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山東高唐縣有鋪村十六個、屯村六十六個!為啥這麼多鋪/屯村?

聊城老鄉點右上角關注我們, 聊城人自己的頭條圈子!

高唐有鋪村十六個, 屯村六十六個, 鋪村屯村數目之多, 為平原、茌平、夏津、禹城, 東阿、陽穀等附近縣市之首。 這是有一番來歷的。

古代, 高唐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是縣署、州署所在地, 南北交通要衝。 《高唐州志.疆域》曰:“胥經於此, 以達西京……車轔轔, 馬蕭蕭, 還雜于州, 行者終日不絕, 所以自昔號為要衝之地、繁居之邦也。 “可見當年高唐的交通地位何等重要了。 官方為了傳達公文和給過往官員提供食宿方便, 在各交通要道上, 每隔一定距離便設“鋪”一處,

以應需要, 據1535年明嘉靖《高唐州志·鋪》記述, 每浦“為屋四楹, 旁為兩廊, 中建郵亭, 其外為門, 繚以周垣。 具旗鈴以嚴號令, 置包匭以護封緘, 設鋪司兵以遞文移, 附於曆以稽程限, 統於長以司巡察。 ”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 時至今日的鋪村, 早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鋪村了. 而且有的鋪村( 張鋪、 薑鋪、 東鋪、 西鋪) 原來就不存在鋪村的實際意義、但是, 追根求源, 仍可看出鋪村屯村的一些歷史淵源

高唐縣的鋪村, 其位置大都坐落在縣境內的幾條 “官道”上, 它們以總鋪(高唐城內的鐘鼓樓, 位於今北湖路南端) 為起點, 分別向西、向南、向北排列開來, 鋪與鋪的距離或五裡或十裡, 以距離總鋪裡數的多少, 稱 “x x 裡鋪”, 從縣城內向西去的古官道, 西經十裡鋪,

十五裡鋪, 二十裡鋪、 張鋪( 距縣城25裡)、三十裡鋪等, 五個鋪村, 通往古運河河岸邊的古城一一臨清, 在縱貫高唐縣境南北的 “官道” 上, 共有八個鋪村, 即高唐城北的五裡鋪, 十裡鋪(今稱東鋪和西鋪)、十五裡鋪、二十裡鋪, 三十裡鋪五個鋪村和高唐城南的南五裡鋪、十裡鋪、五裡鋪( 古靈城北五裡處) 三個鋪村。 位於縣城內的“總鋪”( 早已不存在), 是縣境內的核心鋪, 它和今清平鎮東南的十裡鋪, 也應計入我縣鋪數之列。 一個縣境內的不同鄉(鎮)有不同名村, 是國家地名法規許可的, 所以我縣的同名錦鋪村、屯村的名稱, 得以保留至今。

南北大官道向南延伸至茌平縣, 向北則是平原縣( 含原恩縣), 沿途都有這樣的鋪村。 高唐縣除城南、 城北兩個五裡鋪外,

城南還有一個五裡鋪, 並還另有講究, 它不是在縣城南五華里, 而是遠在二十華里之外, 今姜店鄉南、南鎮村北約五華裡外。 因南鎮在東漢時置靈城縣 ( 西元前98年一一西元98 年), 其城北五裡之處便叫五裡鋪。

屯村的設立和興起同樣事出有因。

元末明初的高唐人口與宋朝相比, 處於遞減狀態, 已不足萬人。 元明之交, 高唐成了主要戰場, 加之連年旱、蝗災害, 土地大片荒蕪, 人煙極為稀少, “土著舊口, 大半蕩然無存”(《高唐縣誌稿》第七冊131頁, “戶口變遷”)。 民間傳說“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 說的就是元朝統治者的殘暴統治和人民齊心反抗的故事 ( 韃子指蒙古統治者)。

朱元璋建立明朝, 能耕能種的生產勞動者十分缺乏, 徭役無人服,

賦稅無處徵收。 據《明史》“食貨志“載, 朱元璋採納戶部郎中劉九皋 “挾鄉之民聽遷之寬鄉”的建議, 決定由山西移民, 荒涼的高唐則是重點安民地之一。

移民有的來自本省兗、登、萊、青各州府, 主要還是來自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等縣。 時間約分別在洪武二十年( 1387年)、二十四年( 這年高唐是8230人) 和二十五年(1392年)。

地處山西省汾河流域的洪洞等縣, 為元將領察罕帖木兒及其兒子擴廓帖木兒( 漢名王保保) 統治地區。 因山河險要易守難玫, 戰亂較少, 社會相對穩定, 較長一段時間人民得以休養生息, 形成人口稠密之區, 因此,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向高唐等地移民。

山西省洪洞數縣也為此建立了移民專職機構, 確定專職官員辦理此事, 臨行前,

移民們齊聚洪洞縣廣濟寺, 傾訴鄉情, 祭奠祖先。 待移民們離開廣濟寺的時候, “窮家難舍”, 離鄉之情猛襲心頭, 忍不住熱淚翻滾, 路上一個勁地回頭看看那廣濟寺, 看看那廣濟寺的大槐樹。 所以, 當他們來高唐定居之後, 為了寄託思念故鄉之情, 常在新居的房前屋後植槐, 只要有人問起誰的祖籍在哪裡, 他便說老家原在山西洪洞大槐樹。 這樣, 槐樹的種植便多了起來, 幾乎家家都有, 或叫國槐, 或叫家槐。 至今高唐境內百年古槐仍不罕見,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因 ‘洋槐”( 刺槐) 的引進, 國槐的種植才漸漸少了。 新的居民點紛紛建立, 命名是至關重要的。 “土著為村, 遷民為屯”, 凡有組織的移民, 往往用帶領、組織他們建新居民點的領頭人的姓氏作為新居民村的村名。 如什麼 “張官屯”“李官屯”“徐官屯” 等,還有用姓名全稱的,如 “張達屯”等等。像“李官屯”,“徐官電”,”王官屯” 這樣的村名,在今高唐境內至少各有兩個,還有什麼“王屯”“於屯” 等。朱元璋奪取天下後,命軍人也槁屯田生產,這便產生了 “軍屯” 村。軍屯有以軍人小頭目姓氏命名者,也有以地名命名者。移民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產搞得頗有生機,生活也得到某些改善,加之明初風調雨順,也算得上國泰民安。

然而好景不長,高唐大地烽煙又起,居民又遭大難,那便是 “靖難之役” 的發生。明太祖朱元璋稱帝之後,分封諸子到各地為王,擁有重兵,尤其是在北方同蒙古韃子人接近的各王,兵權尤重,一般在萬人以上。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病死,翌年( 1399年),其嫡長孫朱允炆在南京即位( 即惠帝,年號建文),時因尾大不掉,任用齊泰、黃子澄參與國事,遂即廢削數王。是年,燕王朱棣 朱元璋四子 ) 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北平( 今北京),以討伐齊、黃為名( 實為爭奪帝位),號稱 “靖難”。1402年( 建文四年) 燕兵破京師( 今江蘇省南京),惠帝死( 一說逃亡),燕王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這“靖難之役”,在高唐也稱“燕王掃北” 。燕王舉兵,南北橫掃,居南北交通要衝的高唐自然在劫難逃,“魯西魯北盡成戰場,燕軍所過,村舍為墟,於是土著無類矣”。此後,又不斷從省內外移民,“填高唐以曠地與之”。不僅明朝有移民,清朝仍有此舉。因此,高唐以屯命名的村落特別多。1553年的明嘉靖《高唐州志》記載有30 個,1836年的清道光《高唐州志》記載已有46 個,與1936年《高唐縣誌稿》所載的屯村數目相等。臨徒駭河的南北交通要衝南鎮一帶,一向是兵家必爭之地,更是重災區,移民點自然就多一些。今薑店鄉共有70個自然村,就有7個帶屯字的村莊。它的近鄰趙寨子鄉,共有44個自然村,有6個帶屯字的村莊, 真是高唐“無屯不成鄉鎮”。這些村莊大多數系明代移民村落。由此也可知當年戰事之慘烈,燕王屠戮之殘酷,高唐境域之荒涼。舊志記載:當孩子淘氣大哭大鬧時,母親恫嚇孩子說,別哭了,別哭了,閻王(燕王) 來了!連淘氣的孩子也聞聽燕王而止哭。

隨著移民數量的不斷增加和一定時期的相對安定,高唐人口逐年增多,據明清以來的史志記載,元朝( 1277年一1368 年) 時人口大約兩萬上下,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 有8230人,至永樂十年( 1412年)已增至28198人, 到清乾隆六十年( 1795年). 高庸人口達166541 人,這一時期,人均土地面積不到洪武武年間的三分之一,“生齒日 繁,地不加益”,到清朝中期的道光十五年( 1836年),高唐人口多達194793 人, 人均土地佔有面積更少了。“田與屋之數常處其不足,而戶與口之數常處其有餘也” 【原見清學者洪亮吉( 1746一1809 ) 〈洪北江遺跡>。 此轉引自1990 年第十期《新華文摘》馮天諭教授著(中國前資本主義社會研究中的三個問題)],在人口越來越多、農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佔有量越來越少的情況下,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連年不斷的災荒,不得溫飽的人民,不是聚眾謀反,便是扶老攜幼“闖”關東,去黑龍江等地屯墾種地、建立新的屯村,那則是另一回事了。

本章(完)感謝您的閱讀和指正!

@本文內容由高唐村村通據地方書籍、互聯網、民間綜合整理!由於信息量過大,難免有疏漏和不正之處,還望高唐老鄉們多多傳閱、指正補充!謝謝!

聊城村村通,掘民俗風情,記錄城鎮。老鄉們對我們的關注是最大的鼓勵!謝謝!有獎徵稿:聊城本地民俗、傳說故事均可,如果您有素材歡迎投稿! 如什麼 “張官屯”“李官屯”“徐官屯” 等,還有用姓名全稱的,如 “張達屯”等等。像“李官屯”,“徐官電”,”王官屯” 這樣的村名,在今高唐境內至少各有兩個,還有什麼“王屯”“於屯” 等。朱元璋奪取天下後,命軍人也槁屯田生產,這便產生了 “軍屯” 村。軍屯有以軍人小頭目姓氏命名者,也有以地名命名者。移民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產搞得頗有生機,生活也得到某些改善,加之明初風調雨順,也算得上國泰民安。

然而好景不長,高唐大地烽煙又起,居民又遭大難,那便是 “靖難之役” 的發生。明太祖朱元璋稱帝之後,分封諸子到各地為王,擁有重兵,尤其是在北方同蒙古韃子人接近的各王,兵權尤重,一般在萬人以上。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病死,翌年( 1399年),其嫡長孫朱允炆在南京即位( 即惠帝,年號建文),時因尾大不掉,任用齊泰、黃子澄參與國事,遂即廢削數王。是年,燕王朱棣 朱元璋四子 ) 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北平( 今北京),以討伐齊、黃為名( 實為爭奪帝位),號稱 “靖難”。1402年( 建文四年) 燕兵破京師( 今江蘇省南京),惠帝死( 一說逃亡),燕王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這“靖難之役”,在高唐也稱“燕王掃北” 。燕王舉兵,南北橫掃,居南北交通要衝的高唐自然在劫難逃,“魯西魯北盡成戰場,燕軍所過,村舍為墟,於是土著無類矣”。此後,又不斷從省內外移民,“填高唐以曠地與之”。不僅明朝有移民,清朝仍有此舉。因此,高唐以屯命名的村落特別多。1553年的明嘉靖《高唐州志》記載有30 個,1836年的清道光《高唐州志》記載已有46 個,與1936年《高唐縣誌稿》所載的屯村數目相等。臨徒駭河的南北交通要衝南鎮一帶,一向是兵家必爭之地,更是重災區,移民點自然就多一些。今薑店鄉共有70個自然村,就有7個帶屯字的村莊。它的近鄰趙寨子鄉,共有44個自然村,有6個帶屯字的村莊, 真是高唐“無屯不成鄉鎮”。這些村莊大多數系明代移民村落。由此也可知當年戰事之慘烈,燕王屠戮之殘酷,高唐境域之荒涼。舊志記載:當孩子淘氣大哭大鬧時,母親恫嚇孩子說,別哭了,別哭了,閻王(燕王) 來了!連淘氣的孩子也聞聽燕王而止哭。

隨著移民數量的不斷增加和一定時期的相對安定,高唐人口逐年增多,據明清以來的史志記載,元朝( 1277年一1368 年) 時人口大約兩萬上下,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 有8230人,至永樂十年( 1412年)已增至28198人, 到清乾隆六十年( 1795年). 高庸人口達166541 人,這一時期,人均土地面積不到洪武武年間的三分之一,“生齒日 繁,地不加益”,到清朝中期的道光十五年( 1836年),高唐人口多達194793 人, 人均土地佔有面積更少了。“田與屋之數常處其不足,而戶與口之數常處其有餘也” 【原見清學者洪亮吉( 1746一1809 ) 〈洪北江遺跡>。 此轉引自1990 年第十期《新華文摘》馮天諭教授著(中國前資本主義社會研究中的三個問題)],在人口越來越多、農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佔有量越來越少的情況下,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連年不斷的災荒,不得溫飽的人民,不是聚眾謀反,便是扶老攜幼“闖”關東,去黑龍江等地屯墾種地、建立新的屯村,那則是另一回事了。

本章(完)感謝您的閱讀和指正!

@本文內容由高唐村村通據地方書籍、互聯網、民間綜合整理!由於信息量過大,難免有疏漏和不正之處,還望高唐老鄉們多多傳閱、指正補充!謝謝!

聊城村村通,掘民俗風情,記錄城鎮。老鄉們對我們的關注是最大的鼓勵!謝謝!有獎徵稿:聊城本地民俗、傳說故事均可,如果您有素材歡迎投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