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看這篇文章,就能明白你在社會中的階層

“當前的主觀社會階層以中層偏中下為主, 而與現在相比, 人們回想自己5年前或剛參加工作時的社會階層, 則表現出中下偏低的階層認同特點。 ”12月12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發佈的《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7)》發現, 人們對現在社會階層與過去相比的變化評價表現出積極態勢。

藍皮書基於13703個城市居民資料的分析, 發現在預期自己5年後的社會階層時, 人們的社會階層認同以中層偏中上層為主, 而預期自己下一代的社會階層時, 認為下一代會處於社會中上層和上層的人占多數。

“可見, 大家對於未來生活的預期, 尤其是對於下一代社會階層的預期比較樂觀積極。 ”

所謂主觀社會階層, 實際是一種階層認同, 即個人對自己在社會階層結構中所佔據位置的感知。 主觀社會階層的變化與客觀社會階層的變化有關, 但二者之間並非簡單同步或對應關係, 存在很大的差異。 藍皮書稱, 從以往看, 社會心態存在較為普遍的底層認同, 也就是主觀階層認同傾向於更低的社會階層, 特別是中下階層。

調查主觀社會階層採用國內外研究中常用的階梯量表, 即, 向調查對象呈現具有1到10數位標注的階梯圖案, 1代表處於社會的最底層, 10代表處於社會的最上層, 讓調查對象報告自己目前處於哪個等級。

藍皮書顯示, 自認為屬於中等階層的比例最高, 屬於上層的比例最低, 如果從階梯中線上下等分, 下半部分比例更高。

統計發現, 被調查者主觀社會階層的平均值為4.46, 在10級階梯上處於中等偏下水準。 整體上看, 認為自己處於下層的比例為11.9%, 認為自己處於中等偏下的比例為37.7%, 二者相加接近半數;認為自己處於中層的比例為40.5%;認為自己是中上層和上層的比例分別是7.9%和2.1%, 相加占一成。

受教育程度、收入、職業、居住社區等都會影響主觀社會階層認同。 以住房為例, 藍皮書顯示, 無論是自身的社會階層認同, 還是對自己未來以及下一代社會階層的預期, 有自有住房的調查對象都要比沒有房的調查對象的階層認同高。 但無房調查物件預期下一代和自己的階層變化幅度會相對大一些。

其中, 擁有自建房、經濟適用房和商品房都被視為擁有自有住房, 而租房、公租房、住單位宿舍或借住父母和他人之房則都被視為沒有自有住房。

基於22669個城市居民資料的分析顯示, 在主觀幸福感的評價上, 女性個體的評分顯著高於男性個體。 藍皮書發現, 大多數男性評價自己的幸福感時認為既不覺得幸福也不覺得不幸福。 而大多數女性評價自己的幸福感時認為自己的感受介於“中立”和“比較幸福”之間。

從年齡看, 不同出生年份的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存在著顯著差異。 藍皮書顯示, “00後”主觀幸福感較高, “90後”主觀幸福感最低。 “00後”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於“90後”、“80後”、“70後”,

“60後”和“50後”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於“90後”和“80後”, 而“80後”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於“90後”。

藍皮書分析, “00後”個體處在學生階段, 主要面臨學業任務, 整體比較幸福。 而“90後”、“80後”、“70後”個體基本屬於大學畢業進入職場之後, 個體需要承擔職場責任、家庭責任, 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階段, 主觀幸福感低於其他年齡階段的個體, 但仍在“中立”以上。 “60後”、“50後”和“40後”, 這部分個體已經達到退休年齡, 基本處於頤養天年、兒孫繞膝的生活, 主觀幸福感相對較高。

從區域看, 藍皮書顯示, 東北地區的個體主觀幸福感顯著高於華南地區、華中地區、華北地區、西南地區等, 華東地區顯著高於華南地區、華中地區、西南地區, 其他地區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