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滿桶之水潔可直飲——記港口區光坡鎮福和希望小學校長朱權力

本報記者 侯東光

32年, 他堅守在同一所小學揮舞教鞭教書育人, 即便做了校長, 也不離三尺講臺。

32年, 他猶如一盞啟航燈, 用智慧點亮孩子揚帆起航的前程, 又像一個指南針, 用愛指明孩子走向成功的方向。

他2010年被港口區評為“優秀校長”, 2014年被自治區評為“廣州助學基金”八桂優秀鄉村教師。

他就是港口區光坡鎮福和希望小學校長朱權力。

熱 愛

1985年9月, 剛剛高中畢業的朱權力懷著對教育事業的憧憬, 來到港口區光坡鎮福和希望小學(原紅衛小學)任教。 初上講臺, 朱權力就暗暗對自己說:要做就做“滿桶水”,

而且潔淨得可以直飲。

當時福和希望小學是港口區條件最艱苦、最偏僻的學校, 學校四周不近村莊, 也沒有宿舍, 在這裡上課的教師只能“跑教”。

他住在光坡街, 從家到學校約有5公里路程。 但路是泥巴路, 雨天泥濘, 晴天會車一股塵土。 還要經過啼雞江, 每個月總有幾天齊腰深的漲潮。

每遇到漲潮, 朱權力沒有第二選擇, 只有和衣蹚水而過, 然後到學校再換衣服。

單是這一點, 許多和他共事的老師來了又走了, 一個接一個, 一批又一批, 唯有他朱權力從來沒有向上面提出過調動申請。

別人因此都說他傻。 他回敬道, 此乃我的母校, 我的故鄉, 我怎能拋棄她啊!

憑著對故土、母校的熱愛, 他像一棵大樹一樣, 把根執著地紮在這片土地上。

擔 當

2004年秋, 朱權力擔任福和希望小學校長, 而此時學校的辦學條件依然還很差, 且師資緊缺, 不少同事擔心甚至質疑, 他能行嗎?

學校不通公路, 每到開學時, 學生的新課本無法用車運載, 朱權力就帶領教師們一捆捆地肩挑背扛運送到學校;每一張學生課桌椅, 都是由他和教師們一張張從路口背回到教室……

這種自力更生精神的背後, 是一種善於擔當的責任, 是孩子們興高采烈的笑臉, 是朱權力最開心之所在。

年年扛書也不是辦法, 路, 成了朱權力牽腸掛肚的一大問題。 為了能讓師生們有一條好走的路, 他一邊與多個部門溝通, 一邊利用週末的時間一個人或發動有空的老師一起去修路。 能力有限, 修好一點是一點。

手磨出了泡, 流出血水, 簡單包紮一下, 繼續灑汗揮鋤。 朱權力的愚公移山精神, 深深感動了周邊的群眾, 他們紛紛加入到修路隊伍中。 2006年, 市里出資, 修好了學校到沙企一級路口的柏油路。

學校的路通了, 水卻要到圍牆外500米處的一個水井去挑。 從來不等不靠的朱權力, 又帶領教師們利用週末加班加點挖水井, 他還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墊出幾百元購買抽水機和水管等工具, 下到離井面13米深的井底清理淤泥, 初步解決了該校40年來的缺水難題。

2015年5月, 經過多方努力, 學校終於迎來了自來水, 徹底解決了學校用水問題。 通水那天, 朱權力看著歡快接水洗手的學生們, 笑起來像個孩子一樣開心。

敬 業

多年來, 由於該校缺乏老師,

即便朱權力當了校長, 他依然挑起畢業班的數學教學重任, 同時還要上其他班級的數學, 每週要上20多節課, 幾乎無閑日。

人忙是沒得說的, 但不能因為忙就可以給教學品質打折扣。 為了高品質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 朱權力每天總是第一個到學校, 第一個進入教室輔導學生。 特別對待學困生, 他更是視同己出, 經常利用課間和午休時間無償給學生補課。 有時學校工作太多, 他還把作業搬回家裡批改, 保證批改作業不過夜。

作為一名黨員、校長, 朱權力在作出垂範的同時, 用各種規章制度要求每位教師做好學科教學計畫, 備好課, 上好課, 輔導好學生, 創新課堂, 學會教學反思, 以及加強學生管理,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在學生的培養上, 他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形成了一個積極向上、勇爭上游的校園氛圍。 同時注重校園文化建設, 校內綠樹成蔭, 鳥語花香, 讓每一堵牆說話。

平時, 朱權力始終牢記做人的根本和底線, 注意用好自己的權力, 從沒有利用職務之便謀取個人私利, 從沒有接受過學生家長的錢物和宴請, 從沒有借為學生補習功課之名撈取錢財。

32年來, 朱權力沒說過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 沒幹過轟轟烈烈的驚世大事, 但他的一言一行、點點滴滴, 無不踐行了自己的初心:不做“半桶水”, 而且清澈見底, 大可直飲。 並以此感動著身邊的學生、老師和家長, 感動著周邊村民百姓。 人生如此, 足矣。

足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