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南綠色生態社區啥模樣?每戶設置緊急呼叫按鈕等

綠色生態社區啥模樣?

海南省綠色生態社區系列標準徵求意見

今年1月份, 省住建廳啟動《海南省綠色生態社區技術規程》等綠色生態社區系列技術標準檔的組織編制工作, 建立健全綠色生態社區規劃、施工圖設計及審查、施工管理、竣工驗收以及運行管理等全過程閉合監管的技術標準體系和工作機制。

近日, 由省住建廳委託相關單位編制的《海南省綠色生態社區系列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已完成徵求意見稿編制工作, 並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單位和個人可以把修改意見和建議通過電話(65359219)、郵箱biaozhun_hnjs@sina.com等形式於12月18日前回饋到海南省建設標準定額站(海口市白龍南路77號)。

記者 張野

◎建設規模

地級市專案建築面積 不小於5萬平方米

綠色生態社區應具備一定的建設規模:位於海口、三亞、儋州等地級市的項目用地面積不應小於3公頃(3萬平方米), 或建築面積不小於5萬平方米;其他市縣的專案可參照執行。

綠色生態社區中的所有建築應符合《海南省綠色建築設計基本規程》(試行)中的規定。 綠色生態社區中的商品住宅專案應全部實行全裝修。

◎規劃設計

社區綠地率不得低於40%

綠色生態社區建設應尊重原始場地地形地貌及生態環境, 應確定規劃範圍內主要生態環境要素的保護原則、保護範圍和保護措施, 把對自然的改變量限制在最低程度。

用地規模4公頃以上(4萬平方米)的建設項目應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

綠色生態社區內的綠地規劃宜以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佈置, 綠地率不得低於40%;市政公用設施齊全、佈局完整、環境良好、以低層住宅為主的一類居住用地不得低於45%。 綠化設計以遮蔭喬木、鄉土樹種為主, 綠地內遮蔭喬木種植面積應不小於綠地面積的80%。 集中綠地面積不應少於用地總面積的10%。

◎景觀風貌

生活陽臺不應設置在道路臨街面

綠色生態社區的建築景觀和整體風貌應尊重周圍的城市空間和文化特色。

沿街不得設置垃圾道、污水池、化糞池等有礙市容景觀的附屬設施。 對於產生煙塵、雜訊及有害氣體的, 其環境衛生防護距離應按相關規定採取措施在其用地範圍內解決。

晾曬衣物的生活性陽臺不應設置在城市道路臨街面。

臨海、臨江、臨河的建築應體現熱帶海島濱海建築特色。

◎交通出行

社區出入口到公交網站

距離不宜超過500米

綠色生態社區與城市公共交通之間應具有便捷的聯繫, 方便社區居民低碳出行。

社區出入口到達公共交通站點的步行距離不宜超過500米。 社區附近應設置政府公共自行車站點或互聯網公共自行車停放點。

合理組織社區內人流、車流, 做到人車分流。

社區道路與公共室內、外空間通道均應保持貫通, 並應採用無障礙設計, 社區用地面積大於12萬平方米及以上時, 應設置公共穿梭交通工具, 宜使用以清潔能源為動力的車倆。

社區內應設置步道, 與社區內道路有效結合。 社區車行與人行出入口應設置合理, 方便居民出行。 社區人行出入口應便捷宜行, 如果設置臺階須旁邊設置坡道。

◎管線埋設

燃氣管道應當單獨直埋 不得進入綜合管溝

電力、電信、給水、排水、燃氣等各種管線應下地埋設。

管線從道路邊線向道路中心線方向平行佈置, 依次為電力、電信、燃氣、給水、雨水、污水管線;管線確需交叉的, 按照由淺入深佈置, 依次為電信、電力(低壓電線在高壓電線上)、燃氣、給水、雨水、污水管線。

管線的埋設深度應當根據外部荷載、管材強度以及與其他管道的交叉等因素確定。 管頂至機動車道路面垂直距離不得小於0.7米。

燃氣管道應當單獨直埋,

不得進入綜合管溝。 禁止沿高壓電線走廊、電纜溝道或者在易燃易爆物品、腐蝕性液體埋場下敷設燃氣管道。

雨水與污水管道應當採用雨、污水分流制。

●地下管線檢查井蓋的設置, 不得妨礙相鄰管線通過或者影響附近建築物、構築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 並與道路銜接平順。

◎停車位

公共機動車停車場所應設立充電設施

●社區內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停車場地(位)充足, 且設置合理, 機動車停車位、非機動車停車位元配置採用分級分區原則按表進行規劃。

停車位分區係數標準

Ⅰ類 Ⅱ類 Ⅲ類 Ⅳ類

機動車係數 1.0 0.8 0.6 0.5

非機動車係數 1.0 1.2 1.4 1.6

停車位元分級配置標準

建築物類型 分級(等級) 計算單位 機動車 非機動車

住宅類 住宅 泊/100m2 1.0 1

商業類 配套商業設施 泊/100m2 1.0 1.5

注:Ⅰ類區域包括海口、三亞;Ⅱ類區域包括瓊海、文昌、萬寧、儋州、東方;Ⅲ類區域包括五指山、陵水、定安、屯昌、瓊中、保亭、澄邁、臨高、白沙、昌江、樂東以及洋浦經濟開發區;Ⅳ類區域包括旅遊度假區和人口超過2萬的鄉鎮。

●停車場所應儘量結合地下空間綜合開發,機動車地面停車位數量占總停車數量的比例應低於10%。

●公共機動車停車場所應設立電動或混合動力車輛所配套的公共充電(站、樁)設施,100%預留位置。

●應設立非機動車集中停放遮蔭棚,並應設立電動自行車智慧充電系統或安全智慧插座。

◎公共服務配套

會所等公共設施宜與周邊地區共用

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分級配置標準

居住規模 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要求

5000戶≤社區住戶 提供全部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1000戶<社區住戶≤5000戶 至少提供6項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社區住戶≤1000戶 至少提供5項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按居住規模進行分級配置,滿足社區運行和發展需要,應滿足右表要求。

●公共服務設施選點佈局應合理,可與綠地合理銜接,且應滿足大多數住民出行不超過800米步行半徑的要求。

●中小學、門診所、商業設施和會所等配套公共設施,在不違反社區內居民隱私及人身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宜打破社區範圍,與周邊地區共用。

●綠色生態社區的公共服務設施宜包含健身廣場、休閒娛樂廣場。

◎運營管理

新栽種和移植樹木一次成活率應大於90%

社區驗收合格並進行綜合效能調適後交付業主及物業管理單位。物業管理單位應制定接管驗收流程,對建築的基礎建設和重要系統設備等進行接管驗收。

社區設備系統交付時,應對物業管理單位及機電設備系統運行管理單位的人員進行培訓。

物業管理單位應對製冷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社區變配電、照明、安保系統、通訊系統、可再生能源系統等定期維護,運行管理紀錄應齊全。

物業管理單位應建立接管驗收資料、基礎管理措施、運行維護記錄的完整管理檔案。制定建築基礎設施及設備運行操作規程,明確責任人員職責,合理配置專業技術人員。

建築修補、翻新、改造時,應徵求業主同意後,及時組織作業。

景觀綠化應定期進行維護管理,並應及時栽種、補種鄉土植物;綠化區應做好日常養護,新栽種和移植的樹木一次成活率應大於90% 。採用無公害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範殺蟲劑、除草劑、化肥、農藥等化學藥品的使用,保持草坪、地被的完整,保證樹木有較高的成活率。發現危樹、枯死樹木應及時處理。

◎公共設備及服務

每戶住宅戶內應設置緊急呼叫按鈕

社區內應設置安全防範系統。社區四周應設置周界防範系統;出入口宜設置出入口控制裝置及對講裝置。社區內設置巡查系統,在每層樓內通道、樓梯口、大堂、室外出入口、圍牆轉角處安裝巡查點。

各住宅建築的樓道大堂、電梯廳、社區的出入口、周界護欄等地方安裝攝像機。每戶住宅戶內應設置緊急呼叫或求助按鈕,信號直接傳送至物業值班室。

社區內應結合園林景觀設計設置緊急廣播與背景音樂系統。

平時可播送背景音樂,當發生地震、火災等災害時,值班室可自動切換為緊急廣播狀態。揚聲器的設置應結合景觀道路設計,且不宜選用功率超過25W的揚聲器,以避免擾亂居民休息。

社區的主要出入口或單元出入口宜設置電子公告牌,將住宅社區內的主要“綠色技術”進行展示,以普及綠色建築的理念,發佈天氣預報、重要新聞等消息。

家用電動電瓶車、電動汽車的充電系統應有專人進行日常維護。

商業類 配套商業設施 泊/100m2 1.0 1.5

注:Ⅰ類區域包括海口、三亞;Ⅱ類區域包括瓊海、文昌、萬寧、儋州、東方;Ⅲ類區域包括五指山、陵水、定安、屯昌、瓊中、保亭、澄邁、臨高、白沙、昌江、樂東以及洋浦經濟開發區;Ⅳ類區域包括旅遊度假區和人口超過2萬的鄉鎮。

●停車場所應儘量結合地下空間綜合開發,機動車地面停車位數量占總停車數量的比例應低於10%。

●公共機動車停車場所應設立電動或混合動力車輛所配套的公共充電(站、樁)設施,100%預留位置。

●應設立非機動車集中停放遮蔭棚,並應設立電動自行車智慧充電系統或安全智慧插座。

◎公共服務配套

會所等公共設施宜與周邊地區共用

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分級配置標準

居住規模 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要求

5000戶≤社區住戶 提供全部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1000戶<社區住戶≤5000戶 至少提供6項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社區住戶≤1000戶 至少提供5項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按居住規模進行分級配置,滿足社區運行和發展需要,應滿足右表要求。

●公共服務設施選點佈局應合理,可與綠地合理銜接,且應滿足大多數住民出行不超過800米步行半徑的要求。

●中小學、門診所、商業設施和會所等配套公共設施,在不違反社區內居民隱私及人身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宜打破社區範圍,與周邊地區共用。

●綠色生態社區的公共服務設施宜包含健身廣場、休閒娛樂廣場。

◎運營管理

新栽種和移植樹木一次成活率應大於90%

社區驗收合格並進行綜合效能調適後交付業主及物業管理單位。物業管理單位應制定接管驗收流程,對建築的基礎建設和重要系統設備等進行接管驗收。

社區設備系統交付時,應對物業管理單位及機電設備系統運行管理單位的人員進行培訓。

物業管理單位應對製冷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社區變配電、照明、安保系統、通訊系統、可再生能源系統等定期維護,運行管理紀錄應齊全。

物業管理單位應建立接管驗收資料、基礎管理措施、運行維護記錄的完整管理檔案。制定建築基礎設施及設備運行操作規程,明確責任人員職責,合理配置專業技術人員。

建築修補、翻新、改造時,應徵求業主同意後,及時組織作業。

景觀綠化應定期進行維護管理,並應及時栽種、補種鄉土植物;綠化區應做好日常養護,新栽種和移植的樹木一次成活率應大於90% 。採用無公害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範殺蟲劑、除草劑、化肥、農藥等化學藥品的使用,保持草坪、地被的完整,保證樹木有較高的成活率。發現危樹、枯死樹木應及時處理。

◎公共設備及服務

每戶住宅戶內應設置緊急呼叫按鈕

社區內應設置安全防範系統。社區四周應設置周界防範系統;出入口宜設置出入口控制裝置及對講裝置。社區內設置巡查系統,在每層樓內通道、樓梯口、大堂、室外出入口、圍牆轉角處安裝巡查點。

各住宅建築的樓道大堂、電梯廳、社區的出入口、周界護欄等地方安裝攝像機。每戶住宅戶內應設置緊急呼叫或求助按鈕,信號直接傳送至物業值班室。

社區內應結合園林景觀設計設置緊急廣播與背景音樂系統。

平時可播送背景音樂,當發生地震、火災等災害時,值班室可自動切換為緊急廣播狀態。揚聲器的設置應結合景觀道路設計,且不宜選用功率超過25W的揚聲器,以避免擾亂居民休息。

社區的主要出入口或單元出入口宜設置電子公告牌,將住宅社區內的主要“綠色技術”進行展示,以普及綠色建築的理念,發佈天氣預報、重要新聞等消息。

家用電動電瓶車、電動汽車的充電系統應有專人進行日常維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