企業面臨的窘迫,問題已經發生了,難題該如何解決呢?我自然是沒招。但我想說,趁著對面在回血,咱們中國製造業,可以加把勁了!

(參考文章,《快評:日本“工匠精神”是否終將凋零?》,作者陳碩)

如果說日本企業的“慢節奏”是內因,那麼來自神州大地的新勢力,就是外因。

神戶制鋼一名日企高管曾抱怨:“我們在生產規模上越來越比不過中國,希望靠多品種、高品質來維持生產,但這不能保證企業一直能拿到訂單。我們在生產成本的下調上,每天都感到巨大壓力”。

雖然不排除這是日本人丟鍋給我們的一面之詞,但中國汽車製造業的確越來越強盛,無論技術、人才、規模都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自主品牌車企崛起的誘因之一。

回過頭再看日本企業面臨的窘迫,問題已經發生了,難題該如何解決呢?我自然是沒招。但我想說,趁著對面在回血,咱們中國製造業,可以加把勁了!

(參考文章,《快評:日本“工匠精神”是否終將凋零?》,作者陳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