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統帥百萬之師,如今破產跑路,可還是沒搞明白進退之道

“三百年老店是如何煉成的”之創始團隊(33)

李密事業完結, 並不等於性命完結。 這之後, 還有些許曲折。 我們再花一點時間, 把他的故事講完。

見眾人沒有跟自己再幹下去的意思, 李密意興闌珊, 拿出最後的方案:“諸君幸不相棄, 當共歸關中;密身雖無功, 諸君必保富貴。 ”

底下這幫人等的就是這句話, 眾鹹曰‘然。 ’當即, 有人講出一堆可以投奔李淵的理由:都是老李家的人啊、幫著打老楊家有功啊, 反正對他們來說, 換個老闆, 工資照領。 於是, 清點兵馬, 西行入關, ‘從密入關者凡二萬人。 ’

李密來降, 對李淵來說, 是個不算太好的好消息。

說好消息, 因為最大的競爭對手垮臺了;不算太好, 因為去了一個、又來一個:‘密之將帥、州縣多降于隋。 ’洛陽方面的實力, 大大加強了。 而王世充較之李密, 不見得更容易對付。

當然啦, 李密這樣的重量級人物來了, 場面是一定要做足的。 還沒到長安, 迎接慰問的特使一個接一個, ‘相望於道’。 李密原本懸著的心, 算是放進肚子裡。 他得意地對手下說:“我擁眾百萬, 一朝解甲歸唐。 山東連城數百, 知我在此, 遣使招之, 亦當盡至。 比于竇融, 功亦不細, 豈不以一台司見處乎?”——李密那意思:我公司市場佔有率那麼高, 就算經營不善、破產倒閉, 我這董事長到你這裡, 安排個公司高層應該沒問題吧!他說的‘台司’可不是什麼前臺司機,

也不是什麼台長司長, 甚至都不是部長, 特指‘三公’——太尉、司空和司徒, 正一品、國家領導人行列。

看來李密‘志驕’的毛病還是沒改啊。 他不明白:從入關的那一刻起, 他已不再是威震天下的瓦崗領袖, 而是一個落難的失意英雄。 這個身份和心理的轉變, 才是當務之急。

市場競爭中, 各類並購層出不窮。 同樣, 天下紛爭, 各類勢力的合併也屢見不鮮, 以後我們還會多次見到。 那麼, 失意者如何才能很好地生存呢?這可以說是個千古難題。 借著李密, 我們來分析分析。

首先從結果看, 下場好的不多, 絕大多數死於非命。 無非死得快點還是慢點、受罪多點還是少點。 而且還有個規律:原來勢力越大的、死得越快。 這些對李密都不是好消息啊。

但凡事總該作最壞打算、爭取最好結果。 希望渺茫、總好過沒有希望。 小概率事件一旦發生, 不就概率百分之百了嘛!(抱歉, 神思君當年學的概率論現在只剩下這麼點了。 )李密要爭取的, 就是自己的那個百分之百。

我們不如就從李密剛才提到的竇融說起。 西漢末年, 天下大亂。 竇融佔據河西五郡, 就是祁連山下由西到東的敦煌、酒泉、張掖、武威、金城(蘭州)一帶。 在光武帝劉秀還沒統一天下時, 比較早地主動投靠, 且幫著平定西北其他割據勢力。 天下一統, 竇融到京城洛陽, 主動上交官印, 後面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辭官。 光武帝劉秀屬於帝王中最厲害的角色之一, 曾有評價‘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 ’他一看:唉, 這是個明白人啊!拜融為大司空。

這就是李密說的‘以台司見處’了。 後來竇融以七十八而得善終, 子孫綿延、多有聞達。 《後漢書》評竇融‘雖經國之術無足多談, 而進退之禮良可言矣。 ’請注意這句話, 它不經意間點出我們正尋找的答案:知進退, 正是竇融、李密此類人物自存之道。

再看李密那番話, 就有點‘很傻很天真’了。 聽他那意思, 倒象手中還捏著一把好牌。 果真如此, 為什麼棄權不玩了呢?人家竇融, 是在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 主動貢獻了實實在在的民眾、土地和戰功, 你李密不過走投無路求個安身之地。 二者豈可同日而語!你說山東(指函谷關、崤山以東的中原地區, 不是現在的山東省)數百城池召之即來, 不是還沒召嘛!

李密之所以有這種糊塗思想,

大概和李淵的高規格接待有關。 從這一點看, 李密的政治智慧還是差個層次。

李密來降, 對李淵集團也算個大事件。 如何處理, 應該經過慎重考慮。 李淵的第一步, 叫作大張旗鼓、熱烈歡迎。 應該說, 是嚴格按照套路出牌的。 道理很簡單:示範效應。 那麼第二步棋輪到李密走, 他該如何應對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