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會砸錢,會炒作,歷經五朝不倒!把官做到這份上,靠的竟是這倆字

文 張無邪

挑燈看歷史:幽默讀史, 杜絕偽史, 提供高品質的歷史原創!

張之洞(1837—1909)也是一位“美髯公”

要說重要, 張之洞是晚清時期無論怎麼拐彎抹角,

都不可能忽略的一位重臣。

張之洞, 字孝達, 號香濤, 直隸(今河北)南皮人, 所以他有一個響亮的稱號曰“香帥”, 再不就是直接被人稱為南皮, 稱呼是不太雅, 但和袁項城(袁世凱)、李合肥(李鴻章)、翁常熟(翁同龢)一樣, 古時素有以籍貫代稱名流的傳統, 也無所謂了。

南皮張家是當地一大望族, 家族歷史可與項城袁世凱家族媲美。 這麼說, 張之洞也是個官二代, 不過他的父親張瑛至死只做到道員(地級官員), 名氣雖然不大, 老張從小也算家境殷實。 出於家族的勤學風氣和出色的DNA, 張之洞足以稱得上神童, 不說他那個狀元堂兄張之萬, 他自己在十三歲那年就中了秀才, 十五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舉人,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解元。

二十六歲時, 張之洞以一甲第三名的成績高中進士, 被慈禧欽點探花, 授翰林院編修, 小張由此記住了老太太的知遇之恩。

相對“年輕”時的慈禧(1835--1908)

張之洞向慈禧的第一次主動站隊, 可以追溯到光緒年間。

1861年, 咸豐帝駕崩承德, 五歲的載淳繼承大統,

年號“同治”, 其生母慈禧垂簾聽政。

不料, 同治帝雖貴為天子, 卻對自己的私生活不太檢點, 後宮那麼多妃子, 他非要到外面尋花問柳, 1875年, 同治死於天花。 當時他年方十九, 後嗣尚無著落, 按照大清祖制, 皇帝無後, 應從晚輩中選賢為嗣。 此時皇帝繼承人中的“溥”字輩已經成長起來, 如果他們做了皇帝, 自己有親娘, 哪會輪得到她葉赫那拉?習慣了大權獨攬的慈禧不打算這樣做, 她看中了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 和同治帝繼位時差不多, 載湉這年只有四歲, 讓他做皇帝, 慈禧可以繼續當政。

果不其然, 慈禧的做法從一出臺就頻遭物議, 直到載湉繼位多年, 仍有一位名喚吳可讀的吏部主事把這件事端了出來, 說她違反祖制, 提議等光緒有了皇子,

過繼給同治, 以穆宗繼嗣之名, 使“大統有歸”。 看慈禧根本不甩他, 老吳用上了威脅, 說如果不答應, 就死給你看。 這位吳主事態度堅決, 思路清晰, 想法也足夠長遠, 幾十年後的事情都提前有了規劃, 但慈禧心裡明白, 他還是在揪著以前的事不放。

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5)

吳可讀“死給你看”的做法被稱為“屍諫”。 我們平時看電視, 大臣諫言皇帝, 如果聊得不開心, 直接跑到一邊用頭撞柱子就已經很牛了, 再狠一點, 來個“死諫”會更讓旁觀者肅然起敬。 吳可讀更牛, 直接來了個屍諫, 看似和死諫差不多, 但操作起來絕對更有威懾力。

慈禧不是從小被嚇大的, 當然沒有答應, 吳可讀便“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地服毒自盡了。

查查老吳的檔案, 這位元吏部主事早期也是幹禦史這個行當, 並以敢言直諫著稱朝野, 怪不得有如此驚人之舉, 按照慈禧的說法, 吳可讀到底是一位“孤忠可憫”的漢子。

此時張之洞已有“清流”之稱, 但他絕不是一個迂腐不化的“清流”, 換一種說法, 他“清”得並不純粹, 做“清流”不是他的目的,更不是他的個性。針對吳可讀事件帶來的尷尬,他發揮了才子應有的圓滑機智,當場列出一大串與吳相反的看法,為慈禧及時提供了最需要的理論根據。慈禧有了臺階可下,對眼前的這個“得意門生”更青睞有加。

青睞歸青睞,張之洞還是在翰林院與筆墨紙硯打了半輩子交道,直到1881年才有個像樣的官職,被外放到山西做了巡撫,也就是省長。三年後,中法事起,老張調任兩廣總督,次年起用老將馮子材,擊敗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在善後問題上,張之洞還力阻清廷向法國乞和。

坐落於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的張之洞銅像

此後,張之洞歷任湖廣和兩江總督,創辦漢陽鐵廠和漢陽兵工廠(有名的“漢陽造”即出於此)、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湖北織布局、三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湖北工藝學堂、粵漢鐵路等實業專案和教育基地,為民族工業和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此看來,老張雖然花錢如流水,有著“屠財”之美譽,也確實把錢砸到了正點子上。

做出政績的同時,張之洞始終有一個困惑,為什麼慈禧一直沒有調他到北京去?

天子腳下,中樞重地,他這個才子的用武之地也能更寬敞點。心裡這樣想,張之洞卻沒有表現出來,所謂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老張也算一個,有這種特質,他才能沉得住氣搞新政,並取得不俗的成績。在新舊交替的晚清,憂國憂民躍躍欲試者眾多,有張之洞這等造詣的,沒有幾個,什麼時候發什麼言、辦什麼事,絕不混水摸魚、濫竽充數。

老張的書法絕對值得一看

但是,要說老張是個安分守己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

幹實事的同時,“作秀”也是必須。說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可你真一味埋頭幹,大清國那麼大,一般不會引起領導的注意。綜合諸多想法,老張開始出書,對於有學有術的張之洞而言,他在戊戌年發表的《勸學篇》絕對不是沽名釣譽,趕上維新風潮,他的期許是獲得一個類似全國進步青年的榮譽,一來可以證明自己辦洋務的實力,二來也是一個炒作機會。有人將老張飽含維新思想的《勸學篇》稱為“唱紅”,倒也恰如其分。

戊戌變法失敗後,五君子喋血菜市口,為了和康梁的變法保持距離,老張對他的著作重新定義,以示區分,巧妙避開了慈禧的政治紅線,後來《勸學篇》被慈禧列為官員必讀教材,一版再版,洛陽紙貴。

戊戌(1898)年間的政治暢銷書《勸學篇》

與此同時,老張一直沒有停止在北京的活動,或是間接委託他人,或是找朋友在清廷面前為自己美言幾句,但始終收效甚微。直到1907年,張之洞終於如願以償,哪怕是生命的最後兩年,他終算完成心願,終老北京。說到底,老張混到這地步,還要歸根於兩個字:才華!探花果然不是蓋的。

縱觀張之洞一生,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五朝,親涉鴉片戰爭、洋務運動、辛酉、甲午、戊戌、庚子等重大事件,能仕途平穩,步步高升,廣攬人才之外,更得益於他成熟的處世之道,謹言慎行、恪守中庸、審機觀變、適時而動,同時又不失左右逢源,說老張是最會做官的官場老油條,也算當之無愧。

“挑燈看歷史”的宗旨:幽默讀史,杜絕錯別字,杜絕偽歷史,提供高品質的原創歷史文章!

做“清流”不是他的目的,更不是他的個性。針對吳可讀事件帶來的尷尬,他發揮了才子應有的圓滑機智,當場列出一大串與吳相反的看法,為慈禧及時提供了最需要的理論根據。慈禧有了臺階可下,對眼前的這個“得意門生”更青睞有加。

青睞歸青睞,張之洞還是在翰林院與筆墨紙硯打了半輩子交道,直到1881年才有個像樣的官職,被外放到山西做了巡撫,也就是省長。三年後,中法事起,老張調任兩廣總督,次年起用老將馮子材,擊敗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在善後問題上,張之洞還力阻清廷向法國乞和。

坐落於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的張之洞銅像

此後,張之洞歷任湖廣和兩江總督,創辦漢陽鐵廠和漢陽兵工廠(有名的“漢陽造”即出於此)、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湖北織布局、三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湖北工藝學堂、粵漢鐵路等實業專案和教育基地,為民族工業和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此看來,老張雖然花錢如流水,有著“屠財”之美譽,也確實把錢砸到了正點子上。

做出政績的同時,張之洞始終有一個困惑,為什麼慈禧一直沒有調他到北京去?

天子腳下,中樞重地,他這個才子的用武之地也能更寬敞點。心裡這樣想,張之洞卻沒有表現出來,所謂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老張也算一個,有這種特質,他才能沉得住氣搞新政,並取得不俗的成績。在新舊交替的晚清,憂國憂民躍躍欲試者眾多,有張之洞這等造詣的,沒有幾個,什麼時候發什麼言、辦什麼事,絕不混水摸魚、濫竽充數。

老張的書法絕對值得一看

但是,要說老張是個安分守己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

幹實事的同時,“作秀”也是必須。說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可你真一味埋頭幹,大清國那麼大,一般不會引起領導的注意。綜合諸多想法,老張開始出書,對於有學有術的張之洞而言,他在戊戌年發表的《勸學篇》絕對不是沽名釣譽,趕上維新風潮,他的期許是獲得一個類似全國進步青年的榮譽,一來可以證明自己辦洋務的實力,二來也是一個炒作機會。有人將老張飽含維新思想的《勸學篇》稱為“唱紅”,倒也恰如其分。

戊戌變法失敗後,五君子喋血菜市口,為了和康梁的變法保持距離,老張對他的著作重新定義,以示區分,巧妙避開了慈禧的政治紅線,後來《勸學篇》被慈禧列為官員必讀教材,一版再版,洛陽紙貴。

戊戌(1898)年間的政治暢銷書《勸學篇》

與此同時,老張一直沒有停止在北京的活動,或是間接委託他人,或是找朋友在清廷面前為自己美言幾句,但始終收效甚微。直到1907年,張之洞終於如願以償,哪怕是生命的最後兩年,他終算完成心願,終老北京。說到底,老張混到這地步,還要歸根於兩個字:才華!探花果然不是蓋的。

縱觀張之洞一生,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五朝,親涉鴉片戰爭、洋務運動、辛酉、甲午、戊戌、庚子等重大事件,能仕途平穩,步步高升,廣攬人才之外,更得益於他成熟的處世之道,謹言慎行、恪守中庸、審機觀變、適時而動,同時又不失左右逢源,說老張是最會做官的官場老油條,也算當之無愧。

“挑燈看歷史”的宗旨:幽默讀史,杜絕錯別字,杜絕偽歷史,提供高品質的原創歷史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