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國家公祭日,用藝術銘記歷史!

2017年12月13日, 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紀念日。 也是中國以立法形式, 確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以來的第四個國家公祭日。

1937年12月13日起, 日軍在南京及附近地區, 進行長達四十多天的大規模屠殺。 其中日軍戰爭罪行包括搶掠、強姦、對大量平民及戰俘進行屠殺等, 遇難者達到令人震驚的30萬人以上。

“南京大屠殺”作為慘絕人寰的歷史事件受到許多藝術家和文學家的關注, 人們通過電影、文學、美術等媒介對這段黑色記憶從不同角度進行角度、呈現和還原。 今天我們用藝術作品聚焦“南京大屠殺”, 呈現一個民族曾經有過的恥辱和血淚,

更是警示:勿忘歷史, 珍惜和平。 我們需要的是記住歷史, 而不是簡單地記住仇恨。 只要我們自身強大起來, 很多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藝術作品如何呈現南京大屠殺

李自健 《南京大屠殺-屠·生·佛》(油畫)

這是一幅讓所有中國人永遠過目不忘的油畫, 它展現了1937年日軍在南京屠城的暴行。 整幅油畫由“屠”、“生”、“佛”三聯組成, 寬3.2米、高2.1米, 畫面主體是堆積成山的屍體。 左側為“屠”, 兩個趾高氣揚的日本軍官站立著, 其中一個正獰笑著擦拭沾滿鮮血的戰刀;中間一聯為“生”, 畫面當中一個哇哇哭泣的嬰兒坐在如山的屍堆上, 單手撐著赤裸的死去的母親的身體, 他也是該畫中唯一的倖存者;右側一聯為“佛”, 一個佛家弟子正在抬起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的屍體。

整座屍山的後面是奔流滾滾的長江。

【屠】

【生】

【佛】

這幅畫反映了南京大屠殺的慘狀, 藝術效果十分到位。 軍刀的寒光, 嬰兒的泣訴和滾滾的大江, 娓娓道來了這一段慘痛的歷史。 這幅油畫在海外巡展時曾引起巨大轟動, 常常見到西方的觀眾在畫前默默佇立, 久久不願離去, 許多人都淚流滿面。

許江 孫景剛 楊奇瑞 崔小冬 鄔大勇 《殘日——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油畫)

大型歷史畫《殘日——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由許江、孫景剛、崔小冬、鄔大勇合作完成。 在畫面上可以看到, 真人大小的被虐殺的中國平民和軍人堆積在我們面前, 而嗜殺的日軍以勝利者的姿態佇立在“坑”上, “欣賞”著自己的“戰果”。

但這不是一件紀實性的作品:陰暗的色調、慘澹的日影、被屠者堅定凝視的目光、厲聲啼哭的嬰兒和頑強掙扎的士兵等等, 這一切都以其象徵性而引發人們的思考。

《殘日——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局部)

《殘日——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局部)

《殘日——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局部)

以許江為首的創作組經過了兩年的設計和構思才最終使構圖清晰起來。 他們曾對作品構思做了這樣的描述:從“坑”下向上望, 我們每個人都仿佛站在了坑下的某個位置, 真實地目睹這樣一場血腥的屠殺。 坑內死難者的橫躺與坑上殺戮者的豎立形成對比。 盡可能讓日本軍隊簡括, 讓死難者的身軀表達一種歷史性的悲情, 以此來震撼人心。 城牆和城市的遠影點出了屠殺的地點,

天上的殘日被彌漫的硝煙遮蔽, 只隱隱透出黯淡的日影。 本構思擬定名為“殘日”, 一方面指明事件的慘無天日, 另一方面指向殘酷的日本軍國主義。

周宗凱 周渭淙 《南京1937》(版畫)

《南京1937》是國內首部以版畫風格的漫畫形式反應南京大屠殺的作品, 講述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老人的真實故事。 作品由國內著名畫家周宗凱、周渭淙先生編繪, 法國FEI工作室頂級製作團隊全面參與設計製作,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圖片選自《南京1937》

圖片選自《南京1937》

圖片選自《南京1937》

圖書策劃人、法國FEI工作室負責人徐革非女士講述了創作背景, 她特別強調, 不希望讀者在《南京1937》中看到過多的民族情緒,

這也是夏淑琴老人的意思。 而與其讓一個中國人帶著民族情緒來寫一個中國故事, 不如讓一個外國人用客觀的態度來記錄這段史實, 用距離感來增加真實感。 周宗凱在談到畫稿創作時感慨地說:“和平的起點應該是尊重生命。 當人類以戰爭的方式去面對世界的時候, 結果是不可控的, 罪惡會超出想像。 ”

劉春傑 《南京不屈》 (黑白木刻版畫)

版畫家劉春傑創作了黑白木刻版畫《南京不屈》 , 以此紀念12·13國家公祭日。 劉春傑說:“南京大屠殺是不可能從歷史的書寫中被抹去的, 日本法西斯的罪惡不會憑空蒸發。 南京是一座悲城, 但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南京的不屈是用生生不息體現的。 中國已不是1937年的中國, 南京更不是舊時代的南京。 我們審視那個時代,可以喚起已經模糊的記憶。”劉春傑表示,他作畫更願意遵從內心的感受,更希望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就是我為什麼刻這幅木刻的緣由。”

吳為山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雕塑)

《家破人亡》

2014年12月9日, “塑魂鑒史——吳為山創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此次展出作品為2005年藝術家吳為山創作的大型紀念雕塑。雕塑由《家破人亡》《逃難》《冤魂呐喊》《勝利之牆》四個主題部分組成。

《逃難-求生》

《逃難-老母親》

2007年12月13日落成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構成悲壯的歷史巨章,大型雕塑《家破人亡》成為整個紀念館的標誌:被淩辱的母親悲痛至極,無力地托著蒙難的兒子,麻木地向天呼號,屈辱而不屈服的形象。她是千千萬萬受難家庭的代表,造型似大寫的“人”,赤足於大地,悲憤痙攣,向天控訴和呼號。

《逃難-最後一滴奶》

《冤魂呐喊》

塑造手法中刀砍、棒擊、棍敲與手塑的綜合運用,滿布的雕痕,訴說民族苦難的記憶,刻載日本軍國主義暴行的罪惡。雕塑作者吳為山先生創作完成此作品後曾深情地寫下詩句並鑄刻於雕塑大型紀念碑體:“我以無以言狀的悲愴追憶那血腥的風雨,我以顫抖的手撫摩那三十萬亡靈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這苦難民族的傷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覺醒!精神的崛起!”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永矢弗諼,祈願和平!

銘記中華民族的血淚,吾輩當自強!

我們審視那個時代,可以喚起已經模糊的記憶。”劉春傑表示,他作畫更願意遵從內心的感受,更希望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就是我為什麼刻這幅木刻的緣由。”

吳為山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雕塑)

《家破人亡》

2014年12月9日, “塑魂鑒史——吳為山創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此次展出作品為2005年藝術家吳為山創作的大型紀念雕塑。雕塑由《家破人亡》《逃難》《冤魂呐喊》《勝利之牆》四個主題部分組成。

《逃難-求生》

《逃難-老母親》

2007年12月13日落成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構成悲壯的歷史巨章,大型雕塑《家破人亡》成為整個紀念館的標誌:被淩辱的母親悲痛至極,無力地托著蒙難的兒子,麻木地向天呼號,屈辱而不屈服的形象。她是千千萬萬受難家庭的代表,造型似大寫的“人”,赤足於大地,悲憤痙攣,向天控訴和呼號。

《逃難-最後一滴奶》

《冤魂呐喊》

塑造手法中刀砍、棒擊、棍敲與手塑的綜合運用,滿布的雕痕,訴說民族苦難的記憶,刻載日本軍國主義暴行的罪惡。雕塑作者吳為山先生創作完成此作品後曾深情地寫下詩句並鑄刻於雕塑大型紀念碑體:“我以無以言狀的悲愴追憶那血腥的風雨,我以顫抖的手撫摩那三十萬亡靈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這苦難民族的傷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覺醒!精神的崛起!”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永矢弗諼,祈願和平!

銘記中華民族的血淚,吾輩當自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