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孔府飲食文化的千年傳承

孔府飲食文化素有“天下第一家”之稱,它自成體系,歷時2500餘年、傳承70多代而不衰, 可以說是中國飲食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跡。

孔府本名“衍聖公”府, 位於山東省曲阜城中孔廟東側, 因孔子後代被朝廷世封為“衍聖公”而聞名。

孔府飲食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它有完整系統的飲食理論體系。 孔子兩千多年前的飲食言論, 是後世孔府飲食文化形成的根本所在。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自漢武帝起, 一直被中國歷代統治階級奉為最高的思想準則。 為此, 他本人也受到了歷代帝王的尊崇和加封, 直至被抬到了“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的最高境地。

“聖人”後代便自然承襲其祖宗蔭德,享受到封建社會的最高禮遇。 尤其自唐宋以來, 隨著全國尊儒尊孔之風的盛行, 統治者在孔子的古宅曲阜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孔廟和孔府, 許多帝王、公侯親自到曲阜朝聖、祭祀。 其規模日益擴大, 次數亦愈加頻繁。

在祭禮活動中,既要準備充足講究的食物供品, 同時還要為前來祭孔的帝王、官員及“衍聖公”家人準備豐盛美味的食品。 這是促進孔府飲食文化形成的社會背景, 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官府或家庭都不能與之相匹。

有著“同天並老”之稱的孔府,自明清以來, 自稱“鐘鳴鼎食”之家, 平時過著美酒佳餚的生活。 這種奢侈的生活基礎, 是建立在豐厚的物質基礎之上的。

自明朝以來, 僅由皇帝欽賜的祭田、學田、私田, 就多達一百余萬畝, 分佈在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五省的37個縣市, 這些田地是可以世代繼承的, 這在中國古代是獨一無二的。

孔府每年通過高額的地租、村集貿易稅、高利貸以及其它種種額外的盤剝得來的錢財, 使孔府每年都有巨額的收入, 充分保證了孔府的經濟來源, 這是孔府用以維持日常生活及一切飲食活動和各種揮霍消費的物質基礎。

善做美食,是孔府的一大特色。 發展到清代, 孔府廚房可比皇宮的禦膳房。 孔府菜被稱為府菜, 孔府宴豐盛得能和皇宮的飯食相比, 不光有喜宴、壽宴、家宴、便宴、滿漢宴等各種類別的宴席, 菜的品味上也有各種不同的名堂,

規格上有高、中、低之分, 有燕菜全席、魚翅席、如意席、四十大碗席、三大件席、十大碗席。 最高檔次的滿漢宴, 僅餐具就有404件, 要上196道菜。

孔府宴不光講究色、香、味、形, 還得加上“器”和“意”。 “器”就是美食也需要美器, 孔府宴的檉具器皿, 都是整套定做的, 金的、銀的、銅的、瓷的、錫的;形狀有方的、圓的、元寶形的、八卦形的、雲彩形的。 盛魚的器皿是魚的形狀, 盛鴨的器皿是鴨的形狀。 要說那“意”, 那就不是幾句話所能說得了的, 孔府的許多菜, 在這“意”字上增加了不少的情趣。

據史料記載, 清乾隆皇帝來曲阜時, 孔府曾以有196樣菜的滿漢宴來招待。 可是, 乾隆在京裡吃厭了山珍海味, 一道道菜端上來又都原封不動地端了下去。

在一旁侍膳的衍聖公很著急,便傳話給廚師趕快想辦法。

廚師犯難了, 心想:珍貴名菜他都不願吃, 要吃什麼呢?尋思了一陣子, 正好是春天, 便打發人去捋了一捧杏葉回來。 廚師把糖熬好了, 又把杏葉放到糖水裡燙好, 盛出來一涼, 外面發亮, 裡面鮮綠, 很好看, 起名叫琉璃杏葉。 這道菜上去時, 乾隆吃了, 覺得很好吃, 心想到底是孔府菜好。

這一來, 衍聖公總算松了口氣, 廚師心裡也有了底, 知道皇帝愛吃那一口。 於是, 他們把豆芽加上幾粒花椒一炒, 乾隆吃了說味道不錯。 經了皇帝之口, 豆芽在孔府的食譜地位上立刻身價百倍, 不光能上大宴席, 還成了孔府的傳統菜。

廚師又把豆芽的豆瓣去掉, 和小丁豆腐配在一起一炒, 起名叫丁香豆腐。

那廚師還想出一道綠豆芽菜, 叫“金鉤掛銀條”, 是把綠豆芽掐去瓣和根, 先炒一下蝦米, 再把摘好的綠豆芽放上。 這樣的菜, 皇宮裡是沒有的, 乾隆吃得津津有味, 所以, 這也成了孔府的傳統菜。

乾隆一次又一次地到曲阜來, 衍聖公和孔府的廚師真是挖空心思, 想出了不少的名堂。 孔廟的詩禮堂前有兩棵宋朝的銀杏樹, 雖然經過了1000多年, 但那棵雌銀杏樹仍然春華秋實, 結了不少果。 於是就取詩禮堂的銀杏, 加蜜、加糖做成菜, 借《論語》上記載的孔子教子學詩、學禮的故事, 取名“詩禮銀杏”。 孔府的廚師用這些平常物, 做出了連皇上也喜歡的名貴菜。

孔子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標是“克己復禮”、實現“禮治”。 即治國安民施之以禮;社會秩序用之以禮;祭天祀祖彰之以禮;即使日常生活、便宴小酌也加以規範。 然而,這種美好的願望在孔子的有生之年沒有實現,孔子的後裔也不可能實現。

但是,“衍聖公”府是一個“詩禮傳家”的門第,府中的一切活動幾乎無不以禮的要求予以規範,飲食尤其如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孔府飲食活動中的一言一行、一餐一飲,乃至一菜一點、一杯一盞,都充滿了“禮”的內涵,至於宴飲中的等級制度、長幼之序、親疏觀念、尊卑意識等,在孔府宴席中表現得更是淋漓盡致。

“衍聖公”因享先祖的餘蔭而得以顯赫百代。在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有很多,唯獨孔子享盡殊榮並福及後代。正是基於此,孔子後裔對歷代帝王所給予的恩寵無不感恩戴德,並借助各種形式加以表達感激之情。

其中主要的表現方式之一就是借助飲食活動來歌功頌德、炫耀尊榮。例如,每年一度的祭孔活動,形式上是為了紀念“聖人”所為,實質上不過是藉以炫耀孔子世家的尊榮與顯赫,同時又竭盡心力表達孔氏家族對皇帝的忠誠。孔府菜中有些菜肴的命名,更是直言不諱地體現了這一點。諸如“帶子上朝”、“一品壽桃”、“詩禮銀杏”、“禦帶蝦仁”等其歌功頌德、炫耀顯貴之用心顯而易見。

孔府雖然是古代社會中一個至高無上的貴族官郾,享受“鐘鳴鼎食”的奢侈生活,但它畢竟還是一個家庭,因而,其飲食活動中又充滿了許多生活的情趣,這就形成了孔府飲食文化多彩多姿、雅俗共賞的特點。在孔府主人的日常生活中,並非全是珍品海鮮,粥飯麵食、豆腐野蔬,乃至醃萊渣菜亦為“衍聖公”所食。

末代“衍聖公”孔德成曾如此回憶他早年在孔府的生活:“在日常生活方面,就飲食、衣著兩項來說吧:飲食一項是十分簡單的,夠吃即可,不許挑嘴或自作主張點菜,家裡做什麼就吃什麼,這是中國舊家庭的規矩,並非吃不起,而是要小孩子養成淡泊、平易的飲食習慣……”孔子所宣導的儒家思想在他後人的血脈裡流淌。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認為,食是養怡人生、保健身體的根本所在。孔子的後代亦以此為要旨,從食品、菜肴的製作加工,到食物的配合以及飲食的環節,都非常講究。食品有葷有素、有軟有硬、有幹有稀、有酸有甜,五味俱全。至於四時的變化、飲食的搭配,在孔府都是有規律可循。

然而,這種美好的願望在孔子的有生之年沒有實現,孔子的後裔也不可能實現。

但是,“衍聖公”府是一個“詩禮傳家”的門第,府中的一切活動幾乎無不以禮的要求予以規範,飲食尤其如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孔府飲食活動中的一言一行、一餐一飲,乃至一菜一點、一杯一盞,都充滿了“禮”的內涵,至於宴飲中的等級制度、長幼之序、親疏觀念、尊卑意識等,在孔府宴席中表現得更是淋漓盡致。

“衍聖公”因享先祖的餘蔭而得以顯赫百代。在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有很多,唯獨孔子享盡殊榮並福及後代。正是基於此,孔子後裔對歷代帝王所給予的恩寵無不感恩戴德,並借助各種形式加以表達感激之情。

其中主要的表現方式之一就是借助飲食活動來歌功頌德、炫耀尊榮。例如,每年一度的祭孔活動,形式上是為了紀念“聖人”所為,實質上不過是藉以炫耀孔子世家的尊榮與顯赫,同時又竭盡心力表達孔氏家族對皇帝的忠誠。孔府菜中有些菜肴的命名,更是直言不諱地體現了這一點。諸如“帶子上朝”、“一品壽桃”、“詩禮銀杏”、“禦帶蝦仁”等其歌功頌德、炫耀顯貴之用心顯而易見。

孔府雖然是古代社會中一個至高無上的貴族官郾,享受“鐘鳴鼎食”的奢侈生活,但它畢竟還是一個家庭,因而,其飲食活動中又充滿了許多生活的情趣,這就形成了孔府飲食文化多彩多姿、雅俗共賞的特點。在孔府主人的日常生活中,並非全是珍品海鮮,粥飯麵食、豆腐野蔬,乃至醃萊渣菜亦為“衍聖公”所食。

末代“衍聖公”孔德成曾如此回憶他早年在孔府的生活:“在日常生活方面,就飲食、衣著兩項來說吧:飲食一項是十分簡單的,夠吃即可,不許挑嘴或自作主張點菜,家裡做什麼就吃什麼,這是中國舊家庭的規矩,並非吃不起,而是要小孩子養成淡泊、平易的飲食習慣……”孔子所宣導的儒家思想在他後人的血脈裡流淌。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認為,食是養怡人生、保健身體的根本所在。孔子的後代亦以此為要旨,從食品、菜肴的製作加工,到食物的配合以及飲食的環節,都非常講究。食品有葷有素、有軟有硬、有幹有稀、有酸有甜,五味俱全。至於四時的變化、飲食的搭配,在孔府都是有規律可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