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南師大隨園曾是最重要的難民所之一 最多收留了南京大屠殺15000名婦女和兒童

揚子晚報網12月13日訊 今天清晨六點三十分, 天剛濛濛亮, 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的千余名大學生, 紛紛來到世紀廣場, 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祭奠活動。 南京師範大學今年圍繞““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從“祭、演、講、學”等多個維度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 除了公祭日廣場儀式外, 當日, 南師學子還前往金陵女大原址的今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拜謁魏特琳像。

1937年12月13日, 侵華日軍攻破南京, 開始了連續六周的血腥屠殺。 在隨園金陵女大的教室裡, 擠滿了前來避難的婦女和兒童。

誰能想像, 小小的隨園, 戰時竟然最多收留了15000名婦女和兒童。 而在這背後為之努力的, 是當時在金陵女大任教的美籍傳教士明尼·魏特琳。 “今天, 世上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在南京這座城市裡找到。 ”、“我不能在這個時候拋棄中國。 ”這是《魏特琳日記》的真實記錄。 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孫友蓮提到, 在南京大屠殺期間, 在美籍教授明妮·魏特琳女士的積極努力下, 前身是金陵女子大學所在地的南師大隨園校區, 成為了當時最為重要的難民所之一。 她表示, 學校開展國家公祭日系列主題教育活動, 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記者瞭解到南師大師生還參觀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 舉行哀悼儀式, 追憶抗戰歷史;舉辦“民族的記憶、不屈的脊樑”主題歷史情景劇,

以舞臺劇形式再現南京保衛戰中軍民浴血奮戰的情景, 表達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和平美好生活的珍愛。 舉辦“不能忘卻的記憶”歷史主題教育講座, 邀請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知名專家教授, 通過講述南京抗戰歷史, 引導大學生銘記歷史、堅定理想。 由南師大同學自發組織的“抗戰老兵口述歷史訪談”活動, 搶救整理抗日老兵口述史料, 加強輿論宣傳工作, 讓歷史說話, 用史實發言, 著力研究和深入闡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