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四十年前的冬天,這些人的命運因高考改變

已經是12月, 北京正是寒風凜冽的隆冬時節。

韓景陽騎著自行車前往考場。 儘管複習得比較倉促, 她心裡倒還很平靜:如果有機會上大學就太好了, 不過如果考不上也無妨, 就繼續在工廠裡做工人。 她是理科生, 將在兩天內完成語文、政治、數學和理化四門考試, 文科生則是把理化換成史地。

在200多公里外的河北省張家口市, 天氣還要更冷一些。

康克軍走進考場, 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他原本對自己未來的打算是再過一年就出徒, 兩年後達到一生的“頂點”——二級工, 每月掙36元, 同時幫鄰居朋友修修收音機什麼的。

而今, 他有了新的目標:上大學。

在40年前的這個冬天, 在全國的各個省份, 無數的年輕人像韓景陽、康克軍一樣走進關閉了11年的考場, 而他們中許多人的人生軌跡, 也將發生徹底的改變。

高考並不總是在夏天。 讓我們將時針倒撥40年, 一同回望1977年的高考歷程。

“今年招生辦法就要改!”

四個月前, 中共中央召開了科技和教育工作座談會, 鄧小平同志親自主持會議。 經歷了十年浩劫, 撥亂反正剛剛開始, 33位與會專家內心很不平靜, 對於祖國未來的科技和教育事業, 每個人都有無盡的話要傾訴。

1977年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

時任清華黨委副書記何東昌和時任清華機械系副主任潘際鑾參加了這次會議。 回想起會議作出恢復高考的重大決策的經過,

90歲高齡的潘際鑾院士記憶猶新。

“來自湖北的一位叫査全性的老師第一個提出來招生辦法要改, ‘大學還是要考試, 這才能保證大學培養的品質’, 得到了我們所有人的支持。 ”

“會議召開時已是8月, 1977年的招生工作會議早已結束, 教育部已經把按老辦法招生的方案上報了, 更何況以前的大學招生考試都在夏季舉行, 現在再籌備考試無論如何也只能冬天開考。 正在我們躊躇是否當年就恢復高考的時候, 小平同志當場決斷:‘今年招生辦法就要改!’”

10月12日, 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 關閉了11年的考場再次敞開大門。 21日, 各大媒體公佈了這一消息, 並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將於一個月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

無數年輕人奔相走告, 熱血沸騰。

人民日報發佈恢復高考的消息

“你知道嗎?高考恢復了!”

1977年10月, 在北京商業機械研究所試驗廠做了三年鉗工的韓景陽, 在廣播中聽到了恢復高考的消息。 “雖然之前聽同學議論過, 但是直到親耳聽到廣播, 我才敢相信這是真的。 ”

得知恢復高考後, 韓景陽第一時間為自己報名考試。 此後的近一個多月裡, 她白天在工廠上班, 晚上複習功課。 “高中老師們無私奉獻, 紛紛義務開辦講座為考生們講授考前複習內容, 有一次政治課講座, 教室裡擠得坐不下, 有的同學甚至直接把窗戶打開, 站在教室外聽課。 ”

在200多公里外的河北省張家口市, 郵電局工人康克軍每天騎著一輛舊自行車上班。

直到報紙上刊登了全國恢復高考的消息, 康克軍和很多年輕人一起報了名, 準備考試。 “那時候什麼複習資料也沒有, 一位元好心的同事從家裡給我找來一本讓耗子咬壞了的高中數學書。 儘管每頁都缺一塊, 但我也當寶貝看。 還有人找到些以前的高考題, 也是用複寫紙抄出來的手抄本, 由於抄拓的次數過多, 有些字都認不出來了。 ”

1977年冬天, 韓景陽和康克軍步入了考場, 同時應考的還有570多萬考生。 這些考生從山村、漁鄉、牧場、工廠、礦山、營房、課堂奔向考場, 他們的年齡橫跨13歲到30餘歲。

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考生精神抖擻邁入考場

1977年冬的高考考場

因剛剛撥亂反正, 受時間、教材、考生等諸多因素的制約, 77年高考由各省、市單獨組織安排命題、考試和閱卷等一系列工作。

考試結束後一個多月, 康克軍收到了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的錄取通知書。 郵電局炸開了鍋, 可是大家都不明白“工程物理”是學什麼的, 都猜是蓋房子的。

韓景陽也如願考入了清華大學自動化系, “當時就是覺得電子技術比較尖端, 我們國家真的需要發展, 總想著能通過自身的努力讓國家變得更好一些。 ”韓景陽說。

莘莘學子來遠方

1978年3月, 清華大學迎來了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新生。 迎新的工作特別隆重, 學校主要幹道拉著標語、插著彩旗, 到處喜氣洋洋。 在學校的操場邊上, 系旗下, 新生報到處、領行李處、領飯票處井井有條, 人們到處忙碌著, 像過節一樣。

康克軍到清華報到。 剛剛恢復高考,大家對上大學的機會非常珍惜,學習氛圍非常濃厚。“當時學校圖書資料匱乏,圖書館僅有的幾本微積分習題集都被借走了,我們便拐彎抹角地找到借書人,約好時間,在他還書時,馬上借過來。以後全班同學輪流續借,一個學期裡,這本習題集沒出過我們班。”

清華1977級的學生在課堂上

“學校擔心學生身體勞累,強制教室晚上9點熄燈。為了督促學生鍛煉身體,學校每天下午4點準時廣播,大喇叭震天響,沒法看書就只能去運動了。”康克軍回憶說。

那時候學校的文藝體育活動還是挺活躍的,儘管當時沒有文藝體育特招生,但學生們有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才能。韓景陽是清華排球隊的一員。她上大學後才學打排球,是她的同班同學拉著她去排球隊,陪同學去打了幾天排球,同學跟教練說,讓韓景陽也進排球隊吧,教練就爽快地同意了。這種上了大學才學習打排球,居然能進學校代表隊,現在實在很難想像啊!

韓景陽與排球隊同學合影

寒冬高考,暖春希望

“77級78級的學生,真的是優秀,之前十多年間,很多有才華的年輕人和大學校園絕緣了,高考的恢復給了他們新的機會。我的兩個女婿分別是這兩屆的,都是我們機械系的學生。” 當提到77級學生考入清華後的表現,潘老樂得合不攏嘴,如數家珍地回憶起來。

清華77級有11個系30個班,畢業生共有1017人。77級學生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首批學生,他們大部分人都經歷了文革蹉跎歲月,都有著如饑似渴的求知欲望。

就是在這樣一批倉促備考的清華大學生中,湧現出了許多各領域的優秀人物,在祖國各條戰線上發揮著棟樑和骨幹作用。他們之中,有人成了學術大師,有人成了興業之士,也有人成了治國棟樑。韓景陽和康克軍畢業後留在清華任教,多年後分別擔任清華黨委副書記和副校長;我們熟悉的樓繼偉、林炎志、錢穎一,都是清華77級的;今年新增選的兩院院士中,楊萬泰和管曉宏也都是清華77級。

77級校友畢業30周年時

在畢業照片前尋找當年的身影並簽名

77級學子畢業時留給母校的紀念

在主樓臺階的刻字

在40年前的寒冬中,中斷11年的高考恢復,推開了人生的希望之門。

恢復高考及之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讓中國社會迎來了科學和知識大放光彩的春天。中國回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正軌,人才向上流動的管道得以疏通,“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重新確立,無數人的命運發生了徹底改變。

77級學長學姐風風雨雨,走南闖北,逢到機遇即奮發而起,日積月累,惟精惟一。

冬之初,春之盼,求知路上的前行永不中斷。

感謝潘老師和韓老師在百忙中接受我們的採訪

感謝清華校友會老師提供資料和支援

康老師的資料,引自中國青年報

韓老師的部分資料,引自中國青年網少量圖片和資料引自人民日報、新華社等

採訪:王晴宜,張戎捷,穀寶驊

編輯:郭夢珂,盧華昊,程熙俊,穀寶驊

校對:陳餅果

—————————————

清華招辦官方微信號:tsingerhua

隨時隨地,清小華將一如既往為大家提供最新鮮的招生資訊。我在清華等你來!

剛剛恢復高考,大家對上大學的機會非常珍惜,學習氛圍非常濃厚。“當時學校圖書資料匱乏,圖書館僅有的幾本微積分習題集都被借走了,我們便拐彎抹角地找到借書人,約好時間,在他還書時,馬上借過來。以後全班同學輪流續借,一個學期裡,這本習題集沒出過我們班。”

清華1977級的學生在課堂上

“學校擔心學生身體勞累,強制教室晚上9點熄燈。為了督促學生鍛煉身體,學校每天下午4點準時廣播,大喇叭震天響,沒法看書就只能去運動了。”康克軍回憶說。

那時候學校的文藝體育活動還是挺活躍的,儘管當時沒有文藝體育特招生,但學生們有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才能。韓景陽是清華排球隊的一員。她上大學後才學打排球,是她的同班同學拉著她去排球隊,陪同學去打了幾天排球,同學跟教練說,讓韓景陽也進排球隊吧,教練就爽快地同意了。這種上了大學才學習打排球,居然能進學校代表隊,現在實在很難想像啊!

韓景陽與排球隊同學合影

寒冬高考,暖春希望

“77級78級的學生,真的是優秀,之前十多年間,很多有才華的年輕人和大學校園絕緣了,高考的恢復給了他們新的機會。我的兩個女婿分別是這兩屆的,都是我們機械系的學生。” 當提到77級學生考入清華後的表現,潘老樂得合不攏嘴,如數家珍地回憶起來。

清華77級有11個系30個班,畢業生共有1017人。77級學生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首批學生,他們大部分人都經歷了文革蹉跎歲月,都有著如饑似渴的求知欲望。

就是在這樣一批倉促備考的清華大學生中,湧現出了許多各領域的優秀人物,在祖國各條戰線上發揮著棟樑和骨幹作用。他們之中,有人成了學術大師,有人成了興業之士,也有人成了治國棟樑。韓景陽和康克軍畢業後留在清華任教,多年後分別擔任清華黨委副書記和副校長;我們熟悉的樓繼偉、林炎志、錢穎一,都是清華77級的;今年新增選的兩院院士中,楊萬泰和管曉宏也都是清華77級。

77級校友畢業30周年時

在畢業照片前尋找當年的身影並簽名

77級學子畢業時留給母校的紀念

在主樓臺階的刻字

在40年前的寒冬中,中斷11年的高考恢復,推開了人生的希望之門。

恢復高考及之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讓中國社會迎來了科學和知識大放光彩的春天。中國回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正軌,人才向上流動的管道得以疏通,“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重新確立,無數人的命運發生了徹底改變。

77級學長學姐風風雨雨,走南闖北,逢到機遇即奮發而起,日積月累,惟精惟一。

冬之初,春之盼,求知路上的前行永不中斷。

感謝潘老師和韓老師在百忙中接受我們的採訪

感謝清華校友會老師提供資料和支援

康老師的資料,引自中國青年報

韓老師的部分資料,引自中國青年網少量圖片和資料引自人民日報、新華社等

採訪:王晴宜,張戎捷,穀寶驊

編輯:郭夢珂,盧華昊,程熙俊,穀寶驊

校對:陳餅果

—————————————

清華招辦官方微信號:tsingerhua

隨時隨地,清小華將一如既往為大家提供最新鮮的招生資訊。我在清華等你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