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飯菜好不好,學生來打call!為株洲縣“校長老師陪餐制”點贊

“校長陪我們吃午餐這三年”

文: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周純梓 吳迪

你最喜歡吃什麼菜?最近的飯菜你覺得口味如何?食材你覺得是否新鮮……

初看這些問題, 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是某飯店針對顧客所做的市場調查。 不過我們要告訴你的是:這些問題都出自株洲縣南陽橋中學每月一次的“學校食堂問卷調查”表。

這還不算, 這些調查表根本不需要通過繁瑣的發放和收集、統計等周折, 各種意見填寫完成後, 直接交給同桌吃飯的老師甚至是校長即可, 而且學生還可以當面對學校伙食提意見。

有家長可能會問:每天中午,

老師或者校長都陪學生同桌吃飯麼?答案是:沒錯, 每餐都在!

這是株洲縣為提高食堂管理水準, 保證學生們吃得健康所出的狠招:校長和老師必須和同學們共進午餐。 大家把這一制度叫“校長老師陪餐制”。 12月5日, 株洲縣教育局學校後勤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楊斌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從2014年推行“校長老師陪餐制”以來, 株洲縣全縣已有90%的學校實行了這一制度。 株洲縣近萬名農村中小學生中, 有90%以上自願在校內食堂搭餐。

接下來, 最關鍵的問題來了。 “校長老師陪餐制”好在哪兒?別急, 看完今日女報/鳳網記者的採訪, 不管你是不是學生家長, 都會忍不住手動點贊。

老師陪餐是松西子小學最為重視的工作之一。

■記者探訪

白鶴中學松西子分校——

老師當“席長”, 學生吃得香

我們的“營養師”

11月28日中午, 當記者來到株洲縣淥口鎮白鶴中學松西子分校時, 正是午餐時間, 只見學生們8人圍坐一桌, 正吃得津津有味。 記者注意到, 在食堂牆壁上, 張貼著當日的菜譜:青椒炒臘牛肉、淮山炒肉、土豆炒肉、包菜、太子奶。 400餘平方米的食堂內, 50余張桌子有序擺放, 食堂工作人員已將學生的飯菜分好擺在餐桌上, 400余名學生只需按照席次、座位用餐即可。 讓人好奇的是, 每張桌子都坐著一名陪餐老師, 與學生共進午餐。

“我們都是吃圍席, 每餐四菜一湯, 三個葷菜, 一個素菜。 ”校長張豔軍向記者介紹說, 每天在學校搭餐的學生都是按每桌8人的標準圍坐, 每桌設一名“席長”,

由老師擔任。 席長的任務之一, 就是做好陪餐記錄, 以便及時發現和解決食堂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說起學校的食堂管理, 張豔軍很有經驗, “在陪餐上, 學校採取的是‘三同兩定’的策略”。 張豔軍所說的“三同”是指老師和學生“同樣繳費、同時就餐、同標準就餐”。 “兩定”則是指“定好餐時席次、定好座位”。 這樣做的好處主要在於保證學生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

為了確保孩子們每天的食材品種既安全又營養, 白鶴中學松西子分校還專門設置了一名“事務長”。 “事務長扮演著‘營養師’的角色, 由體育老師兼職擔任, 因為他專門修過營養學, 相對來說比較專業。 ”張豔軍介紹說, 事務長會在每週五將下一周的菜品提前搭配好,

既要考慮營養又要考慮健康。 “由於師資力量有限, 根據高低年級不同, 學校採取不同的陪餐形式。 高年級的學生, 更多的是採取自主模式, 由學生自主管理, 老師在旁邊負責引導。 而低年級則更需要老師把飯抬到學生所在的席次, 然後一份一份地擺好, 再由另外一位老師帶領著學生排好隊就餐。 ”

餐桌上的“三字經”

由於松西子學校是小學, 許多低年級的孩子年紀只有五六歲, 因此需要老師付出更多的愛心。 張豔軍舉了一個例子:學校附近居民的一個孩子, 只有6歲, 入校後尚不會自己端飯、吃飯, 陪餐老師只能一口一口地給孩子餵飯吃, 喂完孩子後才能自己去吃, 但是陪餐老師卻沒有任何怨言, 每天悉心照顧。

除了許多低年級的孩子年紀小需要照顧外,

學校裡還有許多特殊兒童, 他們更需要老師的耐心。 “曾經學校有一個已經畢業的孩子, 屬於智力障礙, 一吃飯就停不下來, 不停地去盛飯, 如果陪餐老師不去引導他, 他會一直吃下去。 這種情況, 陪餐老師的付出可想而知。 ”張豔軍說, 嚴格來講這不屬於老師正常的工作內容, 但老師們全抱著讓孩子吃飽吃好的心願一直堅持著。 讓張豔軍值得驕傲的是, 在食堂管理上學校一直以來都是零投訴。

老師陪餐都是讓孩子先吃。 特別讓張豔軍感動的是一年級25班的班主任陳銀娟。 “陳老師現在懷孕已經5個月, 因為一年級都是六七歲的孩子, 需要更多的照顧, 陳老師每天都提前來到食堂, 把飯菜推到餐桌旁, 然後一份一份彎腰端到桌子上,按座位擺好。五十多個學生,工作量不小,何況還要指導孩子們吃飯。”有時陳銀娟還因為彎腰次數過多,不停地幹嘔,這讓張豔軍十分心疼。

但在陳銀娟看來這並不算什麼。“讓學生和家長放心安心,是我們每個老師應該做的。”陳銀娟說,同事、校長都經常過來給她幫忙,學生也都很體諒她。

張豔軍告訴記者,陪餐制剛實行時,她自己在陪餐過程中就發現在食堂就餐方面,學生存在浪費糧食、挑食之類的毛病。為此,她思索良久,總覺得學校在就餐上還是要有規可循。為了更加規範化管理,她和校德育處的老師們一起自創開發出“就餐三字經”。把就餐時的規矩和禮儀,以簡單、通俗、易懂的形式進行普及。

“食堂很乾淨,老師陪著我們吃,有時還為我們添加飯菜。”六年級的譚藝婷告訴記者,平常在課堂上老師還會教她們如何就餐,讓她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師們自創的就餐“三字經”,“在餐廳、要節約、不挑食、不剩飯……這些樸實的句子,真的讓我們感覺很受益。”

位置不夠,老師索性站著吃。南陽橋中學的午餐就是這麼溫暖。

南陽橋中學——

飯菜好不好,學生來打CALL

喜歡吃什麼,請填表

地處株洲縣南洲鎮的南陽橋中學是一所九年一貫制農村寄宿制學校。學校老師何永紅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學校最早實施陪餐制的時間可以追溯到2011年。那時候因為食堂條件有限,老師每餐飯都站著陪學生一起吃。

經過多年發展,南陽橋中學已經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陪餐制心得。南陽橋中學校長彭勝斌介紹說,學校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和飯菜品質,由老師、學生和家長代表一起,成立了監管會和膳食委員會,對食堂管理進行監督並隨時提出建議和意見。學生們在吃飯時,也可以隨時提出自己對食堂各方面的看法。

“回饋機制建立後,效果十分明顯。比如,由於學校學生多,只能分兩批吃飯,但最近學校接到學生回饋,因為冬天溫度低,第二批吃飯的學生就覺得菜太涼。得知這一情況後,學校及時處置,又增加了一個灶。確保大家同一時間就餐。”顯然,彭勝斌對目前陪餐制度的實施效果比較滿意。

為了把回饋機制做得更加具體,學校每月還會讓學生填寫學校食堂問卷調查表,及時收集學生意見。記者看到,問卷調查表共有11個問題,包括飯菜是否衛生,食材是否新鮮,口味如何等等。最後一個問題,是詢問學生對食堂下一步改進有什麼想法。有的學生寫“不喜歡吃豬肝,喜歡吃火腿”,還有的寫“喜歡吃白菜、火腿,不喜歡吃蛋”。

彭勝斌頗為自豪地告訴記者:“學校根據學生這些回饋,會對食譜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們每頓中餐6元錢,飯菜是不限量的,學生吃完之後可以再去添,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又不會造成浪費。”

餐館老闆的孩子

喜歡吃食堂

陳苗是初一的班主任,才畢業不久的她看起來像學生的大姐姐。工作了兩年多,她站著陪學生吃了兩年飯,但是她從不覺得心裡不平衡,反而把學生對她的好記在了心裡。“有一次,我上午上完第四節課和學生一起到食堂去吃飯,可能學生們見我上了一上午的課,顯得有點疲憊,就一人挪了一點地方,讓我和他們擠一擠,一起坐下來吃。雖然是一件小事,卻一直讓我備感溫暖。”

在陳苗看來,關於陪餐制的好處,遠遠不止是食品安全與健康這個層面。“初中生處於青春期,有時難免會叛逆,吃飯是觀察他們的一個好機會。”陳苗班上有一名學生,父母離異,和爺爺一起生活。因為缺少關愛,他常常會做一些出格的舉動,吸引別人的注意。所以他經常不去食堂吃飯,而是買速食麵拿到班裡吃。因為是陪餐制,陳苗很快知道了這一情況,就主動勸他到食堂吃飯。同時在吃飯時,也會特別留意照顧他,主動給他夾菜。“慢慢地,這個孩子出現了相當明顯的改變”。

彭勝斌告訴記者:“目前全校共有1150人,其中有1080位學生在學校用餐,連校門口餐館老闆的孩子,中午也不回家吃飯了,這充分說明學生們對實行陪餐制之後的伙食是相當滿意的。”不久前,學校舉辦運動會,許多家長都到學校為孩子加油助威,學校請所有家長吃了一餐飯。飯後,有家長說:“我們自己家做晚餐,能達到這個程度就不錯了。”

南岸小學老師陪餐安排表

南洲鎮南岸小學——

陪餐制,家一樣的感覺

株洲縣南洲鎮南岸小學是實行校長老師陪餐制度比較早的學校之一。當前學校共有324名學生,其中320名學生在學校食堂用餐。這320名學生被分為32桌,高年級同學8人一桌,低年級16人一桌。但因為學校只有26名老師,所以部分老師陪餐時間要管兩桌。

南洲鎮南岸小學是一所鄉村小學,但是基礎設施很完備,這為陪餐制度的實施提供了條件。據該校校長朱則利介紹,學校是從2014年,在縣教育局的建議下開始實施陪餐制的。實施這一制度以來,得到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剛開始實施陪餐制時,老師們真是有點不適應。”朱則利說,“有些菜,老師本人也不愛吃,但是為了能讓學生們養成不挑食、不厭食的習慣,即使不愛吃,老師們也要不露聲色地帶頭吃。”

因為小學生不適宜長期吃辛辣的食物,所以食堂口味都很清淡,這也讓很多“無辣不歡”的老師們犯了難,最後他們只能從家裡帶一些剁辣椒和老乾媽悄悄地拌在飯裡吃。

“為了學生們能吃得健康、吃得有營養,作為老師我們做出一點點犧牲算不了什麼,都心甘情願。何況這樣進餐還有更多情感上的交流。”一年級數學老師吳翊宇說,現在農村裡留守兒童很多,班裡面父母都不在家的就有十幾個,陪餐制度讓師生一起吃飯,無形中讓這些學生有了家的感覺。

在餐桌上,吳翊宇會認真觀察每一個學生,他們吃的多不多,快不快,哪個同學愛吃什麼菜,她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在吳翊宇看來,這些細節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卻反映了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狀態。比如,有的學生平時吃飯生龍活虎,但是某一天飯量突然變小了,吃飯時也不和別人交流,她就會去問一問,是生病了還是遇到了什麼事。還有的學生,營養不良,不喜歡吃蔬菜,吳翊宇就裝作很愛吃蔬菜的樣子,引導他們吃。

五年級的劉家琪覺得“大家一起吃,吃的很香。在家裡吃飯人少,反而沒有在學校吃得多。有時學校的菜,比家裡還好吃一些”。當記者問到,和老師一起吃飯,會不會覺得彆扭時,劉家琪說,因為老師天天和他們一起吃飯,時間長了,跟家裡吃飯一樣,老師和他們的感情也因此變得更好。

朱則利告訴記者,近幾年,隨著陪餐制度的施行,來學校用餐的學生越來越多,甚至家就在學校附近的學生,也不回家去吃了。“最明顯的一個細節,學校裝飯是用大鐵盒,以前四五盒就夠了,現在要七八盒。”當然,在朱則利看來,“如今讓學生吃得好、吃得安全已不再是唯一目標,學校更加注重餐桌禮儀的培養,我們要讓陪餐制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舌尖上的美好體驗,還有更多更豐富的精神食糧。”

■聲音

株洲縣90%以上學校已採取“陪餐制”

12月5日,株洲縣教育局學校後勤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楊斌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從2014年起,為落實學校食堂政府投入政策,確保食堂“非營利”運行,株洲縣開始推行校長和教師交費陪餐制,實行“三同兩定”政策。

“在2014年省教育廳出臺《湖南省中小學學生食堂管理試行辦法》後,株洲縣教育局根據有關要求,初步制定了‘校長和教師繳費陪餐制度’”。楊斌告訴記者,2014年陪餐制剛開始實行,株洲縣內就有60-70%的學校落實了陪餐制,而且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到2017年陪餐制全面鋪開後,全縣135所學校和幼兒機構已有90%的學校實行了這一陪餐制。

不僅如此,目前,株洲縣57所農村中小學校均成立了由學生、家長、教師共同參與的膳食委員會。每日三餐各校都會安排教師陪餐,餐後由席長負責收集意見,並投到由膳食委員會設立的食堂意見箱中,學校定期對食堂進行滿意度測評。楊斌說,該制度實施以來,株洲縣近萬名農村中小學生中,有90%以上自願在校內食堂搭餐。

“已經完全實施陪餐制的絕大部分是農村的中小學和幼稚園。”楊斌坦言,剩餘10%的學校,絕大多數都是城裡的高中和民辦學校,因為這些學校學生人數比較多,場地有限,要完全實行陪餐制是有困難的。據楊斌介紹,雖然這些學校不能做到老師和學生一起同桌,但老師和學生還是儘量在一起吃飯。為了解決場地限制,有些學校的學生和老師打了飯以後,只能拿到教室裡面一起吃。

楊斌告訴記者,在實行陪餐制度之前,大多數學校食堂一般分對外承包和學校自主經營兩種。在承包經營體制下,由於承包方難免存在逐利心理,容易在食材的採購、烹製過程中“缺斤短兩”,廚房的衛生條件等方面也很難完全做到位。而一些由學校自主經營的食堂,因為大多自負盈虧,而且管理涉及到人員、設施、加工、出售等很多繁雜工作,對校方的監管要求非常高。“為了保證食品安全,現在很多學校採取了一種新的配送制,即多家配送公司參與競標,最後再擇優由中標方統一進行食品採購配送。”楊斌舉例稱,像株洲縣一中食堂就採取的這種配送制,一共有13家公司參與競標,最後擇優選取一家中標。楊斌說,配送制的好處在於能保證食品安全,“即使食品出了問題,有陪餐制度存在,容易發現問題。而一旦發現了問題,我們就可以直接找這家供貨公司,方便於我們監管”。

■編後

關於校長陪餐制度,株洲縣並不是全國唯一,很多地方都先後出臺過相關政策。比如廣東就要求各個學校自2016年1月1日起,校級領導每月至少陪餐一次,每學期陪餐四次以上。對此,包括《北京青年報》在內的多個媒體都曾做過評論。一致指出,如果單單針對食品安全,那麼陪餐制的意義並不大。食品安全不是校長們“陪”出來的,要保證食品安全關鍵從制度落手,從物資採購、陽光招標、選料、製作、配送、供餐等全流程,通過制度規定嚴把品質關,用問責機制提高違法成本,才能讓孩子們真正吃得放心。

更多的評論聲音認為,校長、老師陪餐制的意義在於讓校長、老師們放下身段,走到學生中去,和學生交流,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態,聆聽學生的呼聲,拉近師生距離,讓教學更加接地氣。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食品監督的問題,而是形成了一種獨有的校園文化。顯然,株洲縣做到了這一點,無論是陪餐的普及面,還是陪餐的出發點、陪餐的具體做法,都充分營造了一種融洽的師生關係氛圍。讓陪餐制度變成情感交流、言傳身教等方面另一個重要的教育陣營。從這一點上說,我們難道不應該為株洲縣的這一做法點贊麼?

編輯:依依

然後一份一份彎腰端到桌子上,按座位擺好。五十多個學生,工作量不小,何況還要指導孩子們吃飯。”有時陳銀娟還因為彎腰次數過多,不停地幹嘔,這讓張豔軍十分心疼。

但在陳銀娟看來這並不算什麼。“讓學生和家長放心安心,是我們每個老師應該做的。”陳銀娟說,同事、校長都經常過來給她幫忙,學生也都很體諒她。

張豔軍告訴記者,陪餐制剛實行時,她自己在陪餐過程中就發現在食堂就餐方面,學生存在浪費糧食、挑食之類的毛病。為此,她思索良久,總覺得學校在就餐上還是要有規可循。為了更加規範化管理,她和校德育處的老師們一起自創開發出“就餐三字經”。把就餐時的規矩和禮儀,以簡單、通俗、易懂的形式進行普及。

“食堂很乾淨,老師陪著我們吃,有時還為我們添加飯菜。”六年級的譚藝婷告訴記者,平常在課堂上老師還會教她們如何就餐,讓她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師們自創的就餐“三字經”,“在餐廳、要節約、不挑食、不剩飯……這些樸實的句子,真的讓我們感覺很受益。”

位置不夠,老師索性站著吃。南陽橋中學的午餐就是這麼溫暖。

南陽橋中學——

飯菜好不好,學生來打CALL

喜歡吃什麼,請填表

地處株洲縣南洲鎮的南陽橋中學是一所九年一貫制農村寄宿制學校。學校老師何永紅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學校最早實施陪餐制的時間可以追溯到2011年。那時候因為食堂條件有限,老師每餐飯都站著陪學生一起吃。

經過多年發展,南陽橋中學已經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陪餐制心得。南陽橋中學校長彭勝斌介紹說,學校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和飯菜品質,由老師、學生和家長代表一起,成立了監管會和膳食委員會,對食堂管理進行監督並隨時提出建議和意見。學生們在吃飯時,也可以隨時提出自己對食堂各方面的看法。

“回饋機制建立後,效果十分明顯。比如,由於學校學生多,只能分兩批吃飯,但最近學校接到學生回饋,因為冬天溫度低,第二批吃飯的學生就覺得菜太涼。得知這一情況後,學校及時處置,又增加了一個灶。確保大家同一時間就餐。”顯然,彭勝斌對目前陪餐制度的實施效果比較滿意。

為了把回饋機制做得更加具體,學校每月還會讓學生填寫學校食堂問卷調查表,及時收集學生意見。記者看到,問卷調查表共有11個問題,包括飯菜是否衛生,食材是否新鮮,口味如何等等。最後一個問題,是詢問學生對食堂下一步改進有什麼想法。有的學生寫“不喜歡吃豬肝,喜歡吃火腿”,還有的寫“喜歡吃白菜、火腿,不喜歡吃蛋”。

彭勝斌頗為自豪地告訴記者:“學校根據學生這些回饋,會對食譜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們每頓中餐6元錢,飯菜是不限量的,學生吃完之後可以再去添,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又不會造成浪費。”

餐館老闆的孩子

喜歡吃食堂

陳苗是初一的班主任,才畢業不久的她看起來像學生的大姐姐。工作了兩年多,她站著陪學生吃了兩年飯,但是她從不覺得心裡不平衡,反而把學生對她的好記在了心裡。“有一次,我上午上完第四節課和學生一起到食堂去吃飯,可能學生們見我上了一上午的課,顯得有點疲憊,就一人挪了一點地方,讓我和他們擠一擠,一起坐下來吃。雖然是一件小事,卻一直讓我備感溫暖。”

在陳苗看來,關於陪餐制的好處,遠遠不止是食品安全與健康這個層面。“初中生處於青春期,有時難免會叛逆,吃飯是觀察他們的一個好機會。”陳苗班上有一名學生,父母離異,和爺爺一起生活。因為缺少關愛,他常常會做一些出格的舉動,吸引別人的注意。所以他經常不去食堂吃飯,而是買速食麵拿到班裡吃。因為是陪餐制,陳苗很快知道了這一情況,就主動勸他到食堂吃飯。同時在吃飯時,也會特別留意照顧他,主動給他夾菜。“慢慢地,這個孩子出現了相當明顯的改變”。

彭勝斌告訴記者:“目前全校共有1150人,其中有1080位學生在學校用餐,連校門口餐館老闆的孩子,中午也不回家吃飯了,這充分說明學生們對實行陪餐制之後的伙食是相當滿意的。”不久前,學校舉辦運動會,許多家長都到學校為孩子加油助威,學校請所有家長吃了一餐飯。飯後,有家長說:“我們自己家做晚餐,能達到這個程度就不錯了。”

南岸小學老師陪餐安排表

南洲鎮南岸小學——

陪餐制,家一樣的感覺

株洲縣南洲鎮南岸小學是實行校長老師陪餐制度比較早的學校之一。當前學校共有324名學生,其中320名學生在學校食堂用餐。這320名學生被分為32桌,高年級同學8人一桌,低年級16人一桌。但因為學校只有26名老師,所以部分老師陪餐時間要管兩桌。

南洲鎮南岸小學是一所鄉村小學,但是基礎設施很完備,這為陪餐制度的實施提供了條件。據該校校長朱則利介紹,學校是從2014年,在縣教育局的建議下開始實施陪餐制的。實施這一制度以來,得到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剛開始實施陪餐制時,老師們真是有點不適應。”朱則利說,“有些菜,老師本人也不愛吃,但是為了能讓學生們養成不挑食、不厭食的習慣,即使不愛吃,老師們也要不露聲色地帶頭吃。”

因為小學生不適宜長期吃辛辣的食物,所以食堂口味都很清淡,這也讓很多“無辣不歡”的老師們犯了難,最後他們只能從家裡帶一些剁辣椒和老乾媽悄悄地拌在飯裡吃。

“為了學生們能吃得健康、吃得有營養,作為老師我們做出一點點犧牲算不了什麼,都心甘情願。何況這樣進餐還有更多情感上的交流。”一年級數學老師吳翊宇說,現在農村裡留守兒童很多,班裡面父母都不在家的就有十幾個,陪餐制度讓師生一起吃飯,無形中讓這些學生有了家的感覺。

在餐桌上,吳翊宇會認真觀察每一個學生,他們吃的多不多,快不快,哪個同學愛吃什麼菜,她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在吳翊宇看來,這些細節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卻反映了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狀態。比如,有的學生平時吃飯生龍活虎,但是某一天飯量突然變小了,吃飯時也不和別人交流,她就會去問一問,是生病了還是遇到了什麼事。還有的學生,營養不良,不喜歡吃蔬菜,吳翊宇就裝作很愛吃蔬菜的樣子,引導他們吃。

五年級的劉家琪覺得“大家一起吃,吃的很香。在家裡吃飯人少,反而沒有在學校吃得多。有時學校的菜,比家裡還好吃一些”。當記者問到,和老師一起吃飯,會不會覺得彆扭時,劉家琪說,因為老師天天和他們一起吃飯,時間長了,跟家裡吃飯一樣,老師和他們的感情也因此變得更好。

朱則利告訴記者,近幾年,隨著陪餐制度的施行,來學校用餐的學生越來越多,甚至家就在學校附近的學生,也不回家去吃了。“最明顯的一個細節,學校裝飯是用大鐵盒,以前四五盒就夠了,現在要七八盒。”當然,在朱則利看來,“如今讓學生吃得好、吃得安全已不再是唯一目標,學校更加注重餐桌禮儀的培養,我們要讓陪餐制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舌尖上的美好體驗,還有更多更豐富的精神食糧。”

■聲音

株洲縣90%以上學校已採取“陪餐制”

12月5日,株洲縣教育局學校後勤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楊斌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從2014年起,為落實學校食堂政府投入政策,確保食堂“非營利”運行,株洲縣開始推行校長和教師交費陪餐制,實行“三同兩定”政策。

“在2014年省教育廳出臺《湖南省中小學學生食堂管理試行辦法》後,株洲縣教育局根據有關要求,初步制定了‘校長和教師繳費陪餐制度’”。楊斌告訴記者,2014年陪餐制剛開始實行,株洲縣內就有60-70%的學校落實了陪餐制,而且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到2017年陪餐制全面鋪開後,全縣135所學校和幼兒機構已有90%的學校實行了這一陪餐制。

不僅如此,目前,株洲縣57所農村中小學校均成立了由學生、家長、教師共同參與的膳食委員會。每日三餐各校都會安排教師陪餐,餐後由席長負責收集意見,並投到由膳食委員會設立的食堂意見箱中,學校定期對食堂進行滿意度測評。楊斌說,該制度實施以來,株洲縣近萬名農村中小學生中,有90%以上自願在校內食堂搭餐。

“已經完全實施陪餐制的絕大部分是農村的中小學和幼稚園。”楊斌坦言,剩餘10%的學校,絕大多數都是城裡的高中和民辦學校,因為這些學校學生人數比較多,場地有限,要完全實行陪餐制是有困難的。據楊斌介紹,雖然這些學校不能做到老師和學生一起同桌,但老師和學生還是儘量在一起吃飯。為了解決場地限制,有些學校的學生和老師打了飯以後,只能拿到教室裡面一起吃。

楊斌告訴記者,在實行陪餐制度之前,大多數學校食堂一般分對外承包和學校自主經營兩種。在承包經營體制下,由於承包方難免存在逐利心理,容易在食材的採購、烹製過程中“缺斤短兩”,廚房的衛生條件等方面也很難完全做到位。而一些由學校自主經營的食堂,因為大多自負盈虧,而且管理涉及到人員、設施、加工、出售等很多繁雜工作,對校方的監管要求非常高。“為了保證食品安全,現在很多學校採取了一種新的配送制,即多家配送公司參與競標,最後再擇優由中標方統一進行食品採購配送。”楊斌舉例稱,像株洲縣一中食堂就採取的這種配送制,一共有13家公司參與競標,最後擇優選取一家中標。楊斌說,配送制的好處在於能保證食品安全,“即使食品出了問題,有陪餐制度存在,容易發現問題。而一旦發現了問題,我們就可以直接找這家供貨公司,方便於我們監管”。

■編後

關於校長陪餐制度,株洲縣並不是全國唯一,很多地方都先後出臺過相關政策。比如廣東就要求各個學校自2016年1月1日起,校級領導每月至少陪餐一次,每學期陪餐四次以上。對此,包括《北京青年報》在內的多個媒體都曾做過評論。一致指出,如果單單針對食品安全,那麼陪餐制的意義並不大。食品安全不是校長們“陪”出來的,要保證食品安全關鍵從制度落手,從物資採購、陽光招標、選料、製作、配送、供餐等全流程,通過制度規定嚴把品質關,用問責機制提高違法成本,才能讓孩子們真正吃得放心。

更多的評論聲音認為,校長、老師陪餐制的意義在於讓校長、老師們放下身段,走到學生中去,和學生交流,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態,聆聽學生的呼聲,拉近師生距離,讓教學更加接地氣。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食品監督的問題,而是形成了一種獨有的校園文化。顯然,株洲縣做到了這一點,無論是陪餐的普及面,還是陪餐的出發點、陪餐的具體做法,都充分營造了一種融洽的師生關係氛圍。讓陪餐制度變成情感交流、言傳身教等方面另一個重要的教育陣營。從這一點上說,我們難道不應該為株洲縣的這一做法點贊麼?

編輯:依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