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您是孩子所期待的“智慧家長”嗎

晨報記者 楊虹 吳婉瑩 實習生 龐詩棋

每一個孩子的誕生與成長都給父母帶來無盡的驚喜與煩惱。 但對於很多“育兒新手”家長而言, 他們也真真切切地面對著亟需解決的棘手問題:怎樣才能與孩子進行沒有隔閡的交流?怎樣陪伴孩子才是真正心連著心的親子依偎?當孩子成熟到什麼時候, 父母才能夠做出正確的等待與放手的決定?

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導服務中心主任茅紅美老師就在育兒工作坊中說過:“育兒中的磕磕碰碰是常有的。 我們只要把家庭環境中的危險因素規避掉, 那麼孩子‘跌一下撞一下’沒有太大的關係。

如果我們沒有跌跌撞撞, 這個孩子也是長不好的。 ”同樣, 抱持著育兒初心的父母與祖輩們或許正在遭遇著自身的磕磕碰碰。 因此家長的育兒智慧在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經驗中更彌足珍貴。

由上海市教委指導的2017“育兒加油站”上海市科學育兒指導公益活動就“今天, 如何做合格家長”這一主題首次在上海書城主題專場設立了智慧家長微論壇。 活動項目組通過官方微信平臺發起動員徵集, 邀請社會中0-6歲適齡孩童的親子家庭為“合格家長”的圭臬發出自己的聲音、分享自己的見解。 活動最終選出八名育兒達人家長參與微論壇, 共用他們的私家育兒經。

【合格家長, 育兒方法精益求精】

“育兒加油站”活動舉辦至今已六年。

專案組在歷屆市區共建活動的調研總結中發現, 今天的家長們越來越重視科學育兒的資訊與情報。 他們會從多元化的管道中借鑒權威性的指導, 從中提煉出精進自身的育兒方法。 眾所周知, 早期教育向來針對嬰幼兒進行身心健康的生活與教養等方面的指導, 而今, 對家長進行早教指導也成為了社會與家庭中的一項重大課題。 本屆的“育兒加油站”聚焦“今天, 如何做合格家長”主題, 宣導並鼓勵家長掌握會陪玩、會照料、會撫愛、會傾聽、會溝通、會放手、會等待這七項技能。 為了驗證家長對育兒技能需求的偏向性, 項目組對近千名家長進行了《看直播, 答題有驚喜, 爭做合格家長》的調研。 結果顯示,
家長對“七個會”技能的認可度均超過三成, 其中有五項技能獲得了超過半數的支持。 他們對“七個會”技能的偏向性與主次重要性的相關排序, 在調研結果中也進一步反應出他們所處的育兒家庭境況與個體差異的特質。

【陪玩篇】家長的遊戲創造力很重要

也許大部分父母在陪孩子玩耍時會有這樣的疑問:孩子需要玩什麼?孩子想要玩什麼?我覺得好玩的事情, 孩子也覺得好玩媽?我能放手讓孩子去玩他/她想玩的東西嗎?昂貴的玩具與孩子的快樂是成正比的嗎?不同的家長自然有不同的利弊權衡, 因此往往給出不同的答案。

夏媽媽家的冒險樂園:夏媽媽對家庭環境的創設有著格外深刻的認識。 她認為, 一百個家庭可能就會有一百種育兒理念; 而她的育兒理念更著重孩子的經驗認識。

因此, 夏媽媽的私家育兒經講究安全、體驗與自由;講究發現、接觸與感受;更講究比較、選擇與思考。

在家裡, 她親手製造孩子的冒險場景與遊戲道具。 她在臥室與客廳之間佈置了教導小勇者躲避障礙穿梭的“紅外線(毛線)防盜機關”, 給予孩子大展手腳與柔韌功夫的機會。 還有五顏六色的碗裝絨線毛毛球來鍛煉孩子夾筷子的鐵指神功, 她甚至和女兒進行速度與靈巧力的競賽。 偶爾, 她也會酌情“示弱”, 展現出大人狡黠的一面, 讓孩子在必要的時機增強自己能夠擊敗成年人的信心。 “讓家庭成為我們親子之間永遠的學習場!”這就是夏媽媽的信念。

【溝通篇】順暢溝通的先決條件是平等

現代親子家庭中很容易出現這樣的場景:孩子玩得津津有味, 父母則在旁邊看手機。 看似家長在陪孩子, 事實上親子之間可能全程零交流。 智慧移動設備猶如設置了一道看不見的屏障, 或者是孩子一味沉溺于螢幕中的動畫, 或者是父母一味沉溺于手機端的朋友圈點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並沒有因科技的進步而拉近, 反而在螢幕兩端疏遠了彼此的親密關係。

徐爸爸家的兄弟平等:徐爸爸家裡有兩個男孩子讓他發愁。 他的孩子比較獨立, 愛玩愛看動畫片, 唯獨不願意主動和父母交流, 不開心的事情也不說。 徐爸爸擔心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 親子關係可能就會發展到完全不溝通的境地。 一旦失去了孩子心目中的話語權,他怕自己無法即時幫助並指引孩子走出困境。

徐爸爸認為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放下身段,以朋友或兄弟的身份與孩子進行對等的交流。他主動去關心孩子的近況與喜好。徐爸爸在演講中說到,“以前,孩子玩遊戲,我們大人就看手機。孩子看動畫,我們還是看手機。現在我改變了策略。只要孩子在看動畫片,我就和他們一起看。”他還會惡補動畫片,就為了能夠和孩子在一起討論劇情,創造共同語言。就在這種苦心經營的話題交流中,父與雙子的關係果然縮短了距離,孩子們認同自己的爸爸是好哥兒們。尊重孩子,平等對話,這就是徐爸爸親自去實踐的育兒教條。

【放手篇】放手是為了更好的成長

當孩子正少不經事的時候,你是否會放心讓他獨自放學回家?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計畫與奇想時,你是否會讓他自己去實踐與做出選擇?很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總是默默地為孩子包辦一切、付出一切;殊不知,如果父母既不會耐心等待孩子的成熟、也不敢放手解除孩子的羈絆,有時反倒事與願違地影響到孩子本當肩扛的責任感、受挫力與意志心。合格家長真正的會撫愛、會照料、會傾聽,恰恰是對自己教養出的孩子的信任。

莫爸爸的豪邁育兒哲學:莫爸爸在女兒年幼的時候,就大膽放手、讓女兒獨自一人放學回家。從學校到家裡的地鐵路程共有近十站的漫漫路途。他當然擔心女兒是否能夠隻身融入社會複雜多變的環境與境況,尤其還是人潮洶湧的地鐵站內。他當時幾乎每分鐘都要看一遍手錶,但毫不後悔讓孩子儘早融入社會、接觸社會的決心。

莫爸爸是一名教育職業者,他深信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也許對大多數家長而言,學習就是指在學校念書,但莫爸爸認為“學習”指的當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過程。他相信,孩子在小的時候每天認識別人多一點、長大後則每天認識自己多一點,這才是真實的“成長”。“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與自己玩、與朋友玩,再與社會玩!”莫爸爸為此呼籲道。家長應當為孩子樹立更親社會性的學習目標,培養興趣、結識夥伴、融入社會,從更多元的角度去評價、去思考“學習”的本意。在放手與等待之間,孩子自然會有高適應性的社會化結果,父母也得以從中順利逃出教育焦慮的陷阱。

【育兒春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怎麼愛孩子,怎樣教育孩子,卻是擺在家長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智慧家長微論壇上,宋媽媽提出了“慢養孩子,靜待花開”的觀念。為孩子提供機會、創造舞臺參與集體活動,不斷鍛煉其膽量與見識。王爸爸則在孩子對音樂有興趣的時刻抓住契機去培養孩子的愛好,並採用各種方法去激發孩子堅持不懈學習的熱情。不過,他並不期待去培養出另一位世界鋼琴家,只是希望音樂的潛移默化能提高孩子對情操與審美的鑒賞能力,讓生活變得更有趣。何媽媽則主張與女兒成為“好閨蜜”,保持孩子內心的單純與敏感。她說,“家長很多時候做的是鋪路人的角色。孩子的路到底走哪一條並沒有答案,但只要我們用心就一定會有所回報。”孫媽媽則運動為她的孩子所帶來的身體、精神與力量的改變,並呼籲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運動發展與團隊競爭合作的環境設定。亦有徐媽媽用聲音感染孩子的童年世界,用廣播傳遞記憶的情感溫度。她的稚兒雖然沒有正式學習拼音與漢字,卻已經能追隨母親的聲音亦步亦趨地背誦散文《愛蓮說》,留下現場的一片慨歎聲。

而在上海科學育兒指導官方微信的動員活動中,家長們踴躍參與報名的私家育兒經也各有千秋。郭媽媽和張媽媽以打水漂和丟手絹的傳統遊戲再演義,為孩子複刻了當年兒童們歡樂的源泉。沈媽媽則從孩子玩光了廚房裡的半盒糖的“破壞”現場,幡然發現了孩子對糖水融化實驗的科學啟蒙意識。也有二孩家庭從雙子的“打鬥”日常功課中為孩子琢磨出了“格鬥”的技藝潛能大開發。

孩子就像白紙,父母想畫上什麼樣的圖畫,就會是什麼樣的圖畫。每個家庭都有其獨特的面貌,亦有其獨特的親子生活路徑。唯有父母與孩子之間無私的愛,把家長們共同凝聚在“育兒加油站”的舞臺上,對話、傾聽、討論、交流彼此的育兒理念與經驗。育兒春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兒加油站”為合格家長應援,為智慧家長喝彩!

一旦失去了孩子心目中的話語權,他怕自己無法即時幫助並指引孩子走出困境。

徐爸爸認為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放下身段,以朋友或兄弟的身份與孩子進行對等的交流。他主動去關心孩子的近況與喜好。徐爸爸在演講中說到,“以前,孩子玩遊戲,我們大人就看手機。孩子看動畫,我們還是看手機。現在我改變了策略。只要孩子在看動畫片,我就和他們一起看。”他還會惡補動畫片,就為了能夠和孩子在一起討論劇情,創造共同語言。就在這種苦心經營的話題交流中,父與雙子的關係果然縮短了距離,孩子們認同自己的爸爸是好哥兒們。尊重孩子,平等對話,這就是徐爸爸親自去實踐的育兒教條。

【放手篇】放手是為了更好的成長

當孩子正少不經事的時候,你是否會放心讓他獨自放學回家?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計畫與奇想時,你是否會讓他自己去實踐與做出選擇?很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總是默默地為孩子包辦一切、付出一切;殊不知,如果父母既不會耐心等待孩子的成熟、也不敢放手解除孩子的羈絆,有時反倒事與願違地影響到孩子本當肩扛的責任感、受挫力與意志心。合格家長真正的會撫愛、會照料、會傾聽,恰恰是對自己教養出的孩子的信任。

莫爸爸的豪邁育兒哲學:莫爸爸在女兒年幼的時候,就大膽放手、讓女兒獨自一人放學回家。從學校到家裡的地鐵路程共有近十站的漫漫路途。他當然擔心女兒是否能夠隻身融入社會複雜多變的環境與境況,尤其還是人潮洶湧的地鐵站內。他當時幾乎每分鐘都要看一遍手錶,但毫不後悔讓孩子儘早融入社會、接觸社會的決心。

莫爸爸是一名教育職業者,他深信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也許對大多數家長而言,學習就是指在學校念書,但莫爸爸認為“學習”指的當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過程。他相信,孩子在小的時候每天認識別人多一點、長大後則每天認識自己多一點,這才是真實的“成長”。“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與自己玩、與朋友玩,再與社會玩!”莫爸爸為此呼籲道。家長應當為孩子樹立更親社會性的學習目標,培養興趣、結識夥伴、融入社會,從更多元的角度去評價、去思考“學習”的本意。在放手與等待之間,孩子自然會有高適應性的社會化結果,父母也得以從中順利逃出教育焦慮的陷阱。

【育兒春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怎麼愛孩子,怎樣教育孩子,卻是擺在家長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智慧家長微論壇上,宋媽媽提出了“慢養孩子,靜待花開”的觀念。為孩子提供機會、創造舞臺參與集體活動,不斷鍛煉其膽量與見識。王爸爸則在孩子對音樂有興趣的時刻抓住契機去培養孩子的愛好,並採用各種方法去激發孩子堅持不懈學習的熱情。不過,他並不期待去培養出另一位世界鋼琴家,只是希望音樂的潛移默化能提高孩子對情操與審美的鑒賞能力,讓生活變得更有趣。何媽媽則主張與女兒成為“好閨蜜”,保持孩子內心的單純與敏感。她說,“家長很多時候做的是鋪路人的角色。孩子的路到底走哪一條並沒有答案,但只要我們用心就一定會有所回報。”孫媽媽則運動為她的孩子所帶來的身體、精神與力量的改變,並呼籲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運動發展與團隊競爭合作的環境設定。亦有徐媽媽用聲音感染孩子的童年世界,用廣播傳遞記憶的情感溫度。她的稚兒雖然沒有正式學習拼音與漢字,卻已經能追隨母親的聲音亦步亦趨地背誦散文《愛蓮說》,留下現場的一片慨歎聲。

而在上海科學育兒指導官方微信的動員活動中,家長們踴躍參與報名的私家育兒經也各有千秋。郭媽媽和張媽媽以打水漂和丟手絹的傳統遊戲再演義,為孩子複刻了當年兒童們歡樂的源泉。沈媽媽則從孩子玩光了廚房裡的半盒糖的“破壞”現場,幡然發現了孩子對糖水融化實驗的科學啟蒙意識。也有二孩家庭從雙子的“打鬥”日常功課中為孩子琢磨出了“格鬥”的技藝潛能大開發。

孩子就像白紙,父母想畫上什麼樣的圖畫,就會是什麼樣的圖畫。每個家庭都有其獨特的面貌,亦有其獨特的親子生活路徑。唯有父母與孩子之間無私的愛,把家長們共同凝聚在“育兒加油站”的舞臺上,對話、傾聽、討論、交流彼此的育兒理念與經驗。育兒春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兒加油站”為合格家長應援,為智慧家長喝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