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孫雲曉:愛孩子要敢於說不

漫畫:李 鵠

著名青年問題研究專家孫雲曉有一次到江蘇金壇講課, 近萬人聽完課後緩慢地退場。 等到所有人都離開後, 一位媽媽開口諮詢讓他驚訝萬分:這位媽媽已經離家出走半個多月了。 原因卻是自己不僅管不了孩子, 還被孩子打。

“以前家長最著急的是孩子離家出走了, 現在是家長被孩子逼得離家出走了。 家長畏懼孩子, 這樣的家長是失敗的家長, 這樣的教育是徹底失敗的教育。 ”孫雲曉說。

掌握更多的知識, 擁有更豐富的資訊, 70後、80後們比他們之前的任何一代家長都更加重視家庭教育。 他們在回溯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後,

對傳統的教育進行了徹底的批判, 一些西方的教育理論被很多家長視為教子“聖經”。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決定一個孩子的成敗在於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自信的孩子才能成功”……

“我們在強調尊重孩子的過程中, 又走進了一個重表揚、輕批評的誤區”, 孫雲曉說:“我從來都不反對父母表揚孩子, 教育其實就應該是一個找出孩子優點的過程, 但是, 表揚並不是唯一和全部, 與表揚相對的批評, 與獎勵相對的懲戒, 對於每個人, 尤其是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 ”

在他看來, 只有表揚沒有批評不僅起不到教育效果, 反而會使孩子經不起挫折, 不敢承擔責任。 經不起批評的孩子是脆弱的, “愛孩子就要敢於對孩子說‘不’。

家長失去權威孩子就失去榜樣

好家長=90%溫柔+10%的冷峻

“從小對孩子說‘不行’或‘可以’的意義在於, 讓他在認識人生與世界之初, 就明確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 讓孩子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孫雲曉說。

讓孩子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並不只是在孩子面前說出多少個“不”, 而是正確的事情一定要堅持, 錯誤的事情要堅決反對。 “這樣才能在孩子面前樹立起權威。 ”孫雲曉說, “權威不是專制, 而是一種人格的力量。 有權威的父母能在孩子迷茫時, ‘斷喝一聲’給孩子指出正確的方向。 ”

田洪媛是一位北京的家長, 兒子小澤跟她講起了學校裡剛剛發生的一件事。

小澤有個同學很霸道, 一次這個孩子打了另一位同學,

被老師批評了。 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老師把孩子的家長請到學校。

沒想到, 這位媽媽見到孩子正在挨批, 不問青紅皂白就跟老師大吵大鬧, 最後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指著老師說:“誰也不能欺負我兒子, 誰欺負他我就讓誰好看!”

小澤問媽媽:“同學媽媽的樣子太嚇人了, 我們班好幾個同學都快嚇哭了。 他媽媽都那樣了, 明天他還有什麼臉面來見我們呀?”

“本來還在想應該怎樣才能消除這位媽媽給小澤帶來的負面影響, 沒想到孩子們已經擁有了最基本的是非判斷能力。 ”田洪媛說。 其實, 這個孩子在學校的霸道很大程度上是他媽媽錯誤的教育方式的結果。

“當家長失去了權威孩子就失去了榜樣。

”孫雲曉說。

一位成功的父親曾這樣問女兒:“你認為什麼是好爸爸。 ”女兒回答:“90%的溫柔+10%的冷峻”。

“這就應該是一個好家長的公式”, 孫雲曉說, “90%的溫柔”就是家長要時時發現孩子的優點, 並適時地鼓勵和表揚, “10%的冷峻”就是家長的威嚴, 在該說“不”的時候堅決地板起面孔。

要讓孩子對過失負責

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

教會孩子分辨是與非只是第一步, 還要讓他們知道該“是”不“是”的時候是要承擔後果的, 也要讓孩子接受一定的懲罰, 承認自己的過失並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人們總是經歷病痛之後才能痊癒。 但是這麼簡單的道理轉移到對孩子的教育上, 家長們就容易犯糊塗。 通常是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後“草草批評一下了事”。

“現在家長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剝奪了孩子自己承擔責任、承擔後果的機會。 ”孫雲曉說, 孩子們犯錯誤也像是生病, 只有品嘗過了錯誤所帶來的後果, 才能知道錯誤所在。

孫雲曉講了自己女兒五年級時的故事。

那年夏天, 女兒每天晚飯後, 就帶著鄰居家一個三年級的小弟弟去附近的停車場玩。 停車場的保安怕他們把汽車劃壞, 總是轟他們。 女兒便帶著小弟弟溜進停車場去捉弄保安, 他們故意躲在汽車後面拿石頭敲地, 敲得保安心驚肉跳。 被保安發現後, 女兒就會帶著小弟弟跑向停車場的圍欄, 身材瘦小的他們能從兩根圍欄中間鑽出去而順利逃脫。

被兩個小孩捉弄了幾次的保安也想出了辦法。 第二天, 保安事先把他們逃跑那側圍欄的門鎖打開並虛掩, 結果這次保安追上了他們,女兒逃脫了,小弟弟被留下了。

女兒回到家裡,又緊張又害怕。聽女兒敘述完事情的經過,孫雲曉很嚴厲地批評她:“你是姐姐,事情是你帶頭做的,你必須出去承擔責任,把小弟弟換回來。”

“女兒最初說什麼也不肯去,她很害怕,沒有勇氣去承擔這個責任。”孫雲曉說。後來他不斷鼓勵女兒:好孩子不僅要勇敢地做正確的事,做錯了事也要勇敢地面對。

最終女兒邁出了這一步,雖然保安並沒有對小弟弟怎麼樣,但是這個故事卻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犯錯時是最好的教育契機。”孫雲曉說,“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喚醒孩子心目中沉睡的巨人,讓孩子在承受後果時,感受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心理懲罰,從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覺彌補過失,糾正錯誤。”

有自由才會有成長

應與孩子保持一段美麗的距離

有人曾說,愛孩子的最高境界是把孩子從自己身邊推開。

“因為有自由才會有成長。”孫雲曉說。他介紹,德國有一個傳統,過了18歲生日的孩子獨自出門遠行,爭取用最少的錢走最多的地方,並盡可能在外面待更長時間,以便認識世界、體驗人生,學會獨立生存的本領。

他們這樣概括本趟旅行:出門時是個孩子,回來就是成人了。

“中國的父母不忍心或者乾脆不敢這樣做,甚至採取完全相反的做法。”孫雲曉說。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陳會昌教授從1995年起開始了一項跟蹤調查,到現在已經15年了,“這項研究發現,每個孩子身上有兩顆種子”,陳會昌說,“一顆種子是主動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人在做這些事情時感到舒適、自由,是快樂的;另外一顆種子是自製力。就是要求自己做那些別人要你做的事情,比如聽話、守紀律。人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可能是不快樂的。”

“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兩顆種子都發達的人。”陳會昌說。

“家長沒有節制的愛,是一味地順從、討好孩子,只讓孩子去做那些讓他‘快樂’的事,沒有教會孩子做那些‘不快樂但是也要接受’的事,這樣的愛是一種軟暴力,是會害了孩子的。”孫雲曉說,“只有學會了等待、學會了節制,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長。”

因此,父母要理性分析孩子需求,“合理的可以滿足,可有可無的要限制,不合理的要堅決拒絕。”

父母要跟孩子保持一段“美麗的”距離。

“如果把孩子比作駕馭小船試航人生之海的小船長,那麼,父母與教師便是導航的羅盤和燈塔,必須時時提醒缺乏經驗的小船長,哪裡有險惡的暗礁,哪裡是暢通的航道。如果只是讚賞小船長的勇氣和智慧,而不發出前方險情的警告,恐怕與謀殺者無異,儘管他可能愛心無限。”孫雲曉說。

結果這次保安追上了他們,女兒逃脫了,小弟弟被留下了。

女兒回到家裡,又緊張又害怕。聽女兒敘述完事情的經過,孫雲曉很嚴厲地批評她:“你是姐姐,事情是你帶頭做的,你必須出去承擔責任,把小弟弟換回來。”

“女兒最初說什麼也不肯去,她很害怕,沒有勇氣去承擔這個責任。”孫雲曉說。後來他不斷鼓勵女兒:好孩子不僅要勇敢地做正確的事,做錯了事也要勇敢地面對。

最終女兒邁出了這一步,雖然保安並沒有對小弟弟怎麼樣,但是這個故事卻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犯錯時是最好的教育契機。”孫雲曉說,“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喚醒孩子心目中沉睡的巨人,讓孩子在承受後果時,感受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心理懲罰,從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覺彌補過失,糾正錯誤。”

有自由才會有成長

應與孩子保持一段美麗的距離

有人曾說,愛孩子的最高境界是把孩子從自己身邊推開。

“因為有自由才會有成長。”孫雲曉說。他介紹,德國有一個傳統,過了18歲生日的孩子獨自出門遠行,爭取用最少的錢走最多的地方,並盡可能在外面待更長時間,以便認識世界、體驗人生,學會獨立生存的本領。

他們這樣概括本趟旅行:出門時是個孩子,回來就是成人了。

“中國的父母不忍心或者乾脆不敢這樣做,甚至採取完全相反的做法。”孫雲曉說。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陳會昌教授從1995年起開始了一項跟蹤調查,到現在已經15年了,“這項研究發現,每個孩子身上有兩顆種子”,陳會昌說,“一顆種子是主動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人在做這些事情時感到舒適、自由,是快樂的;另外一顆種子是自製力。就是要求自己做那些別人要你做的事情,比如聽話、守紀律。人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可能是不快樂的。”

“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兩顆種子都發達的人。”陳會昌說。

“家長沒有節制的愛,是一味地順從、討好孩子,只讓孩子去做那些讓他‘快樂’的事,沒有教會孩子做那些‘不快樂但是也要接受’的事,這樣的愛是一種軟暴力,是會害了孩子的。”孫雲曉說,“只有學會了等待、學會了節制,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長。”

因此,父母要理性分析孩子需求,“合理的可以滿足,可有可無的要限制,不合理的要堅決拒絕。”

父母要跟孩子保持一段“美麗的”距離。

“如果把孩子比作駕馭小船試航人生之海的小船長,那麼,父母與教師便是導航的羅盤和燈塔,必須時時提醒缺乏經驗的小船長,哪裡有險惡的暗礁,哪裡是暢通的航道。如果只是讚賞小船長的勇氣和智慧,而不發出前方險情的警告,恐怕與謀殺者無異,儘管他可能愛心無限。”孫雲曉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