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廬江灘塗地變綠色“聚寶盆” 成為美好鄉村“樣板”

原標題:廬江一片灘塗地如今變綠色“聚寶盆” 成為美好鄉村“樣板”

12月14日訊 五穀豐登、藕香蟹肥, 白湖早已成為合肥地區著名的“魚米之鄉”。 自然環境得天獨厚, 白湖境內眾多丘陵、漫崗, 皆屬浮山山脈體系。 從香氣四溢的白湖大米, 到如今清甜可口的白湖荸薺、芡實、蓮藕……白湖在生態農業領域打出了一套“白湖品牌”;從流傳千年的姓氏起源, 到如今全力打造獨山風景區、黃陂胡風景區, 白湖在全域旅遊領域上交了一份滿意答卷;農村三大革命掀起風潮, 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 白湖百姓生活洋溢著說不完的幸福感。

的確, 新時代新作為新氣象, 勤勞善良的白湖人正全力打造嶄新的白湖。

小荸薺成為致富果

生態農業打出一套“白湖品牌”

建於1953年的白湖農場占地162平方公里, 有標準良田14.6萬畝。 近年來, 該農場開始生產有機米, 目前已有有機稻種植田地近兩千畝, 完全獨立水源灌溉, 不使用任何化肥和農藥, 依靠稻鴨共生、振頻燈誘蟲和人工拔草進行除蟲除草。 同時運用農田物聯網技術, 建立可視農業資訊系統, 對生產和加工全過程進行監測記錄, 建立從農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體系。 生產的稻穀單獨晾曬、低溫單存和專線加工成有機米, 每年的產量只有430噸。 每年農交會上, 4公斤裝的有機大米售價百元, 卻依然很搶手。

除了糧食生產,

白湖人巧用“黑土地”發展生態農業, 各類水生作物暢銷海內外。 黑乎乎、髒兮兮的荸薺就是其中一種。 據瞭解, 廬江縣白湖鎮種植荸薺有400多年的歷史, 種植面積目前已發展到20000多畝, 總產量50000多噸。 為了做大做強荸薺產業, 當地農技部門從選種、培育、移栽等方面對農民們實行一條龍服務, 改良品種擴大種植面積, 田間管理也由原來的粗放式升級為控藥、控肥的綠色精細化。 與此同時, 白湖荸薺種植專業戶還組建了荸薺專業合作社, 註冊了農產品商標, 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 成功實現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

五十出頭的周元利是西城村農富荸薺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 在成立合作社之前, 他已經種了三十多年的荸薺,

算得上半個種植專家。 今年, 他招來了300多名農村剩餘勞動力作為荸薺搬運工, 具體負責採收、分揀、包裝與運輸。 “一天的工錢150元至200元, 幹得多掙得多。 ”周元利說, 僅僅他的合作社, 今年就要掏出60多萬元的勞務費, 這些錢絕大部分將付給當地的貧困戶勞動力。

西城村一共有八個荸薺種植合作社, 每天有千餘袋荸薺從這裡運往全國各地。 和運輸車車輪同時滾動的, 還有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決心和信心。 周建昌是當地一名貧困戶, 妻子高位截癱, 兒子又在上大學, 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就靠他在合作社裡打工。 每天收入150元, 一季可以增收兩萬元左右。 今年就可以摘掉“窮帽子”, 周建昌信心滿滿。 目前, 白湖鎮已與北京、上海、河北等十多個省市市場“聯姻”,

並出口遠銷到歐美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如今小荸薺已經走向了大市場, 荸薺產業給水鄉農民增加1億多元的收入。

用“花開數朵”來形容白湖生態農業發展一點也不為過。 依靠山水環境, 白湖區域內的水生蔬菜有一定的特色和種植規模, 逐步形成金壩芹芽(種植面積約1000畝)、柳風荸薺(種植面積約20000畝)、花香藕(種植面積約10000畝)、芡實(種植面積約10000畝)四大特色農產品, 其中金壩芹芽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荸薺正在申報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2015年西城村成為全國“一村一品”專業村。

協力構建旅遊版圖

全域旅遊建設白湖“發狠勁”

山色如娥, 花光如頰, 溫風如酒, 波紋如綾;才一舉頭, 已不覺目酣神醉,

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 大約如東阿王初遇洛神時也。 曾有人用袁宏道的《初至西遊記》來描述白湖美景。

事實的確如此, 古廬江八景, 白湖佔有2景, 分別是“青簾漁火”、“黃陂夏蓮”。 陶沖村何氏陵園為省文保單位, 何氏陵園為世界2300萬何氏家族的精神家園, 世界何氏總會每2年舉辦一次何氏懇親大會, 次年舉辦何氏企業家峰會, 每次都會邀請縣、鎮參加。 六崗村有南北朝淮南節度使慕容延昭築建的軍事堡壘慕容城遺址, 面積約8萬平方米, 古城牆、護城河都有遺跡。 此外, 還有一大批自然、人文旅遊資源, 如三國曹操“望梅止渴”的梅山、笑聲泉, 頗有特色的楊柳圩區“六月六”龍舟賽等。

借著全域旅遊的發展助力, 白湖正積極打造獨山風景區, 力爭將風景區打造成3A景區。位於白湖鎮六崗村,景區東至楊檀古井、南至慕容城遺址、西至東顧山、北至獨山。景區面積10.8平方公里,處在“兩山一湖”旅遊線路的中心驛點。景區內自然、歷史、人文景觀較多,連接分佈鑲串:有六十年歷史的千畝梨園,有流傳千年“笑人前、落人後”的奇妙笑聲泉,有兩千多年的慕容城古跡遺址,有在合肥保存最完好的500多畝原始橡果林,還有登山探險愛好者的天堂獨山溶洞……

芝麻灘梨園已經有六十年歷史啦,後來經不斷擴大,形成了今天的規模。每到3月底,這裡就成為了梨花的海洋,春風拂過,枝頭搖曳,花香四溢,花瓣隨風飄落,雪白的梨花似雪如雲,一派人間仙境,美不勝收;笑聲泉的水質極其優良,經科學檢測,該泉水富含硒、矽等15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製作優質礦泉水的天然原料,潭水夏天清涼至極,冬天溫暖宜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後,此泉水曾一度發黃發黑,已成為合肥市地震宏觀觀測點;獨山溶洞為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發現的兩處洞穴,深不可及,有待開發,是探險者的樂園……除了獨山風景區“勇闖”國家3A景區目標外,白湖還有意于改造黃陂胡,欲將之打造成“合肥版”西湖,目前各項工作正在進行中。

各類改善措施齊上陣

白湖全力打造美麗新農村

680畝的水面上,每隔6米左右,就有一列泛著藍光的多晶矽太陽能發電裝置,螃蟹、魚蝦在水中盡情嬉戲。這是記者在位於合肥市廬江縣白湖鎮的聚能新能源漁光互補電站示範基地見到的一幕。據瞭解,這是安徽省首個漁光互補光伏電站,可以讓農戶獲得魚蝦養殖和太陽能電池板發電雙重經濟效益。除了光伏發電外,目前白湖在建和續建的大專案有4個,分別是投資5.5億元建設的合肥金太陽環圩河55兆瓦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合肥晟日太陽能梅山村養殖漁場分散式光伏發電項目;投資2億元建設的合肥創優電子SMT自動貼片生產線專案;廬江縣豐源橡膠年產1500噸聚氨酯密封件橡膠製品項目。

引來好項目,離不開白湖近年來鄉鎮基礎設施改造取得的一系列成績。近兩年來,白湖鎮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全面提升農業農村面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投入1290萬元,按照“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標準建設鄧湖、毛咀、陶沖三個村15000畝高標準農田,保障農業增產增收;投入700萬元,改造2座220千瓦抗旱站,建設小水閘2座、開挖當家塘70口、清淤河溝8條,確保旱澇保收;大力推進暢通工程建設,2016年建成暢通工程42.795公里、危橋3座,其中重點貧困村道路12.1公里;2017年在建暢通工程62.49公里、危橋14座,重點貧困村道路4.826公里。

與此同時,農村“三大革命”也在白湖刮起建設旋風。目前,白湖鎮內陳年垃圾全部清理完畢,保潔員配備到村民組,垃圾桶配到群眾家門口;今年計畫改造廁所124座,已開工134座,竣工並驗收90座;投資9600萬元建成一座汙水處理廠,日處理生活污水5000噸。

力爭將風景區打造成3A景區。位於白湖鎮六崗村,景區東至楊檀古井、南至慕容城遺址、西至東顧山、北至獨山。景區面積10.8平方公里,處在“兩山一湖”旅遊線路的中心驛點。景區內自然、歷史、人文景觀較多,連接分佈鑲串:有六十年歷史的千畝梨園,有流傳千年“笑人前、落人後”的奇妙笑聲泉,有兩千多年的慕容城古跡遺址,有在合肥保存最完好的500多畝原始橡果林,還有登山探險愛好者的天堂獨山溶洞……

芝麻灘梨園已經有六十年歷史啦,後來經不斷擴大,形成了今天的規模。每到3月底,這裡就成為了梨花的海洋,春風拂過,枝頭搖曳,花香四溢,花瓣隨風飄落,雪白的梨花似雪如雲,一派人間仙境,美不勝收;笑聲泉的水質極其優良,經科學檢測,該泉水富含硒、矽等15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製作優質礦泉水的天然原料,潭水夏天清涼至極,冬天溫暖宜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後,此泉水曾一度發黃發黑,已成為合肥市地震宏觀觀測點;獨山溶洞為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發現的兩處洞穴,深不可及,有待開發,是探險者的樂園……除了獨山風景區“勇闖”國家3A景區目標外,白湖還有意于改造黃陂胡,欲將之打造成“合肥版”西湖,目前各項工作正在進行中。

各類改善措施齊上陣

白湖全力打造美麗新農村

680畝的水面上,每隔6米左右,就有一列泛著藍光的多晶矽太陽能發電裝置,螃蟹、魚蝦在水中盡情嬉戲。這是記者在位於合肥市廬江縣白湖鎮的聚能新能源漁光互補電站示範基地見到的一幕。據瞭解,這是安徽省首個漁光互補光伏電站,可以讓農戶獲得魚蝦養殖和太陽能電池板發電雙重經濟效益。除了光伏發電外,目前白湖在建和續建的大專案有4個,分別是投資5.5億元建設的合肥金太陽環圩河55兆瓦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合肥晟日太陽能梅山村養殖漁場分散式光伏發電項目;投資2億元建設的合肥創優電子SMT自動貼片生產線專案;廬江縣豐源橡膠年產1500噸聚氨酯密封件橡膠製品項目。

引來好項目,離不開白湖近年來鄉鎮基礎設施改造取得的一系列成績。近兩年來,白湖鎮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全面提升農業農村面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投入1290萬元,按照“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標準建設鄧湖、毛咀、陶沖三個村15000畝高標準農田,保障農業增產增收;投入700萬元,改造2座220千瓦抗旱站,建設小水閘2座、開挖當家塘70口、清淤河溝8條,確保旱澇保收;大力推進暢通工程建設,2016年建成暢通工程42.795公里、危橋3座,其中重點貧困村道路12.1公里;2017年在建暢通工程62.49公里、危橋14座,重點貧困村道路4.826公里。

與此同時,農村“三大革命”也在白湖刮起建設旋風。目前,白湖鎮內陳年垃圾全部清理完畢,保潔員配備到村民組,垃圾桶配到群眾家門口;今年計畫改造廁所124座,已開工134座,竣工並驗收90座;投資9600萬元建成一座汙水處理廠,日處理生活污水5000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