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盧芹齋:“文物販子”還是“藝術使者”?

導讀:

唐太宗李世民半生征戰, 多次出生入死, 先後騎過六匹戰馬, 分別名為“拳毛騧(音gua)”、“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 為紀念這六匹戰馬, 李世民生前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 將六匹戰馬的浮雕列置於昭陵前。

1912年, 一位法國商人潛入昭陵盜取“二駿”, 正準備把砸下來的颯露紫和拳毛騧運下山時, 被聞風趕來的當地村民攔住。 情急之下, “二駿”被推下山崖, 後來殘碎的石駿被陝西政府沒收。

剛當上大總統的袁世凱正在籌建“袁家花園”, 當時的陝西督軍陸建章為“表忠心”, 準備將“二駿”獻給袁世凱裝點宅邸,

誰料還沒進入袁府, 被半路截了胡, 讓一位叫盧芹齋的文物商人給買了去。

後來這位商人趁機將“颯露紫”和““拳毛騧”偷運至美國, 以12.5萬美元的天價賣給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致使昭陵六駿天各一方。

被盧芹齋販賣走私出去的“昭陵二駿”修復圖

敢搶袁大總統東西的盧芹齋何許人也?據專家介紹, 1949年以前流失海外的中國古董, 約有一半是經過盧芹齋的手售出的, 雖然他於1957年已經去世, 但在歐美古董圈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今天講一講這位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盧芹齋。

盧芹齋是誰

歐美人說他是“古董教父”,

中國人喊他是“賣國賊”,

法國人頒給他軍團級榮譽勳章,

中國人想將他釘在恥辱柱上。

為什麼老外評價這麼高,

中國人卻對他恨之入骨?

這其中的是與非, 誠然難以說清, 但不可否認, 盧芹齋的確是一個傳奇。

貧苦出身, 跟班遠赴重洋

盧芹齋本名盧煥文, 1880年生於浙江湖州盧家渡。

家境貧窮, 父親嗜煙嗜賭, 母親在有錢人家做傭人。

盧煥文十歲那年, 母親無力支撐丈夫的煙癮和賭債, 在生活的重壓之下含淚自盡, 緊接著父親也一命嗚呼。 後來, 就被寄養在遠方的堂叔家。

盧芹齋與家人的合影, 後排右二為盧芹齋

十五歲那年, 他離家到富庶的名鎮南潯謀生, 進入巨富張定甫家做小工。 據說盧煥文的母親曾是張家二少爺的奶媽, 這或許是他到南潯投靠張家的淵源。

進入張家的盧煥文, 做事麻利, 腦袋靈光, 後被指派服侍張家的二少爺,

就是日後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

張靜江及其夫人

張靜江年少時患有骨痛症而跛足, 而且右眼幾乎看不清, 跟班的盧煥文把主子照顧得妥妥帖帖, 深得其好感和信任。 於是在1902年, 25歲的張靜江獲派中國駐法使館商務參贊時, 他唯一帶上的家僕就是22歲的盧煥文。

張靜江

不過後來的盧芹齋則一直刻意隱瞞自己卑微的出身, 從來不跟旁人提起。 在他離世前寫的自傳中, 他將自己去法國的原因說成是求學, 以及在中法兩國之間尋找商機。 他還聲稱自己是在清政府的駐法公使那裡碰巧認識了張靜江, 對於張靜江行動不便、需要人照顧等實情, 盧芹齋隻字未提。

脫胎換骨, 自立門戶

出身商賈豪門的張靜江到巴黎後,

創辦通運公司, 經營湖州的茶葉、絲綢、地毯等傳統外銷商品以及在國內搜羅的珍貴古玩。 盧煥文聰明好學, 跟著一邊賺錢一邊學習。 張靜江由於身體不便, 很多生意便交由盧煥文打理。

盧煥文學習能力很強, 除了學會了法語, 還掌握了不少古玩知識, 成了公司舉足輕重的人物。

從此, 盧煥文開始了脫胎換骨的改變:他剪了辮子, 脫了馬褂, 學著巴黎人的打扮, 穿起西裝三件套, 腳上是一雙擦得鋥亮的系帶皮鞋, 筆挺的圓翻領白色襯衫, 頭髮染得烏黑油亮, 一掃身上原本的鄉土氣, 從僕人變成了公司雇員, 這無疑是邁上了一個臺階。

盧芹齋在自己的古董店

剛開始, 通運公司並不好做。 法國人不熟悉也不習慣中國的東西,

所以光顧的人並不多, 連茶葉和絲綢都不好賣, 唯有古董盈利。

一隻宋代的小白瓷碗從山西以10塊大洋進價(約合1.5美元), 通運轉手就能賣1萬美元的高價, 一尊陶瓷觀音以300大洋(約合45美元)的價格從和尚手裡請來, 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以50萬美元收購。

盧芹齋藏品

自此, 公司靠著古董生意一本萬利。 但此時, 盧煥文卻和張靜江出現了“分歧”, 因為張靜江把他的金錢和心思都用在了中國革命上, 並於1908年決定擱置通運公司的事物, 毅然回國輔佐孫中山的開國事業。 而盧煥文卻沒有追隨滿懷愛國熱情的張靜江回國效力, 他對政治不感興趣, 兩人分道揚鑣。

離開張靜江的盧煥文決定自立門戶, 憑藉著這些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和人脈, 在巴黎開了一家自己的鋪頭,店名“來遠”,取貨自遠方來之意。同時,也給自己改了名字,改為雅致的“盧芹齋”(Loo Ching Tsai),日後西方各界習慣稱他C.T.Loo。

變身古董商,開拓歐美市場

在盧芹齋自立門戶的初期,他手上並沒有什麼本錢,只能返回故里,籌資以供他在巴黎創業。這次返鄉,盧芹齋不僅籌得第一桶金,更尋到了他一生的生意夥伴——吳啟周,並成立了“盧吳”公司,後來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牛”的私人古董出口公司。

在巴黎站穩腳跟後,1910年,30歲的盧芹齋和年僅15歲的瑪麗·羅絲(Marie Rose)結婚。事實上,瑪麗·羅絲的母親、年長盧芹齋4歲的歐爾加(Olga)才是他真正的情人,她同時也是促成這樁婚姻的媒人,以延續兩人的婚外情。

盧芹齋和自己一生摯愛的“岳母”

盧芹齋始終有個遺憾,就是沒有兒子,他與瑪麗·羅絲共育有四個女兒,卻多次表示自己沒有“孩子”,也從不要求四個女兒學習中文以及中國文化。

盧芹齋的四個女兒

成家立業後的盧芹齋,開始在歐洲大陸四處奔波,尋找珍寶,而且每年夏季生意清淡時親身前往京滬,根據自己熟悉的歐客口味“淘寶”。

191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盧芹齋去到紐約,當時的紐約經濟蓬勃發展,到處都是熱情奔放並癡迷於中國古董的人,相比於經濟放緩且受戰爭陰影籠罩的歐洲,紐約才是古董生意的天堂。盧芹齋意識到:“戰爭已將藝術中心從巴黎轉移到了紐約。”1915年3月,他的“盧吳公司”在紐約開業了。

盧芹齋和他的客人

亂世之下,大發橫財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內憂外患的中國一片混亂。但對盧芹齋來說,好戲才剛剛開始。他不等中華民國宣告成立,盧芹齋的中國公司“盧吳”就先開張了。“盧吳”設有兩個分號。一個在北京,另一個分號在上海。如果自己看中的東西在市面上找不到或已經出手,盧芹齋就會走地下路線,花錢盜墓,甚至不惜掘地三尺。

清末民初,大量文物在市場流通

早在1913年、1914年6月,民國政府就頒佈了禁止和限制古物出口的法令,但盧芹齋的生意並未受影響,而且他對自己的買賣直言不諱。這背後的靠山就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

倚靠張靜江這一堅強後盾,三十餘年間,當時的國民政府對於盧芹齋的走私活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盧芹齋的古董貿易也為民國政府創收不少。

盧芹齋在自己的公司

其中最為國人所詬病的,是他盜運昭陵二駿。他將唐太宗昭陵中兩尊石刻浮雕昭陵二駿販往了國外。

△“昭陵六駿”中“拳毛騧”

△“昭陵六駿”中“颯露紫”

此事中國人至今難以釋懷,視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莫大破壞和褻瀆,甚至將之于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相提並論。但對於盧芹齋來說,這筆交易確實無以倫比,不論是其出自皇陵的尊貴程度,還是其2米高、1.7米寬、重達4噸的分量,亦或是令人咋舌的125000美元的成交價,這打破了當時文物成交價的記錄。更不用說此物的政治、歷史和藝術價值。

經盧芹齋之手流落在外的《睢陽五老圖》,此畫是北宋時期著名的人物畫。“五老”是宋仁宗年間閒居在睢陽(今河南商丘)的五位“高級退休官員”,他們分別是杜衍、王渙、畢世長、朱貫、馮平,他們中有宰相級別的官員,也有“省部級官員”,五位老人年齡都在八十歲以上,最年長者94歲。《睢陽五老圖》原圖及部分題跋流落至美國,王渙和馮平像保存在弗利爾美術館,杜衍和朱貫像保存在耶魯大學博物館,畢世長像及部分題跋保存在大都會博物館。

國難當頭,慷慨捐贈

1937年,日本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聽說了日軍的侵略暴行,盧芹齋動員公司在巴黎、紐約的全體人員募捐,自己也捐出2000法郎。他的夫人瑪麗·羅斯擔任了戰爭遺孤救濟會的財務工作,為中國難民和傷患提供救濟。

同年10月,盧芹齋前往日內瓦參加了當地中華婦女聯合會舉辦的義賣,共提供9件拍賣品,義賣獲得的收益全部貢獻給了中國紅十字會用於救助戰爭受難者。1938年1月,盧芹齋在倫敦贊助了一場中國文物展,收入全部捐獻給美國醫療援華會。

1942年,經宋美齡演講鼓舞,盧芹齋通過中國駐美大使組織各種促進中美關係的活動,積極出錢出力。

1947年,在學者陳夢家的鼓動下,盧芹齋向清華大學文物陳列室捐贈了河南洛陽出土的嗣子壺。晚年對上海博物館也有相關捐贈。

盧芹齋向清華大學捐贈的嗣子壺

同時,他對中國留學生也是有求必應。每逢有人找到他提出需要幫助的需求,他總是爽快答應,或為來者提供錢財,或者牽線搭橋,比如考古學家陳夢家赴美留學時為撰寫相關流散美國的銅器,也是盧芹齋偉其多方周旋打通關節,方便他查找第一手資料。

傳說中的明快中文打字機

又如,當聽說林語堂為發明“明快中文打字機”而用盡積蓄,必須要借錢度日了,他又欣然解囊,“共襄盛舉”。後來“明快中文打字機”發明成功,林語堂悉心指導次女林太乙操作演示,這段佳話美談在林太乙撰著的《林語堂傳》大加讚賞了一番。

文物販子or藝術使者?

這個飽受爭議的盧芹齋,在西方人看來,是中國文化的親善大使,教會了歐美收藏者如何欣賞中國古代墓葬藝術品。

盧芹齋和他的客人們

當時,西方人對中國藝術的理解僅限於瓷器,而對於大型的雕塑、壁畫、古玉器和青銅器並不瞭解。盧芹齋採用了古希臘藝術研究的詞彙及方法,讓西方人認識中國藝術。

法國《盧芹齋藏中國青銅器》等盧芹齋舊藏圖錄

他於1937年出版了《中國藝術史索引:初學者指南》,在盧芹齋的提倡和贊助下,伯希和薩爾莫尼等漢學家也開始製作中國文物圖錄,對中國藝術進行新的詮釋,這些圖冊後來成為藝術愛好者研究中國文化的重要參考書,這令盧芹齋更有話語權。

盧芹齋青銅器玉器石雕等展覽圖錄

經他手買賣的古董,不僅僅是數量問題,更是品質問題,這從經他之手現藏于歐美各大博物館中的精美藝術品就能知曉。同時,放眼現在的拍場,只要器物上有C.T.LOO字樣,就代表了盧氏品位,而這種品位,也博得了拍場上趨之若鶩的追捧。

印有“盧芹齋”字樣的古董總是受人追捧

所以,盧芹齋憑一己之力,在世界各地扮演中國古美術重要推手的角色,終於讓西方人為之改變收藏的口味,也讓很多不為常人所注意到的文物細節解讀成令人動容的審美精髓!

就這樣,盧芹齋穩紮穩打,在歐美古董界獲得了極大地成功,同時也獲了得頗高聲譽和知名度。

他“幫助”建立西方博物館和私人手中最棒的亞洲藝術收藏,成為他們的供應商和顧問,他的客戶有弗利爾、小洛克菲勒等大富豪,也有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等著名機構。

對自己的古董商生涯,盧芹齋說:

如其他所有熱愛藝術的人一樣,我從事文物交易一直胸懷世界。與此同時,我深信藝術品是沒有國界的。文物走遍全世界,就像無聲的大使一樣,讓世人瞭解並愛上中國文化。

1928年,對於盧芹齋而言是碩果累累的一年,他獲得了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又在巴黎一片簇擁歡呼聲中開了新的畫廊“彤閣”,其富麗堂皇堪比宮殿,充滿了神秘的東方情調。

盧芹齋的巴黎紅樓舊景,樓內珍寶琳琅滿目

這是巴黎市區唯一一幢中國風格的建築,他在這裡向歐美藏家展售亞洲古董,樓內珍寶琳琅滿目,因此被稱為“中國的盧浮宮”,風光一時無兩。

今日紅樓

盧芹齋的“功與過”

經盧芹齋之手流出中國的北齊石雕

經盧芹齋之手流出中國的商代青銅方罍

盧芹齋晚年花了9年時間,獲得一批1923年於山西出土的晉國祭祀彝器,當他將這批寶貝由北平輾轉運至上海時,時任上海市立博物館館長楊寬則聞訊親往海關“甕中捉鼈”,將貨物扣押至1949年中共上海市政府成立,青銅器被移交給上海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經盧芹齋之手流出中國的唐三彩駱駝一對

雖然損失慘重,但盧芹齋畢竟遠在歐洲,尚能全身而退,他在中國搭檔們被新政府定為“反革命分子”從而遭到處決,處境淒涼。而盧芹齋本人也“不情願地退休了”,他通知了老客戶和業內好友,清空了存貨。自1949年起,他不僅不再回中國,為了擺脫干係,他決定辦理入籍法國手續,而造化弄人,他直至去世仍還是中國國籍。8年後盧芹齋因病于瑞士尼翁小城去世,結束了他的傳奇一生。

宋元木雕佛像辛西那提美人 盧芹齋舊藏

到底是英雄還是國賊,其實這個問題,放到國家範疇上來講很簡單,常年將中國本土的文物販賣到海外的行為,定是國賊無疑。

經盧芹齋之手流出中國的五代壁畫

但如果這個問題放到涵蓋中西的全球化藝術市場上來說,就複雜了許多,不能單純的用黑白來定論。如果沒有盧芹齋,現在的中國文物價值幾許?現在的中國收藏市場會怎樣?這都不好說。

經盧芹齋之手流出中國的五代壁畫

在滿清覆滅動亂之時,低買高賣中國文物,是不忠;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不計錢財,是盡忠。從不承認自己有宗族親朋,是不孝;年年不忘寄錢贍養老人,是盡孝。

盧芹齋的一生充滿著矛盾,但是就像他晚年所總結的:承認自己使不少國寶流失海外,但仍慶倖使這些國寶們避免了戰亂得到了保護。

如今是非功過都已過去,著眼于未來,保護好我們現有的文物才是正途。

在巴黎開了一家自己的鋪頭,店名“來遠”,取貨自遠方來之意。同時,也給自己改了名字,改為雅致的“盧芹齋”(Loo Ching Tsai),日後西方各界習慣稱他C.T.Loo。

變身古董商,開拓歐美市場

在盧芹齋自立門戶的初期,他手上並沒有什麼本錢,只能返回故里,籌資以供他在巴黎創業。這次返鄉,盧芹齋不僅籌得第一桶金,更尋到了他一生的生意夥伴——吳啟周,並成立了“盧吳”公司,後來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牛”的私人古董出口公司。

在巴黎站穩腳跟後,1910年,30歲的盧芹齋和年僅15歲的瑪麗·羅絲(Marie Rose)結婚。事實上,瑪麗·羅絲的母親、年長盧芹齋4歲的歐爾加(Olga)才是他真正的情人,她同時也是促成這樁婚姻的媒人,以延續兩人的婚外情。

盧芹齋和自己一生摯愛的“岳母”

盧芹齋始終有個遺憾,就是沒有兒子,他與瑪麗·羅絲共育有四個女兒,卻多次表示自己沒有“孩子”,也從不要求四個女兒學習中文以及中國文化。

盧芹齋的四個女兒

成家立業後的盧芹齋,開始在歐洲大陸四處奔波,尋找珍寶,而且每年夏季生意清淡時親身前往京滬,根據自己熟悉的歐客口味“淘寶”。

191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盧芹齋去到紐約,當時的紐約經濟蓬勃發展,到處都是熱情奔放並癡迷於中國古董的人,相比於經濟放緩且受戰爭陰影籠罩的歐洲,紐約才是古董生意的天堂。盧芹齋意識到:“戰爭已將藝術中心從巴黎轉移到了紐約。”1915年3月,他的“盧吳公司”在紐約開業了。

盧芹齋和他的客人

亂世之下,大發橫財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內憂外患的中國一片混亂。但對盧芹齋來說,好戲才剛剛開始。他不等中華民國宣告成立,盧芹齋的中國公司“盧吳”就先開張了。“盧吳”設有兩個分號。一個在北京,另一個分號在上海。如果自己看中的東西在市面上找不到或已經出手,盧芹齋就會走地下路線,花錢盜墓,甚至不惜掘地三尺。

清末民初,大量文物在市場流通

早在1913年、1914年6月,民國政府就頒佈了禁止和限制古物出口的法令,但盧芹齋的生意並未受影響,而且他對自己的買賣直言不諱。這背後的靠山就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

倚靠張靜江這一堅強後盾,三十餘年間,當時的國民政府對於盧芹齋的走私活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盧芹齋的古董貿易也為民國政府創收不少。

盧芹齋在自己的公司

其中最為國人所詬病的,是他盜運昭陵二駿。他將唐太宗昭陵中兩尊石刻浮雕昭陵二駿販往了國外。

△“昭陵六駿”中“拳毛騧”

△“昭陵六駿”中“颯露紫”

此事中國人至今難以釋懷,視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莫大破壞和褻瀆,甚至將之于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相提並論。但對於盧芹齋來說,這筆交易確實無以倫比,不論是其出自皇陵的尊貴程度,還是其2米高、1.7米寬、重達4噸的分量,亦或是令人咋舌的125000美元的成交價,這打破了當時文物成交價的記錄。更不用說此物的政治、歷史和藝術價值。

經盧芹齋之手流落在外的《睢陽五老圖》,此畫是北宋時期著名的人物畫。“五老”是宋仁宗年間閒居在睢陽(今河南商丘)的五位“高級退休官員”,他們分別是杜衍、王渙、畢世長、朱貫、馮平,他們中有宰相級別的官員,也有“省部級官員”,五位老人年齡都在八十歲以上,最年長者94歲。《睢陽五老圖》原圖及部分題跋流落至美國,王渙和馮平像保存在弗利爾美術館,杜衍和朱貫像保存在耶魯大學博物館,畢世長像及部分題跋保存在大都會博物館。

國難當頭,慷慨捐贈

1937年,日本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聽說了日軍的侵略暴行,盧芹齋動員公司在巴黎、紐約的全體人員募捐,自己也捐出2000法郎。他的夫人瑪麗·羅斯擔任了戰爭遺孤救濟會的財務工作,為中國難民和傷患提供救濟。

同年10月,盧芹齋前往日內瓦參加了當地中華婦女聯合會舉辦的義賣,共提供9件拍賣品,義賣獲得的收益全部貢獻給了中國紅十字會用於救助戰爭受難者。1938年1月,盧芹齋在倫敦贊助了一場中國文物展,收入全部捐獻給美國醫療援華會。

1942年,經宋美齡演講鼓舞,盧芹齋通過中國駐美大使組織各種促進中美關係的活動,積極出錢出力。

1947年,在學者陳夢家的鼓動下,盧芹齋向清華大學文物陳列室捐贈了河南洛陽出土的嗣子壺。晚年對上海博物館也有相關捐贈。

盧芹齋向清華大學捐贈的嗣子壺

同時,他對中國留學生也是有求必應。每逢有人找到他提出需要幫助的需求,他總是爽快答應,或為來者提供錢財,或者牽線搭橋,比如考古學家陳夢家赴美留學時為撰寫相關流散美國的銅器,也是盧芹齋偉其多方周旋打通關節,方便他查找第一手資料。

傳說中的明快中文打字機

又如,當聽說林語堂為發明“明快中文打字機”而用盡積蓄,必須要借錢度日了,他又欣然解囊,“共襄盛舉”。後來“明快中文打字機”發明成功,林語堂悉心指導次女林太乙操作演示,這段佳話美談在林太乙撰著的《林語堂傳》大加讚賞了一番。

文物販子or藝術使者?

這個飽受爭議的盧芹齋,在西方人看來,是中國文化的親善大使,教會了歐美收藏者如何欣賞中國古代墓葬藝術品。

盧芹齋和他的客人們

當時,西方人對中國藝術的理解僅限於瓷器,而對於大型的雕塑、壁畫、古玉器和青銅器並不瞭解。盧芹齋採用了古希臘藝術研究的詞彙及方法,讓西方人認識中國藝術。

法國《盧芹齋藏中國青銅器》等盧芹齋舊藏圖錄

他於1937年出版了《中國藝術史索引:初學者指南》,在盧芹齋的提倡和贊助下,伯希和薩爾莫尼等漢學家也開始製作中國文物圖錄,對中國藝術進行新的詮釋,這些圖冊後來成為藝術愛好者研究中國文化的重要參考書,這令盧芹齋更有話語權。

盧芹齋青銅器玉器石雕等展覽圖錄

經他手買賣的古董,不僅僅是數量問題,更是品質問題,這從經他之手現藏于歐美各大博物館中的精美藝術品就能知曉。同時,放眼現在的拍場,只要器物上有C.T.LOO字樣,就代表了盧氏品位,而這種品位,也博得了拍場上趨之若鶩的追捧。

印有“盧芹齋”字樣的古董總是受人追捧

所以,盧芹齋憑一己之力,在世界各地扮演中國古美術重要推手的角色,終於讓西方人為之改變收藏的口味,也讓很多不為常人所注意到的文物細節解讀成令人動容的審美精髓!

就這樣,盧芹齋穩紮穩打,在歐美古董界獲得了極大地成功,同時也獲了得頗高聲譽和知名度。

他“幫助”建立西方博物館和私人手中最棒的亞洲藝術收藏,成為他們的供應商和顧問,他的客戶有弗利爾、小洛克菲勒等大富豪,也有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等著名機構。

對自己的古董商生涯,盧芹齋說:

如其他所有熱愛藝術的人一樣,我從事文物交易一直胸懷世界。與此同時,我深信藝術品是沒有國界的。文物走遍全世界,就像無聲的大使一樣,讓世人瞭解並愛上中國文化。

1928年,對於盧芹齋而言是碩果累累的一年,他獲得了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又在巴黎一片簇擁歡呼聲中開了新的畫廊“彤閣”,其富麗堂皇堪比宮殿,充滿了神秘的東方情調。

盧芹齋的巴黎紅樓舊景,樓內珍寶琳琅滿目

這是巴黎市區唯一一幢中國風格的建築,他在這裡向歐美藏家展售亞洲古董,樓內珍寶琳琅滿目,因此被稱為“中國的盧浮宮”,風光一時無兩。

今日紅樓

盧芹齋的“功與過”

經盧芹齋之手流出中國的北齊石雕

經盧芹齋之手流出中國的商代青銅方罍

盧芹齋晚年花了9年時間,獲得一批1923年於山西出土的晉國祭祀彝器,當他將這批寶貝由北平輾轉運至上海時,時任上海市立博物館館長楊寬則聞訊親往海關“甕中捉鼈”,將貨物扣押至1949年中共上海市政府成立,青銅器被移交給上海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經盧芹齋之手流出中國的唐三彩駱駝一對

雖然損失慘重,但盧芹齋畢竟遠在歐洲,尚能全身而退,他在中國搭檔們被新政府定為“反革命分子”從而遭到處決,處境淒涼。而盧芹齋本人也“不情願地退休了”,他通知了老客戶和業內好友,清空了存貨。自1949年起,他不僅不再回中國,為了擺脫干係,他決定辦理入籍法國手續,而造化弄人,他直至去世仍還是中國國籍。8年後盧芹齋因病于瑞士尼翁小城去世,結束了他的傳奇一生。

宋元木雕佛像辛西那提美人 盧芹齋舊藏

到底是英雄還是國賊,其實這個問題,放到國家範疇上來講很簡單,常年將中國本土的文物販賣到海外的行為,定是國賊無疑。

經盧芹齋之手流出中國的五代壁畫

但如果這個問題放到涵蓋中西的全球化藝術市場上來說,就複雜了許多,不能單純的用黑白來定論。如果沒有盧芹齋,現在的中國文物價值幾許?現在的中國收藏市場會怎樣?這都不好說。

經盧芹齋之手流出中國的五代壁畫

在滿清覆滅動亂之時,低買高賣中國文物,是不忠;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不計錢財,是盡忠。從不承認自己有宗族親朋,是不孝;年年不忘寄錢贍養老人,是盡孝。

盧芹齋的一生充滿著矛盾,但是就像他晚年所總結的:承認自己使不少國寶流失海外,但仍慶倖使這些國寶們避免了戰亂得到了保護。

如今是非功過都已過去,著眼于未來,保護好我們現有的文物才是正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