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飽受英國侵略卻成功控制美國政治,愛爾蘭人為何對英國人恨之入骨

因為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完全是冷血與冷漠的, 與蘇格蘭的王室合併和威爾士的完全同化不同, 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相當血腥和殘酷。

一是, 愛爾蘭與英格蘭差異很大, 而且比較弱。

愛爾蘭人是屬於凱爾特人種, 而英格蘭人屬日爾曼人種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英格蘭人信仰新教, 而愛爾蘭人信仰天主教(宗教問題依舊是北愛爾蘭主要問題之一)。

三葉草是凱爾特人的標誌。

在不列顛島嶼上的凱爾特人中, 威爾士和蘇格蘭都是反抗力量一直比較強, 威爾士文明程度不遜色於英格蘭,

再加上赫赫有名的威爾士長弓手等, 英格蘭對威爾士採取的是懷柔加同化策略, 威爾士當地貴族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力。

亞瑟王傳說來源於威爾士民間傳說。

而蘇格蘭更不得了, 英格蘭窮盡幾百年始終無法征服, 最後是蘇格蘭的斯圖亞特王朝入主英格蘭, 兩大王國成為共主聯邦, 才開始逐漸進入聯合王國的狀態。

蘇格蘭反抗英格蘭的民族英雄, 威廉 華萊士。

而相比較下, 愛爾蘭由於長期分裂, 歷史上其反抗力量太不值得一看了。 從5世紀開始愛爾蘭人遭受多次入侵, 島內各部落之間也是混戰不斷。 英格蘭人譏諷愛爾蘭人為“Meere Irish”, 意為“骯髒、粗暴、野蠻”。

第二: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 促使了愛爾蘭民族意識的覺醒

1155年, 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Henry II, 1154-1189年在位)以“重建愛爾蘭社會秩序”和“榮耀上帝”的冠冕理由,

從教皇阿德利安四世(Adrian IV, 1154-1159年在位)那裡取得愛爾蘭的最高宗主權。 之後, 他於1171年率領4萬大軍登陸愛爾蘭, 大多數愛爾蘭教士站到亨利一邊, 主教會議也宣佈效忠教皇, 並遵守羅馬教會的宗教儀式。 這樣, 通過軍事與宗教的雙重征服, 愛爾蘭被納入到英國和羅馬教會的治下。 不過, 那個時期, 愛爾蘭還是比較和平的, 英國國王只是取得愛爾蘭名義上的統治權, 其在愛爾蘭的統治區僅限於都柏林周圍, 大部分領土還是屬於愛爾蘭當地貴族統治。

1450年, 愛爾蘭局勢圖, 紅色為英國國王領地。

一直到400度年後, 英國對愛爾蘭的大規模移民和殖民活動開始, 愛爾蘭進入苦難時期。

從愛德華六世和瑪麗一世時期開始, 英國採取“沒收與殖民分頭並進, 雙管齊下”的方針向愛爾蘭內陸擴張, 擴大了英國人的統治基礎。

伊莉莎白一世時期, 英國繼續推行“先繳後賜”的土地政策和宗教改革, 然而土地和宗教的雙重矛盾最終激起了愛爾蘭人洶湧的起義浪潮。 伊莉莎白女王一邊血腥鎮壓起義, 一邊鼓勵英國人向愛爾蘭移民, 使愛爾蘭成為了英國殖民事業的“實驗室”(Laboratory)。 1585年後, 伊莉莎白女王政府又制定了一個在芒斯特(Munster)地區重建“東南英格蘭世界”的計畫, 殖民活動進入高潮。 女王政府將這裡的土地封賜給35名領主和大約2萬名士兵, 並推行英格蘭式的農業耕作方式。 至16世紀末, 約有12000名殖民者定居下來,

從事農業生產。 伊莉莎白一世時期對愛爾蘭的再征服行動在1603年“九年戰爭”結束後完成, 英國第一次真正的把愛爾蘭全面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 其中, 對愛爾蘭北部的殖民計畫為今日的北愛爾蘭問題埋下伏筆。

斯圖亞特王朝延續了都鐸時期對愛爾蘭的殖民和宗教改革的政策。 詹姆斯一世入主英國後, 掀起第二輪殖民愛爾蘭的高潮。 在政府的鼓勵下, 大批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殖民者遷往愛爾蘭, 大量愛爾蘭本地人被迫離開家園, 被趕到西部的貧瘠地區。 1610年, 詹姆斯一世政府又頒佈“殖民地條例”, 將厄爾斯特地區(Ulster)的50萬英畝田地賜給殖民者。 在1610至1640年間, 僅蘇格蘭人就有約4萬人前往厄爾斯特。

此外, 宗教改革帶來的宗教衝突開始蔓延。

亨利八世率先在愛爾蘭強制推行宗教改革, 但愛爾蘭人捍衛天主教信仰的堅定決心使改革計畫嚴重受挫。 對於大多數愛爾蘭人來說, “愛爾蘭是教皇的采邑, 英王的權力只是緣于當年教皇阿德里安的賜予”, 因此, 他們堅持效忠教皇, 拒絕改變信仰。 正如愛爾蘭學者柯帝士所說:“心向西班牙和教皇是愛爾蘭的普遍現象。 ”儘管如此, 在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 血腥的征服政策還是使愛爾蘭在形式上成為了新教王國。 邱吉爾不無同情地指出, 從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開始, “愛爾蘭的苦難之中又增添了宗教信仰方面的致命分歧”。 總之, 都鐸時期的征服和強制推行宗教改革的政策成為延續至今的天主教與愛爾蘭問題的導火線。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衛自己的土地和宗教信仰,由蓋爾人和早期英國移民開始激發了反抗意識,愛爾蘭民族真正開始形成並覺醒。

第三:英國對反抗的愛爾蘭的殘暴統治堪比對非洲黑奴

在愛爾蘭民族意識逐漸覺醒的時候,英格蘭對此不聞不問,甚至變得更加變本加厲。在這種背景下,愛爾蘭歷史上最大的悲劇之一,克倫威爾的愛爾蘭大清洗發生了。

1641年,愛爾蘭當地氏族領袖羅裡 奧摩爾為首的愛爾蘭人,乘英國革命之際,舉行起義,1642年起義的浪潮席捲全島,起義的愛爾蘭人和天主教徒成立了自己“天主教聯盟”,到1643年宣佈獨立。

克倫威爾

到1649年,英國內戰結束後,克倫威爾開始組織遠征軍,經過三年的征戰,鎮壓了愛爾蘭起義,並開始非常血腥的“愛爾蘭大清洗”。總共不到150萬的愛爾蘭人口,死亡高達50萬4千人

經過克倫威爾的清洗,整個愛爾蘭淪為英國的的奴隸。1652年英國駐愛爾蘭軍隊的外科醫生這樣總結,英國新教徒和教會佔有全部土地的3/4;全部房屋的5/6;有城牆的城市和設防地點房屋的9/10;國外貿易的2/3;愛爾蘭人6/8有過著畜生一樣的極為惡劣的生活,住的是沒有煙囪、門、樓梯和窗戶的小屋(窗戶也是收稅的)。

不僅如此,從那時候開始,將起義失敗的愛爾蘭人賣為奴隸開始成為英國鎮壓愛爾蘭人的基本政策。在克倫威爾大清洗時期,超過10萬名10至14歲以下的愛爾蘭兒童與父母分離,並被賣為奴隸,賣到印度、維吉尼亞州和新英格蘭。 在這十年間有52000名愛爾蘭人(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被賣到了巴貝多和維吉尼亞州。其他30,000名愛爾蘭男子和婦女也被以高價運輸和出售。

許多人避免說愛爾蘭人是奴隸, 他們用"契約工人"一詞來描述愛爾蘭人。 實際上,在17和18世紀以來,愛爾蘭的奴隸,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作為商品販賣。因為與同時期非洲奴隸相比,愛爾蘭的同齡人堅定不移的信奉天主教教義,因此令人討厭。

而且非洲奴隸在1600年價值很高(50英鎊)。相比之下,愛爾蘭奴隸更加便宜(不超過5英鎊)。 如果種植園在愛爾蘭奴隸身上烙印,或愛爾蘭奴隸死亡,不被視為犯罪。 雖然這會使財政上遭受巨大損失,但還是比殺價格更昂貴的非洲人要少的多。

最後英國人發現使用這些婦女多賺錢的最佳方式:定居者開始利用愛爾蘭婦女和女童(大多數甚至不到12歲)與非洲人相結合,以此改變奴隸的外貌。 新的"黑人白人混血的"奴隸將會比愛爾蘭人帶來更多利潤,此外,定居者賺到更多的錢用於購置新的非洲奴隸。

英國繼續對成千上萬愛爾蘭人民進行奴役超過了一個世紀。 據目擊者說,在1798年愛爾蘭叛亂以後,成千上萬名愛爾蘭人囚犯被賣到了美國和澳大利亞。

如此殘暴的政策,你指望愛爾蘭人會對英國侵略者會產生一絲好感嗎?

最後:愛爾蘭大饑荒,徹底的失去了愛爾蘭

由於大部分的愛爾蘭土地都集中到英國殖民者手中,所有愛爾蘭人都變成英國地主的租農,要承擔繁重的租金和稅金。特別是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英國加大稅收彌補財政虧空,愛爾蘭農民繳納完之後所剩無幾,最後馬鈴薯是19世紀愛爾蘭人賴以維持生計的唯一農作物。

根據184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愛爾蘭人口超過800萬,三分之二的人以農業維持生活,加上愛爾蘭家庭的孩子可以繼承土地,導致人均可用土地面積越來越少,所以只有種植土豆來養活他的家人。到1845年,愛爾蘭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了二百萬畝。在農村,農業工人的日常消費的土豆量是6.3公斤,10歲以上的兒童和婦女是5公斤,小一點的孩子的消費是2.3公斤…馬鈴薯喂飽了農民,使愛爾蘭人口飆升到1845年的830萬人因此愛爾蘭對馬鈴薯高度依賴,這也為出現饑荒種下了隱藏的危險。

英國的恐怖的殖民掠奪和大規模的征服,致使愛爾蘭農民陷入極端貧困之中,這時候,英國正處於英國歷史上輝煌的維多利亞時期,並且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了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然而,在面對愛爾蘭前所未有的大饑荒情況下,英國政府反卻只做了有限努力,對這場空前的大饑荒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在1847年夏天,人們收穫了沒有病害的馬鈴薯,許多觀察家就此認為,饑荒結束了,現在的愛爾蘭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恢復,所以在1847年底,英國政府以為完成了救濟工作,反應遲緩,保持樂觀態度,任由饑荒繼續惡化和進一步加劇。事實上,馬鈴薯植株不多,收成依然是少得可憐,愛爾蘭島大部分地區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復蘇,饑餓和疾病依然存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英國政府不但沒有採取有效的救援措施,甚至還阻礙有效的捐助。有這樣一件事情,在饑荒的1845年,奧斯曼蘇丹阿卜杜勒· 邁吉德一世宣佈會對愛爾蘭農民以一萬英鎊作為援助,但維多利亞女王卻請求他只提供1000英鎊,這是為什麼?有外在力量提供支援不好嗎?原來這只是因為她自己僅向災區捐贈了2000英鎊。

到1845年底,馬鈴薯的損失達到三分之一,1846年,有四分之三的馬鈴薯減產,災害無可避免地擴散到愛爾蘭全國。在災難最嚴重的時候,愛爾蘭不僅沒有得到英國政府的救援,而且一直還在出口糧食到英國。可憐的愛爾蘭人,因為他們沒有錢買食物,只能默默承受、坐以待斃。因此,英國政府的法律和措施直接使這場自然災害發展成人為災害,換句話說,愛爾蘭饑荒是一場人禍,是“政治災難”。

面對大饑荒,政府並沒有採取有效的救援措施,甚至阻礙援助,救災物資遲遲沒有到達最落後的地區。雖然很少人直接被餓死,但營養不良為致命疾病創造了條件。在大饑荒期間,饑餓和疾病交替肆虐,愛爾蘭陷在痛苦的深淵。在這些疾病中,“饑荒熱”—斑疹傷寒和黃熱病,儘管後者情況較輕,但有更嚴重的症狀,常常反復,這兩種疾病是由蝨子傳播的。由於衛生條件差,它們迅速蔓延,所以饑荒創造了流行病傳播的理想條件。

根據1851年的人口普查,愛爾蘭的人口已經減少到660萬。如果考慮到自然增長,總人口240萬赤字,不容易區分遷移和死亡,但最近的研究表明,110萬愛爾蘭人死於饑荒。受害者都是窮人,尤其是身體虛弱的窮人,也有許多醫生、教會和援助機構的成員,被流行病奪去了他們的生命。死亡大多發生在不到5歲的孩子和在40歲以上的男性和女性中間,而且死亡率男性高於女性。

在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中,營養缺乏、全身浮腫、餓病質、肺病佔有很高的比例。1847年初,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建立了一些治療熱病的臨時醫院,也招募了一批醫護人員,但是仍然嚴重缺乏治療斑疹傷寒和痢疾的藥,以及將受感染的人員進行隔離的條件,加上收成少的可憐,饑餓和疾病依然肆虐。

早在大饑荒發生之前,移民已經開始,但自1846年底以來,移民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十年後,有180萬人離開愛爾蘭,其中有超過100萬人在饑荒期間移民,這也是最重要的19世紀人口流動之一。對於這些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年輕人,與其說是自願移民,他們悲慘的經歷不如說是逃離。移民不僅對愛爾蘭,對移入國也有深遠的影響。愛爾蘭饑荒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給移入的國家帶來各種各樣的疾病,並逐漸影響到這些國家的文化、宗教和社會秩序。在最初的半個世紀中,當地人民是拒絕這些移民的,致使大饑荒中的移民很難進入主流社會,但是愛爾蘭移民依靠自己吃苦耐勞,努力工作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品質,逐步提升了他們的社會政治地位。

下面很多種族主義者說的類似於人走地留,大不了再清洗之類的言論。卻忽視了文中提到的關鍵的一句:“愛爾蘭民族是由當地土著的蓋爾人和早期英國移民形成的!”。英國並非沒有多愛爾蘭進行移民和同化,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早期英國移民轉向當地人。

克倫威爾大清洗的目的在於土地,也就是說後面來的英國征服者們他們征服愛爾蘭是為了發財,為了自己當地主,為的是當地愛爾蘭人成為自己的佃農,而不是自己拿起鋤頭種地。這種情況下,同樣被掠奪了土地,同樣被淪為佃農的早期英國移民,自然走向對面。再加上宗教問題,新教與天主教的分裂,而早期英國移民去愛爾蘭的時候,都還是信天主教的,對於一神教而言,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惡。英國與愛爾蘭的矛盾,既是民族矛盾,又是階級矛盾(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沒有任何可以調節的餘地。

到了這個地步,單純的種族的清洗都無法解決愛爾蘭問題,除非再進行土地革命,讓移民的佃農成為土地的主人,對於英國地主而言這對於愛爾蘭獨立更難以忍受,至少愛爾蘭獨立時,他們大不了轉換身份成為愛爾蘭人,還可以保有土地。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衛自己的土地和宗教信仰,由蓋爾人和早期英國移民開始激發了反抗意識,愛爾蘭民族真正開始形成並覺醒。

第三:英國對反抗的愛爾蘭的殘暴統治堪比對非洲黑奴

在愛爾蘭民族意識逐漸覺醒的時候,英格蘭對此不聞不問,甚至變得更加變本加厲。在這種背景下,愛爾蘭歷史上最大的悲劇之一,克倫威爾的愛爾蘭大清洗發生了。

1641年,愛爾蘭當地氏族領袖羅裡 奧摩爾為首的愛爾蘭人,乘英國革命之際,舉行起義,1642年起義的浪潮席捲全島,起義的愛爾蘭人和天主教徒成立了自己“天主教聯盟”,到1643年宣佈獨立。

克倫威爾

到1649年,英國內戰結束後,克倫威爾開始組織遠征軍,經過三年的征戰,鎮壓了愛爾蘭起義,並開始非常血腥的“愛爾蘭大清洗”。總共不到150萬的愛爾蘭人口,死亡高達50萬4千人

經過克倫威爾的清洗,整個愛爾蘭淪為英國的的奴隸。1652年英國駐愛爾蘭軍隊的外科醫生這樣總結,英國新教徒和教會佔有全部土地的3/4;全部房屋的5/6;有城牆的城市和設防地點房屋的9/10;國外貿易的2/3;愛爾蘭人6/8有過著畜生一樣的極為惡劣的生活,住的是沒有煙囪、門、樓梯和窗戶的小屋(窗戶也是收稅的)。

不僅如此,從那時候開始,將起義失敗的愛爾蘭人賣為奴隸開始成為英國鎮壓愛爾蘭人的基本政策。在克倫威爾大清洗時期,超過10萬名10至14歲以下的愛爾蘭兒童與父母分離,並被賣為奴隸,賣到印度、維吉尼亞州和新英格蘭。 在這十年間有52000名愛爾蘭人(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被賣到了巴貝多和維吉尼亞州。其他30,000名愛爾蘭男子和婦女也被以高價運輸和出售。

許多人避免說愛爾蘭人是奴隸, 他們用"契約工人"一詞來描述愛爾蘭人。 實際上,在17和18世紀以來,愛爾蘭的奴隸,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作為商品販賣。因為與同時期非洲奴隸相比,愛爾蘭的同齡人堅定不移的信奉天主教教義,因此令人討厭。

而且非洲奴隸在1600年價值很高(50英鎊)。相比之下,愛爾蘭奴隸更加便宜(不超過5英鎊)。 如果種植園在愛爾蘭奴隸身上烙印,或愛爾蘭奴隸死亡,不被視為犯罪。 雖然這會使財政上遭受巨大損失,但還是比殺價格更昂貴的非洲人要少的多。

最後英國人發現使用這些婦女多賺錢的最佳方式:定居者開始利用愛爾蘭婦女和女童(大多數甚至不到12歲)與非洲人相結合,以此改變奴隸的外貌。 新的"黑人白人混血的"奴隸將會比愛爾蘭人帶來更多利潤,此外,定居者賺到更多的錢用於購置新的非洲奴隸。

英國繼續對成千上萬愛爾蘭人民進行奴役超過了一個世紀。 據目擊者說,在1798年愛爾蘭叛亂以後,成千上萬名愛爾蘭人囚犯被賣到了美國和澳大利亞。

如此殘暴的政策,你指望愛爾蘭人會對英國侵略者會產生一絲好感嗎?

最後:愛爾蘭大饑荒,徹底的失去了愛爾蘭

由於大部分的愛爾蘭土地都集中到英國殖民者手中,所有愛爾蘭人都變成英國地主的租農,要承擔繁重的租金和稅金。特別是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英國加大稅收彌補財政虧空,愛爾蘭農民繳納完之後所剩無幾,最後馬鈴薯是19世紀愛爾蘭人賴以維持生計的唯一農作物。

根據184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愛爾蘭人口超過800萬,三分之二的人以農業維持生活,加上愛爾蘭家庭的孩子可以繼承土地,導致人均可用土地面積越來越少,所以只有種植土豆來養活他的家人。到1845年,愛爾蘭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了二百萬畝。在農村,農業工人的日常消費的土豆量是6.3公斤,10歲以上的兒童和婦女是5公斤,小一點的孩子的消費是2.3公斤…馬鈴薯喂飽了農民,使愛爾蘭人口飆升到1845年的830萬人因此愛爾蘭對馬鈴薯高度依賴,這也為出現饑荒種下了隱藏的危險。

英國的恐怖的殖民掠奪和大規模的征服,致使愛爾蘭農民陷入極端貧困之中,這時候,英國正處於英國歷史上輝煌的維多利亞時期,並且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了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然而,在面對愛爾蘭前所未有的大饑荒情況下,英國政府反卻只做了有限努力,對這場空前的大饑荒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在1847年夏天,人們收穫了沒有病害的馬鈴薯,許多觀察家就此認為,饑荒結束了,現在的愛爾蘭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恢復,所以在1847年底,英國政府以為完成了救濟工作,反應遲緩,保持樂觀態度,任由饑荒繼續惡化和進一步加劇。事實上,馬鈴薯植株不多,收成依然是少得可憐,愛爾蘭島大部分地區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復蘇,饑餓和疾病依然存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英國政府不但沒有採取有效的救援措施,甚至還阻礙有效的捐助。有這樣一件事情,在饑荒的1845年,奧斯曼蘇丹阿卜杜勒· 邁吉德一世宣佈會對愛爾蘭農民以一萬英鎊作為援助,但維多利亞女王卻請求他只提供1000英鎊,這是為什麼?有外在力量提供支援不好嗎?原來這只是因為她自己僅向災區捐贈了2000英鎊。

到1845年底,馬鈴薯的損失達到三分之一,1846年,有四分之三的馬鈴薯減產,災害無可避免地擴散到愛爾蘭全國。在災難最嚴重的時候,愛爾蘭不僅沒有得到英國政府的救援,而且一直還在出口糧食到英國。可憐的愛爾蘭人,因為他們沒有錢買食物,只能默默承受、坐以待斃。因此,英國政府的法律和措施直接使這場自然災害發展成人為災害,換句話說,愛爾蘭饑荒是一場人禍,是“政治災難”。

面對大饑荒,政府並沒有採取有效的救援措施,甚至阻礙援助,救災物資遲遲沒有到達最落後的地區。雖然很少人直接被餓死,但營養不良為致命疾病創造了條件。在大饑荒期間,饑餓和疾病交替肆虐,愛爾蘭陷在痛苦的深淵。在這些疾病中,“饑荒熱”—斑疹傷寒和黃熱病,儘管後者情況較輕,但有更嚴重的症狀,常常反復,這兩種疾病是由蝨子傳播的。由於衛生條件差,它們迅速蔓延,所以饑荒創造了流行病傳播的理想條件。

根據1851年的人口普查,愛爾蘭的人口已經減少到660萬。如果考慮到自然增長,總人口240萬赤字,不容易區分遷移和死亡,但最近的研究表明,110萬愛爾蘭人死於饑荒。受害者都是窮人,尤其是身體虛弱的窮人,也有許多醫生、教會和援助機構的成員,被流行病奪去了他們的生命。死亡大多發生在不到5歲的孩子和在40歲以上的男性和女性中間,而且死亡率男性高於女性。

在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中,營養缺乏、全身浮腫、餓病質、肺病佔有很高的比例。1847年初,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建立了一些治療熱病的臨時醫院,也招募了一批醫護人員,但是仍然嚴重缺乏治療斑疹傷寒和痢疾的藥,以及將受感染的人員進行隔離的條件,加上收成少的可憐,饑餓和疾病依然肆虐。

早在大饑荒發生之前,移民已經開始,但自1846年底以來,移民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十年後,有180萬人離開愛爾蘭,其中有超過100萬人在饑荒期間移民,這也是最重要的19世紀人口流動之一。對於這些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年輕人,與其說是自願移民,他們悲慘的經歷不如說是逃離。移民不僅對愛爾蘭,對移入國也有深遠的影響。愛爾蘭饑荒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給移入的國家帶來各種各樣的疾病,並逐漸影響到這些國家的文化、宗教和社會秩序。在最初的半個世紀中,當地人民是拒絕這些移民的,致使大饑荒中的移民很難進入主流社會,但是愛爾蘭移民依靠自己吃苦耐勞,努力工作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品質,逐步提升了他們的社會政治地位。

下面很多種族主義者說的類似於人走地留,大不了再清洗之類的言論。卻忽視了文中提到的關鍵的一句:“愛爾蘭民族是由當地土著的蓋爾人和早期英國移民形成的!”。英國並非沒有多愛爾蘭進行移民和同化,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早期英國移民轉向當地人。

克倫威爾大清洗的目的在於土地,也就是說後面來的英國征服者們他們征服愛爾蘭是為了發財,為了自己當地主,為的是當地愛爾蘭人成為自己的佃農,而不是自己拿起鋤頭種地。這種情況下,同樣被掠奪了土地,同樣被淪為佃農的早期英國移民,自然走向對面。再加上宗教問題,新教與天主教的分裂,而早期英國移民去愛爾蘭的時候,都還是信天主教的,對於一神教而言,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惡。英國與愛爾蘭的矛盾,既是民族矛盾,又是階級矛盾(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沒有任何可以調節的餘地。

到了這個地步,單純的種族的清洗都無法解決愛爾蘭問題,除非再進行土地革命,讓移民的佃農成為土地的主人,對於英國地主而言這對於愛爾蘭獨立更難以忍受,至少愛爾蘭獨立時,他們大不了轉換身份成為愛爾蘭人,還可以保有土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