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汽車的技術,經常藏在你看不見的地方

B8版的邁騰上市有一段時間了, 現在路上時不時能看到這樣子清奇的刹車燈, 可以說這是大眾集團對於“表情燈”的一次初步嘗試。 從路上跑的跡象看來, 這款車的保有量正在穩步攀升。

看了最近幾個月的銷量資料, 發現這款車竟然已是銷量榜榜首的常客了, 大有一種悶聲發大財的即視感, 在我的陳年記憶中, 南大眾的市場公關一直做的很優秀, 帕薩特得以常年獨佔鰲頭。

不過從當前消費者用錢投票的結果來看, 新的產品和技術的確更有吸引力。

但是, 說到新的技術, 大眾的產品規劃是出了名的保守。

什麼藍牙電話呀, 手機映射呀, 360°全景影像呀, 氛圍燈呀, 經常會比競品車型晚一點才普及到車型上。 因為在德國人思維裡, 總是覺得車首先是個機械, 花裡胡哨的電子配置不能影響汽車的本體, 必須做的足夠好經過充分驗證以後才能應用到車上。

好在, 大眾現在也摸清了國內消費者的需求, 基本上該有的都有了。

甚至, 邁騰上還有可變懸掛、全液晶儀錶的、按摩座椅這樣的跨級配置, 可惜這些配置只有頂配車型才有, 95%以上的消費者並不能夠享用到。

那麼疑問就來了, 廣大消費者選擇這款車到底是選擇了什麼呢?難道是因為MQB這個光環嗎?

出於好奇, 我問朋友借了一輛邁騰, 看這代車型上面到底有哪些獨到之處。

這台車型是380TSI的次頂配, 就是典型的家中老二的地位, 向上要幫老大立威, 配置不可有太多“非分之想”, 向下又要照顧弟弟妹妹, 不能讓家中太不體面。 所以這次, 我們盡可能找一些配置之外的東西來聊聊這車的特點, 尤其是一些“看不見”的地方。

看不見的設計之一:

首先, 我關注到的就是MQB的作用, 我請到了本公司最貴的模特——諾諾來體驗這台車的後排空間。 圖片中的駕駛座是我的坐姿, 諾諾坐進後排之後, 腿前面甚至還能再蹲一個人, 這個空間表現已經直逼同僚A6L了。

後排還配備了獨立空調和220V交流電源, 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不要讓空間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聊偏了哈, 言歸正傳!雖然這個後排的空間表現很大程度上要得益於B8比海外版軸距加長了80毫米,

但從全新的B8邁騰和上一代的B7邁騰的對比來看, 車長只增加了1毫米, 軸距卻加大了59毫米, 達到了2871mm的跨半級表現。

幾乎同樣的車長, 軸距差出59毫米, 勢必要從車頭和車尾偷出來, 從兩代車型對比上來看, B8的前懸和後懸都有一定程度的縮短, 等於是轎子兩頭的轎柄變短了, 中間的轎子就做大了。 但不光如此, 在軸距的轎子裡面也有文章可以做。

上圖是B8邁騰的發動機艙, 可以看到這台三代EA888的發動機是把排氣佈置在了靠近乘員艙的一側, 但是排氣距離防火牆比較近, 大約是3指的距離。

下面這張圖是B7邁騰的發動機艙, 同樣是前進後排的佈置, 但是發動機離防火牆相對遠一些, 大約是5指的距離。

中間差別的2指就是讓出30mm的車外空間, 轉變成了車內空間, 而且這是在不改變軸距的情況下。

為什麼會產生差別呢?因為之前的PQ平臺時期, 把空調管路佈置在了防火牆之前, 冷凝管必須離排氣有一定的距離才能確保正常工作, 所以中間會隔的距離比較遠。

到了MQB時代, 空調管路經過了重新設計, 繞著發動機艙的最外延進行了布管, 在很早的位置就穿進防火牆裡面去了, 並且做了隔熱的工作。 但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MQB的防火牆設計比較複雜, 需要焊接的鈑金件比較多, 成本也會高一些。

我測量了一下, 邁騰的防火牆位置大約在上圖黃線附近, 都到輪轂的邊緣了, 是不是超出了你們的認知?我們常說地板油把油門踩到油箱裡,

這是戲說, 但MQB的設計, 真正實現了把油門踩到輪胎裡。

再看另一個細節的佐證, 副駕駛這個斜面下面就已經是輪拱了, 這個斜面入侵乘員艙越多, 說明發動機艙佈置的越緊湊, 乘員艙的空間也就越大。

本身發動機、前軸、踏板位置關係固定形成的前機艙模組化佈局, 就是MQB的核心思想。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說, 防火牆之前的空間變短了, 會不會影響碰撞安全呀?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 MQB作為橫置佈局模組, 在潰縮空間上本身就比縱置佈局的要優秀。 而且對碰撞安全有貢獻的是車身結構, 並不是發動機艙裡面的空氣, 所以這樣的設計調整和安全性沒有直接關係。

況且, 大眾這麼多車型採用這樣的設計思路, 自然不可能在安全這種地方集體掉分, 所以大家是大可不必擔心的。

明面上,加長軸距,拉長後門,實現了59mm的加長;暗地裡,改變設計,優化佈置,也擴展了空間。這樣一裡一外的疊加,讓這台車在乘坐空間上的表現堪稱逆天。

向來,中國的消費者願意為空間買單,而MQB做的很多工作就是在做空間遊戲。優秀的工業設計往往藏得很深,用戶在平常使用時都察覺不到,但是卻在時時刻刻享受這些設計帶來的便利。

看不見的設計之二:

再來看另外一個看不到的設計,看上面這張圖,你首先會注意到什麼東西?

人在駕駛的時候,注意力應該放在車外,所以但凡是車內會引起你過多注意的東西,都不是好的設計。

這裡所謂的不好的設計,指的是A柱視野盲區,而下面我要介紹的這個設計,也屬於看不到的設計。就是圖中的這個透明三角窗,因為你看不到它,所以你能看到更多車外的路況,這是這個級別裡很少會採用的做法。

我們先來看看其他車是怎麼做的:

全新凱美瑞是一塊封死的三角,但和後視鏡之間有較大視野空隙。

帕薩特是一塊封死的三角,和後視鏡之間視野空隙很小。

賓士C級是一塊封死的大三角,和後視鏡之間無視野空隙。

奧迪A4L是一塊封死的三角,和後視鏡之間有較大視野空隙。

無一例外,幾乎所有車型,都是有一塊黑色塑膠把那個小角落封死的。那為什麼都會有一個黑色三角呢?

我們以一台薩博9-3為例,其實大多數轎車的車窗並不是直上直下升降的,受車門造型影響,存在一些傾斜,假如把那個三角區域也做成升降的玻璃,車窗一升降,那塊玻璃就要把門板給捅破了。

所以,絕大多數車型,都會把那裡做成一塊黑三角,使前門玻璃形狀更合理。使用黑色是為了盡可能地不要引起駕駛者的過多注意,但依然還是不可避免地把那個小地方的視野給犧牲掉了。

對於一台B級車來說,遮擋駕駛視野的主要就是兩根A柱及其附近的元件,開小窗這樣的設計雖然是一個微創新,但直接讓邁騰成為了同級別裡駕駛視野最佳的車型。而視野優秀給駕駛帶來的間接影響就是,未知的不確定的部分會變少,駕駛者對車的尺寸感更強。

好的汽車產品,都在試圖做到坐起來很大但開起來很小,這是需要通過一系列的人機設計才能換來的用車感受。

看不見的設計之三:

現在,倒車影像已經是不少車主離不開的配置了,在這台邁騰上也有這個功能,而且倒車的路線類比和垂直視角都做的比較好用,視野也很正。

但跑到車尾去研究的時候,發現邁騰的屁股後面壓根就沒有攝像頭!這是什麼鬼?

我知道大眾喜歡在LOGO後面做文章,看看是不是藏在這裡?也沒有,這個車標翻開來是開後備箱的功能,這是大眾一項比較巧妙的設計,把一個外觀件給功能化了。但還是應該有個攝像頭的呀!

要抓到狐狸尾巴,就要先把狐狸引出來,於是我去車內掛上倒擋並且啟動手刹。

這下,狐狸尾巴露出來了,原來就是在這裡!看來,這個大眾LOGO後面是做了一個離合裝置,使一個機構後面可以承載兩種功能,平時就是個後備箱的開關,倒車的時候變成了暗藏的攝像頭。而且倒車和開後備箱往往是兩個不重疊的工況,所以完全可以共用同一個翻蓋機構,想法真是精妙。

不過,精妙的想法並非十全十美,這個設計固然美觀大方,但和外置式攝像頭相比的話,開啟需要多一個步驟,回應會慢一些,而且實現的成本會更高。這麼做,一定還有一些不可取代的優點。

如果沒有給倒車攝像頭擦泥的經歷的話,可能並不會意識到這個設計的核心作用。事實上也是,外置攝像頭裸露在外面,車的外表面是難以避免泥水的干擾的,所以外置式的攝像頭,均不可避免地要進行偶爾的擦拭,才能獲得清晰的後視野。這個小翻蓋,完美地解決了擦攝像頭這樣的尷尬場景,散發出了工業設計的人性光輝。

雖然這個設計很前就有了,從B6邁騰時期就存在了,但時至今日這都是一個倒車攝像頭佈置的完美解決方案,而且絕大多數人並不需要在掛上倒擋的瞬間就開始進行倒車,完全可以等上個半秒鐘。

最後,說一下我對優秀設計的理解。在大學裡上工業設計課之前,我一度理解好的設計應該是天馬行空的,是特立獨行的,是奪人眼球的。

但是在上完課之後,我才明白,設計的宗旨永遠是為人服務,讓一個工具盡可能簡單容易地讓人達到功能目的,而不是去製造存在感。所以說,大多數好的設計,往往是看不見的,是沒有存在感的。

大眾的第二代啟停技術也是沒有存在感的技術,發動機總能在符合駕駛者認知習慣的地方實現啟動和停止。掛P擋會停止,掛R擋會啟動,靜止解安全帶會停止,靜止打方向盤會啟動,已經可以非常智慧地捕捉駕駛者意圖了,啟停系統的體驗屬於“無需關閉” 的水準。配合AUTO HOLD技術,可以在通勤路上如魚得水,並且油耗感人。

我們喜歡一款車,可以是因為它驚豔的外觀,逆天的配置,酷炫的高科技。但我們最終選擇一款車,十有八九還是因為一台車空間表現好,駕駛體驗好,設計人性化。

說到底,消費者最在乎的還是一台車能給他的生活帶去什麼。那麼,平衡的性能表現,舒適的乘坐體驗,合適的用車費用會更多地成為他們考慮的因素,這些東西,往往藏在車殼子的後面。

而這些沒有存在感的地方,都是汽車的技術。

所以大家是大可不必擔心的。

明面上,加長軸距,拉長後門,實現了59mm的加長;暗地裡,改變設計,優化佈置,也擴展了空間。這樣一裡一外的疊加,讓這台車在乘坐空間上的表現堪稱逆天。

向來,中國的消費者願意為空間買單,而MQB做的很多工作就是在做空間遊戲。優秀的工業設計往往藏得很深,用戶在平常使用時都察覺不到,但是卻在時時刻刻享受這些設計帶來的便利。

看不見的設計之二:

再來看另外一個看不到的設計,看上面這張圖,你首先會注意到什麼東西?

人在駕駛的時候,注意力應該放在車外,所以但凡是車內會引起你過多注意的東西,都不是好的設計。

這裡所謂的不好的設計,指的是A柱視野盲區,而下面我要介紹的這個設計,也屬於看不到的設計。就是圖中的這個透明三角窗,因為你看不到它,所以你能看到更多車外的路況,這是這個級別裡很少會採用的做法。

我們先來看看其他車是怎麼做的:

全新凱美瑞是一塊封死的三角,但和後視鏡之間有較大視野空隙。

帕薩特是一塊封死的三角,和後視鏡之間視野空隙很小。

賓士C級是一塊封死的大三角,和後視鏡之間無視野空隙。

奧迪A4L是一塊封死的三角,和後視鏡之間有較大視野空隙。

無一例外,幾乎所有車型,都是有一塊黑色塑膠把那個小角落封死的。那為什麼都會有一個黑色三角呢?

我們以一台薩博9-3為例,其實大多數轎車的車窗並不是直上直下升降的,受車門造型影響,存在一些傾斜,假如把那個三角區域也做成升降的玻璃,車窗一升降,那塊玻璃就要把門板給捅破了。

所以,絕大多數車型,都會把那裡做成一塊黑三角,使前門玻璃形狀更合理。使用黑色是為了盡可能地不要引起駕駛者的過多注意,但依然還是不可避免地把那個小地方的視野給犧牲掉了。

對於一台B級車來說,遮擋駕駛視野的主要就是兩根A柱及其附近的元件,開小窗這樣的設計雖然是一個微創新,但直接讓邁騰成為了同級別裡駕駛視野最佳的車型。而視野優秀給駕駛帶來的間接影響就是,未知的不確定的部分會變少,駕駛者對車的尺寸感更強。

好的汽車產品,都在試圖做到坐起來很大但開起來很小,這是需要通過一系列的人機設計才能換來的用車感受。

看不見的設計之三:

現在,倒車影像已經是不少車主離不開的配置了,在這台邁騰上也有這個功能,而且倒車的路線類比和垂直視角都做的比較好用,視野也很正。

但跑到車尾去研究的時候,發現邁騰的屁股後面壓根就沒有攝像頭!這是什麼鬼?

我知道大眾喜歡在LOGO後面做文章,看看是不是藏在這裡?也沒有,這個車標翻開來是開後備箱的功能,這是大眾一項比較巧妙的設計,把一個外觀件給功能化了。但還是應該有個攝像頭的呀!

要抓到狐狸尾巴,就要先把狐狸引出來,於是我去車內掛上倒擋並且啟動手刹。

這下,狐狸尾巴露出來了,原來就是在這裡!看來,這個大眾LOGO後面是做了一個離合裝置,使一個機構後面可以承載兩種功能,平時就是個後備箱的開關,倒車的時候變成了暗藏的攝像頭。而且倒車和開後備箱往往是兩個不重疊的工況,所以完全可以共用同一個翻蓋機構,想法真是精妙。

不過,精妙的想法並非十全十美,這個設計固然美觀大方,但和外置式攝像頭相比的話,開啟需要多一個步驟,回應會慢一些,而且實現的成本會更高。這麼做,一定還有一些不可取代的優點。

如果沒有給倒車攝像頭擦泥的經歷的話,可能並不會意識到這個設計的核心作用。事實上也是,外置攝像頭裸露在外面,車的外表面是難以避免泥水的干擾的,所以外置式的攝像頭,均不可避免地要進行偶爾的擦拭,才能獲得清晰的後視野。這個小翻蓋,完美地解決了擦攝像頭這樣的尷尬場景,散發出了工業設計的人性光輝。

雖然這個設計很前就有了,從B6邁騰時期就存在了,但時至今日這都是一個倒車攝像頭佈置的完美解決方案,而且絕大多數人並不需要在掛上倒擋的瞬間就開始進行倒車,完全可以等上個半秒鐘。

最後,說一下我對優秀設計的理解。在大學裡上工業設計課之前,我一度理解好的設計應該是天馬行空的,是特立獨行的,是奪人眼球的。

但是在上完課之後,我才明白,設計的宗旨永遠是為人服務,讓一個工具盡可能簡單容易地讓人達到功能目的,而不是去製造存在感。所以說,大多數好的設計,往往是看不見的,是沒有存在感的。

大眾的第二代啟停技術也是沒有存在感的技術,發動機總能在符合駕駛者認知習慣的地方實現啟動和停止。掛P擋會停止,掛R擋會啟動,靜止解安全帶會停止,靜止打方向盤會啟動,已經可以非常智慧地捕捉駕駛者意圖了,啟停系統的體驗屬於“無需關閉” 的水準。配合AUTO HOLD技術,可以在通勤路上如魚得水,並且油耗感人。

我們喜歡一款車,可以是因為它驚豔的外觀,逆天的配置,酷炫的高科技。但我們最終選擇一款車,十有八九還是因為一台車空間表現好,駕駛體驗好,設計人性化。

說到底,消費者最在乎的還是一台車能給他的生活帶去什麼。那麼,平衡的性能表現,舒適的乘坐體驗,合適的用車費用會更多地成為他們考慮的因素,這些東西,往往藏在車殼子的後面。

而這些沒有存在感的地方,都是汽車的技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